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变速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8316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用变速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变速杆装置,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设置在驾驶席附近,可沿前 后方向及左右方向进行倾倒变速杆的操作,以对设置于汽车中的变速箱实施变速操作。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332476号所公开的如图8的(A) (C) 所示那样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图8的(A) (C)是表示以往的变速杆装置90的一个实 例的示图,其中,图8的(A)是整体立体图,图8的(B)是安装在变速杆装置90上的 球座(ballseat) 92 (上述专利文献中,为树脂制主体1)的立体图,图8的(C)是图8 的(B)中沿VIDC—VIIIC线的剖视图。
如图8的(A)所示,变速杆装置90包括,安装于汽车地板上适当位置的基础部件 91;安装于该基础部件91的顶部的球座92;可前后左右转动地支撑于该球座92的球部 93 (上述专利文献中,为大球部6);从该球部93的上表面沿径向向上方突出设置的变速 杆94。
如图8的(B)所示,球座92具有多片包持片921,各包持片921的内表面形成为 与球部93的表面滑动接触的圆弧面。而且,相邻的包持片921之间分别设置有呈从下缘 部切入形成的状态的狭缝922。在该球座92的下侧面上形成有直径尺寸比球部93的尺寸 略小的下侧开口 923,球座92的上侧面上也形成有同样的上侧开口 924。下侧开口 923 是将球部93装入球座92时的入口。上侧开口 924是用于在球部93装入球座92的状态 下,使变速杆94向上方突出的开口。
进行上述结构的变速杆装置90的安装作业时,先使变速杆94穿过下侧开口 923及上 侧开口 924,然后将球部93推入球座92内。由此,各包持片921向外侧弹性变形,下侧 开口 923随着狭缝922张开而扩展后复原,因此,球部93以与各包持片921的内侧面滑 动接触的状态由多片包持片921予以包持。
而且,球部93装入球座92后,该球部93由周围的各包持片921以适度的按压力按 压,因此,可始终以适度的手感操作变速杆94。
如此,通过在包持片921之间设置狭缝922,球部93装入球座92的组装性有所提高, 同时,即使球座92或球部93存在一定的尺寸偏差,也可通过该狭缝922的张开抵消该偏 差,且始终确保良好的变速杆94操作性。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变速杆装置90中,由于作为球座92的结构要素的各包 持片921仅是从支撑球座92的支撑体垂下,因此,以过大的力量操作变速杆94时等情况 下,操作方向相反侧的包持片921承受指向外侧的较大的力,从而会产生该包持片921向 外侧弹性变形这样的问题。
另外,若包持片921发生弹性变形,则无法获得变速杆94的切实的适度感,由此, 不仅变速杆94的操作性恶化,而且还可能引起球座92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确保球部对基础部件的良好的组装性,并且可 确保组装完毕状态下的变速杆的良好操作性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侧开口 且形成在上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上述上侧开口安装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 体中的球座;安装于该球座中的球部;从该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 在安装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上述球座防止上述球部脱离的上侧 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球座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上述球部的 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设置有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的变形限制机构。
采用上述变速杆装置,将球部安装于球座时,以扩开各包持片的状态可容易地使多片 包持片包持该球部。而且,由于包持片由变形限制机构限制变形,因此可提高球部的保持 性,防止变速杆的操作性恶化。
上述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以平行于上述狭 缝延伸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包持片的外表面侧的加强用的第1肋。
采用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球部被基于因各包持片的基端侧的弹性变形而一度张开的 多片包持片所包持,但由于包持片通过第l肋确保了保形性,因此,通过各包持片可以稳 定地包持球部。
上述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肋,在上述球座嵌入上述球安装 用筒状体中的状态下,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
采用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在球座处于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时,第l肋抵接
于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因此,基于该抵接,不会产生各包持片张开的问题,球部始 终处于由多片包持片切实地包持的状态。
上述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形成在上述球安 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且嵌入上述狭缝中的、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 度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表面侧
的第2肋即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因此,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由此, 球部被球座切实地包持。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 侧开口且形成在上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上述上侧开口安装于上述球安装 用筒状体中的球座;安装于该球座中的球部;从该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 速杆;在安装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上述球座防止上述球部脱离 的上侧支撑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球座包括隔夹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上 述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在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设 置有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的狭缝变形限制机构,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度。
采用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各包持片间形成的 狭缝的变形即被狭缝变形限制机构所限制。其结果,球部始终由球座切实地包持。
另外,该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狭缝变形限制装机构,是形成在 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的、嵌入上述狭缝中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第2肋即 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因此,球部被球座切实地 包持。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安装于汽车上的状态的一个 实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
图2是表示变速杆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变速杆装置的组装立体图。 图4是图3中沿IV — 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上侧支撑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其中,图5的(A)是斜上 方俯视图,图5的(B)是斜下方仰视图。
图6是用于明了地说明基板侧及上侧支撑件侧的各卡止突起的位置关系的以平面剖视 表示的说明图,其中,图6的(A)表示各卡止突起即将相互卡止的状态,图6的(B) 表示各卡止突起己相互卡止的状态。
图7是用于说明防脱肋的作用的说明图,其中,图7的(A)表示杆轴设置于中立位 置时的状态,图7的(B)表示杆轴向前方倾倒时的状态。
图8是表示以往的变速杆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图,其中,图8的(A)是整体立体图, 图8的(B)是安装于变速杆装置的球座的立体图,图8的(C)是图8的(B)中沿VII OWIC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安装于汽车上的状态的一个 实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并且,图1中的X—X方向称为左右方向,Y—Y方向称为前后 方向,特别是,一X方向称为左方,十X方向称为右方,一Y方向称为前方,十Y方向称 为后方。
图1表示作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变速杆装置20的、手动(手动作业)执行由变速杆 进行的换挡操作的、所谓的手动换挡装置。然而,本发明并不仅限于通过手动作业进行换 挡操作及变速操作两者的、所谓的手动换挡装置,也适用于通过手动作业进行换挡操作但 变速操作自动进行的所谓的自动换挡装置。
如图1所示,变速杆装置20,位于汽车10的车室内的包括驾驶席111与副驾驶席112 的前排座位11的略前方位置,安装在驾驶席111及副驾驶席112之间的地板(车身)12 上。在地板12上的前围板13下侧位置,设置有用于支撑变速杆装置20的变速杆装置支 撑架14。
上述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竖立设置于地板12上,其包括具有指定高度尺寸的板状竖
立设置架141;从该板状竖立设置架141的上部位置向后下方倾斜地突出设置的板状的上
部倾斜架142;从板状竖立设置架141的下部位置与上部倾斜架142相向而对地平行地突 出设置的下部倾斜架143。
上部倾斜架142是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变速杆装置20的后述上部螺栓座32的构件。下 部倾斜架143是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变速杆装置20的后述下部螺栓座33的构件。
变速杆装置20,其设置位置及设置尺寸被设定为,在其安装于上述变速杆装置支撑架 14的状态下,杆轴(变速杆)54上端上的后述操作捏手55与就座于驾驶席111的驾驶员 伸出的左手手掌自然接触。
图2是表示变速杆装置20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该变速杆装置20的组 装立体图。另外,图4是图3中沿IV — IV线的剖视图。图2 图4中X及Y代表的方向与
图l相同(X为左右方向(一X:左方、+X:右方)、Y为前后方向(一Y:前方、+Y:
后方))。另外,图2及图3中省略了为实现轻型化而设置于各部件上各部位的凹部与孔、 以及射出成型处理时形成的脱模孔等的图示。
如图2所示,变速杆装置20由硬质合成树脂制成,其具有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尺寸较 长的基板30、安装于该基板30的上部的球座40、支撑于该球座40的杆构件50、安装于 上述基板30的顶部上的上侧支撑件60的基本结构。上侧支撑件60是用于使基于球座40 对杆构件50的支撑状态稳定的部件。
对于向左右方向的操作,上述杆构件50由螺旋弹簧21的压靠力始终压靠向返回中立 位置的方向。如图3所示,螺旋弹簧21以由弹簧支撑部件22支撑的状态,安装于基板 30上的适当位置。杆构件50向左或右被操作后,若停止该操作,其基于上述螺旋弹簧21 的压靠力,恢复到直立的初始中立姿势(图3)。
上述基板30包括外观形状呈在上下方向上尺寸较长的长方体状的角柱体31、从该角 柱体31的上部向左右两侧突出设置的一对上部螺栓座32、从角柱体31的下部向左右两 侧突出设置的一对下部螺栓座33、形成于角柱体31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杆构件 50的后述球部51介由上述球座40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
上述各螺栓座32、 33在从左侧(一X方向)观察的侧视图中呈向前上方倾斜状,从 而对应于上述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上的上下的倾斜架142、 143。上述各螺栓座32、 33 上分别穿设有贯穿孔321、 331。各贯穿孔321、 331上分别安装有橡胶材质的环状缓冲材 39。插入该环状缓冲材39的螺栓B以贯穿上述上下的倾斜架142、 143的状态,通过未
图示的螺母予以连接。由此,基板30被固定于变速杆装置支撑架14上。
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34包括上述球座40所嵌入的圆筒状的筒状主体35、从该筒状 主体35的上缘部沿径向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凸缘部36、从该凸缘部36的上侧面以同一轴 心向上方突出设置的环状堰部37。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
上述筒状主体35包括圆形的底板351、从该底板351的边缘竖立设置的周壁352。 周壁352的内径尺寸设定为稍大于球座40的外形尺寸,周壁352的上下尺寸被设定为略 微长于球座40的上下尺寸。底板351的适当位置上设置有对应于球座40的后述定位突起 411的定位孔351a。另外,在周壁352的内侧面侧的适当部位,设置有对应于球座40的 后述狭缝424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周壁侧肋(第2肋)352a。
筒状主体35上设置有呈从筒状主体35左侧部的上缘部切除状态的第1切除口 353、 和呈从筒状主体35前侧部的上缘部切除状态的第2切除口 354。第1切除口 353用于使 从杆构件50的球部51的左方位置向左方突出设置的第1臂52通过。第2切除口 354用 于使从球部51的前方位置向前方突出设置的第2臂53通过。
上述突缘部36是用于承接外嵌于环状堰部37的上侧支撑件60的部位。若凸缘部36 承接到上侧支撑件60的下缘部,即可阻止上侧支撑件60的进一步嵌入。凸缘部36也沿 着上述第l及第2切除口 353、 354的边缘部形成。由此,第1及第2切除口 353、 354 便通过凸缘部36形成有边的状态。
上述环状堰部37的内径尺寸设定为稍大于筒状主体35的外形尺寸。在环状堰部37 的外周面的上部设置有4个卡止突起(第l卡止突起)371。基板30侧的该卡止突起371 从环状堰部37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以对应于后述上侧支撑件60侧的卡止凸起621 (第 2卡止突起)。环状堰部37的卡止突起371在圆周方向上并不一定要等间距,但应适当配 置以确保均衡。
另外,在环状堰部37的周面上的适当部位,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卡止凸条372 (图2、图6的(A)、 (B))。环状堰部37侧的该卡止凸条372,突出设置于环状堰部37 的周面上,以对应于后述上侧支撑件60侧的卡止凸条622 (图5、图6的(A)、 (B))。 若在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上的状态下对该上侧支撑件60进行绕轴心拧转的 操作,那么,上述卡止突起371、 621之间及上述卡止凸条372、 622之间会互相干涉, 从而环状堰部37及上侧支撑件60发生弹性变形,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环状堰部37的安 装状态便处于稳定。
上述球座40是为了实现杆构件50的向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操作,以包持球部51 的状态对该球部51进行支撑的部件。球座40包括基础环状体41;从该基础环状体41 的上侧面向上方突处设置、以包持球部51的状态进行支撑的多片包持片42;分别形成在 各包持片42的顶部的凸缘片43。球部51在圆周方向上的多个处,由包持片42予以支撑。
上述基础环状体41的外径尺寸设定为略微小于上述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状主体 35的内径尺寸。因此,基础环状体41可以以滑动接触状态安装于筒状主体35内。基础 环状体41的底面上设置有定位突起411。定位突起411嵌入穿设于上述筒状主体35的底 板351上的定位孔351a。球座40在定位突起411插入定位孔351a的过程中嵌入筒状主 体35中,从而在筒状主体35内实现球座40的圆周方向上的定位。
上述各包持片42,以其内表面与球部51的外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形成为球曲面。各 包持片42的内表面形状为对应于上述球部51的外表面的弯曲状,多片包持片42作为一 个整体呈其内表面对应于球部51的外形的凹形的球面状。在对应于筒状主体35的第1及 第2切除口 353、 354的部位未设置包持片42。这样,在球座40中对应于第l切除口 353 的部位形成有供第1臂52插入的第1间隙421,在对应于第2切除口 354的部位形成有 第2间隙422。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5片包持片42,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5片,也可以是4片以 下或6片以上。
各包持片42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肋(第l肋)423。而且, 相邻的各包持片42之间分别形成狭缝424。狭缝424达至上述凸缘片43。上述各加强肋 423从基础环状体41的边缘部的上表面越向上方延伸越往径向外侧而形成为倾斜的形状。 因此,在将球座40穿过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上侧开口嵌入筒状主体35内的过程中,各 加强肋423与筒状主体35的内壁面发生干涉。包持片42通过与筒状主体35发生干涉, 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球座40的中心线弹性变形,于是上述各狭缝424变窄。包持片42 在该状态下包持收纳于球座40内部的杆构件50的后述球部51。
若球座40安装于筒状主体35,周壁352的周壁侧肋352a便嵌入包持片42之间的 狭缝424中。周壁侧肋352a发挥作为狭缝变形限制机构的功能,以阻止狭缝424的宽度 变化那样的包持片42的变形。
上述杆构件50包括以嵌入上述球座40的状态安装于基板30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 中的球部51;从该球部51向左方突出设置的第l臂52;从球部51向前方突出设置的第2臂53;从球部51向上方突出设置的杆轴54。
球部51的半径尺寸设定为略小于嵌入筒状主体35之前的包持片42的内表面的曲率 半径。这样,若通过将支撑球部51的球座40嵌入筒状主体35内而使各包持片42向球座 40中心线弹性变形,那么,球部51便处于被各包持片42切实包持的状态。在该状态下, 球部51可向任意方向转动。
上述第1及第2臂52、 53的先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球体521、 531。这些连接球体521、 531通过未图示的连接部件、拉索等与未屈示的变速箱连接。因此,通过操作杆轴54,该 操作经由各连接球体521、 531、连接部件及拉索传递至变速箱,进行换挡。
上述杆轴54的上部设置有外螺纹541。操作捏手55外嵌并螺合于上述外螺纹541上。 驾驶员握住上述操作捏手操作杆构件50。
上述上侧支撑件60压住收纳球部51且处于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34状态的球座40, 以该状态防止该球座脱离。另外,上侧支撑件60压住球部51的上表面,防止该球部51 的松旷。
以下,基于图5的(A)、 (B),必要时参考图1 图4,对上侧支撑件60进行说明。 图5的(A)、 (B)是表示上侧支撑件60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切除立体图,图5的(A) 是斜上方俯视图,图5的(B)是斜下方仰视图。图5的(A)、 (B)中X及Y代表的方
向与图l相同(X为左右方向(一X:左方、+X:右方)、Y为前后方向(一Y:前方、 +Y:后方))。
如图5的(A)、 (B)所示,上侧支撑件60具有将内筒体61与外筒体62由环状顶板 63连成一体的基本结构,形成扁平的双层筒状结构。内筒体61是内嵌于上述基板30的 环状堰部37上的部位。内筒体61具有漏斗状内壁面611,该漏斗状内壁面611的内径尺 寸从上侧开口越往下侧开口越小,杆轴54可在该漏斗状内壁面611的范围内绕球部51的 中心转动。与此相对,内筒体61的外周面在整个上下方向上径向尺寸大致相同。
由上述漏斗状内壁面611围绕而成的空间,便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供杆轴54穿过 的贯穿孔612。
上述外筒体62是外嵌于上述基板30的环状堰部37上的部位。外筒体62的上下尺寸 稍小于内筒体61的上下尺寸。因此,在内筒体61通过环状顶板63与外筒体62连成一体 的状态下,内筒体61的下端位于外筒体62的下端的下方。这样设定的理由如下。SP,若 通过将外筒体62外嵌于环状堰部37上而将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基板30,那么,外筒体
62的下端边缘部呈抵接于凸缘部36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内筒体61的下端部便位于凸 缘部36的下方,因此,可通过内筒体61切实按压住筒状主体35内的球部51的上表面。 内筒体61的外周面与外筒体6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基板30的环状堰部37 的环状间隙64。通过将环状堰部37插入该环状间隙64中,上侧支撑件60便被安装在基 板30上。
上述外筒体62下部的内壁面上设置有4个卡止突起621。上侧支撑件60侧的该各卡 止突起621分别对应于突出设置在环状堰部37的外周面上的4个卡止突起371地予以设 置。卡止突起621、 371的配置位置及尺寸被设置为,若使外嵌于环状堰部37的上侧支撑 件60,向从上方观察为顺时针的方向,围绕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轴转动,则上侧支撑 件60侧的各卡止突起621,以滑动接触的状态转入到各自对应的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 的下侧。
另外,在外筒体62的后部的内侧面上,卡止凸条622以向内侧隆起的状态设置。卡 止凸条622呈上下方向的长条状。卡止凸条622设置在与突设于上述筒状主体35的后部 外表面的卡止凸条372相对应的位置,这些卡止凸条622、 372呈相互的倾斜面相向而对 的状态。因此,在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筒状主体35上的状态下,若围绕球安装用筒状体 34的筒心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该上侧支撑件60,各卡止凸条372、 622的倾斜面便相互滑 动接触。这样,筒状主体35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上侧支撑件60向外筒体62的径向外 侧弹性变形,由此,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筒状主体35上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
图6的(A)、 (B)是用于明了地说明基板30的各卡止突起371及上侧支撑件60的 各卡止突起621的位置关系的以平面剖视表示的说明图。图6的(A)表示各卡止突起371、 621即将相互卡止的状态,图6的(B)表示各卡止突起371、 621已相互卡止的状态。 图6的(A)、 (B)中X及Y代表的方向与图l相同(X为左右方向(一X:左方、+X: 右方)、Y为前后方向(一Y:前方、+Y:后方))。
如图6所示,上侧支撑件60的环状间隙64包括供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环状堰部 37本身嵌入的细窄间隙641,和槽宽宽于该细窄间隙641的、供基板30侧的各卡止突起 371嵌入的宽阔间隙642。宽阔间隙642对应于卡止突起371,形成于4处。
宽阔间隙642的设置位置及圆周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设定为,在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 371嵌入状态下,只能使上侧支撑件60绕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轴转动指定角度(可转
动角度e、本实施例中e—10°)。
艮卩,上侧支撑件60刚刚安装于筒状主体35时的上侧支撑件60侧的沿前后方向延伸 的方向线(上侧支撑件侧方向线)L2,从俯视方向观察,相对于穿过筒状主体35的筒心 0并且沿筒状主体35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向线(筒状主体侧方向线)Ll,仅倾斜可转动 角度6。
因此,如图6的(A)所示,将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后,若该上侧支撑 件60围绕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心O向顺时针方向转动e角度(约10°),那么,上侧 支撑件60侧的各卡止突起621,如图6的(B)所示,便以滑动接触的状态分别转入到对 应的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的下方,由此,构成上侧支撑件60从基板30的环状堰部 37中的脱离被阻止的状态。该状态下,如图6的(B)所示,筒状主体侧方向线L1与上 侧支撑件侧方向线L2相互一致。
而且,如果将以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心O为中心的上侧支撑件60侧的各卡止突起 621内周面的曲率半径尺寸设为Rl,本实施例中,位于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的下侧 的环状堰部37的外径尺寸R2被构成为,沿图6的(A)、 (B)中的顺时针方向,从尺寸 Rl开始逐渐增大(即壁厚逐渐增加)。
因此,如图6的(A)所示,如果将上侧支撑件60外嵌于环状堰部37,之后使该上 侧支撑件60围绕筒心O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上侧支撑件60上的各卡止突起621便以与 环状堰部37滑动接触的状态,转入到基板30上的卡止突起371的下侧,曲率半径为R1 的卡止突起621的内表面与环状堰部37中具有比Rl大的外径尺寸R2的部位滑动接触。 由此,外筒体62中的宽阔间隙642的外侧部位向径向外侧弹性变形,而该弹性变形的反 作用力便使外筒体62按压环状堰部37。因此,在该按压力作用下,上侧支撑件60安装 于环状堰部37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
而且,如图5的(B)所示,在上侧支撑件60的内筒体61后下侧的内缘部上设置有 沿左右方向延伸指定尺寸的防脱肋(防脱结构)65。该防脱肋65的从内筒体61突出的突 出量,设定为可抵接于介由球座40安装于基板30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上的球部51的上 部后侧的球面的突出量。
图7的(A)、 (B)是用于说明防脱肋65的作用的说明图。图7的(A)表示杆轴54 位于中立位置时的状态,图7的(B)表示杆轴54向前方倾倒时的状态。并且,图7中Y 代表的方向与图l相同(一Y:前方、+Y:后方)。
如图7的(A)所示,在杆轴54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球部51的上表面被上侧支
撑件60的内筒体61的下缘部按压,球部51的后部与防脱肋65相抵接。在该状态下,通 过握住操作捏手55 (图3)进行前后左右操作,杆轴54随着球部51在球安装用筒状体 34内转动而向前后左右倾倒,顺畅地执行指定的换挡操作。
然而,如果将杆轴54从如图7的(A)中的两点划线所示的处于倒向后方的状态猛力 地向前方操作,则如图7的(B)所示,第2臂53便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状主体35 中第2切除口 354的下缘部发生撞击,设该部位为支点P,球部51便绕该支点向逆时针 方向转动。
于是,如将球座40后方的包持片42的上缘部设为作用点Q,将支点P与作用点Q之 间的距离设为S,将球部51的球面按压防脱肋65的按压力设为F,则防脱肋65上作用 有以下力矩M。 M= FxS
该力矩M由上侧支撑件60的防脱肋65切实地承受,因此,如果没有设置防脱肋65 时,球部51欲从球座40中脱出,由此导致杆构件50发生松旷。
然而,本实施例中,上侧支撑件60的内筒体61的后方下缘部上设置有防脱肋65, 该防脱肋65抵接于球部51的球面,因此,球部51被该防脱肋65所阻碍,从而避免从球 座40中脱离等问题的发生。
如上详细说明所述,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20包括,固定于汽车10的 地板12上的基板30;形成于该基板30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经由上侧开口安装于 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座40;以被该球座40包持的状态安装的球部51;从该球部51 沿径向延伸地竖立设置的杆轴54;在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 球座40防止球部51脱离的上侧支撑件60。
而且,若球部51介由球座41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34,杆轴54便介由球部51安装 于基板30。并且,若上侧支撑件60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球部51便处于被该上侧 支撑件60阻止从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脱离的状态。
上述球座40具有呈对应于球部51的外表面的形状的弯曲内表面,并且配备多片包持 片42,这些包持片42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其内表面整体地形成为对应于球部51 的外周面的凹形球面状。因此,将球部51安装于球座40时,以扩开各包持片40的状态 可容易地使多片包持片42包持该球部51。另外,由于在包持片42的外表面侧设置有平 行于上述狭缝延伸的加强肋423,因此,若球部51被基于各包持片42的基端侧的弹性变
形而一度张开的多片包持片42所包持,此后,球部51便切实地由通过加强肋423确保了 保形性的各包持片42所包持。
而且,本实施例中,加强肋423的尺寸被设定为,若球座40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34 中,该加强肋423便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内周面,因此,在球座40嵌入球安装 用筒状体34中的状态下,加强肋423抵捧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内周面。因此,不会出 现各包持片42张开等问题。于是,球部51始终可处于被多片包持片42切实地包持的状 态。
另外,本实施例中,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嵌入狭缝424中的周壁侧 肋352a (第2肋),因此,球座40—旦嵌入基板30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形成在球安 装用筒状体34的内表面侧的周壁侧352a便嵌入各包持片42间的狭缝424。因此,即使 杆轴54被操作,球部51向前后左右转动,包持片也会被该周壁侧肋352a所阻碍,不致 变形,其结果,球部51可始终切实地由球座40包持。
并且,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其还包括以下内容。
上述实施例中以手动操作用的变速杆装置20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 手动操作用的变速杆装置,还适用于自动操作用的变速杆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的(A)所示,卡止突起371下侧的环状堰部37的外 径尺寸设定为沿着上侧支撑件60的卡止方向逐渐从Rl增大至R2,以通过在转动操作上 侧支撑件60时的外筒体62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按压力,使上侧支撑件60对环状堰部37 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然而,也可取代该结构,将卡止突起371的下表面或卡止突起621 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面设置成倾斜面,以使基板30的卡止突起371或上侧支撑件60的卡 止突起621中任一或两者的上下尺寸沿着上侧支撑件60的卡止方向逐渐增大。如此,在 上侧支撑件60装盖于环状堰部37上的状态下,通过使上侧支撑件60围绕筒心O向顺时 针方向转动,转入到基板30侧的卡止突起371的下方的上侧支撑件60侧的卡止突起621 便例如在卡止突起371的倾斜面引导下变为卡紧的状态,由此,上侧支撑件60对基板30 的安装状态处于稳定。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也可在基板30 (具体而言为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筒状主体35 的内表面)上设置供形成在包持片42的外表面侧的加强肋423嵌入的间隙。由此,可更 加切实地防止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的各包持片42的变形。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变速杆装置20应用于右置方向盘的汽车10,但本发明并不仅
限于右置方向盘的汽车IO,其也可应用于左置方向盘的汽车。 (实施例概要)
以上实施例归纳如下。
(1) 上述实施例中,若球部介由球座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变速杆便介由球部安 装于基板。并且,若上侧支撑件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球部便处于被上侧支撑件阻止从 球安装用筒状体中脱离的状态。由于球座具有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多片包持片,且 该多片包持片具有对应于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面,因此,将球部安装于球座时,以扩 开各包持片的状态可容易地使多片包持片包持该球部。而且,由于包持片由变形限制机构 限制变形,因此可提高球部的保持性,防止变速杆的操作性恶化。
(2) 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以平行于上述狭缝 延伸的状态设置在上述包持片的外表面侧的加强用的第l肋。采用该技术方案,球部被基 于因各包持片的基端侧的弹性变形而一度张开的多片包持片所包持,但由于包持片通过第 l肋确保了保形性,因此,通过各包持片可以稳定地包持球部。
(3) 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第1肋,在上述球座嵌入上述球安装 用筒状体中的状态下,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
采用该技术方案,在球座处于嵌入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时,第l肋抵接于球安装 用筒状体的内周面,因此,基于该抵接,不会产生各包持片张开的问题,球部始终处于由 多片包持片切实地包持的状态。
(4) 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形成在上述球安 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且嵌入上述狭缝中的、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 度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表面侧 的第2肋即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因此,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由此, 球部被球座切实地包持。
(5) 上述实施例中,在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限制上述包持片的变形的 狭缝变形限制机构,以维持上述狭缝的宽度。
因此,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各包持片间形成的狭缝的变形即被狭缝 变形限制机构所限制。其结果,球部始终由球座切实地包持。
(6) 上述变速杆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狭缝变形限制装机构是形成在上述球
16
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的、嵌入上述狭缝中的第2肋。
采用该技术方案,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球安装用筒状体的第2肋即 嵌入各包持片间的狭缝中,包持片被该第2肋阻止而不致变形。因此,球部被球座切实地 包持。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中,包持球部的球座,包括隔着指定 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面的多片包持片,因此,将球部 安装于球座时,以扩开各包持片的状态可容易地使多片包持片包持该球部。
而且,由于通过变形限制机构限制包持片的变形,因此,各包持片包持球部后处于可 确保保形性的状态,由此可切实地保持球部的包持。
另外,球座一旦嵌入基板的球安装用筒状体,各包持片间的变形即被狭缝变形限制机 构限制,以维持各包持片间的狭缝的宽度。因此,可以由球座切实地包持球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侧开口且形成在所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所述上侧开口安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座;安装于所述球座中的球部;从所述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在安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所述球座防止所述球部脱离的上侧支撑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座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所述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设置有限制所述包持片的变形的变形限制机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以平行于所述狭缝延伸的状态设置在所述包持片的外表面侧 的加强用的第l肋。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肋,在所述球座嵌入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状态下,抵接于该球安装用筒 状体的内周面。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限制机构,具有形成在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且嵌入所述狭缝中的、限制所述包持片的变形以维持所述狭缝的宽度的第2肋。
5. —种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包括,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基板;具有上侧开口且形成在 所述基板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经由所述上侧开口安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中的球 座;安装于所述球座中的球部;从所述球部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在安 装于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所述球座防止所述球部脱离的上侧支撑 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座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所述球部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 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在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设置有限制所述包持片的变形的狭缝变形限制机 构,以维持所述狭缝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用变速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狭缝变形限制机构,是形成在所述球安装用筒状体的内周面上的、嵌入所述狭缝 中的第2肋。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变速杆装置,可确保良好的组装性,并且可确保组装完毕状态下的变速杆的良好操作性,其包括,基板(30);形成在该基板(30)的顶部的球安装用筒状体(34);经由上侧开口安装于该球安装用筒状体(34)中的球座(40);以被包持状态安装于球座(40)中的球部(51);从球部(51)以沿径向延伸的状态竖立设置的变速杆轴(54);在安装于球安装用筒状体(34)的上缘部的状态下,介由球座(40)防止球部(51)脱离的上侧支撑件(60),其中,球座(40)包括,隔着指定的狭缝相互邻接的、具有对应于球部(51)的外周面的凹状弯曲内表面的多片包持片(42),和以平行于狭缝延伸的状态设置在包持片(42)的外表面侧的加强肋(423)。
文档编号G05G1/04GK101337508SQ20081013760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8日
发明者草山卓美, 高谷郁男 申请人:德鱼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