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0671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特别是雾霾天气的出现使得PM2.5的概念深入人心,也说明大气污染的治理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的污染。在最近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中也提到了: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机动车限行等针对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

目前,汽车制造商为达到汽气尾气排放的国家标准通常会在汽车尾气出口处加装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目前的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仍不能完全将污染气体转化成无害气体,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汽车尾气的转化效率,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净化彻底,便于防尘的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为双层不锈钢薄板制成,且双层不锈钢薄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所述外壳体内中部设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靠近进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所述加热层靠近出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和防尘片;所述防尘片靠近出气口,出气口设有阀门;所述加热层与靠近进气口一侧的过滤层之间设有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加热层。

所述过滤层为蜂窝状陶瓷网或蜂窝状氧化铝网,吸附性强、耐磨损,蜂窝状网结构使汽车尾气净化彻底。

所述隔热材料为陶瓷纤维或渣棉制成,更好的完成隔热效果,完成预热的目的。

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外壁面,结构紧凑合理,控制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工作时,汽车尾气由进气口进入外壳体内,当汽车冷启动时,尾气首先经过过滤层经过过滤,在经过加热器进行预热,以使尾气能吸收氧化还原所产生的热量,降低加热器对能量的消耗,在再次过滤后尾气到达出气口,随着尾气的压力增大,达到阀门的设定值时,阀门开启进行排气;所述外壳体内设有防尘片,在汽车停止使用时关闭阀门,防止灰尘进入管内,便于防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壳体,2-隔热材料,3-过滤层,4-防尘片,5-阀门,6-温度感应器,7-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为双层不锈钢薄板制成,且双层不锈钢薄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2;所述外壳体1内中部设有加热层2,所述加热层2靠近进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所述加热层靠近出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和防尘片4;所述防尘片4靠近出气口,出气口设有阀门5;所述加热层2与靠近进气口一侧的过滤层3之间设有温度感应器6;所述温度感应器6连接有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连接所述加热层2。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为双层不锈钢薄板制成,且双层不锈钢薄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2;所述外壳体1内中部设有加热层2,所述加热层2靠近进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所述加热层靠近出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和防尘片4;所述防尘片4靠近出气口,出气口设有阀门5;所述加热层2与靠近进气口一侧的过滤层3之间设有温度感应器6;所述温度感应器6连接有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连接所述加热层2。

所述过滤层3为蜂窝状陶瓷网或蜂窝状氧化铝网。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为双层不锈钢薄板制成,且双层不锈钢薄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2;所述外壳体1内中部设有加热层2,所述加热层2靠近进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所述加热层靠近出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和防尘片4;所述防尘片4靠近出气口,出气口设有阀门5;所述加热层2与靠近进气口一侧的过滤层3之间设有温度感应器6;所述温度感应器6连接有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连接所述加热层2。

所述过滤层3为蜂窝状陶瓷网或蜂窝状氧化铝网。

所述隔热材料2为陶瓷纤维或渣棉制成。

实施例四

如图1所示,一种预热式汽车尾气净化器,包括外壳体1,所述外壳体1为双层不锈钢薄板制成,且双层不锈钢薄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2;所述外壳体1内中部设有加热层2,所述加热层2靠近进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所述加热层靠近出气口一侧设有过滤层3和防尘片4;所述防尘片4靠近出气口,出气口设有阀门5;所述加热层2与靠近进气口一侧的过滤层3之间设有温度感应器6;所述温度感应器6连接有控制器7,所述控制器7连接所述加热层2。

所述过滤层3为蜂窝状陶瓷网或蜂窝状氧化铝网。

所述隔热材料2为陶瓷纤维或渣棉制成。

所述控制器7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的外壁面。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