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料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9422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料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工程试验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料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公路事业蓬勃发展,道路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逐渐成为公路建设的研究重点,在新材料投入实际应用之前,需进行大量的室内试验确定其性能在公路上的适用性。因此,采用方便简易的试验模具,制作出规范、便于性能检测的试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路面材料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沥青混合料车辙板试件作为道路领域中的一种常用试验试件,不仅可进行车辙试验评价其高温抗车辙性能,还可作为沥青混合料特殊功效的测定与评价用试验试件。目前市售的车辙板模具底模与侧模之间用螺栓连接,安装与拆卸极不方便,且试件在模具内养生后脱模困难,需不断敲打,不仅使得模具受损,更易污染试件的上表面,甚至对试件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后续的试验结果;此外,为了试验需要有时需制作不同厚度的车辙板试件或是双层车辙板试件,现有的车辙板模具不易满足要求或是使用极不方便。因此,设计一种拆装简易,脱模方便,不易使试件污染与损伤,试件成型厚度可调且能成型双层试件的混合料成型模具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料成型模具,解决了现有的车辙板模具不易满足要求或是使用极不方便等缺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料成型模具,包括底模和侧模,其中,所述侧模包括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所述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间隔活动安装在底模的四周。

优选地,所述底模与侧模之间通过合页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模的四周均开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合页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安装凹槽内与底模连接;所述合页的另一端安装在侧模的下端外侧与侧模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模的左右两侧壁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一紧固卡,所述第一紧固卡上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侧模的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半球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模的前端面的上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与第一螺孔之间通过第一紧固螺丝连接,使得第二侧模与第一侧模连接;所述第二侧模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侧模上设置的第一半球凸起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模的上端面还开设有第一搭接燕尾榫槽,通过所述第一搭接燕尾榫槽连接有第一加高侧模,所述第一加高侧模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一搭接燕尾榫,所述第一搭接燕尾榫与第一搭接燕尾榫槽相配合,使得第一加高侧模与第一侧模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高侧模的左右两侧壁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二紧固卡,所述第二紧固卡上开设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一加高侧模的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半球凸起。

优选地,所述第二侧模的上端面还开设有第二搭接燕尾榫槽,通过所述第一搭接燕尾榫槽内安装有第二加高侧模,所述第二加高侧模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二搭接燕尾榫,所述第二搭接燕尾榫与第二搭接燕尾榫槽相配合,使得第二加高侧模与第二侧模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高侧模的前端面的上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四螺孔,所述第四螺孔与第三螺孔之间通过第二紧固螺丝连接,使得第二加高侧模与第一加高侧模连接;所述第二加高侧模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一加高侧模上设置的第二半球凸起相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料成型模具,包括底模和侧模,其中,所述侧模包括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所述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间隔活动安装在底模的四周,所述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之间设置为活动连接。通过侧模与底模,侧模与侧模之间的活动连接,使得试件能够顺利取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成型模具拆装简易,脱模方便,不易使试件污染与损伤。进一步的,合页的一端安装在底模上开设的凹槽内,另一端安装在侧模底部的外侧,使得侧模在竖直情况下可向外自由旋转,但不能向模具内侧旋转,且转动合页设置在底模四周的凹槽中,避免了混合料的外漏,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且保障了模具四周的平整,便于试件碾压时模具的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上分别设置搭接半球凸起与搭接凹槽,便于保证侧模的搭接准确并增加搭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紧固卡上设置有螺孔,并通过紧固螺丝使紧固卡与侧模紧密连接,从而保证了模具侧模结构的稳固。

进一步的,在侧模上设置加高侧模,并通过燕尾榫卯结构连接,保证了加高侧模的稳定性,同时,安装拆卸简单,不易损坏,同时满足不同厚度试件的模具养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侧模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侧模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加高侧模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加高侧模结构示意图;

图6是侧模与底模的连接结构图;

其中,1、底模 4、合页 201、第一侧模 2011、第一紧固卡 2012、第一半球凸起 2013、第一搭接燕尾榫槽 202、第二侧模 2021、第一凹槽 2022、第二搭接燕尾榫槽 2023、第二活动把手 301、第一加高侧模 3011、第二紧固卡 3012、第二半球凸起 3013、第一搭接燕尾榫 302、第二加高侧模 3021、第二凹槽 3022、第二搭接燕尾榫 3023、第四活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方便拆装的混合料成型模具,包括底模1和侧模,所述侧模安装在底模1的四周。

所述底模1与侧模之间通过合页4连接,具体地,所述底模1的四周均开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合页4的一端安装在上述安装凹槽内与底模1连接;所述合页4的另一端安装在侧模的下端外侧与侧模连接。

所述侧模包括第一侧模201和第二侧模202,所述第一侧模201的长度大于第二侧模202的长度,同时,所述第一侧模201和第二侧模202间隔安装在底模1的四周。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侧模201的左右两侧壁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一紧固卡2011,所述第一紧固卡2011的一端焊接在第一侧模201的侧壁上,另一端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侧模201的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一半球凸起2012;同时,所述第一侧模201的上端面还开设有第一搭接燕尾榫槽2013,所述第一侧模201上的第一搭接燕尾榫槽2013的位置与合页4安装的位置相对;同时,所述第一侧模201的前端面还安装有第一活动把手。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侧模202的前端面的上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与第一螺孔之间通过第一紧固螺丝连接,使得第二侧模202与第一侧模201连接;所述第二侧模202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一凹槽2021,所述第一凹槽2021与第一侧模201上设置的第一半球凸起2012相配合;所述第二侧模202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二搭接燕尾榫槽2022,所述第二侧模202上的第二搭接燕尾榫槽2022的位置与合页4安装的位置相对;同时,所述第二侧模202的前端面还安装有第二活动把手2023。

所述侧模上还设置有加高侧模,所述加高侧模包括第一加高侧模301和第二加高侧模302,所述第一加高侧模301的长度与第一侧模201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加高侧模302的长度与第二侧模202的长度相等。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加高侧模301的左右两侧壁的上端均安装有第二紧固卡3011,所述第二紧固卡3011的一端焊接在第一加高侧模301的侧壁上,另一端开设有第三螺孔;所述第一加高侧模301的前端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第二半球凸起3012;同时,所述第一加高侧模301的下端面还开设有第一搭接燕尾榫3013,所述第一搭接燕尾榫3013与第一搭接燕尾榫槽2013相配合,使得第一加高侧模301与第一侧模201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加高侧模301的前端面还安装有第三活动把手。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加高侧模302的前端面的上端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四螺孔,所述第四螺孔与第三螺孔之间通过第二紧固螺丝连接,使得第二加高侧模302与第一加高侧模301连接;所述第二加高侧模302的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两个第二凹槽3021,所述第二凹槽3021与第一加高侧模301上设置的第二半球凸起3012相配合;所述第二加高侧模302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二搭接燕尾榫3022,所述第二搭接燕尾榫3022与第二搭接燕尾榫槽2023相配合,使得第二加高侧模302与第二侧模202连接;同时,所述第二加高侧模302的前端面还安装有第四活动把手3023。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所述:

首先确定成型试件的厚度,若成型标准车辙板试件,则无需使用加高侧模;若试件高度大于标准试件,或在旧有试件上成型双层车辙板试件,则需选择适宜高度的加高侧模,并将加高侧模通过燕尾榫卯结构连接于侧模之上。本使用方法以成型标准车辙板试件为例进行叙述。

借助活动把手将第二侧模202立起,再将第一侧模201立起,第一侧模上的第一半球凸起2012与第二侧模对应位置的第一凹槽2012相吻合,第一侧模201上的第一紧固卡2011可起到限制第二侧模202的作用。借助第一紧固螺丝第一将紧固卡2011与第二侧模202紧固,使得四块侧模之间稳固连接。至此,模具的拼装完成,可在模具内添加混合料成型试件。

试件养生结束后,首先将第一紧固螺丝松动并取出,借助侧模上的活动把手将第一侧模201拉离试件,之后再将第二侧模202拉离试件,此时便可将试件顺利取出。取出试件后一般将模具擦拭干净后再按上述方法拼装完成,方便下次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