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493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导电端子之电 连接器。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
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
数字、I腿、微软、NEC、 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和通信公
司联合成立了USB协会(USB-IF),初步设立USB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
会已经发布了l. 0, 1.1及2. 0等版本。
上述USB 1. 0 , 1. 1 , 2. O版本分别支持下述三种传输速率(1)、低速模
式传输速率为1. 5兆比特每秒,多用于键盘和鼠标;(2)、全速模式传输速率 为12兆比特每秒;(3)、高速模式传输速率为480兆比特每秒。
然而,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USB 2. 0的传输速率已经不能满足某些电 子工业的发展要求,例如,在传输音频或视频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信号传输 质量,传输速率往往高达1G至2G每秒(1G-1000兆比特)。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 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組裝方便且传输速率较高的电连接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 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突 出基部的舌板,所述舌板包括远离基部的前表面及垂直前表面的第一侧及第二 侧,所述第一侧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侧设有靠近前表面的凹口;所 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千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是以组装的方式 安装于舌板上,所述第 一端子包括安装于第 一收容槽内的第 一安装部及收容于 凹口内的平板状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于舌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进一步突出第二侧的弹性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沿舌板的延 伸方向设置为两排,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相较于第二接触部更靠近舌板的前 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 一端子是以组装的方式安装于绝缘本体 上,安装方便;另外,通过增加了若干第二端子,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 的信号传输速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排上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4妻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插头对接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电路板(未图标) 上,其包括设有上、下堆叠的对接空间11、 12的绝缘本体10,每一个对接 空间11、 12均可收容一个如图5所示的插头200。所述电连接器100设有可 分成若千组的导电端子20,每一组导电端子20分别与一个对接空间11、 12 对应。所述电连接器IOO还设有包覆于绝缘本体IO外围的外壳30,外壳30 设有可在对接插头200与外壳30之间建立接地路径的接地片31。
虽然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堆叠式电连接器,但是,其可以应用于其它 类型的电连接器。此外,虽然每个电连接器的一组端子中包括九#^端子,本 实用新型也可根据需要改变端子的数量。同样的,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于单 个端口或其它"lt量的端口。
请参图1及图2所示,外壳30是由金属料带沖压而成,其包括顶壁32、 一对侧壁33、 34及底壁35。每一个顶壁32及底壁35均设有延伸入对接空 间11、 l2内的纵长状弹性臂36,从而与对接插头200的外壳接触。外壳30 上设有用以将电连接器100固定于电赠4反上的卡扣部37。
请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基部13及自基部 13向前延伸的舌板14、 15。每一个舌板14、 15上均设置有导电端子20。导 电端子20可根据需求包括信号、电源及接地端子。每一个舌板14、 15在其第一侧/上侧143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141,每一个舌板14、 15在其第二侧/ 下侧144设有两排第二收容槽142。其中第一收容槽141延伸至舌板14、 15 的前表面(即对接面)145,该前表面145垂直于舌板14、 15的上侧143及下 侧144。每一个舌板14、 15的下侧144上设有位于第二收容槽142与前表面 U5之间的凹口 l46,所述凹口 146靠近前表面145。所述凹口 146与第二收 容槽142相互隔开。自第一收容槽141的侧缘设有若干贯穿舌板14、 15的通 道147,这些通道147将凹口 146与第一收容槽141连通起来且所述通道147 垂直于前表面145。 一个隔板部16自纟色缘本体IO延伸从而将对接空间11、 12分隔开。
请同时参阅图2及图3所示,每一组导电端子20包括一排第一端子/上 端子21及一排第二端子/下端子22。每一个下端子22是自绝缘本体10的后 端组装至绝缘本体10上,每一个下端子22具有收容于绝缘本体10的第二收 容槽142内的第二安装部221、自第二安装部221的一端沿与舌;f反14、 15平 行的方向延伸的弹性第二接触部222。第二接触部222具有与对插头200的 相应端子(未图示)相接触的弯曲部223。所述第二接触部222向下延伸超出 第二收容槽142而延伸入对接空间11、 12内。下端子22还具有自第二安装 部221的另一端延伸并安装到电路板上的焊接部224。
上端子21是自前表面145组装至绝缘本体10,其包括与绝缘本体10相 干涉的固持部211、自固持部211的一端延伸的第一安装部212及自固持部 211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213。第一安装部212与舌板14、 15平行并收容于 第一收容槽141内。第一安装部212的前端侧缘设有一弯折延伸并与前表面 145相垂直的连接部214。 一刚性的平板状第一接触部215自连接部214延伸 并与第一安装部212平行。第一接触部215及连接部214分别收容于凹口 146 及通道147内。第一安装部212与第一接触部215均暴露于绝缘本体10的对 接空间11、 12内。所述上端子21可被用于传输高速信号,进而提高了电连 接器100的传输速度。
请参照图l及图5所示,上端子21及下端子22的第一、第二接触部215、 222均位于舌板14、 15下侧144并沿电连接器100的对接方向交错布置。上 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5较下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2更靠近前表面145。上端子21及下端子22的接触点即第一接触部215、第二接触部222同样在 竖直方向上交错布置从而使得上端子21与下端子22与对接插头200在不同 高度接触。第一安装部212位于舌板14、 15上侧且与第一接触部215通过连 接部214在侧缘连接,使得上端子21位于舌板14、 15的内侧。这样,在上 端子21的前端与前表面145之间形成一间隙,从而避免在前缘连接而暴露给 对接插头200,防止上端子21与插头200的外壳40接触,进而防止在上端 子21上产生ESD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突出基部的舌板,所述舌板包括远离基部的前表面及垂直前表面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侧设有靠近前表面的凹口;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是以组装的方式安装于舌板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安装于第一收容槽内的第一安装部及收容于凹口内的平板状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于舌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进一步突出第二侧的弹性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沿舌板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两排,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相较于第二接触部更靠近舌板的前表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为舌板的上侧、 第二侧为舌板的下侧,所述第 一接触部位于第 一安装部的下方。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第一安 装部相互平行。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未延伸超 出舌才反的前表面。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设有第二收容 槽,所述第二端子是以组装的方式安装于舌板上,所述第二端子包括与第二 接触部相连的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收容于第二收容槽内且第二安装 部可在第二收容槽内移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容槽与凹口相 互隔开。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位 于不同的高度,其中第二接触部向下延伸超出第一接触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设有连接第 一接触部与第一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靠近舌板的前表面,且该连接 部垂直于舌板的前表面。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设有贯穿前端面 的通道,所述通道将第一收容槽与凹口连通,所述连接部收容于该通道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未延伸超过 舌4反的前端面。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突出基部的舌板,所述舌板包括远离基部的前表面及垂直前表面的第一侧及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二侧设有靠近前表面的凹口;所述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端子及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是以组装的方式安装于舌板上,所述第一端子包括安装于第一收容槽内的第一安装部及收容于凹口内的平板状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设于舌板的第二侧,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进一步突出第二侧的弹性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沿舌板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两排,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相较于第二接触部更靠近舌板的前表面。
文档编号H01R24/10GK201303172SQ200820138608
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0日
发明者崇 易, 约瑟夫·奥尔特加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