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7439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改善了漏极电流(IDSS)特性的偏差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背景技术
图4表示现有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90(JFETJunction Field EffectTransistor)的结构。JFET,是在栅电极和沟道之间利用了pn结等耗尽层而非利用了绝缘膜的器件。
如图4所示,现有的JFET90,在p型半导体基板91上设置有n型外延层92,在n型外延层92内形成有n+型漏极区域93和n+型源极区域94,且在n+型漏极区域93和n+型源极区域94之间形成有p+型栅极区域95。
进一步,在n+型漏极区域93和n+型源极区域94之上,介由层间绝缘层97由铝电极形成的、漏电极98和源电极99。另外,在n+型漏极区域93和n+型源极区域94的、与p+型栅极区域95的相反侧,以贯通n型外延层92的方式形成有p+护圈区域96。该p+护圈区域96使其与相邻的JFET元件相隔绝。
在该p+型栅极区域95的形成中,有必要将由夹持在p+型栅极区域95和p型半导体基板91之间的薄的n型外延层92构成的沟道部的厚度设定为期望的厚度。通过对p+型栅极区域95的深度进行控制,可以控制作为栅极·源极间短路时的电压·电流特性的饱和漏极电流IDSS、或JFET的夹断电压VP。
在现有的JFET90中,为了使p+护圈区域96起到与相邻的JFET元件相隔绝的作用,使p+护圈区域96制成为确实贯通到半导体基板91为止。于是,需要高温·长时间的扩散工序例如,需要在1100℃下的1小时的热处理。
但是,由于为了制成p+护圈区域96而需要进行高温下的热处理,便产生从半导体基板91向n型外延层92的p型杂质的延伸。而该延伸,不会相同地产生在晶片面内。
因而,由n型外延层92构成的沟道部的厚度在晶片间、晶片面内变得不均匀,从而成为在栅极·源极间短路时的饱和漏极电流IDSS、或JFET的夹断电压VP上产生偏差的原因。特别是,由于晶片直径越长则晶片面内的热历程的偏差就变得越大,因此具有使IDSS或VP的偏差变大的倾向。
由于对作为JFET的重要特性之一的IDSS特性存在着制品的规格划分,使得IDSS的特性的偏差直接关系到制品成品率。因此,作为JFET的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对IDSS特性的偏差进行抑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具备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其设置在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上;元件形成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中;和护圈区域,其包围所述元件形成区域;所述护圈区域,具有绝缘分离层,其贯通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并到达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的表面,且在所述绝缘分离层的侧面设置了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在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上形成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在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上形成阻止形成区域,在所述元件形成区域形成有源元件,并形成贯通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到达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的表面的中空的沟槽结构,且在所述沟槽结构的侧面形成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截面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图4是现有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适用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地进行说明。为了使说明明确化,使以下的记载以及附图,适当地进行省略或简略。还有,在各附图中,对相同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而为了使说明明确化,根据需要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Junction Field EffectTransistor)1的截面图表示在图1中,而其俯视图表示在图2中。在P型半导体基板11之上设置有n型外延层12。在n型外延层12的元件形成区域内形成有n+型漏极区域13和n+型源极区域14。在n+型漏极区域13和n+型源极区域14之间形成有p+型栅极区域15。将形成有n+型漏极区域13、n+型源极区域14、以及p+型栅极区域15的区域作成有源区域。
在有源区域的上面形成有层间绝缘膜16。在n+型漏极区域13上,除去层间绝缘层16而形成有漏电极17。另外,在n+型源极区域14上,除去层间绝缘层16而形成有源电极18。
在本实施方式的JFET1中,在n+型漏极区域13和n+型源极区域14的、与p+型栅极区域15的相反侧,形成有护圈区域19,在所述护圈区域19中包围n型外延层12,并且形成有作为绝缘分离层的沟槽结构20。在此所说的沟槽结构20,是为了使元件彼此分离而设置的沟。在护圈区域19中的沟槽结构20的侧面形成有作为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的p+型导电型层21。在该沟槽结构20内,也可以是中空状态;也可以是其侧面由绝缘膜覆盖住。另外,沟槽结构20内也可以被绝缘膜埋入。
沟槽结构20是通过将n型外延层12蚀刻至p型基板11的表面为止而制成的。在沟槽结构20的侧面,形成有p+导电型层21。
通过形成该p+导电型层21,可以使p+型栅极区域15、p+导电型层21、以及p型基板11变为相同电位。因而,如果对漏电极17、源电极18、p+型栅极区域15施加电压,则在p+型栅极区域15的周围和n型外延层12的界面、p+导电型层21和n型外延层12的界面、以及p型基板11和n型外延层12的界面形成有耗尽层。
通过控制该耗尽层,来控制漏极电流。通过使p+型栅极区域15、p+导电型层21、以及p型基板11作成相同电位,便可以容易地控制IDSS特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JFET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参照图3)。首先,通过在p型基板11之上外延生成而形成n型外延层12(图3(a)、(b))。接着,通过对相当于护圈区域19的部分、例如进行Si蚀刻,而形成沟槽结构20(图3(c))。
其后,通过扩散或斜离子注入而形成p+导电型层21,并形成护圈区域19(图3(d))。通过利用该扩散或斜离子注入,可以使护圈区域19无需进行长时间的热处理,而制成为贯通到p型基板11为止。特别是,在斜离子注入中,由于没有置于高温中的必要性,从而可以很容易地控制元件内的特性。
进一步,在护圈区域19之间通过例如离子注入或扩散,形成n+型漏极区域13和n+型源极区域14和p+型栅极区域15(图3(e))。其后,形成层间绝缘层16,并对n+型漏极区域13和n+型源极区域14的上部选择性地进行蚀刻,且利用铝电极而制成漏电极17和源电极18,从而制造本实施方式的JFET1(图3(f))。
从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JFET1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无需进行长时间的热处理,而形成护圈区域19。因而,可以对从半导体基板11向n型外延层22的p型杂质的延伸进行抑制,并可以控制相当于沟道区域的n型外延层12的深度。
另外,在护圈区域19内,由于制成沟槽结构20,并在沟槽结构20的侧面以及底部制成p+导电型层21,从而使p型基板11和p+型栅极区域15和p+导电型层21作成相同电位,并容易地控制在这些和相当于沟道层的n型外延层12之界面所产生的耗尽层。因此,可以制成用于控制IDSS特性的偏差的JFET1。
还有,在所述说明中,利用了在p型基板11上层叠n型外延层12而制成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但是该导电型也可以是相反的导电型。
另外,在图1中,中空的部分贯通到p型基板11为止,但是在沟槽结构20的侧面形成有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并分离元件彼此之间即可,沟槽结构20的侧面以及底面也可以由绝缘膜覆盖,沟槽结构20的内部也可以由绝缘膜埋入。在沟槽结构20的底面,由于形成有第1导电型的半导体层,从而与形成在沟槽结构20的侧面上的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相连接,而使元件分离。进一步,沟槽结构20贯通的部位,并非仅仅是基板,也可以是设置在基板上的与基板相同电位型的半导体层。如以上,本发明并非仅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而在不超越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作种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具备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其设置在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上;元件形成区域,其设置在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上;和护圈区域,其包围所述元件形成区域;所述护圈区域具有绝缘分离层,其贯通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并到达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的表面;在所述绝缘分离层的侧面设置了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其中,所述绝缘分离层,包括中空的沟槽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其中,所述绝缘分离层的侧面和底面被绝缘膜所覆盖。
4.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上形成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在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上形成元件形成区域,在所述元件形成区域形成有源元件,形成中空的沟槽结构,其贯通所述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到达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的表面,在所述沟槽结构的侧面形成所述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沟槽侧面的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通过斜离子注入而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中所述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沟槽侧面或/和底面形成绝缘膜。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制成所述沟槽结构之后形成所述有源元件。
全文摘要
一种结型场效应晶体管,具备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11);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12),其设置在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11)上;元件形成区域,其设置在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12)上;和护圈区域(19),其包围元件形成区域。护圈区域(19),具有绝缘分离层其贯通第2导电型半导体层(12)、并到达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11)的表面;且在绝缘分离层的侧面设置了第1导电型半导体层(11)。
文档编号H01L21/02GK1870300SQ200610081878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23日
发明者曾根努 申请人:恩益禧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