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690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散热器改良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为公知液冷式电脑散热装置的系统架构图,如图所示的液冷式电脑散热器3,架设于集热器2之后,并与集热器2结合成一液冷循环系统,当集热器2吸收了电脑中央处理器(CPU)1的热能后,带有热能的液体会被送到散热器3进行散热,经过散热后的液体再被送回到集热器2,形成循环。简单来说,其作用是将电脑中央处理器(CPU)1所发出的热能散掉。
请参阅图2,为公知液冷式电脑散热装置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公知的散热器3,因受限于传热导管33的弯折R角331及传热导管33的排列方式,使得散热器3的散热鳍片32与传热导管33的接触面积变小,亦使得散热鳍片32与风扇31之间的吹拂面积变小,造成散热器3的散热效果无法充分发挥,而非十分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以改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包括复数个散热鳍片,其彼此横向平行排列、并沿纵向彼此间隔一特定距离,且每一散热鳍片上开设有彼此对应的复数个纵向通孔;复数个热交换管,其分别纵向穿设于该等纵向通孔内;一上侧板,平行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第一纵向外侧,且该上侧板开设有复数个纵向贯孔其分别对应套设并密封于该等热交换管的上端外壁;一下侧板,平行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第二纵向外侧,且该下侧板开设有复数个纵向穿孔其分别对应套设并密封于该等热交换管的下端外壁;一上盖,密封罩盖于该上侧板上,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上容室;以及一下盖,密封罩盖于该下侧板下,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下容室;该上容室包括有复数个上隔板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上部小容室,且该下容室包括有复数个下隔板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下部小容室;并且该等上部小容室中至少其中之一与至少一热交换管的上端相互连通,该至少一热交换管的下端并连通到其中一下部小容室内,又该其中一下部小容室再与至少一另一热交换管的下端相互连通,并且该至少一另一热交换管的上端再连通至下一个上部小容室内。
其中该下盖开设有一入水口其连通至该等下部小客室的其中之一。
其中该下盖开设有一出水口其连通至该等下部小容室的其中之一。
其中该等热交换管的上端分别凸设有一扩径的上肩部其分别挡止于该上侧板的该等纵向贯孔的第一纵向外侧。
其中该等热交换管的下端分别凸设有一扩径的下肩部其分别挡止于该下侧板的该等纵向穿孔的第二纵向外侧。
还包括有一散热风扇,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侧缘。
本实用新型由上述结构,可完全免除热交换管的弯角的设计及其所造成的问题,且可使得散热鳍片与热交换管之间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当再于散热鳍片的一侧加设一风扇时,则可增加风扇的吹拂面积,提升其散热效果。此外,热交换管因去除弯角的设计,而可很密集的排列于散热鳍片中,相对形成一密集的液冷通路,使液体于热交换管中行进的路径增长,即液体停留在热交换管内的时间可以增加,如此亦可提升散热效果。


图1为公知液冷式电脑散热装置的系统架构图。
图2为公知液冷式电脑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立体组合图、及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的剖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显示有一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5,且其包括有复数个散热鳍片53、复数个热交换管54、一上侧板531、一下侧板532、一上盖51、一下盖52、以及一散热风扇55。其中,复数个散热鳍片53是彼此横向平行排列、并沿纵向彼此间隔一特定距离,且每一散热鳍片53上开设有彼此对应的复数个纵向通孔530。
此外,复数个热交换管54分别纵向穿设于前述的纵向通孔530内;上侧板531平行组设于复数个散热鳍片53的第一纵向外侧,于本实施例中,是位于散热鳍片53的最上侧,且上侧板531开设有复数个纵向贯孔5311,其分别对应套设并密封于热交换管54的上端外壁;下侧板532平行组设于复数个散热鳍片53的第二纵向外侧,于本实施例中,是位于散热鳍片53的最下侧,且下侧板532开设有复数个纵向穿孔5321其分别对应套设并密封于前述热交换管54的下端外壁;至于散热风扇55则组设于复数个散热鳍片53的一侧缘。
请继续参阅图3、图4、及图5,如图所示,上盖51密封罩盖于上侧板531上,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上容室560;而下盖52密封罩盖于下侧板532下,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下容室570。
此外,上容室560包括有复数个上隔板56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上部小容室561,且下容室570包括有复数个下隔板57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下部小容室571;因此,上部小容室561的其中之一是与上述一热交换管54的上端相互连通,此热交换管54的下端并连通到其中一下部小容室571内,又此下部小容室571再与另一热交换管54的下端相互连通,并且此另一热交换管54的上端再连通至下一个上部小容室561内,又此下一个上部小容室561再与一又一热交换管54的上端相互连通,此又一热交换管54的下端再连通至下一个下部小容室571内,依此类推。
在本例中,下盖52各别开设有一入水口521及一出水口522其分别连通至下部小容室571的最外二侧,促使一液体能沿着下部小容室571、热交换管54、上部小容室561、另一热交换管54、下一个下部小客室571…作单向流动;本例的入水口521与出水口522不可同时开设在同一个上部小容室561、或同一个下部小容室571,但可以分别开设在同侧的上盖51或下盖52上,亦可分别开设在不同侧的上盖51或下盖52上。
本例中,如图5所示,复数个热交换管54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凸设有一扩径的上肩部541与下肩部542,其二者分别挡止于上侧板531的复数个纵向贯孔5311的第一纵向外侧、及下侧板532的复数个纵向穿孔5321的第二纵向外侧。
本例的散热鳍片53分别为一铝片,而热交换管54、上侧板531、下侧板532、上盖51、下盖52等均分别由铜所制成,并且本例所使用的密封手段,是将一磷铜焊棒加热熔化呈液态流体状后并能自行流动,并使其经由毛细孔扩散现象自行填入二铜件的间隙内,经冷却而加以密封住其间隙。
由上述结构,可完全免除热交换管54的弯角的设计及其所造成的问题,且可使得散热鳍片53与热交换管54之间有最大的接触面积,同时散热风扇55的吹拂面积可增加,如此可提升其散热效果。此外,热交换管54因去除弯角的设计,而可很密集的排列于散热鳍片53中,相对形成一密集的液冷通路,使液体于热交换管54中行进的路径增长,即液体停留在热交换管54内的时间可以增加,如此亦可提升散热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包括复数个散热鳍片,其彼此横向平行排列、并沿纵向彼此间隔一特定距离,且每一散热鳍片上开设有彼此对应的复数个纵向通孔;复数个热交换管,其分别纵向穿设于该等纵向通孔内;一上侧板,平行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第一纵向外侧,且该上侧板开设有复数个纵向贯孔其分别对应套设并密封于该等热交换管的上端外壁;一下侧板,平行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第二纵向外侧,且该下侧板开设有复数个纵向穿孔其分别对应套设并密封于该等热交换管的下端外壁;一上盖,密封罩盖于该上侧板上,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上容室;以及一下盖,密封罩盖于该下侧板下,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下容室;其特征在于该上容室包括有复数个上隔板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上部小容室,且该下容室包括有复数个下隔板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下部小容室;并且该等上部小容室中至少其中之一与至少一热交换管的上端相互连通,该至少一热交换管的下端并连通到其中一下部小容室内,又该其中一下部小容室再与至少一另一热交换管的下端相互连通,并且该至少一另一热交换管的上端再连通至下一个上部小容室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下盖开设有一入水口其连通至该等下部小客室的其中之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下盖开设有一出水口其连通至该等下部小容室的其中之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热交换管的上端分别凸设有一扩径的上肩部其分别挡止于该上侧板的该等纵向贯孔的第一纵向外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热交换管的下端分别凸设有一扩径的下肩部其分别挡止于该下侧板的该等纵向穿孔的第二纵向外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散热风扇,组设于该等散热鳍片的侧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式散热器改良结构包括复数个散热鳍片;一上侧板,平行设于散热鳍片外侧;一下侧板,平行设于散热鳍片的另一外侧;复数个热交换管,穿设于上述零件;一上盖,密封罩盖于上侧板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上容室;及一下盖,密封罩盖于下侧板并于二者间形成一下容室。其中,上容室包括有复数个上隔板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上部小容室,下容室包括有复数个下隔板并将其分隔为复数个密闭的下部小容室。由前述结构,可改善热交换管的弯角问题,并由热交换管排列于上部小容室及下部小容室的方式,可提升散热效果。
文档编号H01L23/34GK2739793SQ20042000972
公开日2005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0日
发明者黄荣峰, 黄志坚 申请人:福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