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6250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该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包括:上层水道,其进水端开设有进水口;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其进水端与所述上层水道的出水端连通,该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具有两个出水端;下层水道,其进水端与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的一个出水端连通;以及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其通过联接水道分别与所述下层水道的出水端和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的另一个出水端连通;该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的上端沿周向间隔布设有与气缸盖连通的多个上水孔。该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使冷却水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先冷却机油后,再流入气缸套各个缸的气缸套水套中,大大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
【专利说明】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发动机气缸体水套中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是:发动机水泵输出的冷却液从气缸体进水口进入,然后分别流向机油冷却器水套和缸套冷却水套,再由缸套冷却水套向上流向气缸盖。
[0003]由于冷却液从进水口进入后,分别流入缸套冷却水套及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导致流入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的冷却水量有限,导致机油冷却器冷却效果差,不利于对机油的冷却,进而导致发动机油水温度差小,发动机冷却润滑功能降低,引起发动机运动件异常磨损等故障,减少发动机使用寿命。
[000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该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使冷却水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先冷却机油后,再流入气缸套各个缸的气缸套水套中,大大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有效提高气缸体水套中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包括:上层水道,其进水端开设有进水口 ;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其进水端与所述上层水道的出水端连通;下层水道,其进水端与所述冷却器冷却水套的一个出水端连通;以及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其通过联接水道分别与所述下层水道的出水端和所述冷却器冷却水套的另一个出水端连通;该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的上端沿周向间隔布设有与气缸盖连通的多个上水孔。
[0007]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上层水道横向设置在所述气缸套冷却水套的一侧。
[0008]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气缸套冷却水套为并排设置的四个,联接水道也为并排设置的四个。
[0009]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上水孔为沿气缸套冷却水套周向均布的四个。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使冷却水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先冷却机油后,再流入气缸套各个缸的气缸套水套中,大大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有效提高气缸体水套中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
[0016]1-进水口,2-上层水道,3-下层水道,4-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5-联接水道,6_气缸套冷却水套,7-上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8]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19]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具体结构包括:进水口 1、上层水道2、下层水道3、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联接水道5、气缸套冷却水套6和上水孔7。其中,进气口 I开设在上层水道2的进水端,上层水道2的出水端与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的进水端相连,冷却器冷却水套4与下层水道3相连接,机油冷却器水套4下部、下层水道3又分别通过联接水道5与气缸套冷却水套6相连接,气缸套冷却水套6的上方设有与气缸盖连通的上水孔7。该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使冷却水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先冷却机油后,再流入气缸套各个缸的气缸套冷却水套中,大大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有效提高气缸体水套中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20]其中,上层水道2作为整个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的进水通道横向设置在气缸套冷却水套6的一侧。进水口 I开设在上层水道2的进水端(左端),发动机水泵输出的冷却水由进水口 I进入上层水套2,进而进入整个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进行热交换。上层水道2的出水端与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的进水端相连,冷却器冷却水套4与下层水道3相连接,发动机水泵输出的冷却水经上层水道2全部进入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先冷却机油后,部分冷却水进入下层水道3,冷却水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先冷却机油大大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避免了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后分别流入缸套冷却水套及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导致流入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的冷却水量有限,机油冷却器冷却效果差,不利于对机油的冷却,进而导致发动机油水温度差小,发动机冷却润滑功能降低,引起发动机运动件异常磨损等故障,减少发动机使用寿命。
[0021]机油冷却器水套4下部、下层水道3又分别通过联接水道5与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6相连接,发动机水泵输出的冷却水经上层水道2全部进入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先冷却机油后,其中部分冷却水直接由机油冷却器水套4的下部经联接水道5进入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6,另一部分冷却水则先进入下层水道3,再通过联接水道5进入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6。本实施例的气缸套冷却水套6为并排设置的四个,相应的联接水道5也为并排设置的四个。
[0022]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6的上端沿周向间隔布设有与气缸盖连通的多个上水孔7,进入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6的冷却水经上水孔7流入气缸盖。本实施例的上水孔7为沿气缸套冷却水套6周向均布的四个。
[0023]冷却水在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的流动过程如下:冷却水由进水口 I进入上层水套2后,进入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4,然后向下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却水对高温润滑油进行充分冷却,最终冷却水从与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下部及下层水道相连的四个联接水道5分别流入气缸套冷却水套6,并由气缸套冷却水套6四个缸孔周围的上水孔7流入气缸盖。
[0024]综上,该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使冷却水全部通过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先冷却机油后,再流入气缸套各个缸的气缸套水套中,大大提高了机油冷却器的冷却效率,有效提高气缸体水套中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25]前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层水道,其进水端开设有进水口 ; 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其进水端与所述上层水道的出水端连通,该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具有两个出水端; 下层水道,其进水端与所述机油冷却器冷却水套的一个出水端连通;以及 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其通过联接水道分别与所述下层水道的出水端和所述冷却器冷却水套的另一个出水端连通;该各个气缸套冷却水套的上端沿周向间隔布设有与气缸盖连通的多个上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水道横向设置在所述气缸套冷却水套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套冷却水套为并排设置的四个,所述联接水道也为并排设置的四个。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气缸体冷却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孔为沿气缸套冷却水套周向均布的四个。
【文档编号】F01M5/00GK204113469SQ201420606221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0日
【发明者】李壮, 范洪庭, 张雷, 尹光跃, 孟宁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