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两极双缸模式切换的电磁换向阀及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6865发布日期:2018-10-23 16:19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两极双缸模式切换的电磁换向阀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

双缸压缩机,包括一密闭的压缩机壳体,一电机,一由所述电机驱动的偏心轴,上、下排列的两个气缸,每个气缸中有一由所述偏心轴带动的、可在气缸内作摆动的一体化活塞,两个气缸间由中间隔板间隔,低压进气管与第一级气缸的进气管相连,第一级气缸的排气口经排气通道和连接配管与第二级气缸的进气管相连,第二级气缸的排气口与高压排气管相连。

双缸压缩机能够实现两级压缩模式和双缸运转模式,从而经常根据使用的场景不同经常需要在两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在两级压缩模式和双缸运转模式之间切换时,一般通过四通阀进行切换。

一般四通阀为具有四个油口的控制阀。四通阀是制冷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该四通阀为电磁换向阀包括气动滑阀和电磁阀,其工作原理是,当电磁阀线圈处于断电状态,电磁滑阀在右侧压缩弹簧驱动下右移,高压气体通过第二控制管后进入左控制腔,另一方面,右控制腔的气体排出,由于阀芯两端存在压差,阀芯、碗阀右移。

当电磁阀线圈处于通电状态,磁动滑阀在电磁线圈产生的磁力作用下克服压缩弹簧的张力而左移,高压气体进入第四控制管后进入右控制腔,另一方面,左控制腔的气体排出,由于阀芯两端存在压差,阀芯、碗阀左移。

当通过四通阀实现图1和图2中压缩机两级压缩和双缸压缩模式的互相切换,气动滑阀实现了四通和二通的切换。

而四通的电磁换向阀的动作是通过线圈控制气动滑阀中左控制腔、右控制腔中高压侧气体和低压侧气体的切换,来推动阀芯左右移动,以压缩机两级压缩和双缸压缩模式。目前市场上普遍的电磁换向阀高压侧气体通过第四连接管400连通气动滑阀的第四管道,低压侧气体通过第三连接管300连通气动滑阀的第二管道。

在双缸压缩模式切换两级压缩模式时,第五连接管500中双缸压缩模式时存在的排气压力的气体会依次通过气动滑阀的第一管道、碗阀、第二管道冲入第三连接管300,此时第三连接管300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排气压力状态,也就是第三连接管300连通的气动滑阀的第二管道与第四连接管400连通的气动滑阀的第一管道中充满了同样的压力情况,从而会导致电磁换向阀的两个控制腔的气压在一端时间内时相等的,引起电磁换向阀动作异常,导致不能切换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两极双缸模式切换的电磁换向阀及压缩机。本实用新型在的电磁换向阀的第三管道保持与储液器的第一出口相连,保持第三管道在压力最低,能够在压缩机在双缸运转模式和两级压缩的切换过程中形成第一控制腔与第二控制腔之间具有压力差,从而能够实现电磁换向阀的灵敏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两极双缸模式切换的电磁换向阀,包括:

一气动滑阀,所述气动滑阀包括一第一阀体和一阀芯,所述阀芯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的内腔中,所述阀芯的内部中空与所述第一阀体的管壁合围形成一分流腔,所述阀芯两端与所述第一阀体两端的之间分别形成一第一控制腔和一第二控制腔,形成所述分流腔的管壁连通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以及第四管道,随所述阀芯的滑动,随所述阀芯在所述第一阀体内滑动实现在第一分流状态与第二分流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分流状态中,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所述第二分流状态中,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且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

一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包括一第二阀体和一磁动滑阀,所述磁动滑阀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阀体的内腔中,所述第二阀体的内腔连通第一控制管、第二控制管、第三控制管以及第四控制管,随磁动滑阀在第二阀体内滑动实现在第一控制状态与第二控制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控制状态中,所述第一控制管的一端通过第二阀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四控制管的一端,且所述第二控制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控制管的一端,所述第二控制状态中,所述第一控制管的一端通过第二阀体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二控制管的一端,且所述第三控制管的一端通过磁动滑阀连通所述第四控制管的一端,

所述第一控制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四管道,所述第二控制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控制腔,所述第三控制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道,所述第四控制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控制腔。

优选地,所述电磁阀还包括控制线圈;

当所述控制线圈通电时,驱动磁动滑阀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实现第一控制状态;

当所述控制线圈断电时,驱动第一碗阀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实现第二控制状态。

优选地,所述阀芯上设置有碗阀;所述碗阀具有一柄端;在第一分流状态时,所述碗阀的柄端堵住所述第三管道。

优选地,所述阀芯呈哑铃状,包括连接杆、第一堵塞以及第二堵塞;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堵塞,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堵塞;

所述第一堵塞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阀体内腔的一端内壁面围成所述第一控制腔;所述第二堵塞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阀体内腔的另一端内壁面围成所述第二控制腔;

所述第一堵塞的另一侧面、所述第二堵塞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阀体的管壁合围形成所述分流腔;

所述碗阀设置在所述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碗阀在所述分流腔中滑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以及所述第三管道伸入所述分流腔的端部沿所述碗阀的滑动方向依次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管、第三控制管以及第四控制管在所述第二阀体的内腔中沿所述磁动滑阀的滑动方向依次排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

电磁换向阀;

第一气缸,其一侧面与进口连通所述电磁换向阀的第二管道,出口穿过压缩机的第一轴承组件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腔;

储液器,其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电磁换向阀的第三管道和所述第三控制管;

第二气缸,其进口连通所述储液器的第二出口,出口穿过所述压缩机的第二轴承组件及所述压缩机的壳体连通所述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管道;

所述电磁换向阀的第四管道连通所述壳体内腔。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分流状态中,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时,实现两级压缩;

在所述第二分流状态中,所述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四管道,且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三管道时,实现双缸运转。

优选地,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运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压缩机,在两级压缩时,将所述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控制状态切换至第一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一控制腔通过所述第二控制管、所述第三控制管连通所述储液器,所述第二控制腔通过所述第四控制管、所述第一控制管、所述第四管道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从而与所述第一控制腔形成压差,推动阀芯滑动,实现第二分流状态与第一分流状态的切换;

在双缸运转时,将所述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控制状态切换至第二控制状态时,所述第二控制腔通过所述第四控制管、所述第三控制管连通所述储液器,所述第一控制腔通过所述第二控制管、所述第一控制管、所述第四管道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从而与所述第二控制腔形成压差,推动阀芯滑动,实现第一分流状态与第二分流状态的切换。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中电磁换向阀的第三管道保持与储液器的第一出口相连,始终保持第三管道处于压力最低状态,使得压缩机在双缸运转模式和两级压缩的切换过程中,第一控制腔与第二控制腔之间始终具有压力差,从而能够实现和保证电磁换向阀的灵敏切换。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的两级压缩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压缩机的双缸运转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电磁换向阀在第一控制状态下的第一分流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电磁换向阀在第二控制状态下的第二分流状态的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的两级压缩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的双缸运转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 第一连接管

200 第二连接管

300 第三连接管

400 第四连接管

500 第五连接管

1 控制线圈

2 磁动滑阀

3 第二阀体的内腔

4 第一控制管

5 第二控制管

6 第三控制管

7 第四控制管

8 第一阀体

9 阀芯

10 第一控制腔

11 第二控制腔

12 碗阀

13 第四管道

14 第一管道

15 第二管道

16 第三管道

17 储液器

18 壳体内腔

19 第一气缸

20 第二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在本实施例,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两极双缸模式切换的电磁换向阀,包括气动滑阀和电磁阀。电磁阀控制气动滑阀在第一分流状态与第二分流状态之间切换。

更为具体地,气动滑阀包括第一阀体8和阀芯9,阀芯9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一阀体8的内腔中,即能够在第一阀体8的内腔中进行滑动,阀芯9的内部中空与第一阀体8的管壁合围形成一分流腔,阀芯9两端与第一阀体8两端的之间分别形成一第一控制腔10和一第二控制腔11。第一控制腔10、第二控制腔11和分流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相互之间互不连通,从而能够通过控制第一控制腔10、第二控制腔11之间形成压差,以推动第一阀体8的滑动。在一个优选例中,第一控制腔10为左控制腔,第二控制腔11为右控制腔。第一控制腔10、第二控制腔11之间均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设置在第二腔体的外侧。第二腔体的直径略大于阀芯9的直径,第一腔体的直径小于阀芯9的直径,从而能够限位阀芯9的滑动位置。

阀芯9呈哑铃状,包括连接杆、第一堵塞以及第二堵塞;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堵塞,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堵塞。第一堵塞的一侧面与第一阀体8内腔的一端内壁面围成第一控制腔;第二堵塞的一侧面与第一阀体8内腔的另一端内壁面围成第二控制腔。第一堵塞的另一侧面、第二堵塞的另一侧面与第一阀体8的管壁合围形成分流腔。碗阀8设置在连接杆上,连接杆带动碗阀8在分流腔中滑动。在一个优选例中,第一堵塞、第二堵塞分别为左堵塞、右堵塞。第一堵塞、第二堵塞呈圆盘形,采用塑料或橡胶等密封材质制成,与第一阀体的内腔过盈配合。

形成分流腔的管壁连通第一管道14、第二管道15、第三管道16以及第四管道13,随阀芯9在第一阀体8内滑动,实现在第一分流状态与第二分流状态之间切换,第一分流状态中,第一管道14连通第二管道15,第三管道16不与第四管道13连通,第二分流状态中,第一管道14连通第四管道13,且第二管道15连通第三管道16。

在一个优选例中,更为具体地,第一管道14、第二管道15以及第三管道16伸入分流腔的端部沿碗阀12滑动的滑动方向上依次排列,第四管道13在分流腔的上壁面上。当碗阀12滑动至分流腔的左端时实现第一分流状态,当碗阀12滑动至分流腔的右端时实现第二分流状态。

在第一分流状态时,碗阀12的柄端堵住第三管道16,以阻断第三管道16与第四管道13的连通,同时第一管道14通过碗阀12连通第二管道15。

电磁阀包括第二阀体和磁动滑阀2,磁动滑阀2可活动地设置于第二阀体的内腔3中,从而能够在第二阀体的内腔3中滑动。第二阀体的内腔连通第一控制管4、第二控制管5、第三控制管6以及第四控制管7,随磁动滑阀2在第二阀的内腔中滑动,电磁阀能够在第一控制状态与第二控制状态之间切换,第一控制状态中,第一控制管4的一端通过第二阀体的内腔3连通第四控制管7的一端,且第二控制管5的一端通过磁动滑阀2连通第三控制管6的一端,第二控制状态中,第一控制管4的一端通过第二阀体的内腔3连通第二控制管5的一端,且第三控制管6的一端通过磁动滑阀2连通第四控制管7的一端。在一个优选例中,第一控制管4、第二控制管5、第三控制管6以及第四控制管7采用橡胶软管制成。

第一控制管4的另一端连通第四管道13,第二控制管5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控制腔10,第三控制管6的另一端连通第三管道16,第四控制管7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控制腔11。在一个优选例中,第二控制管5、第三控制管6以及第四控制管7在第二阀体的内腔3的下壁面上沿磁动滑阀2的滑动方向依次排列。

在本实施例在,电磁阀对气动滑阀的具体控制关系为,当控制线圈1通电时,驱动磁动滑阀2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实现第一控制状态。在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管4将压缩机的壳体内腔18中的高压引入第二控制腔11,第一控制腔10通过第二控制管5、第三控制管6连通储液器17的低压源,使第二控制腔11的压力大于第一控制腔10,从而驱动阀芯9滑动,实现第一分流状态,即第一管道14连通第二管道15,然而碗阀12的柄端堵住第三管道16,使得第三管道16与第四管道13之间的通路隔断。

当控制线圈1断电时,驱动磁动滑阀2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实现第二控制状态。在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管4将压缩机的第二气缸20压缩后的高压引入第一控制腔10,第二控制腔11通过第四控制管7、第三控制管6连通储液器17的低压源,使第二控制腔11的压力小于第一控制腔10,从而驱动阀芯9滑动,实现第二分流状态,即第二管道15连通第三管道16,第一管道14与第四管道13连通。

在一个优选例中,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为磁动滑阀2两侧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电磁换向阀的工作原理,可将该电磁换向阀应用到压缩机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包括:上述电磁换向阀、第一气缸19、储液器17以及第二气缸20。

第一气缸19的进口连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二管道15,出口穿过压缩机的第一轴承组件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18。储液器17的第一出口连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三管道16和第三控制管6。第二气缸20的进口连通储液器17的第二出口,出口穿过压缩机的第二轴承组件及压缩机的壳体连通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管道14。电磁换向阀的第四管道13连通壳体内腔18。在一个优选例中,第一气缸19为上气缸,第二气缸20为下气缸。第一轴承组件为上轴承组件,第二轴承组件为下轴承组件。第一气缸19、第二气缸20运转通过电机进行驱动。

在一个优选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能够实现两级压缩和双缸运转。

如图5所示,两级压缩为在第一控制状态下,第一分流状态下运行,储液器17的第一出口依次通过第三管道16、第三控制管6、磁动滑阀2、第二控制管5连通第一控制腔。储液器17的第二出口连通第二气缸20的进口,第二气缸20的出口通过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管道14、碗阀12、第二管道15连通第一气缸19的进口,第一气缸19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18,进而依次留过冷凝器、蒸发器流入储液器17入口。

如图6所示,双缸运转为在第二控制状态下,第二分流状态下运行,储液器17的第一出口一方面依次通过第三管道16、第三控制管6、磁动滑阀2、第四控制管7连通第二控制腔,另一方面依次通过第三管道16、碗阀12、第二管道15连接第一气缸19的进口,第一气缸19的出口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18。储液器17的第二出口连通第二气缸20的进口,第二气缸20的出口通过电磁换向阀的第一管道14、第四管道13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18。壳体内腔18进而依次留过冷凝器、蒸发器流入储液器17入口。

在通过电磁换向阀对压缩机进行控制,包括如下过程:

在两级压缩时,将电磁换向阀的第二控制状态切换至第一控制状态时,第一控制腔10通过第二控制管5、第三控制管6连通储液器17,第二控制腔11通过第四控制管7、第一控制管4、第四管道13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从而与第一控制腔10形成压差,推动阀芯9,实现第二分流状态与第一分流状态的切换。

在双缸运转时,将电磁换向阀的第一控制状态切换至第二控制状态时,第二控制腔11通过第四控制管7、第三控制管6连通储液器17,第一控制腔10通过第二控制管5、第一控制管4、第四管道13连通压缩机的壳体内腔,从而与第二控制腔11形成压差,推动阀芯9滑动,实现第一分流状态与第二分流状态的切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中电磁换向阀的第三管道16保持与储液器17的第一出口相连,始终保持第三管道16处于压力最低状态,使得压缩机在双缸运转模式和两级压缩的切换过程中,第一控制腔10与第二控制腔11之间始终具有压力差,从而能够实现和保证电磁换向阀的灵敏切换。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