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以及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31054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以及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对制动垫(brake pad)等被驱动部件进行直线驱动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以及使用该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的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利用运动转换机构将电动马达的转子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被支承为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被驱动部件的直线运动。作为电动式直动致动器所采用的运动转换机构,公知有滚珠丝杠机构、滚珠滑道(ball ramp)机构,这些运动转换机构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增力功能,但却无法确保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等所需的较大的增力功能。因此,在采用了如上所述的运动转换机构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另行组装行星齿轮机构等减速机构以实现驱动力的增大,但却存在因组装上述减速机构而导致结构变得复杂,使得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大型化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发明申请人在专利文献I中已经提出了不组装减速机构就能确保较大的增力功能,并适合用于直线运动行程较小的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中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在被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的旋转轴与设置于该旋转轴的外侧的外圈部件之间组装有多个行星辊,利用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支架将上述多个行星辊分别支承为旋转自如,通过上述旋转轴的旋转而使得行星辊因与该旋转轴的摩擦接触而一边自转一边公转,通过形成于该行星辊的外径面的螺旋槽或圆周槽与设置于外圈部件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的啮合而使外圈部件与支架在轴向上进行相对直线移动。此处,如果是行星辊以负的嵌合间隙组装在旋转轴的外径面与外圈部件的内径面之间的结构,则会产生组装费力且成本增加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利用支架将多个辊轴支承为在径向上移动自如,其中,该多个辊轴将行星辊支承为旋转自如,并利用弹性部件朝径向内侧分别对上述多个辊轴施力,以使各行星辊与旋转轴的外径面弹性接触。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7863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作为弹性部件而采用C形环,进行组装以使该C形环外接于多个辊轴,并朝径向内侧对各辊轴施力,虽然上述C形环具有成本较低的特点,但是可能会出现下述不良状况,从而仍存有需改善之处。S卩,由于C形环的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因此如果多个辊轴随着行星辊的自转而略微旋转,则C形环因与该辊轴的接触而朝多个辊轴的外接圆方向旋转。并且,如果C形环以接触的方式旋转至该C形环的切除部在径向上与多个辊轴之一对置的位置,则辊轴会嵌入到该切除部,从而C形环会因自身弹性而缩径。行星辊相对于旋转轴的外径面的接触压力因上述缩径而消除,从而无法将旋转轴的旋转传递给行星辊,导致旋转轴进行空转而 无法使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动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即使采用低成本的弹性环也能够始终保持使行星辊与旋转轴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从而能够始终可靠地将旋转轴的旋转传递给行星辊。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采用如下结构,S卩,在圆筒状的外壳内组装有外圈部件,在该外圈部件的轴心上设置有旋转轴,在该旋转轴的外径面与上述外圈部件的内径面之间组装有多个行星辊,并具有与行星辊相同数量的、将上述多个行星辊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辊轴,各辊轴将在径向上移动自如的支架支承为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将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弹性环组装成与上述多个辊轴分别外接以对多个行星辊朝使它们压接于旋转轴的外径面的方向分别施力,在每个上述行星辊的外径面形成有与设置于上述外圈部件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啮合的螺旋槽或圆周槽,通过上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利用与该旋转轴的摩擦接触使多个行星辊进行自转并进行公转,以使外圈部件与支架在轴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并且在该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在上述弹性环与多个辊轴的相互之间设置有止转单元,该止转单元防止弹性环在多个辊轴的外接圆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采用如下结构,S卩,通过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对制动垫进行直线驱动,利用该制动垫按压制动盘以对该制动盘施加制动力,并且在该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用作上述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在包括上述结构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如果朝旋转轴输入来自旋转驱动源的旋转而使该旋转轴旋转,则行星辊因与旋转轴的摩擦接触而一边自转一边公转,通过形成于行星辊的外径面的螺旋槽或圆周槽与设置于外圈部件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的卡合而使外圈部件与支架中的一方在轴向上进行直线移动。因此,通过将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的制动垫与在上述外圈部件与支架中的、在轴向上进行直线移动的一方的部件连接,能够对制动垫进行直线驱动而将其按压于制动盘,从而能够对制动盘施加制动力。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利用止转单元对弹性环进行止转,上述弹性环组装成与多个辊轴分别外接并对各辊轴朝径向内侧施力,因此多个辊轴与弹性环的相对位置关系始终恒定。故而,利用弹性环将多个辊轴保持为被朝径向内侧施力的状态。其结果,多个行星辊保持与旋转轴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旋转轴的旋转被可靠地传递给行星棍。此处,作为止转单元,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在弹性环的切除端设置朝内的卡合片,使该卡合片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辊轴分别卡合,由此使弹性环相对于多个辊轴止转,或者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弹性环的一部分形成架设在相邻的两个辊轴之间的直线部,在该直线部的两端部设置屈曲部,并使该屈曲部与相邻的两个辊轴卡合,由此使弹性环相对于多个辊轴止转。进而,还能够采用形成为如下结构的单元,即,在弹性环的一部分形成从相邻的两个辊轴的对置部之间进入到径向内侧的弯曲部,在该弯曲部的两端部设置屈曲部,并使该屈曲部与上述相邻的两个辊轴卡合。
采用圈数为一圈以上的环形弹簧来取代如上所述的将周向上的一部分切除后的弹性环,由此能够保持对多个辊轴朝径向内侧施力的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保持使多个行星辊与旋转轴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如上所述,弹性环组装成与多个辊轴分别外接并对各辊轴分别朝径向内侧施力,并利用止转单元对弹性环进行止转,从而能够保持利用弹性环对多个辊轴朝径向内侧施力而使多个行星辊与旋转轴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将旋转轴的旋转可靠地传递给行星辊,从而能使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始终可靠地进行动作。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的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II1-1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2的IV-1V线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使弹性环停止旋转的止转单元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使弹性环停止旋转的止转单元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图7 (7A)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7 (7B)是弹性环的俯视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9是示出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1O(IOA)是示出旋转轴与支架的结合状态的剖视图,图1O(IOB)是示出旋转轴与支架的结合解除状态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具有圆筒状的外壳1,在该外壳I的一端设置有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基板(baseplate) 2,该基板2的外侧面被通过螺栓而固定于外壳I的一端部的罩3所覆盖。在外壳I的内部组装有外圈部件5。外圈部件5被止转,并且被设置为沿外壳I的内径面在轴向上移动自如,如图2所示,在该内径面设置有截面呈V字形的螺旋突条。如图1所示,轴承部件7在外壳I内组装于外圈部件5的轴向一端侧。轴承部件7呈圆盘状,凸台部7a设置于该轴承部件7的中央部。通过安装于外壳I的内径面的止动环8来防止轴承部件7朝罩3侧移动。一对滚动轴承9以在轴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组装于轴承部件7的凸台部7a内,利用该滚动轴承9将配置在外圈部件5的轴心上的旋转轴10支承为旋转自如。电动马达11支承于外壳I的基板2,利用组装于罩3内的齿轮减速机构13而将该电动马达11的转子轴12的旋转传递给旋转轴10。在外圈部件5的内侧组装有能够以旋转轴10为中心旋转的支架14。如图2及图3所示,支架14具有在轴向上对置的一对盘14a、14b,利用设置于一方的盘14b的多个间隔调整用柱部15将一对盘14a、14b的对置间隔保持恒定。支架14被组装于一对盘14a、14b的内径面的滑动轴承16支承为以旋转轴10为中心旋转自如并且在轴向上滑动自如,利用安装于上述旋转轴10的轴端部的止动环17防止该支架14从旋转轴10的轴端脱落。轴向上对置的一对轴插入孔18分别在支架14的一对盘14a、14b以沿周向隔开90°的间隔的方式而形成有四组,辊轴19的轴端部分别插入到各组对置的一对轴插入孔
18。对置的一对轴承20分别与各辊轴19嵌合,利用该轴承20将行星辊21支承为旋转自如。此处,将形成于一对盘14a、14b的轴插入孔18形成为在径向上较长的长孔,辊轴19形成为在与该长孔的两端抵接的范围内移动自如。辊轴19的两端部将盘14a、14b贯通,周槽22自该盘14a、14b的外侧面起形成在位于外部的端部外周,并且以与该周槽22的底面外接的方式组装有弹性环23。如图2及图4所示,弹性环23呈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C字形,该弹性环23在扩径后的状态下被组装且具有朝向缩径方向的复原弹性,利用该弹力而对辊轴19朝内侧施力,使得行星辊21与旋转轴10的外径面弹性接触。因此,如果旋转轴10旋转,则行星辊21因相对于该旋转轴10的外径面的摩擦接触而旋转。利用设置于弹性环23与辊轴19之间的止转单元40来防止该弹性环23相对于多个辊轴19的外接圆方向进行相对旋转。此处,如图4所示,作为止转单元40,在弹性环23的切除端设置朝内的卡合片41,通过使该卡合片41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辊轴19分别卡合而对弹性环23进行止转。螺旋槽24以与设置于外圈部件5的螺旋突条6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形成于行星辊21的外径面,螺旋突条6与该螺旋槽24卡合。此外,也可以形成间距与螺旋突条6的间距相同的多个圆周槽以取代螺旋槽24。在支架14的一对盘14a、14b中的、位于轴承部件7侧的内侧盘14a与行星辊21的对置面之间组装有推力轴承25。另外,在支架14的内侧盘14a与轴承部件7的对置面之间组装有环状的支承部件26与推力轴承27,上述推力轴承27承受加载于支架14及支承部件26的轴向上的轴向载荷。环状槽28形成于支承部件26的与内侧盘14a对置的面,在该环状槽28内收纳有上述弹性环23。通过安装密封罩29而将外圈部件5的起始自外壳I的端部开口且位于外部的另一端的开口封闭,从而防止异物侵入内部。另一方面,通过安装于外壳I的另一端部与外圈部件5的另一端部之间的保护罩(boots) 30而将外壳I的另一端开口封闭,从而防止异物侵入内部。实施方式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包括上述构造,图8示出了采用该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的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B。在该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B中,在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的外壳I的另一端部一体设置有钳体部50,在外周部的一部分配置于该钳体部50内的制动盘51的两侧设置有固定制动垫52与可动制动垫53,使该可动制动垫53与外圈部件5的
另一端部连结并一体化。
在图8所示的安装于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B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的使用状态下,若旋转轴10因图1所示的电动马达11的驱动而旋转,则行星辊21因与旋转轴10的摩擦接触而一边自转一边公转。此时,在行星辊21的外径面形成有螺旋槽24,设置于外圈部件5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6与该螺旋槽24卡合,因此通过行星辊21的自转及公转而使外圈部件5在轴向上移动,从而将可动制动垫53朝制动盘51按压而对制动盘51施加制动力。在图1至图4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弹性环23对多个辊轴19朝径向内侧施力以使行星辊21与旋转轴10的外径面弹性接触,并通过止转单元40而对该弹性环23进行止转,因此始终能够将多个辊轴19与弹性环23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恒定。故而,始终能够保持利用弹性环23对多个辊轴19朝径向内侧施力以使行星辊21与旋转子轴10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因此,能够将旋转轴10的旋转可靠地传递给行星辊21,不会导致电动式直动致动器无法动作。在图4中,作为止转单元40而示出了使形成于弹性环23的两端的朝内的卡合片41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辊轴19分别卡合的结构,但止转单元40并不局限于此。图5及图6示出止转单元40的其他例子。在图5所示的止转单元40中,在弹性环23的一部分形成有直线部42,该直线部42架设在相邻的两个辊轴19之间,在该直线部42的两端部设置有屈曲部43,通过使该屈曲部43与相邻的两个辊轴19卡合而对弹性环23进行止转。在图6所示的止转单元40中,在弹性环23的一部分形成有弯曲部44,该弯曲部44从相邻的两个辊轴19的对置部分之间进入径向内侧,在该弯曲部44的两端部设置有屈曲部45,通过使该屈曲部45与相邻的两个辊轴19卡合而对弹性环23进行止转。图5及图6所示的任意止转单元40都能可靠地对弹性环23进行止转,因此始终能够保持对多个辊轴19朝径向内侧施力以使行星辊21与旋转轴10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且不会导致电动式直动致动器无法动作。在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行星辊21的自转与公转而使外圈部件5在轴向上移动,但是也可以将外圈部件5固定而使支架14在轴向上移动。在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止转单元40对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弹性环23进行止转,但是也可以如图7 (7A)、(7B)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采用将圈数设定为一圈以上的环形弹簧23,将该环形弹簧23组装成与多个辊轴19外接,并对辊轴19分别朝径向内侧施力。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可靠地保持使多个行星辊21与旋转轴10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在图1及图2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中,通过减小设置于外圈部件5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6的导程角来增大载荷转换率,因此,在将该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用于图8所示的盘形制动装置B中的情况下,在使制动垫53与制动盘51间的间隙54成为零之前需要使电动马达11大幅度地旋转。因此,盘形制动装置B的响应性降低,从而在提高该响应性方面存在需改善之处。在图9至图11中,提出了能够提高盘形制动装置B的响应性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在图9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中设置有摩擦连结单元,该摩擦连结单元在外圈部件5所负荷的压入方向的轴向载荷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摩擦而使旋转轴10与支架14结合并一体化,在轴向载荷较大的情况下,利用该所负荷的轴向载荷将结合解除。此处,摩擦连结单元构成为,在支承部件26形成弹簧收纳凹部60,利用包括组装于该弹簧收纳凹部60内的碟形弹簧的弹性部件61而朝旋转轴10的轴端部对支承行星辊21的支架14进行按压,使包括形成于上述支架14的外侧盘14b的锥形孔的轴插入孔62的内径面与包括形成于旋转轴10的轴端部的锥形轴部的定位部63压接。对图9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而言,其与图1及图2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的不同点在于,设置有上述摩擦连结单元并且在行星辊21的外周形成有圆周槽24。因此,对与图1及图2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将图9所示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用于图8所示的电动盘形制动装置B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图1所示的马达11的驱动而使旋转轴10旋转,则行星辊21因与旋转子轴10的摩擦接触而旋转。此时,在图8所示的可动制动垫53与制动盘51之间存在轴向间隙54,形成为外圈部件5并未负荷有朝向压入方向的轴向载荷的状态,因此如图1O(IOA)所示,利用弹性部件61按压支架14的按压力使外侧盘14b的轴插入孔62与定位部63的锥形外径面压接而使旋转轴10与支架14处于结合状态。因此,行星辊21因旋转轴10的旋转而不进行自转而是与支架14及旋转轴10 —体地绕该旋转轴10的周围进行公转,通过形成于该行星辊21的外径面的圆周槽24与设置于外圈部件5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6的卡合来使外圈部件5在轴向上移动。如此,在外圈部件5未负荷有轴向载荷的情况下,行星辊21不进行自转旋转而仅进行公转旋转,因此外观上的导程角较大,外圈部件5在轴向上快速地移动,可动制动垫53快速地将形成于其与制动盘51之间的轴向间隙54堵塞。如果可动制动垫53与制动盘51抵接,外圈部件5自该状态起进一步朝与上述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则针对外圈部件5的压入方向上的轴向载荷逐渐增大。如果针对外圈部件5的压入方向上的轴向载荷大于弹性部件61的弹力,则经由支架14施加于外圈部件5的轴向载荷被弹性部件61承载,因此弹性部件61发生弹性变形,如图1O(IOB)所示,支架14在将形成于其与支承部件26之间的轴向空隙64堵塞之前朝从定位部63离开的方向移动。通过支架14在轴向上朝从定位部63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如图1O(IOB)所示,在外侧盘14b的轴插入孔62的内径面与定位部63的锥形外径面之间形成间隙65,因此旋转轴10与支架14的结合被解除。通过该结合的解除,使得与旋转轴10摩擦接触的行星辊21一边自转一边公转,通过形成于该行星辊21的外径面的圆周槽24与设置于外圈部件5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6的啮合而使外圈部件5在轴向上移动。如此,如果外圈部件5所负荷的轴向载荷超过弹性部件61的弹力,则行星辊21 —边自转一边公转,因此外观上的导程角减小,载荷转换率增大。如上所述,利用弹性部件61而对支架14朝设置于旋转子轴10的轴端部的定位部63施力,在未对外圈部件5施加轴向载荷的情况下,通过摩擦而使旋转轴10与支架14结合,在外圈部件5所负荷的轴向载荷超过弹性部件61的弹力的情况下,解除该结合,由此能够根据作用于外圈部件5的轴向载荷的大小来切换运动转换机构中的传动路径,上述传动路径将旋转轴10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外圈部件5的直线运动。接下来,能够以算式(I)、算式(2)来定义外观上的导程角Ci1以及导程角Ci2,上述导程角a i是对外圈部件5不施加轴向载荷,旋转轴10与支架14相结合而一体旋转,行星辊21进行公转的情况下的导程角,上述外观导程角α 2是轴向载荷较大,旋转轴10与支架14的结合被解除而使支架14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0进行相对旋转,行星辊21 —边自转一边公转的情况下的导程角。a ftarT1 {(2.X1) / (ds.Θ s)} (I)a 2=tan_1 {(2.X2) / (ds.Θ s)} (2)式中,α I不施加轴向载荷的情况下的外观上的导程角α 2轴向载荷较大的情况下的外观上的导程角d。外圈部件5的内径ds旋转轴10的外径X1不施加轴向载荷的情况下的外圈部件5的轴向移动量(=(1。/2.Θ s.tana。)X2轴向载荷较大的情况下的外圈部件5的轴向移动量(=d0/2.(tan a o_tan α p).Θ rev)α。外圈部件5的螺旋突条6的导程角α ρ行星辊21的圆周槽24的导程角(=Odeg)Θ rev 行星辊 2I 的公转角度(=ds/ (d。+ ds).Θ s)θ s旋转轴10的旋转角度,因此算式(I)、(2)被变换为算式(3)、(4)。a ftarf1 (d0/ds.tan α。) (3)a 2=tan_1 {d。/ (d。+ ds).tan a } (4)另外,对于载荷转换率β与外观上的导程角而言,算式(5)所示的关系成立,因此若外观上的导程角减小,则载荷转换率β增大。β = η/tana (5)n直动机构效率由上述说明可知,与施加了轴向载荷的情况相比,未对外圈部件5施加轴向载荷的情况下的外观上的导程角更大,即使旋转轴10的旋转量较小,也会在轴向上大幅度地移动。即,如制动开始初期(制动动作初期)那样,在载荷小的区域内,能够以旋转轴10的较小的旋转量使外圈部件5在轴向上大幅度地移动,快速地将可动制动垫53与制动盘51间的轴向间隙64堵塞,从而能够提高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的响应性。另一方面,如果外圈部件5所负荷的轴向载荷增大,则外观上的导程角减小(载荷转换率增大),能够以较小的扭矩产生较大的轴向力,因此,能够获得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B所需的较大的载荷,而不会使电动马达11乃至电动式直动致动器A整体增大。另外,能够利用弹性部件61对支架14、行星辊21施加稳定的载荷,从而能够避免不稳定的动作。进而,能够将形成于支架14的一对盘14a、14b的辊轴19插入用轴孔从长孔变更为容易加工的圆孔, 从而能够实现加工成本的降低。
在图9中,将定位部63设为锥形轴部,将形成于外侧盘14b的轴插入孔62的锥状内径面压接于与该锥状轴部的锥状外径面,但也可以在旋转轴10的轴端部设置凸缘,将支架14的外侧盘14b压接于该凸缘的侧面。在图9中,作为弹性部件61而采用碟形弹簧,但也可以使用螺旋弹簧、波形弹簧。另外,弹性部件61的组装位置并不局限于支承部件26与支架14的对置部之间。例如,还可以如图11所示,在组装于轴承部件7与推力轴承27之间的轴承盘66的内径面设置弹簧收纳凹部67,在该弹簧收纳凹部67内组装包括螺旋弹簧的弹性部件61,对支架14朝定位部63施力。附图标记的说明A...电动式直动致动器;B...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1...外壳;5...外圈部件;
6...螺旋突条;10...旋转轴;11...电动马达;14...支架;21...行星辊;24...螺旋槽;
40...止转单元;41...卡合片;42...直线部;43...屈曲部;44...弯曲部;45...屈曲部;
51...制动盘;53...可动制动垫(制动垫)。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其在圆筒状的外壳内组装有外圈部件,在该外圈部件的轴心上设置有旋转轴,在该旋转轴的外径面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径面之间组装有多个行星辊,具有与行星辊相同数量的、将所述多个行星辊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辊轴,各辊轴将在径向上移动自如的支架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将周向上的一部分被切除后的弹性环组装成与所述多个辊轴分别外接以对多个行星辊朝使它们压接于旋转轴的外径面的方向分别施力,在每个所述行星辊的外径面形成有与设置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啮合的螺旋槽或圆周槽,通过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利用与该旋转轴的摩擦接触使多个行星辊进行自转并进行公转,以使外圈部件与支架在轴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 所述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环与多个辊轴的相互之间设置有止转单元,该止转单元防止弹性环在多个辊轴的外接圆方向上进行相对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转单元构成为,在弹性环的切除端设置有朝内的卡合片,使该卡合片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辊轴分别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转单元构成为,在弹性环的一部分形成有直线部,该直线部架设于相邻的两个辊轴之间,在该直线部的两端部设置有屈曲部,并使该屈曲部与所述相邻的两个辊轴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转单元构成为,在弹性环的一部分形成有弯曲部,该弯曲部从相邻的两个辊轴的对置部之间进入到径向内侧,在该弯曲部的两端部设置有屈曲部,并使该屈曲部与所述相邻的两个辊轴卡合。
5.一种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其在圆筒状的外壳内组装有外圈部件,在该外圈部件的轴心上设置有旋转轴,在该旋转轴的外径面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径面之间组装有多个行星辊,具有与行星辊相同数量的、将所述多个行星辊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辊轴,各辊轴将在径向上移动自如的支架支承为能够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利用弹性环对所述多个辊轴中的每一个分别朝径向内侧施力以使多个行星辊的每一个分别压接于旋转轴的外径面,在每个所述行星辊的外径面形成有与设置于所述外圈部件的内径面的螺旋突条啮合的螺旋槽或圆周槽,通过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而利用与该旋转轴的摩擦接触使多个行星辊进行自转并进行公转,以使外圈部件与支架在轴向上相对地进行移动, 所述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环由圈数为一圈以上的环形弹簧构成,将该环形弹簧组装成与多个辊轴外接。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
7.一种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其利用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对制动垫进行直线驱动,利用该制动垫来按压制动盘而对该制动盘施加制动力, 所述电动式盘形制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式直动致动器由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式直动致动器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式直动致动器,即使采用低成本的弹性环也能够可靠地保持使行星辊与旋转轴的外径面弹性接触的状态,从而能够将旋转轴的旋转始终可靠地传递给行星辊。在外圈部件(5)的内径面与旋转轴(10)的外径面之间组装有多个行星辊(21)。将与行星辊(21)相同数量的辊轴(19)以在径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能够以旋转轴(10)为中心旋转的支架(14),利用该辊轴(19)将行星辊(21)支承为旋转自如。将一部分被切除后的弹性环(23)组装成与多个辊轴(19)外接,从而利用该弹性环(23)对各辊轴(19)朝径向内侧施力,以使行星辊(21)与旋转轴(10)的外径面弹性接触。使弹性环(23)相对于多个辊轴(19)相对地止转,以防止弹性环(23)的切除部与辊轴(19)对置并缩径而将对辊轴(19)的朝径向内侧的施力解除。
文档编号F16D65/14GK103119318SQ201180042788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7日
发明者安井诚, 村松诚, 江口雅章, 山崎达也, 后藤知美 申请人:Ntn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