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182404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材
料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高电压、高比能、长寿命、无污染等优点,已经在小型二次电 池领域取代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成为商用二次电池的主流,而且由于全球石油价格的飞速 上涨,电动汽车的实用化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锂电池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将会越来越 普及,因此对化学电源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目前工业化使用的碳负极材料(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相比,过 渡金属氧化物在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时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Poizot P et al. Nano—sized transition—metal oxides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batteries. Nature 2000 ;28 :407],同时具有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的特点,引起 科学界禾口企业界的广泛关注[Peter GB et al. Nano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Lithium Batteries. Lithium Batteries, 2008 :47 :2-19]。然而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充放电循 环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具有很高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循环稳定性能很差[YG.Guo et al. Superior electrode performance of nanostructured mesoporousTi02 (Anatase) through efficient hierarchical mixed conducting networks. Adv. Mater. 2007, 19, 2087]。将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化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使锂离子更容易在电极 与电解液之间插入和放出,提高其电化学循环性能,但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由于纳 米点电极材料的比表面积高,纳米颗粒间很容易发生团聚继而导致严重的不可逆性、 降低循环禾急定性[F.Cheng et al. Template-directed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Chem. Mater. 2008,20,667]。所以,在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粒 子表面增加一层碳包覆层是提高其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L. J.Fu et al. Surfacemodifications of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Electrochem. Comm皿.2006, 8, 1]。 碳包覆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由于氧化物颗粒受包覆层的有效保护,从而不仅提高 了氧化物材料的导电性,而且由于包覆碳层的存在可以很好地抑制内壳氧化物材料的体积 膨胀和相互团聚,利于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传统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 备方法主要是水热法。水热法是通过多步连续的在液相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制备材料的 方法。 一般[LQ. Xu et al. Form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Fe304 nanowiresencapsulated in carbon microtubes. J. Phys. Chem. B 2004, 108.]实验 采用的压力和温度都很高(> 16Mpa,> 600°C ),产物纯度较差(纳米粒子形成的同时,还 伴随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生成),制备工艺复杂,产量也非常低;以[XM. S皿et al. 0xides0C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one_pot synthesis,rational conversion,and Li storage property. Chem. Mater. 2006, 18.]多糖或者聚糖作为碳源,在高温(180 1000°C )下与高分散的纳米级别金属氧化物颗粒催化剂反应制备纳米金属氧化物/碳材料,该方法往往混 有气相生长碳纤维或者碳纳米管,产物成分复杂,难以分离,产率非常小,反应时间长,且很 难实现大规模生产;刘浩等[Hao Liu et al. Magnetite/carbon core-shell nanorods as anode materials forlithium_ion batteries. Electrochemistry Comm皿.2008,10.]用 a _Fe203纳米棒作为模板,通过水热法来制备碳包覆Fe304。显然该方法需要预先制备纳米 a _Fe203模板,制备需要的步骤多,制备过程复杂,不适合工业规模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针对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时所存在的缺点,
提供一种新型的电池负极材料,在保持较高比容量的同时提高其循环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具有核壳架构的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
物复合材料,颗粒直径范围为10nm 80nm,碳包覆层厚度为2. 5nm 10nm,颗粒分散均匀,
各组份的质量百分比为纳米金属氧化物20% 60% ;碳40 8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备上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备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将质量比为i : o. i i : 5的含氧碳氢化合物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溶
剂混合并搅拌至均匀,然后干燥。将所得固体置于高压反应釜中,在惰性气氛下、升温至 400 550°C,随即停止升温,待温度降到室温,得到热解产物。 A步骤中所发生的反应为含氧碳氢化合物的热分解,含氧碳氢化合物为最终的产 物提供碳源和氧源,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高温催化剂,同时提供金属源;含氧碳氢化合物与
过渡金属化合物质量比的优选范围为i : i i : 4。 有机溶剂优选为四氢呋喃、丙酮、乙醇或苯,其用量以含氧碳氢化合物与过渡金属
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充分溶解为准。 B :以吡啶或四氢呋喃为溶剂对A步骤得到的热解产物进行清洗、过滤、干燥,得到 目标产物。 所述含氧碳氢化合物选自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 种以上基团的醇、酸或酸酐、醛、酚中的一种,或者是仅由C、H、0组成的碟水化合物。
所述有机含氧碳氢化合物中烯烃或者烷烃基团是指碳原子数大于4且小于30的 烯烃基团或者烷烃基团。 其中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基团的醇,优 选为十八醇、苯丙醇。 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基团的醛,优选为 邻甲基苯甲醛、4_甲基-3-戊烯醛、3_苯丙醛。 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基团的酸或酸酐, 优选为邻甲基苯甲酸、巴豆酸、山梨酸、邻苯二甲酸酐。 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基团的的酚优选 为间苯二酚、间苯三酚或邻甲基苯酚。
仅由C、H、0组成的碳水化合物为山梨醇、木糖醇或葡萄糖。 所述过渡金属化合物选自茂基过渡有机金属化合物、羰基过渡有机金属化合物、
4乙酰丙酮基过渡有机金属化合物、过渡金属乙酸盐或过渡金属硝酸盐中的一种。
其中茂基过渡金属化合物优选为二茂铁、二茂钴或二茂镍。
羰基过渡金属化合物优选为羰基铁、羰基钴或羰基镍。 乙酰丙酮基过渡金属化合物优选为乙酰丙酮铁、乙酰丙酮镍或乙酰丙酮钴。
过渡金属乙酸盐优选为乙酸钴、乙酸镍或乙酸铁。
过渡金属硝酸盐优选为硝酸铁、硝酸钴或硝酸镍。 本发明由于采用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 电化学性能测试,首次可逆容量高达750 1000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次后, 容量能保持350 500mAh/g,有效地克服了过渡金属氧化物做负极材料时出现的问题,使 得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只需经过混合、碳化、萃取过程就能得到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 物复合材料,在中温条件下系统自升终压一般低于10. OMpa,具有工艺简单、材料制备成本 低、纯度高、金属类型可选择范围广等特点,易实现大规模制备。


图1-图5均为本发明实施例1在最终温度45(TC下,质量比为1 : 2的间苯二酚 与二茂铁生成的碳包覆Fe304纳米颗粒的测试图。
图1为X射线衍射(XRD)图;
图2为热重分析图;
图3为透射电镜图片; 图4为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时循环充放电图;
图5为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时首次充放电曲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按质量比l : 2称取分析纯间苯二酚10g和二茂铁20g,与200ml丙酮溶剂混合并 搅拌至均匀,随后在4(TC进行恒温水浴干燥至丙酮完全挥发得固体,将固体置于高压反应 釜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加热,升温速率维持3t: /min,从常温升高到45(TC时,停止升温, 待温度降到常温,得到热解产物,系统自升压力仅达5. OMpa。 以吡啶为溶剂,在温度12(TC情况下,对热解产物进行反复清洗、抽提,直至滤液变 至无色澄清。烘干后的滤渣即为碳包覆纳米?6304复合材料,其收率为68%。通过热失重 分析,得到此材料中含有F^(^为39.8%。 如图I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金属氧化物颗粒是Fe304 ;如图2热重(TG)分析 结果表明Fe304的质量百分含量约为40. 0%,碳元素的含量约为60. 0%;如图3透射电子显 微镜(TEM)所示碳包覆纳米Fe304复合材料粒径在20-60nm之间,具有核壳结构且均匀分散 于碳基体中。 电极采用涂膜法制作而成的。具体过程如下将制备出的产物、黏合剂PVDF、乙炔 黑按80 : 10 : 10的质量比例混合均匀,用N-2甲基-吡咯烷酮调制成膏状物后均匀涂抹在铜箔上,然后在真空烘箱中12(TC下干燥16小时,最后将涂有活性物质的铜箔裁切成圆 片制成工作电极。模拟电池采用的是扣式CR2032型体系,其中对电极为金属锂片。模拟电 池的组装是在德国M.布劳恩公司Unilab型手套箱中完成的。电池的测试方法为了考察 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可逆容量、库仑效率、循环性能,实验中恒流充放电进行测试分析。充 放电条件为电流密度为50mA/g,电压范围为0. 01-2. 5V。循环次数一般为30-50次。
如图5所示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首次放电量达到了 960mAh/g,缠裹可逆比容 量达到了 449. 8mA h/g ;如图4所示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次后,容量能保持在 375mAh/g,而传统的工业四氧化三铁(粒径范围为100nm 1000nm)作为负极材料时,首次 的放电量可达1100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次后,容量仅能保持在145mAh/g。
实施例2 操作方法同实施例l,按质量比l : 2称取分析纯苯甲醛10g与乙酰丙酮基铁20g, 加入200ml乙醇溶剂中混合并搅拌至均匀,随后在4(TC进行恒温水浴干燥至乙醇完全挥发 得固体,将固体置于高压反应釜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加热,升温速率维持3t: /min,从常 温升高到450°C时,随即停止升温,待温度降到室温,得到热解产物,系统自升压力最终达到 6.OMpa。 以吡啶为溶剂,在温度12(TC情况下,对热解产物进行反复清洗、抽提,直至滤液变 至无色澄清。最终得到粒径分布在20-60nm之间的碳包覆纳米Fe304复合材料。通过热失 重分析,得到材料中,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为37. 2%。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充放电 测试,结果表明,该负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50mAh/g,在 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次后,容量能保持在368mAh/g。
实施例3 按质量比l : 2称取分析纯间苯二甲酸10g与二茂铁20g,其它步骤的方法同实施 例1。最终得到粒径分布在20-80nm的碳包覆纳米Fe304复合材料,通过热失重分析,得到 材料中,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为38.3%。采用与实施例l相同的方法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 表明,该负极材料展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首次放电容量高达985mAh/g,在电流密度为 50mA/g循环30次后,容量能保持在379mAh/g。
实施例4 按质量比2 : 1分别称取10g分析纯肉桂酸和硝酸铁5g,加入100ml四氢呋喃溶 剂中进行搅拌至均匀,随后在恒温水浴4(TC下进行干燥直至四氢呋喃完全挥发得固体,将 所得固体置于高压反应釜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加热,升温速率维持3°C /min,从常温升高 到55(TC时,随即停止升温,待温度降到室温,得到热解产物。系统终压为8. OMpa。
以丙酮为溶剂在常温下对热解产物进行反复清洗、抽提,直至滤液变至无色澄清。 烘干后的滤渣即为碳包覆纳米Fe304复合材料,其收率约为50%。通过透射电镜分析得到, 碳包覆纳米?6304复合材料粒径在(30nm 80nm)之间,具有核壳结构且均匀分散于碳基体 中;通过热失重分析,得到金属氧化物含量是20. 5%。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充 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次后,容量能保持在375mAh/g。
实施例5 操作方法同实施例1,过渡金属化合物换成四羰基铁,维持其它条件不变,得到碳 包覆纳米?6304复合材料。通过热失重分析,得到金属氧化物含量为56%。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340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 循环30次后,容量能保持在369mAh/g。
实施例6 按质量比1 : 4称取分析纯4-甲基-3-戊烯醛10g与二茂铁按40g,均匀混合, 用100ml四氢呋喃溶剂进行溶解搅拌至均匀,随后在4(TC进行恒温水浴干燥至四氢呋喃 完全挥发得固体,将固体置于高压反应釜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加热,升温速率维持3t: / min,从常温升高到550°C时,随即停止升温,待温度降到室温,得到热解产物,系统自升压力 7. 0Mpa。 以吡啶为溶剂,在温度12(TC情况下,对热解产物进行反复清洗、抽提,直至滤液变 至无色澄清。烘干后的滤渣即为碳包覆纳米Fe304复合材料,其收率为65%。
经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金属氧化物颗粒是Fe304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所示碳包覆纳米?6304复合材料粒径在25 70nm之间,具有核壳结构且均匀分散于碳基体 中。通过热失重分析,得到金属氧化物含量为30.7%。采用与实施例l相同的方法进行充 放电测试,结果表明,其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高 达785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50次后,容量能保持在305mAh/g。
实施例7 按质量比1 : 1称取分析纯间苯二酚10g与乙酰丙酮钴10g均匀混合,用100ml丙 酮均匀混合,随后在4(TC进行恒温水浴干燥至丙酮完全挥发得固体,将固体置于放入高压 釜中,在氮气保护下进行加热,升温速率维持3t: /min,从常温升高到50(TC时,随即停止升 温,待温度降到室温,得到热解产物。再经四氢呋喃在7(TC对热解产物进行反复清洗、过滤, 直至滤液变至无色澄清。烘干后的滤渣即为碳包覆纳米氧化钴复合材料,其收率约为48% 。
金属氧化物颗粒为CoO、平均粒径在50nm左右,均匀分散于呈无定型结构的碳中。 通过热失重分析,分析出金属氧化物含量为44. 2%。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充放 电测试,结果表明,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80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下循环30次后,容量 能保持365mAh/g。而传统的工业氧化钴(粒径的范围为100nm 1000nm)作为负极材料时, 首次的放电量达到1350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次后,容量能保持在355mAh/ g。 实施例8 操作方法同实施例7,维持其它条件不变,将间苯二酚换成葡萄糖,反应后也得到 碳包覆纳米纳米钴复合材料,其中金属氧化物含量是28. 5%。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 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855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 次后,容量能保持在326mAh/g。
实施例9 操作方法同实施例7,维持其它条件不变,过渡金属化合物换成乙酰丙酮镍,通过 反应也得碳包覆纳米氧化镍复合材料。其中金属氧化物含量是33.8%。采用与实施例l相 同的方法进行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84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 循环30次后,容量能保持337mAh/g。而传统的工业氧化镍(粒径的范围为100nm 1000nm) 作为负极材料时,首次的放电量达到850mAh/g,在电流密度为50mA/g循环30次后,容量能 保持在145mAh/g。
权利要求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具有核壳架构的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颗粒直径范围为10nm~80nm,碳包覆层厚度为2.5nm~10nm,各组份的质量百分比为纳米金属氧化物20%~60%,碳40%~80%。
2. —种权利要求1所述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 体步骤和方法为A:将质量比为l : 0. 1 1 : 5的含氧碳氢化合物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溶剂混合 并搅拌至均匀,然后干燥至有机溶剂完全挥发,将所得固体置于高压反应釜中,在惰性气氛 中、升温至400 550°C,随即停止升温,待温度降到室温,得到热解产物;所述有机含氧碳氢化合物选自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 种以上基团的醇、酸或酸酐、醛、酚中的一种,或者是仅由C、H、0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所述过 渡金属化合物选自茂基过渡有机金属化合物、羰基过渡有机金属化合物、乙酰丙酮基过渡 有机金属化合物、过渡金属乙酸盐或过渡金属硝酸盐中的一种;B:以吡啶或四氢呋喃为溶剂对热解产物进行清洗、过滤、干燥,得到目标产物。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氧碳氢化合物与过渡金属化合物质量比为1 : 1 1 : 4。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含氧碳氢化合物中烯烃基团或者烷烃基团的碳原子数大于4且小于30。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茂基过渡金属化合物为二茂铁、二茂钴或二茂镍,羰基过渡金属化合物为羰基铁、羰基钴 或羰基镍,乙酰丙酮基过渡金属化合物为乙酰丙酮镍或乙酰丙酮钴,过渡金属乙酸盐为乙 酸钴、乙酸镍或乙酸铁,过渡金属硝酸盐为硝酸铁、硝酸钴或硝酸镍。
6. 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基团的醇为十八醇、苯丙醇; 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基团的醛为邻甲基苯甲醛、 4_甲基-3-戊烯醛或3-苯丙醛;带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 以上基团的酸或酸酐为邻甲基苯甲酸、月桂酸、肉桂酸、山梨酸、巴豆酸或邻苯二甲酸酐;带 有芳香烃基、烯烃基、烷烃基、杂环基团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基团的酚为间苯二酚、间苯三 酚或邻甲基苯酚;仅由C、H、0组成的碳水化合物为山梨醇、木糖醇或葡萄糖。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负极材料由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组成,所述碳包覆纳米金属氧化物具有核壳架构,颗粒分散均匀,颗粒直径范围为10nm~80nm,碳包覆层为2.5nm~10nm。用本发明的负极材料制成的电极,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文档编号H01M4/36GK101728526SQ20091024148
公开日2010年6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9日
发明者付伯承, 周继升, 宋怀河, 陈晓红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