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701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供柔性电路板插接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伴随柔性电路板(FPC)在电子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供柔性电路板插接的电连接器组件技术的日趋成熟,电连接器组件更趋向于小型化及精密化。如“Connector Miniaturization Keeps Pace”(Connector Specifier,February2003)中即揭示了此种技术。一种现有的供柔性电路板插接的电连接器组件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绝缘本体相组合的卡合装置。美国专利第5,695,359及5,741,154号即揭示了这种构造。惟,该等现有技术的构造存在缺失之处,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现有的供柔性电路板5插接的电连接器组件6包括有绝缘本体60、收容于该绝缘本体6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61、组接于绝缘本体60上的卡合装置62及卡片63。当柔性电路板5插入该电连接器组件6中时,将柔性电路板5预先插入绝缘本体60的插槽600内,接着将卡合装置62沿垂直于插槽600方向插入插槽600内,直至使柔性电路板的导电垫片(未图示)与导电端子61的导电部610相接触即完成。接着将导电端子61的焊接部611焊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此即可将柔性电路板5的信号通过电连接器组件6传递至电路板上。但是,由于电连接器组件6的体积较小,而其导电端子61的数量却较多,因而卡合装置62在插入绝缘本体60的插槽600过程中所承受的插拔阻力将增加,从而易造成卡合装置62的损坏;此外,由于电连接器组件6是焊接至电路板上以达到传输柔性电路板与电路板间信号的目的,因而当电连接器组件6被损坏后不易更换,此将增加其成本。
请参阅图2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另一种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6’,如日本专利特开2000-106235及特开平11-233212即揭示了类似的结构。该种电连接器组件6’包括有绝缘本体60’、收容于该绝缘本体6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61’、与绝缘本体60’相组接的卡合装置62’、与绝缘本体60’相组合的基座63’及拉杆64’。绝缘本体60’为纵长状构造,其上设有中央凸肋65’,该中央凸肋65’的纵长向两侧壁650’上分别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651’以容置若干导电端子61’,相邻两端子收容槽651’间设有格栏652’,而基座63’上对应该端子收容槽651’位置设有凹槽630’,当导电端子61’插入端子收容槽651’后,其一端610’通过该基座63’的凹槽630’而与柔性电路板的导电垫片(未图示)相抵接,而收容于端子收容槽651’内的导电端子61’的另一端(未图示)则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未图示)相导接,而对接连接器则焊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从而达成柔性电路板与电路板间信号的传输。但是,由于两相邻的端子收容槽651’之间所设有格栏652’的宽度较小,因而当导电端子61’的另一端插入该绝缘本体60’的端子收容槽651’后,该另一端的底面不能与端子收容槽651’的内壁紧密贴合在一起,从而易导致导电端子61’的另一端在端子收容槽651’内发生左右移动,从而不利于导电端子61’的排列;此外,当电连接器组件6’与对接连接器相组合时,若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排列的正位度不好时,该宽度较小的格栏652’结构易使导电端子61’与对接连接器端子接触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可确保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间良好接触性能的电连接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于插接柔性电路板,其主要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相组接的基座、与基座相组合的卡合装置及勾扣于基座上的拉杆,其中绝缘本体为纵长状板体构造,其具有中央凸肋,该中央凸肋的纵长两相对内侧壁上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以容置若干导电端子于其内,相邻两端子收容槽间设有隔栏,该隔栏包括有基部、由基部一端向靠近绝缘本体的底端延伸的定位部及连接该基部与定位部的连接部,且基部与定位部沿平行于中央凸肋的纵长侧壁方向具有一定的垂直落差,而连接部设置成斜面状。
与先前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当对接连接器与该电连接器组件相组合时,该隔栏的斜面状连接部可导引对接连接器的端子顺利插入电连接器组件的端子收容槽内,而隔栏的具有较大宽度的定位部则可防止导电端子于定位部与端子收容槽的内侧壁间移动,亦可防止对接连接器的端子因其正位度不良而沿平行于中央凸肋的纵长侧壁方向左右移动,从而可确保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件间较佳的电性连接。

图1是现有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另一现有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图3沿VII线所得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配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1用于供柔性电路板(未图示)插接,其主要包括有纵长状绝缘本体10、收容于该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及第二导电端子13、与该绝缘本体10相组合的基座11、与基座11相组合的卡合装置14及旋转扣合于绝缘本体10上的拉杆15。
绝缘本体10为纵长状板体构造,其具有两相对的纵长状第一侧壁100及与该第一侧壁100相邻设置的横向第二侧壁101,该第一侧壁100上靠近第二侧壁101两端分别设有方形凹孔1000,该凹孔1000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扣合装置(未图示)相扣合以实现电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定位。该第一侧壁100的其中一个上位于凹孔1000的间的位置上设有两凸块1001,该凸块1001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而另一第一侧壁100远离与对接连接器相组接的一端向下延伸出延伸部1002。横向第二侧壁101的端部沿其纵长方向延伸设有凸台1010(图4参照),第二侧壁101于其横向方向上设有扣合部1012,而该凸台1010与扣合部1012间的间隙为通槽1011(图4参照),绝缘本体10于其中央位置设有纵长状中央凸肋102,该中央凸肋102上沿其纵长方向设有两相对的第三侧壁1020,靠近设有延伸部1002的第二侧壁101的第三侧壁1020上设有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1021,而于另一相对第三侧壁1020的中间位置设有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102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收容槽1026为五个,该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贯穿绝缘本体10的底面(图4参照),两相邻的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间分别设有格栏1022(图6参照),该格栏1022上设有靠近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面(未标号)一端的基部1023、由基部1023一端向靠近绝缘本体10的底端(未标号)延伸的定位部1025及连接该基部1023与定位部1025的连接部1024,且基部1023与定位部1025沿垂直基部1023方向具有一定的垂直落差,即定位部1025于垂直于基部1023方向的宽度大于基部1023的宽度,该具较大宽度的定位部1025是用以固定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13分别于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中,从而可防止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13于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的横向方向上移动,而连接部1024设置成斜面状。
基座11为纵长状构造,其纵长向的侧壁(未标号)中间位置设有开口110,该开口110的纵长内壁上对应于绝缘本体10的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位置分别设有若干第一凹槽1100及第二凹槽1101,基座11上对应于绝缘本体10的凸块1001位置则设有卡勾111,而基座11两端对应于绝缘本体10的扣合部1012位置设有卡合部112,该卡勾111及卡合部112均为悬臂设置于基座11上,其悬臂一端均设有勾扣部(未标号),该勾扣部分别勾扣于凸块1001及扣合部1012上。基座11的横向侧壁两端延伸设有延伸勾部113,该延伸勾部113为“门”字型结构,其与卡合装置14的凸勾141相组合。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13上分别设有第一、第二接触部120、130及第一、第二对接部121、131,第一、第二接触部120、130分别收容于基座11的第一、第二凹槽1100、1101内,而第一、第二对接部121、131则分别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内。
卡合装置14与基座11相组合,其包括有主体部140及由主体部140两端向外延伸的凸勾141,该主体部140收容于基座11的开口110中,而其凸勾141则系容置于基座11的延伸勾部113的“门”字型空腔内,该凸勾141远离主体部140一端进一步设有勾部1410。接杆15与绝缘本体10相组合,其具有施力部150及与施力部150平行设置的转动部151,该转动部151插入绝缘本体10的通槽1011内,并可绕其旋转,当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件1相组合后,通过施力于接杆15的施力部150,即可将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件1相分离。
请配合参阅图5、图6及图7所示,当该电连接器组件1在组装时,先将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13的第一、第二对接部121、131插入绝缘本体10的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中,而使其第一、第二接触部120、130分别穿过绝缘本体10的底面(未图示)第一、第二对接部121、131分别与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紧密贴合于一起,接着将接杆15的旋转部151旋转插入绝缘本体10的通槽1011内,再接着将基座11沿绝缘本体10的底面方向组合于绝缘本体10上,使基座11的卡勾111及卡合部112分别扣合于绝缘本体10的凸块1001及扣合部1012上、而使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13的第一、第二对接部121、131分别通过基座11的开口110而收容于基座11的第一、第二凹槽1100、1101内,以便能与柔性电路板相抵接,从而形成电性导接。最后将卡合装置14的主体部140沿基座11的开口110方向插入,使卡合装置14的凸勾140通过干涉作用组合于基座11的延伸勾部113的“门”字型空腔内,此即完成该电连接器组件1的组装。当对接连接器与该电连接器组件1相对接时,由于两相邻第一、第二端子收容槽1021、1026间设有格栏1022,且该格栏1022上设有斜面状的连接部1024及具较大宽度的定位部1025,当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在插入过程中,该斜面状连接部1024将导引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分别顺利滑入第一、第二导电端子收容槽1021、1026内,而具较大宽度的定位部1025可防止对接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第一、第二导电端子12、13对接后左右移动,从而可确保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组件1间可靠性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纵长状绝缘本体及收容于该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于其纵长方向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其特征在于相邻端子收容槽间设有格栏,该格栏设有靠近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面一端的基部及由基部一端向靠近绝缘本体的底端延伸的具较大宽度的定位部,且该定位部的宽度大于基部的宽度,导电端子可收容于该定位部与端子收容槽纵向方向的内侧壁的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格栏还具有由基部一端斜向延伸的斜面状连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具有与绝缘本体相组合的基座及接杆及与基座相组合的卡合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具有两相对的纵向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两端位置设有方形凹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侧壁的其中一个上位于凹孔的间的位置上设有两凸块,该凸块的横截面为三角形,而另一第一侧壁向下延伸出延伸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还具有与第一侧壁相邻设置的横向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的端部沿其纵长方向延伸设有凸台,第二侧壁于其横向方向上设有扣合部,而该凸台与扣合部间的间隙为通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基座的横向侧壁两端延伸设有延伸勾部,该延伸勾部为“门”字型结构。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卡合装置包括有主体部及由主体部两端延伸出的凸勾。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基座上对应于绝缘本体的凸块位置设有卡勾。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基座上对应于绝缘本体的扣合部位置设有扣合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主要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相组接的基座、与基座相组合的卡合装置及勾扣于基座上的拉杆,其中绝缘本体为纵长状构造,其具有中央凸肋,该中央凸肋的纵长两相对侧壁上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以容置导电端子,相邻两端子收容槽间设有隔栏,该隔栏包括有基部、由基部一端向靠近绝缘本体的底端延伸的定位部及连接该基部与定位部的连接部,且基部与定位部沿平行于中央凸肋的纵长侧壁方向具有一定的垂直落差,而连接部设置成斜面状,当导电端子插入绝缘本体后,该隔栏的具有较大宽度的定位部则可防止导电端子于定位部与端子收容槽的内侧壁间移动,从而可确保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间较佳的接触性能。
文档编号H01R12/24GK2638269SQ0324347
公开日2004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7日
发明者黄建勋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