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328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压缩机,有日本特开2003-21436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述的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缸体,其具有缸体室;轴,其具有偏心部;和辊式活塞,其具有辊部,偏心部位于缸体室,辊部与偏心部嵌合。进而,通过辊部在缸体室内回转,从而缸体室内的制冷剂被压缩。

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形成为由多个曲率构成的非圆形,缩小了运转过程中的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径向空隙(下面,称为CP空隙),减少了制冷剂的泄漏损失并提高了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143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压缩机中,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形成为由多个曲率构成的非圆形,因此,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加工需要被高度NC控制(数值控制)的加工机,花费成本。此外,在辊部旋转一周时,为了保证CP空隙微小且均匀,被加工的缸体的形状的管理复杂且花费成本。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以提高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制造和管理成本的压缩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该压缩机具备:

缸体,其具有内周面实质上是圆筒面的缸体室;

轴,其具有主轴和偏心部,该偏心部相对于该主轴偏心;

辊部,其内周面与上述偏心部的外周面嵌合,并且外周面实质上是圆筒面,该辊部配置在上述缸体室内而进行公转;

叶片部,其与上述辊部一同将上述缸体室内分隔成低压室和高压室;以及

轴承部,其被固定于上述缸体,并具有支承上述主轴的圆筒面,

设上述缸体室的上述内周面的内径为上述辊部的上述外周面的外径为上述偏心部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主轴的中心轴的偏心量为ε时,满足

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上述内周面的中心轴偏心,

上述轴承部是滑动轴承。

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由于因此乍一看在运转过程中上述辊部的外周面碰到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但由于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的中心轴偏心,并且上述轴承部是滑动轴承,因此,运转过程中上述轴的主轴移动和该主轴的外周面与上述轴承部的圆筒面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量,因此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不碰到缸体室的内周面,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径向空隙(下面,称为CP空隙)。

此外,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实质上是圆筒面,并且,上述辊部的外周面实质上是圆筒面,因此,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形状及辊部的外周面的形状是由多个曲率构成的非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和管理成本。

因此,能够缩小运转过程中的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减少缸体和辊式活塞的制造及管理成本。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与上述主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是如下的大小:使得上述主轴以上述辊部不碰撞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的方式移动。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满足上述并且,即使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上述圆筒面的中心轴偏心,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与上述主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也是如下的大小:使得上述主轴以上述辊部不碰撞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的方式移动,因此,上述主轴能够移动与该间隙相应的量,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不碰到缸体室的内周面,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径向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

上述辊部与上述叶片部是一体的,形成辊式活塞,

上述叶片部的两侧面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摆动衬套。

上述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是上述辊部和上述叶片部为一体的所谓摆动活塞型压缩机,但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不碰到缸体室的内周面,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径向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

上述辊部与上述叶片部是分体的,

上述叶片部以能够进退的方式向上述缸体室内突出,

上述叶片部的末端与上述辊部的外周面滑动接触。

上述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是上述辊部和上述叶片部为分体的所谓旋转活塞型压缩机,但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不碰到缸体室的内周面,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径向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

在与上述缸体室的上述内周面的中心轴垂直的截面中,

以上述缸体室的上述中心轴为原点,

以将上述摆动衬套的摆动中心轴和上述缸体室的上述中心轴连接起来的直线、或将与上述辊部分体的上述叶片部的两侧面之间的中心面和上述缸体室的上述中心轴连接起来的直线作为基准线,

将从上述原点延伸、并且沿上述辊部的公转方向回转的动径相对于上述基准线在公转方向上的角度定义为中心角度,

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上述内周面的中心轴在上述中心角度是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内偏心。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上述内周面的中心轴在上述中心角度是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内偏心。

这样,由于上述轴承部的上述圆筒面的中心轴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上述内周面的中心轴在上述中心角度是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内偏心,因此,通过上述辊部的公转,在上述辊部靠近压缩行程的最后而受到最高制冷剂的压力的上述中心角度是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的公转角中,上述辊部向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的方向偏心,能够减少上述缸体室的内周面与上述辊部的外周面之间的CP空隙,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减少高压的制冷剂的泄漏损失。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

向上述缸体室内流入的制冷剂是R32。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向上述缸体室内流入的制冷剂是R32,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造成的环境负担。

此外,上述R32具有由于压缩而温度更容易变高的性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抑制该制冷剂的泄漏、特别是高压制冷剂的泄漏,因此能够减少由于高压制冷剂向吸入侧泄漏而导致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

此外,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该压缩机具备:

缸体,其具有缸体室;

轴,其具有主轴和偏心部,该偏心部被固定于上述主轴并位于上述缸体室;

辊式活塞,其具有与上述偏心部嵌合的辊部;以及

轴承部,其被固定于上述缸体并支承上述主轴,

设上述缸体室的正圆的内周面的内径为上述辊部的正圆的外周面的外径为上述偏心部相对于上述主轴的偏心量为ε时,满足

上述轴承部的中心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中心偏心,

上述轴承部是滑动轴承。

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由于因此乍一看辊部碰到缸体室的内周面,但由于轴承部的中心相对于缸体室的中心偏心,轴承部是滑动轴承,因此,运转过程中轴移动与轴承部之间的间隙的量。由此,辊部不碰到缸体室的内周面,并且,能够缩小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径向空隙(下面,称为CP空隙)。此外,由于缸体室的内周面是正圆,并且辊部的外周面是正圆,因此,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形状及辊部的外周面的形状是由多个曲率构成的非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和管理成本。

因此,能够缩小运转过程中的辊部的外周面与缸体室的内周面的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减少缸体和辊式活塞的制造及管理成本。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

从上述主轴的中心方向观察,在以上述缸体室的中心为原点、上述辊式活塞的上止点的中心角度为0°、上述辊式活塞的旋转方向为正方向时,

上述轴承部的中心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中心在上述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方向偏心。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上述轴承部的中心相对于上述缸体室的中心在上述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方向偏心。由此,使轴承部的中心向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压力变高的辊式活塞的旋转角度的方向偏心,能够减小该辊式活塞的旋转角度的CP空隙,并能够有效地减少高压的制冷剂的泄漏损失。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向上述缸体室内流入的制冷剂是R32。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由于向上述缸体室内流入的制冷剂是R32,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造成的环境负担。R32具有压缩温度容易变高的性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该制冷剂的泄漏,从而能够降低从缸体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压缩机,满足上述上述轴承部的圆筒面的中心轴相对于缸体室的作为圆筒面的内周面的中心轴偏心,并且,上述轴承部是滑动轴承,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减少制造及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是压缩要素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辊式活塞的旋转角度与CP空隙的关系的图表。

图4是示出缸体部与轴承部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双缸型的压缩机的辊式活塞的旋转角度与CP空隙的关系的图表。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压缩要素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压缩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该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1;压缩要素2,其配置在该密闭容器1内;以及马达3,其配置在上述密闭容器1内,经轴12驱动上述压缩要素2。

该压缩机是所谓的竖置的高压圆顶型的摆动活塞型压缩机,在上述密闭容器1内,上述压缩要素2配置在下方,上述马达3配置在上方。利用该马达3的转子6经上述轴12驱动上述压缩要素2。

上述压缩要素2从储存器10通过吸入管11而将制冷剂气体吸入。通过对与该压缩机一同构成作为冷冻系统的一个示例的空调机的未图示的冷凝器、膨胀机构、蒸发器进行控制而得到该制冷剂气体。作为制冷剂,采用R32。在该情况下,既可以是由R32构成的单一制冷剂,或者也可以是以R32为主要成分的混合制冷剂。

在上述压缩机中,将通过上述压缩要素2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压缩要素2排出而充满密闭容器1的内部、并且穿过马达3的定子5与转子6之间的空隙而将马达3冷却后从设置于上述马达3的上侧的排出管13排出到外部。

在上述密闭容器1内的高压区域的下部形成有积存润滑油的积油部9。该润滑油从积油部9通过设置于轴12的油通路而移动到压缩要素2及马达3的轴承等滑动部而对该滑动部进行润滑。该润滑油是例如(聚乙二醇及聚丙二醇等的)聚二醇油、醚油、酯油、矿物油。

上述马达3具有转子6和定子5,该定子5以围绕该转子6的外周侧的方式配置。

上述转子6具有圆筒形状的转子铁芯610和埋设于该转子铁芯610的多个磁体620。转子铁芯610由例如层叠的电磁钢板构成。在转子铁芯610的中央的孔部安装有上述轴12。磁体620是平板状的永磁体。多个磁体620按等间隔的中心角度沿转子铁芯610的周向排列。

上述定子5具有圆筒形状的定子铁芯510和被卷绕于该定子铁芯510上的线圈520。定子铁芯510由层叠的多个钢板构成,通过热装等被嵌入到密闭容器1中。线圈520分别被卷到定子铁芯510的各齿部上,该线圈520是所谓的集中绕组线圈。

上述压缩要素2具有:支承上述轴12的前侧轴承部50和后侧轴承部60;缸体21,其配置在上述前侧轴承部50与上述后侧轴承部60之间;以及辊式活塞25,其配置在上述缸体21内。

上述缸体21被安装在密闭容器1的内周面。缸体21具有内周面22b实质上是圆筒面的缸体室22。上述前侧轴承部50配置在比后侧轴承部60靠马达3侧(上侧)的位置。前侧轴承部50被固定于缸体21的上侧的开口端,后侧轴承部60被固定于缸体21的下侧的开口端。

上述轴12具有主轴121和偏心部122,该偏心部122被固定于主轴121并位于缸体室22。辊式活塞25被嵌合在该偏心部122上。辊式活塞25以能够公转的方式被配置在缸体室22中,在缸体室22中偏心转动而对缸体室22中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上述前侧轴承部50具有圆板状的端板部51和凸台部52,该凸台部52在该端板部51的中央设置在与缸体21相反一侧(上方),上述前侧轴承部50具有将上述主轴121支承成旋转自如的圆筒面50b。上述凸台部52支承轴12的主轴121。前侧轴承部50是滑动轴承,润滑油介于凸台部52与主轴121的径向空隙中。

在上述端板部51设置有与上述缸体室22连通的排出孔51a。排出阀31以关于端板部51位于与缸体21相反一侧的方式被安装在端板部51上。排出阀31例如是簧片阀,对排出孔51a进行开闭。

在上述端板部51,在与缸体21相反一侧以覆盖排出阀31的方式安装有杯型的消声罩40。凸台部52贯通消声罩40。

上述消声罩40的内部经排出孔51a而与缸体室22连通。消声罩40具有将消声罩40的内侧和外侧连通的孔部43。

上述后侧轴承部60具有圆板状的端板部61和凸台部62,该凸台部62在该端板部61的中央设置在与缸体21相反一侧(下方),上述后侧轴承部60具有将上述主轴121支承成旋转自如的圆筒面60b。凸台部62支承轴12的主轴121。后侧轴承部60是滑动轴承,润滑油介于凸台部62与主轴121的径向空隙中。

图2示出了上述压缩要素2的平面图。如图2所示,上述辊式活塞25具有辊部26和叶片部27,该叶片部27被固定在辊部26的外周面。

利用上述叶片部27将缸体室22内分隔开。排出孔51a和与吸入管11连通的吸入孔21a开口于缸体室22。

上述叶片部27将缸体室22区划成与吸入孔21a相通的低压室(吸入室)221和与排出孔51a相通的高压室(排出室)222。即,叶片部27的右侧的室形成低压室221,叶片部27的左侧的室形成高压室222。

半圆柱状的摆动衬套28、28紧贴于上述叶片部27的两面以进行密封。利用润滑油对叶片部27与摆动衬套28、28之间进行润滑。

上述摆动衬套28、28转动自如地被嵌合在衬套嵌合孔21b内,所述衬套嵌合孔21b与缸体室22面对地形成,上述摆动衬套28、28将叶片部27从两侧夹着支承成摆动自如并且进退自如。

上述辊部26与偏心部122嵌合。通过偏心部122进行偏心旋转,从而辊部26以其外周面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公转。

随着上述辊部26在缸体室22内公转,叶片部27被摆动衬套28、28保持着两侧面而进行进退移动。这样,从吸入管11将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吸入到低压室221中并在高压室222中压缩而成为高压后,从排出孔51a将高压的制冷剂气体排出。从该排出孔51a排出的制冷剂气体被排出到消声罩40的外侧。

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是正圆,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是正圆。这里,设缸体室22的内周面的内径为辊部26的外周面的外径为偏心部122的中心122a相对于主轴121的中心121a的偏心量为ε时,满足

上述前侧轴承部50(凸台部52)的中心52a和上述后侧轴承部60(凸台部62)的中心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的中心22a偏心。另外,在图2中,主轴121的中心121a与前侧轴承部50的中心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中心62a一致,但严格地说,运转过程中,主轴121的中心121a处于相对于前侧轴承部50的中心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中心62a偏离的位置。

从上述主轴121的中心121a方向观察,在以上述缸体室22的中心22a为原点、上述辊式活塞25的上止点的中心角度为0°、上述辊式活塞25的旋转方向为正方向时,前侧轴承部50的中心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中心62a相对于缸体室22的中心22a在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方向偏心。辊式活塞25的上止点是指叶片部27处于进入到衬套嵌合孔21b中最深的位置。

上述排出孔51a在中心角度为270°~360°的范围中最靠近360°的位置开口。上述吸入孔21a在中心角度为0°~90°的范围中最靠近0°的位置开口。

对上述压缩机的结构再次概括地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缸体21的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实质上是圆筒面,在该缸体室22内配置有辊式活塞25的辊部26。该辊式活塞25的辊部26和叶片部27一体地形成,该压缩机是所谓的摆动型的压缩机。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实质上是圆筒面。上述叶片部27被摆动衬套28、28夹着两侧面摆动的同时朝向缸体室22内进退,能够使辊部26沿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公转。

由此,上述缸体室22内被辊部26和叶片部27分隔成低压室221和高压室222,通过辊部26的公转进行压缩作用。

另一方面,上述轴12具有主轴121和偏心部122,该偏心部122相对于该主轴121偏心。使辊部26的内周面26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合于该偏心部122的外周面122b。上述偏心部122的外周面122b和辊部26的内周面26b均是圆筒面。

将前侧和后侧的轴承部50、60固定于上述缸体21的两端面。上述轴承部50、60分别是滑动轴承,具有将轴12的主轴121支承成旋转自如的圆筒面50b、60b。

设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内径为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的外径为上述偏心部122的中心轴122a相对于上述主轴121的中心轴121a的偏心量为ε时,满足

此外,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中心轴22a偏心。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与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中心轴22a垂直的截面(与图2的平面图位置关系相同)中,以上述缸体室22的中心轴22a为原点,以将上述摆动衬套28、28的摆动中心轴28a和缸体室22的中心轴22a连结起来的直线作为基准线L,将从上述原点22a延伸并且沿上述辊部26的公转方向回转的未图示的动径相对于上述基准线L在公转方向上的角度定义为中心角度,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的上述内周面22b的中心轴22a在上述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内偏心。

并且,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a、60a与上述主轴121的外周面121b之间的间隙具有这样的大小:使得上述主轴121以辊部26不碰撞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方式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压缩机,由于因此乍一看运转过程中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碰到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但由于上述轴承部50、60的上述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如图4所示地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的圆筒面22b的中心轴22a偏心,并且上述轴承部50、60是滑动轴承,因此,运转过程中上述轴12的主轴121移动和该主轴121的圆筒面121b与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量,因此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不碰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径向空隙(CP空隙)。

此外,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是圆筒面,并且,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是圆筒面,因此,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形状及辊部26的外周面26c的形状是由多个曲率构成的非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和管理成本。

因此,能够缩小运转过程中的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c的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减少缸体21和辊式活塞25的制造及管理成本。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满足上述并且,即使上述轴承部50、60的上述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的上述圆筒面22b的中心轴22a偏心,上述轴承部50、60的上述圆筒面50b、60b与上述主轴121的外周面121b之间的间隙也是如下的大小:使得上述主轴121以上述辊部26不碰撞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方式移动,因此,上述主轴121移动与该间隙相应的量,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不碰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径向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

特别是,上述压缩机是上述辊部26和叶片部27为一体的所谓摆动活塞型压缩机,但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不碰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径向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

此外,如图2所示,在与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中心轴22a垂直的截面中,以上述缸体室22的中心轴22a为原点,以将上述摆动衬套28、28的摆动中心轴28a和缸体室22的中心轴22a连结起来的直线作为基准线L,将从上述原点22a延伸并且沿上述辊部26的公转方向回转的未图示的动径相对于上述基准线L在公转方向上的角度定义为中心角度,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的上述内周面22b的中心轴22a在上述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内偏心,因此,通过上述辊部26公转,在上述辊部26靠近压缩行程的最后而受到最高制冷剂压力的上述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的公转角中,上述辊部26向更靠近上述缸体部21的圆筒面22b的方向偏心,能够减少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与上述辊部26的外周面26c之间的CP空隙,特别是能够有效地减少高压的制冷剂的泄漏损失。

此外,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向上述缸体室22内流入的制冷剂是R32,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造成的环境负担。该R32具有由于压缩而温度更容易变高的性质,但如前面所述,由于能够抑制该制冷剂的泄漏、特别是高压制冷剂的泄漏,因此能够减少由于高压制冷剂向吸入侧泄漏而导致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

根据上述结构的压缩机,由于因此,乍一看认为运转过程中辊部26碰到缸体室22的内周面,但由于前侧轴承部50的中心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中心62a相对于缸体室22的中心22a偏心,并且前侧轴承部50和后侧轴承部60是滑动轴承,因此,运转过程中轴12在与前侧轴承部50和后侧轴承部60之间的间隙中移动。由此,辊部26不碰到缸体室22的内周面,并且,能够缩小辊部26的外周面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的径向空隙(CP空隙)。

在图2所示的平面图中,上述前侧轴承部50的圆筒面50b的中心(中心轴)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圆筒面60b的中心(中心轴)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中心(中心轴)22a在上述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方向偏心。由此,使前侧轴承部50的中心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中心62a向被压缩的制冷剂的压力变高的辊式活塞25的旋转角度的方向偏心,能够减小该辊式活塞25的旋转角度的CP空隙,能够有效地减少高压制冷剂的泄漏损失。下面,具体地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辊式活塞25的旋转角度与CP空隙的关系的图表。实线表示实施例1,虚线表示实施例2,假想线表示比较例1。

在实施例1中,前侧轴承部50的中心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中心62a相对于缸体室22的中心22a在中心角度为280°的方向偏心。根据实施例1,能够抑制运转过程中的CP空隙的变化,能够减少泄漏损失。

在实施例2中,前侧轴承部50的中心52a和后侧轴承部60的中心62a相对于缸体室22的中心22a在中心角度为300°的方向偏心。根据实施例2,能够抑制运转过程中的CP空隙的变化,能够减少泄漏损失。

在比较例1中,前侧轴承部的中心和后侧轴承部的中心相对于缸体室的中心在中心角度为270°的方向偏心。根据比较例,运转过程中的CP空隙的变化变大,泄漏损失变大。这里,在比较例中,是因为,从前加工精度不高、缸体室的内径及辊部的外径的偏差大。总之,若不使则无法利用CP空隙吸收每个该产品的偏差,有可能辊部碰到缸体室的内周面。

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2中,是因为,现在加工精度高、缸体室22的内径及辊部26的外径的偏差小。总之,即使也能够利用CP空隙吸收每个该产品的偏差,辊部26不会碰到缸体室22的内周面。

图5是示出未图示的双缸压缩机的辊式活塞的旋转角度与CP空隙的关系的图表。实线表示实施例3,虚线表示实施例4,假想线表示比较例2。在该双缸体压缩机中,在中间板的两侧设置两个缸体,轴具有两个偏心部,这点与图1的结构不同,但其它结构与图1的结构相同。

此外,实施例3和4、比较例2对应于上述实施例1和2、比较例1。即,在实施例3和4、比较例2中,使实施例1和2、比较例1中的单缸压缩机为双缸压缩机。

根据图5可知,与实施例1和2与比较例1相比CP空隙大幅减小的情况同样,实施例3和4也比比较例2的CP空隙大幅减小。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的压缩机,如图2所示,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是正圆,辊部26的外周面26c是正圆,因此,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的形状及辊部26的外周面的形状是由多个曲率构成的非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和管理成本。总之,缸体室22的内周面的加工无需被高度NC控制的加工机。此外,即使不对被加工的缸体21的形状进行管理,也能够使CP空隙微小且均匀。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的压缩机,能够缩小运转过程中的辊部26的外周面26c与缸体室22的内周面22b的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减少缸体21和辊式活塞25的制造及管理成本。

根据上述结构的压缩机,由于向上述缸体室22内流入的制冷剂是R32,因此能够减少制冷剂造成的环境负担。R32具有压缩温度容易变高的性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该制冷剂的泄漏,能够降低从缸体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

相对于此,若制冷剂漏出,则从缸体21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变高。其结果是,相对于构成压缩机的部件,产生热劣化、热膨胀,品质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为所谓旋转活塞型压缩机的要部的压缩要素200的平面图。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与图1、2和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仅压缩要素2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它构成部分相同,因此关于这些,引用图1和图4。

关于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缩要素200,对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缩要素2的构成部分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与图2所示的构成部分相同的参照号码,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辊部261和叶片部271是分体的,上述叶片部271被弹簧273和空气的压力施力而以能够进退的方式向缸体210的缸体室220内突出,上述叶片部271的末端与上述辊部261的作为圆筒面的外周面261c滑动接触。

设上述缸体室220的实质上是圆筒面的内周面220b的内径为上述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的外径为偏心部122的中心轴122a相对于主轴121的中心轴121a的偏心量为ε时,满足

此外,作为滑动轴承的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中心轴220a偏心。

更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在与上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中心轴220a垂直的截面(与图6的平面图位置关系相同)中,以上述缸体室220的中心轴220a为原点,以将上述叶片部271的两侧面之间的中心面和上述缸体室220的中心轴220a连结起来的直线作为基准线L,将从上述原点220a延伸并且沿上述辊部261的公转方向回转的未图示的动径相对于上述基准线L在公转方向上的角度定义为中心角度,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0的上述内周面220b的中心轴220a在上述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角度范围内偏心。

并且,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与上述主轴121的外周面121b之间的间隙具有这样的大小:使得上述主轴121以辊部261不碰撞上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方式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压缩机,由于因此乍一看运转过程中上述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碰到上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但由于上述轴承部50、60的上述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如图6所示地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中心轴220a偏心,并且上述轴承部50、60是滑动轴承,因此,运转过程中上述轴12的主轴121移动和该主轴121的圆筒面121b与上述轴承部50、60的圆筒面50b、60b之间的间隙相应的量,因此上述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不碰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与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径向空隙(CP空隙)。

此外,上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实质上是圆筒面,并且,上述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实质上是圆筒面,因此,与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形状及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的形状是由多个曲率构成的非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制造和管理成本。

因此,能够缩小运转过程中的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与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并且能够减少缸体210和辊部261的制造及管理成本。

此外,即使满足上述并且上述轴承部50、60的上述圆筒面50b、60b的中心轴52a、62a相对于上述缸体室220的上述内周面220b的中心轴220a偏心,上述轴承部50、60的上述圆筒面50b、60b与上述主轴121的外周面121b之间的间隙也是如下的大小:使得上述主轴121以上述辊部261不碰撞上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方式移动,因此,上述主轴121移动与该间隙相应的量,上述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不碰到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并且,能够缩小上述辊部261的外周面261c与缸体室220的内周面220b的径向空隙以减少制冷剂的泄漏损失而提高效率。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设计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前侧轴承部和后侧轴承部的中心相对于缸体室的中心在中心角度为270°以上、并且360°以下的方向偏心,但也可以在中心角度为180°以上、并且270°以下的方向偏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R32作为制冷剂,但也可以采用二氧化碳、HC、R410A等HFC、R22等的HCFC等制冷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缸体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但缸体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辊式活塞中,将叶片部一体地固定于辊部,但也可以使叶片部与辊部分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轴的偏心部,未对作为支承辊式活塞的辊部的轴承的作用进行说明,但若偏心部为滑动轴承,则运转过程中辊部在与偏心部的间隙中移动,辊部更加不会碰到缸体室的内表面。

标号说明

1:密闭容器

2、200:压缩要素

3:马达

12:轴

121:主轴

121a:中心

122:偏心部

122a:中心

21、210:缸体

22、220:缸体室

22a、220a:中心

25:辊式活塞

26、261:辊部

27、271:叶片部

50:前侧轴承部

51:端板部

52:凸台部

52a:中心

60:后侧轴承部

61:端板部

62:凸台部

62a:中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