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350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与第二对接电子元 件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行业中,很多电子元件通过电连接器相互连接,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电连 接器包括相互配合成一体的绝缘座体、绝缘盖体及组装于绝缘座体的容纳孔内的第一端子、 第二端子及压縮弹簧。其中第一、第二端子分别设置于压縮弹簧的两端,其接触端分别露出 于绝缘座体及绝缘盖体外,可将衔接于第一、第二端子两端的讯号传输。
然而,这种电连接器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即由于压縮弹簧的两端间接与第一、第二端 子抵靠,将使得电流忽高忽低的传输,从而影响到通讯时讯号的稳定;另,所述第一、第二 端子分别设置于压縮弹簧的两端,为使弹簧能弹性伸縮,所述绝缘座体的容纳所述第一端子、 第二端子及压縮弹簧的容纳孔一般做得较大,然而这亦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接触 不够紧密,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间的正向力较小,接触阻抗较大; 且当对接电子元件对所述电连接器的作用力过大时,所述弹性伸縮作用的方向摇摆不定,使 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相互接触的位置发生偏离,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与对接电子元件的电 性导接,影响到通讯时讯号的稳定。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讯讯号稳定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与第二对接电子元件,包括 一绝缘 本体,其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纳孔,该绝缘本体于每一所述端子容纳孔内一侧向凹设有一容纳空间;至少一导电端子组,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对应收容于一所述端子容纳孔中;每一所述 导电端子组具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对应导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以及一第二导电端子对应导 接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且该第一导电端子滑动地斜向导接该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 端子之滑动行程介于该端子容纳孔与该容纳空间;至少一弹性体,每一所述弹性体对应收容 于一所述容纳空间中,弹性支持一该第一导电端子。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可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与第二对接电子元件,包括 一绝 缘本体,其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纳孔,及至少一容纳空间侧向连通一所述端子容纳孔;至少一 导电端子组,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恰对应收容于一所述端子容纳孔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 具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对应导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以及一第二导电端子对应导接所述第二 对接电子元件,该等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一侧形成一第一倾斜 接触面斜向导接该第二导电端子;至少一弹性体对应容纳于一所述容纳空间内,每一所述弹 性体紧贴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背对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该绝缘本体于每一所述端子容纳孔内一侧向凹 设有一容纳空间,该第一导电端子滑动地斜向导接该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之滑动 行程介于该端子容纳孔与该容纳空间之间,每一所述弹性体对应收容于一所述容纳空间中, 弹性支持一该第一导电端子。亦即,每一所述弹性体将对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产生一个水平 的侧推力,该水平的侧推力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始终具有一正压力, 减少了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中的两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阻抗,确保两所述导电端子接触良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局部立体示意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与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和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组装后的局部剖视示 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电连接器与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和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组装后 的局部剖视示意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第一对接电子组件200第二对接电子组件300第一接触区201第二接触区301
电连接器l绝缘本体2导电端子组3弹性体4
第一弹性部41第二弹性部42第一导电端子31第二导电端子32
端子容纳孔21容纳空间22主空间221滑动空间222
第二斜面23抵持部24第一主体部311第二主体部321
第一对接部312第二对接部322第一倾斜接触面313第二倾斜接触面323
第一端部314第二端部324第一导接部315第一斜面3150
第二导接部325第一料带连接部316第二料带连接部326第一凹陷部317
第二凹陷部327肩部328弹性单元4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l-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用于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第二对接电 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具有至少一第一接触区201,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 300具有至少一第二接触区301,所述电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2、至少一导电端子组3及 至少一弹性体4,其中每一导电端子组3包括第一导电端子31及第二导电端子32,所述导电 端子组3及所述弹性体4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2。
如图l-2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为板状体,其采用不易变形的塑料制成,所述绝 缘本体2设有收容导电端子组3的端子容纳孔21,所述端子容纳孔21贯穿所述绝缘本体2 上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2于每一所述端子容纳孔21内一侧向凹设有一容纳空间22,也就 是说,所述绝缘本体2内至少设有一容纳空间22侧向连通一所述端子容纳孔21,所述容纳 空间22包括一主空间221及一滑动空间222,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端子容纳孔21与所述容纳空间22相对的一侧顶部设有一第二斜面23,所述绝缘本体2于所述端子容纳孔21底部设 有一抵持部24。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组3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 形状与结构基本相同,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为非弹性片状体,没有任何 的折弯,且在操作时所述非弹性片状体也不会变形,所以材质机械特性的好坏就不是材质选 择的重点,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的材质可以选择高导电率的纯红铜或其 它导电性较佳的金属材料,因而所述导电端子组3导电性能好。且该第一导电端子31滑动地 斜向导接该第二导电端子32,该第一导电端子31之滑动行程介于该端子容纳孔21与该容纳 空间22。每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包括一第一主体部311,由所述第一主体部311 —端延伸 设有一第一对接部312,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侧形成一第一倾斜接触面313。每一所述第二 导电端子32包括一第二主体部321,由第二主体部321 —端延伸设有一第二对接部322,所 述第二对接部322 —侧形成一第二倾斜接触面323,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及所述第二倾 斜接触面323相对接触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大致呈矩形平面状, 使得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与第二对接部322相互接触的面积较大,且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 与第二导电端子32沿着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相对移动时,不会造成两所述倾斜接触面 313、 323间的相互刮伤,保证所述导电端子组良好的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与第二 对接部322的末端处分别设有第一端部314及第二端部324,所述第一 5 314所述端部314 (324)呈圆弧状,利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第二导电端子32沿着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相对移动时,且不会造成两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间的相互刮伤,亦可保证所述导电 端子组3良好的电性连接。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1向上延伸设有露出绝缘本体2外以与所 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的所述第一接触区201电性接触的第一导接部315,所述第一导电 端子31于邻近第一导接部315的侧边设有一第一斜面3150,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21向下延 伸设有露出绝缘本体2外以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的所述第二接触区301电性接触的 第二导接部325,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上的所述第一导接部315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 上的所述第二导接部325朝向相反,这种设置主要用于与所述倾斜接触面的配合,当压缩至少 一导电端子时,迫使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倾斜接触面310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倾斜接 触面320更紧密的接触。各所述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其中设有一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导接部315和所述第二导接部 325) —端,同时于侧边设有一低于所述导接部的料带连接部(第一料带连接部316和第二料 带连接部326),且所述导接部与料带连接部间设有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317和第二凹陷部 3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于邻近第二料带连接部326的侧边设有至少一勾 卡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所述抵持部24上的肩部328,所述肩部328可以情况设置于所述第二 导接部325、第二主体部321及第二对接部322中任一部位的侧边。
如图l-4所示,多个弹性体4,其中每一所述弹性体4分别包括一第一弹性部41与一 第二弹性部42,所述第一弹性部41位于所述主空间221中,所述第二弹性部42位于所述滑 动空间222中。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连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时,在第一对接电子 元件200施加向下的压力下,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同时向下与侧向移动,滑动地斜向导接所 述第二导电端子32,且所述第 导电端子31被挤压进入所述主容纳空间221及所述滑动空 间222内,并挤压所述第 一弹性部41与所述第二弹性部42,所述第 一弹性部41收縮并给所 述第一导电端子31 —个水平的侧向抵持力Fl ,所述第二弹性部42收缩并给所述第一端部314 至少一个向上的弹性支持力F2 (其中也有水平方向的力)。该侧向抵持力Fl使得所述第一导 电端子31的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始 终具有一正压力,减少了两倾斜接触面的接触阻抗,且确保所述第--导电端子31的所述第-对接部312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第二对接部322接触良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 在垂直第二倾斜接触面323方向上,给所述第 一导电端子31—个支持力F3,所述侧向抵持 力Fl与所述支持力F3的合力向上作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上,且所述弹性支持力F2也 向上作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上,所以所述侧向抵持力Fl与支持力F3的合力以及所述 弹性支持力F2共同向上作用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上,从而使第一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一对 接电子元件200更好导接。
如图1-4所示,当所述电连接器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对接 电子元件300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分别与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 件200及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电性连接。更具体的过程为,当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 200导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时,因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于邻近第一导接部315的侧边设 有一第一斜面3150,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端子容纳孔21与所述容纳空间22相对的一侧顶部对应设有一第二斜面23,两斜面会产生摩擦,第一斜面依附第二斜面移动,于是,所述第一 导电端子31同时向下与侧向移动(如图4中A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至少部份进入所 述容纳空间22,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设有一第一斜面3150的侧边相对的另一侧边压制 所述弹性体4,即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仅在一特定方向上运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移动 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大小易于预测及控制。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对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 200的所述第一接触区201产生一个氧化物的刮除动作,可保证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所述 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间良好的电性连接。
另,当所述电连接器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 时,所述弹性体4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产生一个水平的侧向抵持力Fl,使得所述第一导 电端子31的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产 生一正压力,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同时向下与侧向移动(g卩,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整体 而言斜向滑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向上移动,迫使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所述第一倾斜 接触面313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更紧密的接触,故可减少两倾 斜接触面的接触阻抗,确保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对接部312、 322接触良好。
此外,当所述电连接器l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 300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同时向下与侧向移动(即,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整体而言斜 向滑动),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向上移动(如图4中B所示方向),使得相互接触的所述第 一导电子3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沿着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相对移动,直至所述第一 倾斜接触面313与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亦以达到减少阻抗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电阻可保持在预设的标准值内,确保电流正常传输,提供清晰、稳定的通 讯效果。
因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压制到所述主空间221内的所述第一弹性部41以及所述滑动 空间222内的所述第二弹性部42上,所述第一弹性部41收縮并给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 — 个水平的侧向的抵持力Fl,所述第二弹性部42收縮并给所述第一端部314 —个向上的弹性 支持力F2以及一个水平方向的力,当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 300解除导接后,所述第一弹性部41通过所述抵持力Fl且所述第二弹性部42通过所述弹性支持力F2和所述水平方向的力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顶回原位,且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 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亦恢复到原位(未图示)。
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与第一实施所述电连接器1的不同 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和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23为圆弧面,亦可使得所述第 一对接部312与第二对接部322相互接触的面积较大,且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第二导电 端子32沿着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相对移动时,不会造成两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间 的相互刮伤,保证所述导电端子组良好的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亦可达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目 的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6,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与第一实施所述电连接器1的不同 之处在于,所述电连接器1焊接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上,即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通 过焊接方式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连接。所述导电端子组3中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 可于邻近所述第二料带连接部326的側边设有至少一勾卡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所述抵持部24 上的所述肩部328,也可不设有所述肩部328,本实施例亦可达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目的和技 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7,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与第一实施所述电连接器1不同之 处在于所述弹性体4为弹性金属片4,所述弹性金属片4至少侧向延伸出一弹性单元43电性 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单元43即为一弹性臂43。当然,所 述弹性金属片4也可同时侧向延伸出两弹性单元43分别电性接触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和所 述第二导电端子32。其在实施过程中亦能达到第一实施例所述的目的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 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l具有如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所述导电端子组3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 子32为非弹性片状体,没有任何的折弯,且在操作时所述非弹性片状体也不会变形,所以材 质机械特性的好坏就不是材质选择的重点,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和第二导电端子32的材 质可以选择高导电率的纯红铜或其它导电性较佳的金属材料,因而所述导电端子组3导电性 能好。
2.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所述绝缘本体2采用不易变形的塑料制成,每一所述容纳空间22侧向连通一所述端子容纳孔21,每一所述弹性体4分别对应位于一容纳空间内22,每一 所述弹性体4至少一水平向施力于一所述导电端子组3 (特别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所述 第一导电端子31于邻近第一导接部315的侧边设有一第一斜面3150,所述绝缘本体于所述 端子容纳孔21与所述容纳空间22相对的一侧顶部对应设有一第二斜面23,如此以来,当所 述电连接器1用于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时,所 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导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于是,第一斜面3150依附第二斜面23 移动,即,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同时向下与侧向移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至少部份进入 所述容纳空间22,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设有一第一斜面3150的侧边相对的另一侧边压 制所述弹性体4,即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仅在一特定方向上运动,所述导电端子组3(特别 是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大小易于预测及控制。
3.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当所述第'导电端子31连接所述第 对接电子元件200时, 所述第一弹性部41收縮并给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 —个水平的侧向抵持力Fl,所述第二弹性 部42收縮并给所述第一端部314 —个向上的弹性支持力F2。该侧向抵持力Fl使得所述第一 导电端子31的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 始终具有一正压力,减少了两倾斜接触面的接触阻抗,确保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所述第一 对接部312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第二对接部322接触良好。同时所述第二导电端亍 32在垂直第二倾斜接触面323方向上,给所述第- 导电端子31 —个支持力F3,所述水平的 侧向抵持力Fl与所述支持力F3以及所述向上的弹性支持力F2共同作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 子31上,使所述第一导电端f 31与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很好导接。
4.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当所述电连接器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 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时,所述弹性体4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产生一个水平的侧推力Fl, 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第二倾 斜接触面323产生一正压力,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同时向下与侧向移动,所述第二导电端 子32向上移动,迫使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倾斜接触面313与第二导电端子32的第二倾斜 接触面323更紧密的接触,故可减少两所述倾斜接触面313、 323的接触阻抗,确保所述第一 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的所述对接部312、 322接触良好。
5.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当所述电连接器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同时向下与侧向移动,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 件300导接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向上移动使得相互接触的所述 第一导电子3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沿着倾斜接触面相对移动,直至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 313与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的接触面积达到大,亦以达到减少阻抗的目的。
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压制到所述主空间221内的所述第一弹 性部41以及所述滑动空间222内的所述第二弹性部42上,所述第一弹性部41收縮并给所 述第一导电端子31 —个水平的侧向的抵持力Fl,所述第二弹性部42收縮并给所述第--端部 314 —个向上的弹性支持力F2以及一个水平方向的力,当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所述 第二对接电子元件300解除导接后,所述第一弹性部41通过所述抵持力Fl且所述第二弹性 部42通过所述弹性支持力F2和所述水平方向的力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顶回原位,且在所 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亦恢复到原位。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 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 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与第二对接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纳孔,该绝缘本体于每一所述端子容纳孔内一侧向凹设有一容纳空间;至少一导电端子组,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对应收容于一所述端子容纳孔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具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对应导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以及一第二导电端子对应导接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且该第一导电端子滑动地斜向导接该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的滑动行程介于该端子容纳孔与该容纳空间;至少一弹性体,每一所述弹性体对应收容于一所述容纳空间中,弹性支持一该第一导电端子。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中至少一导电端子 设有一倾斜接触面斜向导接另 一导电端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接触面为圆弧面。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中至少一导电端子 为片状体。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中至少一导电端子 为非弹性片状体。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材质为高导电率的红铜。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导接所述第一 导电端子时,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同时向下与側向移动,当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导接所 述第二导电端子时,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向上移动。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具有一主空间,该主空间 向下延伸一滑动空间,所述弹性体具有一第一弹性部,该第一弹性部向下延伸一第 二弹性部,该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主空间内,该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滑动空间内,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沿着所述滑动行程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主空间内,所述第一弹性部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提供一侧向的抵持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沿着所述滑动行程 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滑动空间内,所述第二弹性部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至少提供一 个向上的弹性支持力。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橡胶。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弹性金属片。
11.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中至少一所述导电 端子的其中一端同时包含一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接部以及一低于所述导接部的料 带连接部。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一端同时包含一突 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导接部以及低于所述第二导接部的料带连接部,及至少一勾卡 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肩部。
13. —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与第二对接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 括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纳孔,及至少一容纳空间侧向连通一所述端子容 纳孔;至少一导电端子组,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恰对应收容于一所述端子容纳孔中;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具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对应导接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以及一 第二导电端子对应导接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该等第一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对接部, 所述第一对接部一侧形成一第一倾斜接触面斜向导接该第二导电端子;至少一弹性体对应容纳于一所述容纳空间内,每一所述弹性体紧贴一所述第一导电 端子背对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的一侧。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二对 接部,其一侧形成一第二倾斜接触面,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与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相对 接触设置。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弹性体正对一所述第二倾斜 接触面。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和所述第二倾斜 接触面中,至少一所述倾斜接触面为圆弧面。
17.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中至少一导电端 子为非弹性片状体。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材质为高导电率的红 铜。
19.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侧边设有一第一斜 面,所述绝缘本体对应设有一第二斜面,当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压接所述第一导电端 子时,两斜面会产生摩擦,第一斜面依附第二斜面移动,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所述第 一对接电子元件的接触区产生一个氧化物的刮除动作。
20.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通过焊接方式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连接。
21.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橡胶。
22.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为弹性金属片。
23.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中至少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其中一端同时包含一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接部以及一低于所述导接部的 料带连接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至少一端子容纳孔,该绝缘本体于每一所述端子容纳孔内一侧向凹设有一容纳空间;至少一导电端子组,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对应收容于一所述端子容纳孔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具有一第一导电端子对应以及一第二导电端子,且该第一导电端子滑动地斜向导接该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之滑动行程介于该端子容纳孔与该容纳空间;至少一弹性体,每一所述弹性体对应收容于一所述容纳空间中,弹性支持一该第一导电端子。即,每一所述弹性体将对一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产生一个水平的侧推力,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始终具有一正压力,确保两所述导电端子接触良好。
文档编号H01R12/55GK201222554SQ20082011916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日
发明者朱德祥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