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739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歩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逐渐走近人们的生活,也渐渐成为 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所有电子产品中,计算机的发展尤为迅速,无论是家用 计算机,还是网吧、教育、银行、电信、办工室或公共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使用的计算机, 都已经不再陌生,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在给社会源源 不断的创造财富。
电子行业已经成为当前竞争尤为激烈的一行,越来越多的厂商致力于研发电子产品, 以创造更多的个人财富和社会财富。在技术发展趋势的推动下,这些电子产品不断向轻薄 化、小型化和便携式发展,而这些变化恰好符合人们方便携带电子产品的理念,同时,人 们对电子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性能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在这些发展趋势的带动下,各电子厂 商都在不遗余力的研究体积小、功能多且性能好的电子产品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但是,问 题也随之而来,对各电子厂商来说,怎样才能获得体积足够小,可以不占主机板空间的电 子产品,已经成为所有厂商共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如专利号为CN2377731Y的中国专利所揭 示。如图1所示,该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500,该电连接器500包括一绝缘本体 5和装设固定于该绝缘本体内的多数导电端子6,该电连接器500通过一固定装置7将对 接元件(未图示)固定至电路板上(未图示),该固定装置7包括一收容框70、若干个凸体 71以及一扳柄72,该收容框70用于收容电连接器500,该凸体71用于稳定扣持住电连接 器500,该扳柄72上设有一栓部73,该栓部73装设在对接元件的栓接孔(未图示)内,用 于将对接元件(未图示)卡止住而使其无法从电连接器500中松脱,当要将对接元件(未图 示)自电连接器500中取出时,在扳柄72上施力使其外张,并使其上的栓部73从对接元
件的栓接孔(未图示)中退出,此吋便可将对接元件(未图示)拔出。由于该固定装置7体积较大,将占有较大的主机板空间,所以很明显不利于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发展和不利于主机板空间的日渐縮小。
业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将该固定装置7的体积减小,如图2和图3所示,图中的耳扣8相当于上述固定装置7,该耳扣8是一种用手扳动式耳扣,通过用手侧拉该耳扣8才能达到退卡的目的,该耳扣8设有一卡止块80、 一扳动部81以及一连动部82,其扣在绝缘本体9的一端,当将对接元件(未图示)装设在绝缘本体9上时,该耳扣8的卡止块80可将对接元件(未图示)卡在电连接器600上,使对接元件(未图示)无法从电连接器600中 松脱,当将对接元件(未图示)自电连接器600中取出时,扳动扳动部81,该扳动部81会 带动卡止块80和连动部82 —起向外移动,使得卡止块80远离对接元件,从而使得对接元件(未图示)可从电连接器600上取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电子产品(如笔记本)将朝着轻薄化发展,而随着电子产品种类的增多,使用于主机板上的电连接器的数量也随着增多, 因此主机板上的空间将逐渐减小,使用侧拉式方法用手扳动耳扣8将对接元件(未图示)从电连接器600上取出最终将因空间不足而无法达到退卡的目的。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方便退卸对接元件的电连接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用于连接对接元件至电路板上,包括 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插入端,供所述对接元件插接,以及所述电连接器相对于该插入端至少一侧设有一枢接部;以及一扣持装置, 一端枢接于所述枢接部,以及该扣持装置恰沿枢转行 程对应扣固所述对接元件,又所述扣持装置上凹陷形成至少一凹陷部。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使用一扣持装置和在该扣持装置上设置至少一凹陷部,从而可借助一辅助工具下压该扣持装置的凹陷部,来达到退卸对接元件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由于主机板空间小带来的无法实现用手来扳动扣持装置来退卸,元件的目的,同时也适应主机板空间日渐縮小的趋势。


图1为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2为3见有另一种电连接器组件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3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中耳扣的立体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局部剖视图6为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扣持装置的立体图7为扣持装置与绝缘本体配合时的局部立体图8为对接元件插入绝缘本体之后的局部剖视图9为辅助工具下压扣持装置之前的立体图10为辅助工具下压扣持装置之后的立体图11为将对接元件插入电连接器之前的剖视图12为将对接元件插入电连接器之后的剖视图1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14为图13所示电连接器扣持装置的立体图1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中扣持装置与绝缘本体配合时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中对接组件插入绝缘本体之后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中辅助工具下压扣持装覽之前的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中辅助工具下压扣持装覽之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4至图1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 件包括一电连接器IOO、 一扣持装置2、 一辅助工具200以及一对接元件300。其中,扣持装 置2枢接于电连接器10U的一端,对接元件300插接至电连接器100上,电连接器100连接至 电路板(未图示)上。
电连接器100具有供所述对接元件300插接的一插入端1001,该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
缘本体l、多数导电端子3以及两个固定装置4。其中,导电端子3装设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 固定装置4将绝缘本体1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照图4和图5,绝缘本体1包括一纵长基体10以及由该纵长基体10—侧延伸形成的 一枢接部ll。
纵长基体10的上表面101的中间位置凹设有插槽12,用于插接对接元件300(如图8所 示),该电连接器100设有插槽12的一端即为插接对接元件3()0的插入端1001。插槽12的两 侧设有自纵长基体10的上表面101通向纵长基体10的下表面102的多数收容槽13,用于收容 导电端子3。其中,下表面102靠近两端的位置凹设有相同的两个第一凹槽14(未图示),用 于装设固定装置4(未图示)。插槽12和收容槽13之间设有挡止结构15,收容槽13底部两侧 进一步设有一卡槽16,用于卡持固定导电端子3。
枢接部11与纵长基体10—体成型,其设有相对的两侧板110,两侧板110形成一通槽111, 每一侧板110上设有枢接孔112。
如图4至图7所示,扣持装置2枢接于绝缘本体1上(如图7所示),其包括一顶出部20和位 于该顶出部20上方的相对的两侧壁21。顶出部20左右两侧凸设有相对的两枢转轴22,两侧 壁21之间形成自该扣持装置2的前端通向其后端的一狭槽23,每一侧壁21上部设有一凹陷部 24。另外,扣持装置2顶部位置具有一扣持部25,该扣持部25位于两侧壁21之间,用以连接 该两侧壁21,其可对所述对接元件300起限位作用。
请参照图4和图11,导电端子3收容于所述纵长基体10的收容槽13内,其每一端子包括 装设固定于收容槽13内的一主体部30和显露于该纵长基体10之外的一焊接部31。该焊接部 31和该主体部30之间还设有一连接部36,其中连接部36由主体部30弯折延伸形成,焊接部 31由连接部36弯折延伸形成。主体部30包括固定部32和由固定部32向上延伸形成的弹性臂 33,弹性臂33设有一凸起的接触部34和位于所述弹性臂33末端的抵持部35,该接触部34可 与对接元件300相接触(如图12所示),该抵持部35抵持与上述纵长基体10上设有的挡止结 构15上(如图11所示)。
请参照图4,固定装置4装设固定于所述纵长基体10下表面102设有的两个第一凹槽 (未图示)中,其包括一板部40,板部40两侧设有卡持结构41,用于干涉固定于第一凹槽内 (未图示),另外,板部40的一端设有相对的两弹性插脚42,其装设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
上,用于将电连接器ioo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照图9和图10,辅助工具20()用于下压扣持装置2,其包括一把手2()1和由该把手201 一端延伸形成的一柱状细长顶推部202。当下压扣持装置2时,辅助工具200的顶推部202置 于所述扣持装置2的凹陷部24内。另,辅助工具200可为可用于下压扣持装置2的任何工具。
请参照图4,对接元件300用于装设在所述纵长基体10的插槽12中(如图8所示),其下 端的一侧设有一固定部301,所述固定部301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枢接部11上设有的通槽 111,另外一部分显露于该枢接部ll之外(未图示)。
如图4、图7至图12所示,组装时,首先,将固定装置4装设固定于纵长基体10上凹设的 两个相同的第一凹槽(未图示)中,通过其设有的卡持结构41干涉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
其次,将导电端子3装设固定于纵长基体10的收容槽13中,使得导电端子3形成两排, 且其主体部30位于收容槽13内,其焊接部31显露于纵长基体10之外,其中,每一排导电端 子3的焊接部31交错排列成两排,并形成一倒'U'形状。且使得固定部32卡持固定于纵长 基体10的卡槽16内,抵持部35抵持于纵长基体10的挡止结构上15上,凸起的接触部34显露 于纵长基体10的插槽12内(如图11所示)。其中,挡止结构15的设置可对导电端子3产生预 压作用。
再次,将扣持装置2装设于绝缘本体1上,将扣持装置2装在绝缘本体1上之后,扣持装 置2的枢转轴22装设于所述枢接部11的枢接孔112内,其顶出部20位于所述枢接部11的通槽 lll内,而绝缘本体1的枢接部11位于所述扣持装置2的狭槽23内。此时,电连接器l己经装 配完成。
然后,将电连接器100通过固定装置4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并将导电端子3焊接 至电路板(未图示)上。
最后,将对接元件300插在插槽12中。在对接元件300插入插槽12的过程中,导电端子 3的弹性臂33将发生弹性性变,即向两边张开(如图12所示)。
将对接元件300完全插入绝缘本体1之后,对接元件300的固定部301位于所述扣持装置2 的狭槽23内,同时也位于所述枢接部ll的通槽lll内,且该固定部301抵持于所述扣持装置2 的顶出部20,且对接元件300的固定部301位于扣持装置2的扣持部25的下方,以防止对接元 件300从绝缘本体1中脱落。同时也使得其固定部301的一部分收容于枢接部11上设有的通槽lll内,另外一部分显露于该枢接部ll之外。
将对接元件300插入绝缘本体1之后,其与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4形成电性接触,且这时 导电端子3受到对接元件300的压力作用,由于挡止结构15可对导电端子3产生预压作用, 所以挡止结构15将对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4产生一个压力,在挡止结构15的压力和对接元 件300的压力迭加起来施加在导电端子3的情况下,相比未设有挡止结构15(未设有挡止结 构15时,在对接元件300与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4接触时,导电端子3将产生一个位移,但 由于此位移比较小,导电端子3受到的正压应力也将比较小,那么导电端子3的接触阻抗将 增大,因此将对致导电端子3的电性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导电端子3受到的正压力有所增 加,从而使得导电端子3的接触阻抗将减小,以使导电端子3的性能得到提高。
将对接元件300从绝缘本体1中卸下时,首先将辅助工具200放置在上述扣持装置2的凹 陷部24上,然后对该扣持装置2施加一个向下的力F,这时,扣持装置2将往外旋转,其顶出 部20将向上顶对接元件300的固定部301,使对接元件300设有固定部301的一端上翘,从而 可将该对接元件300从电连接器1中取出,这样便达到了退卸对接元件300的目的,从而避 免了由于主机板空间小带来的无法实现用手来扳动扣持装置来达到退卸对接元件的不便, 同时也适应主机板空间R渐縮小的趋势。
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中扣持装置2设有两凹陷部24,当电连接器100—侧的空间不足,使 得辅助工具200无法下压该侧的凹陷部24来达到退卸对接元件300的目的时,便可以用该辅 助工具200下压电连接器100另一侧的凹陷部24以达到退卸对接元〗牛300的目的。
请参照图13至图1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 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100'、 一扣持装置2'、一辅助工具200'以及一对接元件300'。其 中,扣持装置2'枢接于电连接器100'的一端,对接元件300'插接至电连接器100'上, 电连接器100'连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
电连接器100'具有供所述对接元件300'插接的一插入端1001',其包括一绝缘本体
1' 、多数导电端子3'以及两个固定装置4'。其中,导电端子3'装设固定于绝缘本体4'内,固定装置4'将绝缘本体1'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照图13,绝缘本体r包括一纵长基体10'以及由该纵长基体io' —侧延伸形成 的一枢接部11'。其中,纵长基体1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纵长基体io结构相同。
纵长基体10’,的七表面101’的中间位置凹设有插槽12',用于插接对接元件300'(如图17所示),插槽12'的两侧设有自纵长基体l0'的上表面l0l’,通向纵长基体 10'的下表面102'的多数收容槽13',用于收容导电端子3'(如图17所示)。其中,下 表面102'靠近两端的位置凹设有相同的两个第一凹槽(未图示),用于装设固定装置4'。 插槽12'和收容槽13'之间设有挡止结构15',收容槽13,底部两侧进一步设有一卡槽 16',用于卡持固定导电端子2'(如图11和12所示)。
枢接部ll'与纵长基体10' —体成型,其设有相对的两侧板110'以及贯穿所述枢接部ir且位于所述侧板11o'之间的一通槽111’ ,其中侧板110'包括第一侧板1101和第二侧板1102,第一侧板1101和第二侧板1102临近该侧板110'下缘的位置设有相对的两枢 接孔112,,且第一侧板1101上凹设有一第二凹槽1103,其具有一个平面1104。第二侧板 1102设有一开孔113,其位于枢接孔112'的旁側,且开孔113的孔径火于枢接孔112'的孔 径,第二侧板1102在其枢接孔112'附近具有一台阶114。枢接孔112'和开孔113皆与通槽 111'相通。
请参照图13和图14,扣持装置2'枢接于绝缘本体l'上(如图15所示),其包括一基部 20',大致成板状结构,基部20'具有相对的两个侧面21'和22,。其中,侧面21,上凸 设有一第一柱体23'和位于该第一柱体23,旁侧的一第二柱体24,,实际上,第二柱体 24'相当于一顶出部,当扣持装置2'发生旋转时,第二柱体24'可将对接元件300'顶起。 第一柱体23'和第二柱体24'皆靠近基部20'的边缘,且该第一柱体23'枢接于所述枢接 孔112'内(未图示),其自由末端设有一第一凸起230,该第二柱体24'装设于上述开孔113 内(未图示),其自由末端设有一第二凸起240。另外,侧面21'上还设有一扣持部25', 其可将对接元件300'扣持固定于电连接器100'上(如图16所示),而且该扣持部25'也靠 近基部20'的边缘,其具有一下表面251,且其自由末端设有一第三凸起250,且该第三凸 起250位于扣持部25,的下表面251。另外,在侧面21'上设有一卡点210,且其位于第一 柱体23'和扣持部25'之间。
在扣持装置2'的基部20'上设有一凹陷部26,其同时也位于扣持部25'上,其可供 所述辅助工具200'下压该扣持装置2'以达到退卸所述对接元件300'的目的。
请参照图13,导电端子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电端子3结构相同,其用于收容于上述纵长基体10'的收容槽13'内,其每一端子包括装设固定于收容槽13'内的一主体部30, 和显露于该纵长基体IO,之外的一焊接部31'。该焊接部31,和该主体部30'之间还设有 --连接部36',其中,连接部36'由主体部30'弯折延伸形成,焊接部31,由连接部36, 弯折延伸形成。主体部30'包括固定部32'和由固定部32'向上延伸形成的的弹性臂 33',弹性臂33'设有一凸起的接触部34'和位于所述弹性臂33'末端的抵持部35',该 接触部34'可与对接元件300'相接触,该抵持部35'抵持与所述纵长基体10'上设有的 挡止结构15'上。
请参照图13,固定装置4'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装置4结构相同,其装设固定于所 述纵长基体10'下表面102'设有的两个第一凹槽(未图示)中,其包括一板部40',板部 40'两侧设有卡持结构41',其干涉固定于第一凹槽(未图示)内,另外,板部40'的一端 设有相对的两弹性插脚42',其装设固定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以将电连接器100'固定 于电路板(未图示)上。
请参照图17和图18,辅助工具20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辅助工具200结构相同,其用 于下压扣持装置2',其包括一把手201'和由该把手201' —端延伸形成的一柱状细长顶 推部202',当辅助工具200'用于下压扣持装置2'时,该顶推部202'应放置于上述扣持 装置2'的凹陷部26内。另,辅助工具200'可为任何可用于下压扣持装置2'的工具。
请参照图13,图16和图17,对接元件300'装设在上述纵长基体IO,的插槽12'中,其下端设有一固定部3or ,所述固定部3or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枢接部ir上设有的通 槽iir ,另外一部分显露于该枢接部ir之外(如图i7所示)。另外,在对接元件3oo'插 入电连接器ioo'插入端ioor的方向上,对接元件3oo'的固定部3or具有一上表面302,上述扣持装置2'扣持部25'的下表面251抵持于该上表面302(如图16所示)。
请参照图13、图15至图18,组装时,首先,将固定装置4'装设固定于纵长基体10' 上凹设的两个相同的第一凹槽(未图示)中,通过其设有的卡持结构41'干涉固定于绝缘本 体r内(未图示)。
其次,将导电端子3'装设固定于纵长基体10'的收容槽13'中,使得导电端子3'形 成两排,且其主体部30'位于收容槽13,内,并位于同一排,其焊接部31,显露于纵长基 体10'之外,且交错排列成两排,并形成一倒'U'形状。且使得固定部32'卡持固定于
纵长基体10'的卡槽16'内,抵持部35'抵持千纵长基体10'的挡止结构上15'上,凸起 的接触部34'显露于纵长基体10'的插槽12'内(未图示)。其中,挡止结构15'的设置可对导电端子3'产生预压作用。
再次,将扣持装置2'装设于绝缘本体l'上。扣持装置2'装设于绝缘本体l'上之后,扣持装置2'位于绝缘本体1'枢接部11'的第二侧板1102的外侧,且其第一柱体23' 枢接于绝缘本体1'枢接部11'的枢接孔112'内,且使得第一柱体23'自由末端设有的第一凸起230'扣在枢接部ll'第一侧板1101上具有的平面1104上,同时也使得其第二柱体24,装设于绝缘本1'枢接部11'的开孔113内。此时,电连接器i'已经装配完成。
然后,将电连接器1'通过固定装置4'固定于电路板上,并将导电端子3'焊接至电 路板(未图示)上。
最后,将对接元件300'插在插槽12'中。在对接元件300,插入插槽12,的过程中, 导电端子3'的弹性臂33'将发生弹性性变,即向两边张开。且在对接元件300'插入插槽 12'的过程中,扣持装置2'将绕绝缘本体r朝靠近对接元件300'的方向转动。
将对接元件300'完全插入绝缘本体1'之后,对接元件300'的固定部301'位于扣持装置2'的扣持部25'的下方,且扣持部25'的下表面251抵持于固定部301'的上表面 302,且扣持装置2'上设置的卡点210卡在枢接部11,第二侧板1102的台阶114上。另外,对接元件300'的固定部3o1'的一部分收容于枢接部11'上设有的通槽111'内,另外一 部分显露于该枢接部11'之外。
将对接元件300'插入绝缘本体1'之后,其与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4'形成电性接 触,且这时导电端子3'受到对接元件300'的压力的作用,由于挡止结构15'可对导电端 子3'产生预压作用,所以挡止结构15'将对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4'产生一个压力,在 挡止结构15'的压力和对接元件300'的压力迭加起来施加在导电端子3'的情况下,相比 未设有挡止结构15'(未设有挡止结构15'时,在对接元件300'与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 34'接触时,导电端子3'将产生一个位移,但由于此位移比较小,导电端子3'受到的正 压应力也将比较小,那么导电端子3'的接触阻抗将增大,因此将对致导电端子3'的电性 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导电端子3'受到的正压力有所增加,从而使得导电端子3'的接触 阻抗将减小,以使导电端子3'的性能得到提高。
12
当需要将对接元件300'从电连接器r上取出时,只需要使用辅助工具200',将-该 辅助工具200'上设有的柱状细长顶推部202'放置于扣持装置2'的凹陷部26中.然后在 辅助工具200'的把手201'上施加向下的力Ff如图17和18所示),使得顶推部202'下压凹 陷部26,使得扣持装置2'绕绝缘本体l'往远离对接元件300'的方向旋转,当其旋转到 一定角度时,扣持装置2'上设置的卡点210脱离枢接部11'第二侧板1102的台阶l14,且 扣持装置2'第二柱体24'上设置的第二凸起240抵挡在枢接部11'第二侧板1102内侧面 1105靠近该开孔113的边缘位置处,以防止扣持装置2'发生三百六十度旋转,从而该扣持 装置2'的扣持部25'脱离对接元件300'的固定部301'。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扣持装置 2'的第二柱体24,将顶对接元件300'的固定部301',使对接元件300'设有固定部 301'的一端上翘,从而可将该对接组件300'从电连接器r中取出,这样便达到了退卸 对接元件加O'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由于主机板空间小带来的无法实现用手来扳动扣持装 置来达到退卸对接元件的不便,同时也适应主机板空间日渐縮小的趋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使用的两个实施例都是通过使用一扣持装置枢接至绝 缘本体上,且该扣持装置设有一凹陷部,从而可借助一辅助工具下压该扣持装置的凹陷部, 使扣持装置旋转一定角度,在扣持装置旋转的同时,其第二柱体或顶出部将对接元件顶起, 使对接元件一端上翘,这样便达到退卸对接元件的目的,相比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耳扣,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不需要用手扳动扣持装置来退卸对接元件,从而避免了由于主机板空 间小带来的无法实现用手来扳动扣持装置来达到退卸对接元件的不便,同时也适应主机板 空间日渐縮小的趋势。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用于连接对接元件至电路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插入端,供所述对接元件插接,以及所述电连接器相对于该插入端至少一侧设有一枢接部;以及一扣持装置,一端枢接于所述枢接部,以及该扣持装置恰沿枢转行程对应扣固所述对接元件,又所述扣持装置上凹陷形成至少一凹陷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部上设有相对的两侧板, 所述侧板之间设有一通槽,所述对接元件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一部分收容 于所述通槽内。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装置上设有可将所述对 接元件扣持固定于所述电连接器上的一扣持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扣持部下方。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装置设有一顶出部,所 述顶出部位于所述通槽内,所述扣持装置于所述顶出部上方设有相对的两侧壁,所 述两侧壁之l可连接有所述扣持部,且所述侧壁之间设有一狭槽,所述两侧板位于所述狭槽内o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侧壁上部设有所述凹陷 部,所述凹陷部分别位于所述扣持部和所述侧壁的两侧。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侧板上设有枢接孔,所 述顶出部上设有相对的两枢转轴,所述枢转轴枢接于所述枢接孔。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设有一基部,所述 基部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柱体,所述每一侧板上设有枢接孔,所述第一柱体枢接于所 述枢接孔。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设有所述第一柱体的一 侧进一步设有-第二柱体以及所述扣持部,所述其中一侧板于设有所述枢接孔的一 侧设有一开孔,所述第二柱体装设于所述开孔内,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基部和所述 扣持部上。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装置枢接于所述枢接部的一侧板的外侧。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一纵长基体,所述纵长基体设有所述插入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用于连接对接元件至电路板上,包括一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插入端,供所述对接元件插接,以及所述电连接器相对于该插入端至少一侧设有一枢接部;以及一扣持装置,一端枢接于所述枢接部,以及该扣持装置恰沿枢转行程对应扣固所述对接元件,又所述扣持装置上凹陷形成至少一凹陷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通过使用一扣持装置和在该扣持装置上设置至少一凹陷部,从而可借助一辅助工具下压该扣持装置的凹陷部,来达到退卸对接元件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由于主机板空间小带来的无法实现用手来扳动扣持装置来达到退卸对接元件的不便,同时也适应主机板空间日渐缩小的趋势。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1181772SQ20082000925
公开日2009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3日
发明者张文昌, 易维民, 胡金科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