生物质节能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11836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物质节能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具,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质等废弃可燃物为燃料的生物质节能炉。
背景技术
目前,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农民仍然在使用植物秸秆等柴禾作为燃料以供取暖或炊事之用,所使用的灶具大多采用传统的自垒土灶,植物柴禾在炉膛内堆积,通过从底部点火的方式从下向上燃烧。这种燃烧方式,不仅存在因燃烧方式简单、燃烧过程短暂而造成热量损失大、热效率低、资源浪费不足,而且还会排放未燃烧的烟雾而污染空气。然而,现有利用生物质燃料的炉具通常是将生物质处理后形成可燃气,利用可燃气实现取暖、照明或者炊事用,可提高热效率。这种方式虽然炉具本身结构简单,但与其配套的设施存在结构复杂、造价高、占地面积大。中国专利公告号C拟807057Y,公告日期2006年8月16日,发明创造名称“节能环保生物质气化灶”,公开了一种直接利用生物质作燃料的气化灶。该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设置了上下两个燃烧室,分别是上部燃烧室和中心燃烧室,上部燃烧室设有二次进风口,中心燃烧室由栅栏框和实壁圆筒体结合形成,生物质填充在中心燃烧室周围的填料仓中。使用时,向中心燃烧室添加足够引火燃料并点燃,使填料仓中的生物质燃料升温产生有机蒸汽,进而热裂解气化,产生的生物质气体在中心燃烧室内燃烧,同时通过上部燃烧室进一步充分燃烧后。该气化灶同样是将生物质气化后再燃烧,比传统的直接燃烧方式的热效率高,但仍然存在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的不足。为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热效率高的生物质节能炉。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物质节能炉,包括形成有炉膛的炉体、排烟管、燃烧器、进风口、加柴孔,所述炉体由上炉体和下炉体组成,上炉体和下炉体内部分别形成上炉膛和下炉膛,上炉膛的截面尺寸大于下炉膛;所述燃烧器设在下炉膛内,燃烧器呈圆管状,燃烧器上口与上炉膛连通,燃烧器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二次进风孔,燃烧器底部设有炉桥,炉桥下表面与下炉膛具有设定高度;所述加柴孔和排烟管均设在上炉体上端并与上炉膛连通,加柴孔和排烟管相对设置;所述进风口设在下炉体下端并与下炉膛连通,可利用进风口 4除灰。采用上述方案后,生物质燃料从上炉体上的加料口添加到燃烧器内,燃烧器底部的炉桥用于进气和除灰,点燃顶部燃料,燃料从顶部向下逐层燃烧,从而可有效减缓燃烧速度;二次进风孔向上炉膛内补充新鲜空气,以促使燃料充分燃烧;同时,中下部燃料逐渐被加热而形成的部分可燃气体由新鲜空气带入上炉膛内充分燃烧,这样,就有效提高了燃料的热效率,降低资源消耗,还不会产生烟雾而对空气造成污染,且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0007]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炉膛内还设有C形均火圈,均火圈位于燃烧器的上口外部,均火圈的C形开口位于加柴孔处,均火圈的C形开口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加柴孔的孔口直径,均火圈的管壁高度从加柴孔到排烟管逐渐增加,均火圈在排烟管处的管壁高度高于排烟管的管孔上母线。以使上炉膛火势分布均勻和阻止热量迅速从排烟管排出,进一步提高热效率。优选的技术方案,在均火圈位于排烟管处的管壁具有设定值的等高段,均火圈的管壁等高段弦长大于排烟管的管孔直径时,可再次提高火势分布效果。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均火圈位于排烟管处的管壁具有设定值的等高段,均火圈的管壁等高段弦长是排烟管的管孔直径的两倍时,均火效果更佳。优选的技术方案,在均火圈位于加柴孔处的管壁高度是排烟管处的管壁高度的 1/4 3/4时,均火效果明显。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在均火圈位于加柴孔处的管壁高度是排烟管处的管壁高度的1/2时,均火效果最佳。优选的技术方案,在加柴孔外端设置活动封盖,以在添加燃料完成后,盖好封盖, 减少热损失,进一步提高热效率。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热效率高、无烟雾污染,且结构简单、 占地面积小、制造成本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轴测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参见图1、图2、图3、图4,一种生物质节能炉,包括形成有炉膛的炉体、排烟管2、燃烧器3、进风口 4、加柴孔7,所述炉体由上炉体1和下炉体5组成,上炉体1和下炉体5内部分别形成上炉膛11和下炉膛51,上炉膛11的截面尺寸大于下炉膛51 ;所述燃烧器3设在下炉膛51内,燃烧器3呈圆管状,燃烧器3上口与上炉膛11连通,燃烧器3顶部设有外翻边32,燃烧器3通过外翻边32支撑在上炉体1的炉底12上,燃烧器3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二次进风孔31,燃烧器3底部设有炉桥6,炉桥6下表面与下炉膛51具有设定高度;所述加柴孔7和排烟管2均设在上炉体1上端并与上炉膛11连通,加柴孔7和排烟管2相对设置; 所述进风口 4设在下炉体5下端并与下炉膛51连通。所述上炉膛11内还设有C形均火圈8,均火圈8位于燃烧器3的上口外部,均火圈8的C形开口位于加柴孔7处,均火圈8的C形开口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加柴孔7的孔口直径,均火圈8的管壁高度从加柴孔7到排烟管2逐渐增加,均火圈8在排烟管2处的管壁高度高于排烟管2的管孔上母线。所述均火圈8位于加柴孔7处的管壁高度是排烟管2处的管壁高度的1/2。所述均火圈8位于排烟管2处的管壁具有设定值的等高段81,均火圈8的管壁等高段81弦长是排烟管2的管孔直径的两倍。所述加柴孔7外端设有活动封盖9。以上虽然结合了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也可以意识到对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作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些修改和变化应理解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意图之内的。
权利要求1.一种生物质节能炉,包括形成有炉膛的炉体、排烟管(2)、燃烧器(3)、进风口(4)、加柴孔(7),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由上炉体(1)和下炉体(5)组成,上炉体(1)和下炉体(5) 内部分别形成上炉膛(11)和下炉膛(51),上炉膛(11)的截面尺寸大于下炉膛(51);所述燃烧器(3)设在下炉膛(51)内,燃烧器(3)呈圆管状,燃烧器(3)上口与上炉膛(11)连通,燃烧器(3)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二次进风孔(31),燃烧器(3)底部设有炉桥(6),炉桥(6)下表面与下炉膛(51)具有设定高度;所述加柴孔(7)和排烟管(2)均设在上炉体(1)上端并与上炉膛(11)连通,加柴孔(7)和排烟管(2)相对设置;所述进风口(4)设在下炉体(5)下端并与下炉膛(5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节能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炉膛(11)内还设有C形均火圈(8),均火圈(8)位于燃烧器(3)的上口外部,均火圈(8)的C形开口位于加柴孔(7) 处,均火圈(8)的C形开口宽度大于或者等于加柴孔(7)的孔口直径,均火圈(8)的管壁高度从加柴孔(7)到排烟管(2)逐渐增加,均火圈(8)在排烟管(2)处的管壁高度高于排烟管 (2)的管孔上母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质节能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火圈(8)位于加柴孔(7) 处的管壁高度是排烟管(2)处的管壁高度的1/4 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质节能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火圈(8)位于加柴孔(7) 处的管壁高度是排烟管(2)处的管壁高度的1/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质节能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火圈(8)位于排烟管(2) 处的管壁具有设定值的等高段(81),均火圈(8)的管壁等高段(81)弦长大于排烟管(2)的管孔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节能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火圈(8)的管壁等高段 (81)弦长是排烟管(2)的管孔直径的两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节能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柴孔(7)外端设有活动封盖(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物质节能炉,包括形成有炉膛的炉体、排烟管、燃烧器、进风口、加柴孔,所述炉体由上炉体和下炉体组成,上炉体和下炉体内部分别形成上炉膛和下炉膛,上炉膛的截面尺寸大于下炉膛;所述燃烧器设在下炉膛内,燃烧器呈圆管状,燃烧器上口与上炉膛连通,燃烧器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二次进风孔,燃烧器底部设有炉桥,炉桥下表面与下炉膛具有设定高度;所述加柴孔和排烟管均设在上炉体上端并与上炉膛连通,加柴孔和排烟管相对设置;所述进风口设在下炉体下端并与下炉膛连通。优选在上炉膛内位于燃烧器的上口外部设有C形均火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热效率高、无烟雾污染,且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造成本低。
文档编号C10J3/72GK202216287SQ20112027520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日
发明者陈建康 申请人:陈建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