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639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用来连接一个芯片元件
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美国专利公开第2003/0008544号揭示了一种连接芯片元件的电连接器,其包括 一个座体、组装于座体上并可相对于座体上下运动的盖体及若干组装于座体中的导电端 子,导电端子用于电性连接芯片元件。座体上设有一个可横向滑动以驱动导电端子的滑板, 导电端子根据滑板的位置状态而决定其一对端子臂处于闭合或打开状态。当一对端子臂处 于打开状态时,即可将芯片元件置入到电连接器中并使得导电端子的端子臂夹持于芯片元 件底部的锡球。于座体的底部另外设有一个固定导电端子的定位板,此定位板与座体底部 相贴合。以上现有技术揭示的电连接器的缺陷在于,定位板的厚度较大,使得制造成本增 加。同时此定位板紧靠于座体底部,使得导电端子的散热空间小,从而影响到散热效果。
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前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制造成本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强导电端子散热效果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座体、组
装于座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装于座体上并可相对于座体运动的盖体,座体包括一个基
座及一个组装于基座底部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供导电端子穿过的通孔,固定板上
方与基座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将固定板与其上方基座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从而可以 縮减固定板的厚度,节省制造成本,同时可以增强导电端子的散热效果。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电连接器使用时组装在一个电路板(未图示)上,用来连接测试一种底部 具有锡球的芯片元件(未图示)。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电连接器1主要包括座体2、架设 组装于座体2上方的盖体3及组装在座体2中的若干导电端子4。
3
参图4,本发明导电端子4包括位于中间的U型折弯部40、由U型折弯部40向上 延伸的一对夹持臂41、42及由U型折弯部40向下延伸形成的插脚43。 U型折弯部40的顶 部形成一个裁切面400。夹持臂41为静止臂,整体呈直线型,而另一夹持臂42为可动臂,具 有弯折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两夹持臂41、42的顶端分别形成用来夹持芯片元件底部锡 球的夹持端410、420。 参照图2及图3,座体2包括呈框体结构的基座20、组设于基座20上的承载板21、 装于基座20内用于防止导电端子4上下晃动的固定板22、位于承载板21两侧用来卡扣芯 片元件的卡扣件23以及装于基座20底部以保护导电端子4的保护板24。基座20上设有 若干供导电端子4装入的端子孔200。基座20由底部开设一个向下贯穿的容纳腔201,同 时形成一个底壁202及四个内侧壁203。容纳腔201内延伸出两个相对设置的弹性卡持件 204,用于导引固定板22装入至容纳腔201并卡持于固定板22底部而防止其向下掉落。此 外,卡持件204的旁侧还设有连接保护板24的滑槽205,滑槽205内设有卡块206。
参照图2及图5,固定板22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结构,其上设有若干供导电端 子4向下穿过的通孔220。固定板22装于基座20的容纳腔201内,其上方与容纳腔201内 的底壁20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固定板22的四个角落各设有一个向上延伸并抵于底壁 202的凸柱221。容纳腔201内的卡持件204于固定板22的两侧卡持于固定板22的底部而 防止固定板22向下脱落。由于凸柱221及卡持件204的作用,固定板22可维持在容纳腔 201内的一稳定的位置。导电端子4的U型折弯部40凸出通孔220并卡于固定板22的上 表面,U型折弯部40顶部的裁切面400向上顶靠于容纳腔201的底壁202上,因此,导电端 子4的位置得以固定而不会发生上下活动。此外,固定板22侧壁上具有若干和容纳腔201 的内侧壁203相干涉的凸肋222。 承载板21用来承载芯片元件,其上设有若干槽孔210,导电端子4的一对夹持臂 41 、42的顶端插入至槽孔210中。承载板21为可移动组件,其于基座20上受盖体3的驱动 而于水平方向移动。承载板21上设有受盖体3驱动并具有倾斜导引面(未标示)的受力 部211,相应地,盖体3于对应处设有按压部30。当盖体3向下按压时,按压部30沿受力部 211的倾斜导引面滑动从而驱动承载板21于水平方向移动。承载板21 —端装配有一个用 于承载板21水平移动后复位的弹簧212,弹簧212 —端抵靠于承载板21,另一端抵靠于基 座20上。于承载板21水平移动过程中,导电端子4的可动夹持臂42跟随承载板21运动, 当盖体3处于下压位置时,两夹持臂41、42相远离,此时可将芯片元件放入座体2中或从座 体2中取出,当盖体3回到初始位置时,两夹臂41、42相靠近,芯片元件底部的锡球被夹持 于两夹持端410、420之间。此外,于盖体3下压过程中,卡扣件23受驱动而向上翘起,当盖 体3向上回到初始位置时,卡扣件23可利用位于其下方的弹簧230的弹性复位而卡于芯片 元件的表面。关于承载板21驱动导电端子4的详细原理及相应结构为本领域内的公知技 术,在此不作详述。另外,盖体3与座体2之间设有弹簧31,用于盖体3下压后的复位。
保护板24为可活动地装于基座20的底部,其包括板体部240及由板体部240两 端向上延伸的滑动部241。板体部240上设有若干供导电端子4的插脚43穿过的定位孔 2400。滑动部241位于基座20相对应的滑槽205中。当电连接器1未组装至电路板上时, 保护板24呈自由下落状态,即板体部240远离基座20的底部并靠近于导电端子4的插脚 43的末端。滑动部241上设置的卡勾2410可卡在滑槽205内的卡块206上而防止保护板
424完全从基座20下方脱落。于是,在电连接器1包装运输过程中,保护板24可有效保护导 电端子4底部较长的插脚43,防止其因意外碰撞而发生弯折变形。当电接器1安装至电路 板时,保护板24向上滑动并最终容纳于基座20的容纳腔201内并贴于固定板22的底部, 从而使得电连接器1可顺利组装至电路板上。导电端子3的插脚43插入至电路板中并通 过焊接固定。 本发明通过于固定板22与上方基座20的底壁202之间设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固 定板22的厚度得以减小,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固定板22与基座20之间的空隙便于导电 端子4的散热。 以上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实施并不限于此方式,如固定板上 的凸柱可以改由基座向下一体延伸出,导电端子也可以采用非夹持的方式与芯片元件相接 触等等。
权利要求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座体、组装于座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装于座体上并可相对于座体运动的盖体,座体包括一个基座及一个组装于基座底部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供导电端子穿过的通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上方与基座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与上方基座之间设有将二 者相隔开的凸柱。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具有多个并由固定板向上延伸。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方设有一个可受盖体驱动 而相对于基座滑动的承载板,承载板的一端设有一个用于将承载板复位的弹簧,所述导电 端子具有一对夹持臂,所述夹持臂插入至承载板中。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夹持臂下方具有U形折弯部,u形折弯部凸出在所述固定板上的通孔的上方。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折弯部具有裁切面,裁切面抵于基座上。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底部开设一个容纳腔,并形成一个底壁及四个内侧壁,所述固定板位于容纳腔内。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内设有一对卡持件,卡持件于固定板的两侧将固定板扣持。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结构,其侧壁上设有若干和所述内侧壁相干涉的凸肋。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下方装有一个可相对于 基座活动的保护板,保护板包括板体部及和基座相连的滑动部,板体部位于容纳腔内并可 以向下滑动至远离基座底部而靠近导电端子的末端。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座体、组装于座体中的若干导电端子、组装于座体上并可相对于座体运动的盖体,座体包括一个基座及一个组装于基座底部的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若干供导电端子穿过的通孔,固定板上方与基座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可以缩减固定板的厚度,节省制造成本,同时可以增强导电端子的散热效果。
文档编号H01R33/76GK101740934SQ20081030558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7日
发明者杨振齐, 王全, 蔡嘉嘉, 高亮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