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6830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擎润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引擎润滑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引擎润滑油室与曲轴室并非同在气缸体中心在线之设计,且利用吸入雾化润滑油的方式,达到润滑油更有效率的供应。
背景技术
四冲程引擎具有较二冲程引擎更干净的排放及省燃油的优点,在环保法规的要求下,有更多的农业应用的小型园林动力工具由二冲程改采用四冲程引擎,例如割草机、修树机、吹叶机、喷雾机、水泵....等等,由于此种的机具在操作时为任意方向活动,相对地引 擎也必须可以在任意角度下皆能运转自如,如此一来此引擎即必须设有一组特殊的润滑系统供应构件不同姿态下运转所须的润滑,并将润滑油有效的回收再循环利用。现有手持四冲程引擎大都是以机械式用拨叉搅动或拨动机油池中的机油使之雾化,再吸入曲轴箱润滑曲轴活塞等机件,此一方式虽能达到润滑目的,但因使用搅拌方式所以会损失动力减低引擎之动力输出,特别是在冷机状态启动引擎时由于引擎内的润滑油温度较低,润滑油的黏度较大,搅拌低温润滑油会损失相当大的引擎动力,当引擎处于怠速低转状态时引擎内部的搅拌阻力会造成引擎转速的不稳定甚至熄火。另外大陆发明专利证书第402717号,提出了一个新的润滑方式引擎可在在各种角度下操作使用,唯其润滑油池设于引擎下方,这样使得引擎整体高度相对较高,体积也较大,较高的引擎在某些有高度限制的动力产品如喷雾机的运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另外,因为润滑油池位于引擎下方,曲轴箱下半部被完全包围于机油池内,由冷却风扇吸入的空气无法直接流经曲轴箱体冷却曲轴箱,且润滑油池位于冷却风扇之前,阻挡引擎冷却风扇吸入冷却空气的效率,引擎的冷却效果较差,容易使引擎的操作温度升高,不利于引引擎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引擎润滑装置,主要系将润滑油池设置于曲轴箱的一侧,即该润滑油室与曲轴室并非同在气缸体中心在线,如此可降低引擎的总高度,弓丨擎的冷却效率也因曲轴箱的完全外露而提升。达为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引擎的曲轴室,系与活塞下方的空间相连通,包括有一曲轴室入油口与至少为一的曲轴室出油口 ;该润滑油室,用以储存润滑油,是位于引擎曲轴室的一侧;该曲轴室与该润滑油室之间另设有一吸油气管路与一回油管路分别与两室相连通,该回油管路入口为该曲轴室出油口,出口则与该润滑油室相连通,该回油管路中设有一单向阀,该单向阀只允许曲轴室润滑油气由曲轴室排出到润滑油室,该吸油气管路入口连通该润滑油室,出口则为该曲轴室入油口,该吸油气管路包括有设置于该润滑油室内的一吸油气管,该吸油气管末端具有一空气吸入口,管壁分布着复数个吸油孔,该空气吸入口位于润滑油室的中心区域,于任何倾斜状态下,该空气吸入口皆保持位于润滑油面之上、且该复数吸油孔至少其一维持于油面之下。以下配合图式及组件符号对本实用新型之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俾使熟习该项技艺者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型管与吸油气管的立体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气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并标示出润滑油气流动的方向;图4为本实用新型回油气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并标示润滑油油气流动的方向;图5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面的放大图,并标示出该凸轮轴室与润滑油室的油气流动方向;图6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横向剖面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曲轴室11曲轴室入油口111曲轴室出油口112曲轴室出油口113润滑油室12凸轮轴室13摇臂机构14摇臂室15汽缸体16活塞17连杆18曲轴19曲轴轴心191吸油气管路2吸油气管21空气吸入口211吸油孔212成型管22吸油气空间221回油气空间222回油口223管路23回油管路3[0038]单向阀31回油通道4[0040]单向阀41供油通道5曲轴室入油口IllA曲轴室出油口112A吸气管路2A吸油气管2IA中心管25吸油气空间251回油气空间252回油口25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一般的引擎皆具有个别独立的三个空间,分别为曲轴室11、润滑油室12、及凸轮轴室13,该凸轮轴室13并与容置摇臂机构14的摇臂室15相连通。该曲轴室11系与汽缸体16内部空间相连通,供活塞17、连杆18及曲轴19于内部活动,相关运作方式与习用相似,故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主要系于该曲轴室11内分别形成有一曲轴室入油口 111与至少为一的曲轴室出油口,在本实施例具有一大一小的曲轴室出油口 112及曲轴室出油口 113,该曲轴室出油口 112及113分别位于曲轴室11底部四角落的其中两角落,此目的是当油气过多聚集成液体而集中于一曲轴室出油口时,则能改由另一曲轴室出油口加速油气排出。该润滑油室12系设置于该曲轴室11 一侧,并非在气缸体16的中心在线。在本实施例中,该润滑油室12位于曲轴室11的同轴心在线,即该曲轴19的曲轴轴心191会通过该润滑油室12。该润滑油室12与曲轴室11之间设有个别连通两室的吸油气管路2及回油管路3。该回油管路3入口为该曲轴室出油口 112、113,出口则与该润滑油室12相连通,该回油管路3中设有一单向阀31,该单向阀31只允许曲轴室11润滑油气由曲轴室11排出到润滑油室
12。该吸油气管路2入口连通该润滑油室12,出口则为该曲轴室入油口 111。该吸油气管路2包括有设置于该润滑油室12内的一吸油气管21,该吸油气管21末端具有一空气吸入口 211,管壁分布着复数个吸油孔212,该空气吸入口 211位于润滑油室12的中心区域,于任何倾斜状态下,该空气吸入口 211皆保持位于润滑油面121之上、且该复数吸油孔212至少其一维持于润滑油面121之下。接着就本实用新型的部份结构作一更详细的解说,请参阅图2-3所示,该吸油气管路2包括一吸油气管21、一个能绕着曲轴轴心191旋转的成型管22、及一管路23,该成型管22系被枢接于该曲轴轴心191外围,能以两端为枢接中心而自由转动,管内与曲轴轴心191外壁之间至少区隔出一吸油气空间221及一回油气空间222,该管路23系埋设于该曲轴轴心191的轴中心区域,并连通该曲轴室11与吸油气空间221,该吸油气管21系连接于与吸油气空间221相通的成型管22管壁,型体为似U型管,U型管管壁上设有复数个吸油孔212,该吸油孔212为孔径非常细小,能使吸入的润滑油雾化为油气。该吸气管21末端设有一空气吸入口 211,该空气吸入口 211须位于润滑油室12的中心区域,在任何角度下运转都可确保空气吸入口 211位于润滑油面121之上,且至少有一吸油孔212位于润滑油面121之下。如图3所示,当汽缸体16内的活塞17上升时,该曲轴室I的容积渐渐变大而产生的负压,该吸油气管21经空气吸入口 211将润滑油室12内的空气吸入,管内高速流动气流所产生的压差将使润滑油经吸油孔212被吸入而雾化,雾化的油气再经管路23进入曲轴室11内,以润滑曲轴室11内的连杆、活塞及曲轴等 相关构件。如图2、图4示,该回油管路3系埋设于引擎曲轴室11与润滑油室12之间的墙壁内,两端分别连通该曲轴室出油口 112、113与该成型管22的回油室空间222,管路中间设有一单向阀31,该单向阀31只允许曲轴室11润滑油气由曲轴室11经管路3排出到润滑油室12。该成型管22的管壁包括至少为一的回油气口 223,在图2仅看到一个,在图4中则能看到二个,实际上设有三个回油气口。该回油气口 223能使该成型管22内的回油气空间222与润滑油室12相连通,其位置最好在该润滑油室12的中心区域,不管引擎在任何角度下运转,该回油气口 223皆位于该润滑油面121之上。为了方便说明在图3中系将该回油气口 223暂时隐藏,而图4中则将该吸油气管21未段暂时隐藏,而相关成型管22与吸油气管21的形状及位置则请参考图2所示。如图4所示,当汽缸体16内的活塞17下降时,曲轴室I的容积变小,该曲轴室11内的润滑油油受挤压而经该曲轴室出油口 112、113进入该回油管路3,所产生的压力将接通该单向阀31使油气流至成型管22的回油气空间222内,再由该回油气口 223回流至润滑油室12内而被收集。若在引擎运转过程中,少数润滑油经该回油气口 223进入回油管路3时,因单向阀31的存在,亦不会让液体回流至该曲轴室11。综合以上述所述,本实用新型由于润滑油室12系设置于曲轴室11之曲轴轴心的同侧,搭配相对应的吸油气管路2,得在活塞17上升曲轴室11产生负压时,润滑油室12的空气经由吸油气管21,被吸入曲轴室11,吸入的气体于管路内快速流动,产生的压差将使得由吸油孔212吸入的润滑油随即雾化,最后进入曲轴室11内,而在活塞17下降冲程中,利用该回油管路3内的单向阀31接通曲轴室11及润滑油室12,并将润滑油送回润滑油室12内。如此的设计具有下列几项优点I.润滑油室设于曲轴室的一侧,可降低引擎的总高度,引擎的冷却效率也因曲轴箱的完全外露而提升。2.以空气流动压差原理吸入雾化润滑油,能减少如习用结构以链接于曲轴的拨钗搅动雾化润滑油造成引擎的动力损失与转速不稳定等缺点。再者,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之中,亦对该凸轮轴室13与润滑油室12的润滑油供油方式作了一些改变。该凸轮轴室13与润滑油室12之间设有个别连通两室的回油信道4及供油信道5。该回油通道4内设有一单向阀41,该单向阀41仅供该凸轮轴室13的润滑油排出到润滑油室12,在图6中并以虚线表示该部份回油通道4及回油管路3的位置。该供油通道5连通该润滑油室12与凸轮轴室13,且其管路孔径系小于该回油通道4。该供油通道5系与该凸轮轴室13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该回油信道4及供油信道5皆连通于该成型管22的回油气空间222,透过该回油气口 223与该润滑油室12相连通,如前所述该回油管路3亦与该成型管22的回油气空间222相连通,故该回油管路3未段管路亦与该回油信道4及供油信道5相通。接着该凸轮轴室13与润滑油室12的供油及回油方式作一简单的说明。如图5所示,当汽缸体16内的活塞17上升时,对曲轴室12而言是吸油状态,而对凸轮轴室13而言,则是将润滑油气由凸轮轴室13排回至该润滑油室12内 。该凸轮轴室13系与摇臂室15相连通,而该摇臂室15则与外界相通,故凸轮轴室13内部压力等同于大气压力,此时如前所述,当汽缸体16内的活塞17上升时,因曲轴室11内呈吸油状态时,该润滑油室12亦为负压状态,该回油通道4连通该润滑油室12,此差压促使该单向阀41被接通,使得凸轮轴室13的润滑油气则经该回油通道4排入该润滑油室12。在该当汽缸体16内的活塞17下降时,如前所述,该吸油气管3系将曲轴室11内的润滑油气排出送至该成型管22的回油气空间222内,因该供油通道5亦连通于此,部份润滑油气亦会经供油通道5流至凸轮轴室13内,以润滑内部的机构。再者,由于该供油通道5系直接连通该润滑油室12与凸轮轴室13,亦具有平衡两室的压力的功能,但其孔径有一定的限制,避免影响润滑油气流动的压力分布。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主要是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半曲轴式引擎,与前述实施例最大的不同为该润滑油室12位于曲轴室11的一侧,且该润滑油室12的中心线与曲轴轴心线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不为0度或90度,相对地该吸油气管路2A也作了一相对的改变。另外部份构件也作了此许的变化,如该曲轴室11的曲轴室入油口 IllA及曲轴室出油口 112A的位置改变,该回油管路3A的位置也改变,但该回油管路3A入口仍为该曲轴室出油口 112A,出口则与该润滑油室相连通,该回油管路3A仍有一单向阀31,该单向阀31只允许曲轴室11润滑油气由曲轴室11排出到润滑油室12内。在本实施例中,该吸油气管2A包括有一吸油气管2IA及一中心管25,该中心管25被枢接于润滑油室12中心区域,管内区隔出相互不相通的吸油气空间251与回油气空间252,管中心线并与曲轴轴心191中心线成一角度,管内吸油气空间251并与该曲轴室11相连通。该吸油气管21A连接于该中心管25的吸油气空间251的管壁处,并与管内相互连通,该吸气油管21A型体呈似U字型,U型管壁上设有复数个吸油孔212,末端设有一空气吸入口 211,此空气吸入口 211位于润滑油室12的中心区域,不管引擎在任何角度下运转都可确保空气吸入口 211位于润滑油面之上,且至少有一吸油孔212位于润滑油面之下。再者,该中心管25的回油气空间252系与回油管路3A相连通,于该中心管25的管壁具有至少一回油口 253,该回油气口 253系与管内的回油气空间252相连通,其位置位于该润滑油室12内部的中心区域,不管引擎在任何角度下运转,该回油气口 253皆位于该润滑油的油面之上。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及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包括 一曲轴室,系与一活塞下方的空间相连通,包括有一曲轴室入油口与至少一曲轴室出油口;以及 一润滑油室,用以储存润滑油,是位于引擎曲轴室的一侧; 其中该曲轴室与该润滑油室之间另设有吸油气管路与回油管路,该回油管路入口为该曲轴室出油口,出口则与该润滑油室相连通,该回油管路中设有一单向阀,该单向阀只允许曲轴室润滑油气由曲轴室排出到润滑油室,该吸油气管路入口连通该润滑油室,出口则为该曲轴室入油口,该吸油气管路包括有设置于该润滑油室内的一吸油气管,该吸油气管末端具有一空气吸入口,管壁分布着复数个吸油孔,该空气吸入口位于润滑油室的中心区域,于任何倾斜状态下,该空气吸入口皆保持位于润滑油油面之上、且该复数吸油孔至少其一维持于油面之下。
2.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润滑油室位于曲轴室的同轴心在线,且该曲轴轴心会通过该润滑油室。
3.如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吸油气管路包括一个能绕着曲轴轴心旋转的成型管、一吸油气管及一管路,该成型管枢接于该曲轴轴心外围,管内至少区隔出一吸油气空间,该管路形成于该曲轴轴心的轴中心区域,并连通该曲轴室与吸油气空间,该吸油气管连接于与该吸气空间相通的成型管管壁,型体为似U型管,U型管管壁上设有复数个吸油孔,末端设有一空气吸入口,该空气吸入口位于润滑油室的中心区域,在任何角度下运转都可确保空气吸入口位于润油液面之上而至少有一吸油孔位于润油液面之下。
4.如权利要求第3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所述成型管内与曲轴轴心外壁之间并区隔出相互不连通的吸油气空间及回油气空间,该成型管的管壁括有至少为一的回油气口,该回油气口系与成型管内的回油气空间相连通,该回油气口位于润滑油室的中心区域。
5.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润滑油室位于曲轴室的一侧,该润滑油室的中心线与曲轴的轴心线具有一夹角,该夹角不为90及O度。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吸油气管路包括有一中心管及一吸油气管,该中心管被枢接于润滑油室中心区域,管内区隔出相互不相通的吸油气空间与回油气空间,管中心并与曲轴轴心线成一角度,管内吸油气空间并与该曲轴室连通,该吸油气管连接于该中心管的吸油气空间处的管壁,管内并相互连通,该吸气油管型体呈似U字型,U型管壁上设有复数个吸油孔,末端设有一空气吸入口,该空气吸入口位于润滑室的中心区域,不管引擎在任何角度下运转都可确保空气吸入口位于润滑油面之上,且至少有一吸油孔位于润滑油面之下。
7.如权利要求第6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中心管具有一回油口,该回油气口系与该中心管的回油气空间相连通,其位置位于该润滑油室的中心区域,该回油管路系与该中心管内之吸油气空间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第7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不管引擎在任何角度下运转,该回油气口皆位于该润滑油的油面之上。
9.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引擎润滑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引擎另包括有一凸轮轴室,其中该凸轮轴室与润滑油室之间设有分别连通两室的一回油信道及一供油信道,该回油信道中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仅供润滑油气由该凸轮轴室排出到润滑油室,该润滑油室并透过该供油通道与凸轮轴室相连通,以平衡润滑油室与凸轮轴室的压力,并提供部份润 滑油到凸轮轴室以润滑凸轮轴室的机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引擎润滑装置,主要是将引擎的润滑油室设置于曲轴室的一侧,并设有个别连通两室的吸油气管路及回油管路,该吸油气管路包括有设置于该润滑油室内的一吸油气管,该吸油气管末端具有一空气吸入口,管壁分布着复数个吸油孔,该空气吸入口位于该润滑油室的中心区域,于任何倾斜状态下,该空气吸入口皆保持位于润滑油面之上、且该复数吸油孔至少其一维持于油面之下,另外该回油管路中设有一单向阀,该单向阀只允许该曲轴室的润滑油气由曲轴室排出到润滑油室;藉此降低引擎整体的高度,引擎的冷却效率也因曲轴箱的完全外露而获提升。
文档编号F01M1/04GK202788975SQ2012202671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7日
发明者李尚达 申请人:李尚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