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3842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而言,发动机排出的高温废气温度最高能达到500℃~600℃,发动机工作时,引导高温废气排出的装置(排气管、消声器等)不可避免也将具有较高温度,此时将会对排气装置周围一定范围内的零部件产生较强的热辐射作用,尤其会影响周围塑料、橡胶类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零件破裂、失效,甚至发生保安防灾事故。

因此,亟需一定的防护装置隔绝排气系统的高温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对于提升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有效隔绝排气系统的高温,避免对其周围的非耐热元件造成不利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包括顺次贴合的排气系统侧金属板、中间耐热纤维层及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所述排气系统侧金属板的一端设置与车架固定的车架安装部,所述中间耐热纤维层与所述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通过复合层连接部固定至所述排气系统侧金属板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车架安装部为自所述排气系统侧金属板的一端翻边形成的带有焊接螺母的弯折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复合层连接部为铆钉,所述中间耐热纤维层与所述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通过多个所述铆钉铆接至所述排气系统侧金属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复合层连接部为夹片,所述中间耐热纤维层与所述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通过多个所述夹片连接至所述排气系统侧金属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通过排气系统侧金属板、中间耐热纤维层及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形成复合层结构,来隔绝来自排气系统的有害的热量传递,以保护非耐热元件,防止热害发生的风险。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的结构简单可靠,灵活度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车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非耐热元件10、车架20、排气系统30、复合隔热装置40(其中,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中间耐热纤维层42、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43、车架安装部44、复合层连接部4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40安装在车架20上并设置非耐热元件10与排气系统30(高温排气管)之间,用于隔绝来自排气系统30的有害的热量传递,以保护非耐热元件10,以防止热害发生的风险。非耐热元件10为气管、油管、线束等对高温耐受性能不高的元件。

请结合参阅图2,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40包括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中间耐热纤维层42及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43。

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起到安装支撑作用,同时起第一道阻挡排气系统30的热辐射作用。中间耐热纤维层42进一步隔绝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向内的热传导作用。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进一步隔绝中间耐热纤维层42热传导的同时,其光滑、平整、柔软的内侧表面,可与气管、油管、线束等非耐热元件10接触,避免造成机械磨损等问题。

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上根据车架20的结构设置车架安装部44。在图示实施例中,车架安装部44为自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的一端翻边形成的带有焊接螺母的弯折结构,可以很方便地通过螺杆将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40安装在车架20上。

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43粘合在中间耐热纤维层42上形成复合层隔热结构,再采用复合层连接部45固连在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上。在图示实施例中,复合层连接部45为铆钉。中间耐热纤维层42与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43通过多个铆钉(复合层连接部45)铆接至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上,形成整体。

请结合参阅图3,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40的结构与图2中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复合层连接部45为夹片。中间耐热纤维层42与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43通过多个夹片(复合层连接部45)与排气系统侧金属板41固定,形成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通过排气系统侧金属板、中间耐热纤维层及非耐热元件侧铝箔层形成复合层结构,来隔绝来自排气系统的有害的热量传递,以保护非耐热元件,防止热害发生的风险。本实用新型的汽车排气系统复合隔热装置的结构简单可靠,灵活度高,可广泛应用于各类车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