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0149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合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向阀,特别是指一种组合换向阀。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自卸车车厢的举升、中停、下降、移位功能的实现是通过相互配合使用的换向阀和手动换向阀共同实现的,换向阀中一般包括气缸帽、阀体、安装于阀体内的K型阀芯、设于第一后壳内的K型阀芯底部外周的第一弹簧,开设于阀体上的进油口、回油口、举升口,以及K型溢流阀;手动换向阀一般包括防尘帽、阀体、设于阀体内的M型阀芯、设于 第二后壳内的M型阀芯底部外周第二弹簧,设置于第二后壳外部的手把,开设于阀体上的进油口、回油口、举升口,以及M型移位溢流阀。上述现有功能的实现是换向阀可单独实现自卸车车厢的举升、中停、下降功能,手动换向阀可单独实现自卸车车厢的移位功能,上述现有技术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两个阀体上均开设有进油口、回油口、举升口,在连通液压系统时,油路的布置较为复杂,两个阀体的结构松散且占用体积大,安装不便。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油路布置简单且可实现上述功能的组合换向阀。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技术方案是组合换向阀,其中的换向阀中包括气缸帽、阀体、安装于阀体内的K型阀芯、设于第一后壳内的K型阀芯底部外周的第一弹簧,以及K型溢流阀;手动换向阀包括防尘帽、阀体、设于阀体内的M型阀芯、设于第二后壳内的M型阀芯底部外周的第二弹簧,设置于第二后壳外部的手把,以及M型移位溢流阀;手动换向阀阀体上的进油口 P共有两路输出,其一路经K型溢流油路连通K型溢流阀,K型溢流阀的输出经油路连通回油口 0,其另一路通过M型阀芯连通举升油路,举升油路依次经过M型移位溢流阀、K型阀芯连通回油口 O。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设计还有M型移位溢流阀及K型溢流阀的选用可以选用多种现有技术,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其中较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是,M型移位溢流阀及K型溢流阀包括安装于溢流阀阀体内的溢流阀阀芯由内向外依次安装于溢流阀阀体3上的定位螺母、锁紧螺母、调压螺栓,在调压螺栓与溢流阀阀芯之间的溢流阀阀体内设有调压弹簧。为进一步实现调压螺栓与溢流阀阀体内壁之间的密封,优选且较为常见的技术方案是,调压螺栓与溢流阀阀体内壁之间设有调压螺栓密封圈。为进一步实现溢流阀阀芯与溢流阀阀体之间的密封,优选且较为常见的技术方案是,溢流阀阀芯与溢流阀阀体内壁之间设置有溢流阀阀芯密封圈。为实现对换向阀的手动、气控双重控制,优选的技术方案是,第一后壳外侧设置有控制手柄,该控制手柄的工作端通过丝堵与K型阀芯的末端联动。该联动动作的实现实质是通过完成前推或后拉控制手柄的动作,实现丝堵以及K型阀芯的轴向往复运动,凡属于上述将转动转换为轴向运动动作实现的多种机械结构实现方式(包括杠杆转动机构、齿轮齿条机构等等)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为进一步实现上述动作,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该控制手柄的下部与连接片的一端活销配合,连接片的另一端与第一后壳活销配合,控制手柄的工作端与丝堵的末端活销配合。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当自卸车车厢需要举升时,从换向阀气缸帽上的举升气口给气,推动K型阀芯向下移动封闭与回油口 0连通的举升油路,液压油经过阀体上的举升油口输出到液压系统作用于油缸完成对车厢的举升。当自卸车车厢需要中停时,停止对换向阀气缸帽上的举升气口给气,K型阀芯在第 一弹簧的作用下上升复位,阀体上的举升油口与回油口 0处于非导通状态,与回油口 0连通的举升油路打开,液压油自回油口 0回流至油箱,液压系统中的油缸处于中停位置。当自卸车车厢需要下降时,从换向阀气缸帽上的下降气口给气,推动K型阀芯向上移动,使阀体上的举升油口与回油口 0处于导通状态,液压油依次经过阀体上的举升油口、回油口 0回流至油箱,油缸失压回落且车厢下降。当自卸车车体需要移位时,扳动第二后壳下部的手把,M型阀芯向下移动,与M型阀芯连通的举升油路处于非导通状态,液压油经过阀体上开设的油口输出到到液压系统作用于移位油缸完成对车体的移位。当换向阀需要进彳丁手动控制时,板动控制手柄的控制〗而,控制手柄的工作〗而以与第一后壳连接的连接片为支点,对丝堵形成拉动,进而完成对K型阀芯的拉动。当自卸车的货物超过系统的工作压力时,举升溢流阀打开,液压油依次经K型溢流油路、举升溢流阀回流至回油口 0;当自卸车上的货物处于未卸载完毕(车体超重)的状态下,M型移位溢流阀打开,液压油依次经举升油路、M型移位溢流阀回流至回油口 O。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I、本实用新型由于将换向阀及手动换向阀有机结合为一体,并通过油路和进油口、回油口进行合理的设计,简化了与液压系统的油路连接,从而使组合阀的结构更为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节约了安装零部件和安装时间。2、在换向阀中增加了与K型阀芯连接的控制手柄,使换向阀具备了手动、气控双重控制的功能,解决了气控控制不能方便实现实时控制的问题,使控制动作的传递更为快捷。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有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A向视图。图3是M型移位溢流阀及举升溢流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I、气缸帽;2、举升溢流阀;3、K形溢流油路;4、防尘帽;5、M型阀芯;6、第二弹簧;7、弟_■后壳;8、举升油路;9、M型移位&流阀;10、丝堵;11、弟一后壳;12、弟一弹黃;13、阀体;14、K型阀芯;15、控制手柄;16、定位销;17、连接片;18、开口挡圈;19、调压螺栓;20、锁紧螺母;21、定位螺母;22、调压弹簧;23、溢流阀阀体;24、溢流阀阀芯;25、调压螺栓密封圈;26、溢流阀阀芯密封圈;P、进油口 P ;0、回油口 O。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本说明书所作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看,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的整体技术构造如图所示,其中的换向阀中包括气缸帽I、阀体13、安装于阀体13内的K型阀芯14、设于第一后壳11内的K型阀芯14底部外周的第一弹簧12,以及K型溢流阀2 ;手动换向阀包括防尘帽4、阀体、设于阀体内的M型阀芯5、设于第二后壳7 内的M型阀芯5底部外周的第二弹簧6,设置于第二后壳7外部的手把,以及M型移位溢流阀9 ;手动换向阀阀体上的进油口 P共有两路输出,其一路经K型溢流油路3连通K型溢流阀2,K型溢流阀2的输出经油路连通回油口 0,其另一路通过M型阀芯5连通举升油路8,举升油路8依次经过M型移位溢流阀9、K型阀芯14连通回油口 O。M型移位溢流阀9及K型溢流阀2包括安装于溢流阀阀体23内的溢流阀阀芯24,由内向外依次安装于溢流阀阀体23上的定位螺母21、锁紧螺母20、调压螺栓19,在调压螺栓19与溢流阀阀芯24之间的溢流阀阀体23内设有调压弹簧22。调压螺栓19与溢流阀阀体23内壁之间设有调压螺栓密封圈25。溢流阀阀芯24与溢流阀阀体23内壁之间设置有溢流阀阀芯密封圈25。第一后壳11外侧设置有控制手柄15,该控制手柄15的工作端通过丝堵10与K型阀芯14的末端联动。控制手柄15的下部与连接片17的一端活销配合,连接片17的另一端与第一后壳11活销配合,控制手柄15的工作端与丝堵10的末端活销配合。
权利要求1.组合换向阀,其中的换向阀中包括气缸帽(I)、阀体(13)、安装于阀体(13)内的K型阀芯(14)、设于第一后壳(11)内的K型阀芯(14)底部外周的第一弹簧(12),以及K型溢流阀(2);手动换向阀包括防尘帽(4)、阀体、设于阀体内的M型阀芯(5)、设于第二后壳(7)内的M型阀芯(5)底部外周的第二弹簧(6),设置于第二后壳(7)外部的手把,以及M型移位溢流阀(9);其特征在于手动换向阀阀体上的进油ロ(P)共有两路输出,其一路经K型溢流油路(3)连通K型溢流阀(2),K型溢流阀(2)的输出经油路连通回油ロ(0),其另一路通过M型阀芯(5)连通举升油路(8),举升油路(8)依次经过M型移位溢流阀(9)、K型阀芯(14)连通回油ロ(O)。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型移位溢流阀(9)及K型溢流阀(2)包括安装于溢流阀阀体(23)内的溢流阀阀芯(24),由内向外依次安装于溢流阀阀体(23)上的定位螺母(21)、锁紧螺母(20)、调压螺栓(19),在调压螺栓(19)与溢流阀阀芯(24)之间的溢流阀阀体(23)内设有调压弹簧(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压螺栓(19)与溢流阀阀体(23)内壁之间设有调压螺栓密封圈(25)。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阀阀芯(24)与溢流阀阀体(23)内壁之间设置有溢流阀阀芯密封圈(25)。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后壳(11)外侧设置有控制手柄(15),该控制手柄(15)的工作端通过丝堵(10)与K型阀芯(14)的末端联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该控制手柄(15)的下部与连接片(17)的一端活销配合,连接片(17)的另一端与第一后壳(11)活销配合,控制手柄(15)的工作端与丝堵(10)的末端活销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换向阀,特别是指一种组合换向阀。其中换向阀中包括气缸帽、阀体、阀体内的K型阀芯、第一后壳内的K型阀芯底部外周的第一弹簧,以及K型溢流阀;手动换向阀包括防尘帽、阀体、阀体内的M型阀芯、设于第二后壳内的M型阀芯底部外周的第二弹簧,设置于第二后壳外部的手把,以及M型移位溢流阀;手动换向阀阀体上的进油口P共有两路输出,其一路经K型溢流油路连通K型溢流阀,K型溢流阀的输出经油路连通回油口O,其另一路通过M型阀芯连通举升油路,举升油路依次经过M型移位溢流阀、K型阀芯连通回油口O。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油路复杂、结构松散的问题。具有结构紧凑、节约安装时间等优点。
文档编号F15B13/02GK202468512SQ201220089368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2日
发明者杨树林, 王保军 申请人:黄培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