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3850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遮蔽壳体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随着电话网络的普及,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传输数据的电连接器而言,满足静 电释放要求是其一重要性能。该类电连接器通常包括设置有前端面的绝缘本体、覆盖于绝 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和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前端面上凹陷有可收容对接连 接器的对接腔,所述遮蔽壳体部分覆盖于前端面上。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朝向对接腔开口 的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常见的导电端子的形状通常如图1所示,该 导电端子5包括水平设置的基部50、自基部50 —端倾斜向上弯折延伸的接触部51、自基部 50另一端向上180度弯折后水平延伸的连接部52及由连接部52进一步向上倾斜延伸并设 置于对接腔内的接触臂53。所述连接部52包括弯折部521和延伸部522。所述延伸部522 和接触臂53暴露于对接强内。然而,用户在测试中发现,当有外界静电靠近时(如插入对 接连接器时,用户手上所带的静电等),导电端子与位于前端面的遮蔽壳体之间有高压电弧 产生,从而无法满足静电释放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连接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满足静电释放要求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前端 面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和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 本体设有贯穿前端面的对接腔,所述导电端子由金属片弯折成形,该导电端子包括具有头 部的基部、由基部一端弯折延伸的连接部和自连接部朝收容腔内倾斜延伸的接触臂,所述 绝缘本体设有凹槽,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包括自基部弯折的第一弯折部、自第一弯折部 与基部的头部平行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头部具有面向延伸部的第一面和与第一面相对的第 二面,所述延伸部具有面向头部的第三面和与第三面相对的第四面,所述第一面与第三面 的距离小于金属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第二面和第四面之间,所述头部、第一弯 折部和延伸部收容于凹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所述第一面与第三面的距离小于金属 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弯折位于第二面和第四面之间,所述头部、第一弯折和延伸部收容于凹 槽内,以加大导电端子与遮蔽壳体之间的沿面距离及接触点与遮蔽壳体之间足够的距离而 不会在接触静电时产生高压电弧,从而可很好的满足静电释放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 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 接腔,导电端子设有基部、连接于基部的连接部及连接于连接部的接触臂;所述绝缘本体设 有与对接腔相通的凹槽及凸伸入对接腔内的壁部,连接部设有与基部平行的延伸部,且该壁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与对接腔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壁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与对接腔之 间,以加大导电端子与遮蔽壳体之间的沿面距离,且使接触点与遮蔽壳体之间足够的距离 而不会在接触静电时产生高压电弧,从而可很好的满足静电释放的要求。

图1是常见导电端子的侧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图6是图2沿A-A线的剖视图。图7是常见导电端子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导电端子使用时的侧视图,其中为清 楚表现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特征,将以上两种导电端子相互叠加并且虚线所示为常见的导电 端子而实线为本实用新型的导电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主要包括由塑胶一体成型的绝 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端子模组2、固持件3以及覆盖于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 体4。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绝缘本体1其外廓大致呈方体状,其设有前端面10和前 端面10相对的后端面11。该前端面10向内凹陷形成贯穿前端面10并可收容对接连接器 (未图示)的对接腔12。所述对接腔12由顶壁13、底壁14、内壁15以及两侧壁16相围成。 所述顶壁13其前侧开设有与对接腔12相连通的开口 131,该开口 131与前端面10交界处 设有可扣持对接连接器的扣持部132。所述两侧壁16的内侧从外向里设有开槽161,两侧 壁16的外侧凸设有若干扣持块162。所述后端面11向内凹陷至内壁15并贯通后端面11 和底壁14形成收容固持件3的收容腔110。所述后端面11于收容腔110的上面设有若干 逃料孔111,以便于成型并节省材料。所述底壁14上开设有与收容腔110相连通并与对接 腔12相贯通的组装孔141,该组装孔141用于组装端子模组2。所述底壁14朝组装孔141 凹设有面向对接腔12的凹槽142,并于凹槽142和对接腔之间设有壁部143。所述底壁14 于组装孔141的两侧分别设有滑槽144及于底壁14的外侧亦设有若干扣持块145。所述内 壁15上设有若干竖直的立槽151,所述立槽151向下开口并于上侧的槽底向下倾斜设置。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遮蔽壳体4由金属片冲压弯折成型,该遮蔽壳体4包括遮 覆于前端面10的前片40、顶壁13的上片41和下壁14的下片42及两侧壁16的侧片43, 所述前片40和上片41分别配合前端面10和顶壁13上的开口。所述前片40朝开槽161 分别设有可与对接连接器抵触的弹片401,并且所述下片42和侧片43分别于相对底壁14 上的扣持块144和侧壁16上的扣持块162设有与其配合的配合部421、431,从而使遮蔽壳 体4牢固持于绝缘本体1上。请参阅图3、图4和图6所示,所述端子模组2包括端子座21及镶埋成型在该端子座21中的导电端子22。所述端子座21的两侧设有凸肋210并在后端于上侧设有缺口 211。 所述导电端子22由均勻的金属片弯折成形,该导电端子22包括部分镶埋于端子座21内且 水平设置后包括有前端2201和后端2202的基部220、自基部后端2202并于缺口 211处向 上倾斜延伸并可连接线缆(未图示)的接触部221、自基部前端2201向上弯折和延伸的连 接部222及由连接部222向上倾斜延伸至对接腔12的接触臂223。所述所述连接部222包 括由前端2201向上180度弯折的第一弯折部2221、自第一弯折部水平延伸的延伸部2222、 由延伸部2222朝远离基部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2223和自第二弯折部2223弯折后连 接接触臂223的第三弯折部2224。所述基部220靠近前端2201处形成板状的头部2203, 所述头部2203具有面向延伸部2222的第一面2204和与第一面2204相对的第二面2205, 所述延伸部2222具有面向头部的第三面2226和与第三面2226相对的第四面2227,所述 第一面2204与第三面2226的距离小于金属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弯折部2221位于第二面 2205和第四面2227之间。第一弯折部2221、延伸部2222和头部2203形成呈扁平状的打 扁部。端子模组2从后向前通过收容腔110后继续前进,使所设凸肋210进入滑槽144后 并于之相固持配合,此时,端子座21组装于组装孔141内,导电端子22的打扁部进入凹槽 142内,第二、第三弯折部2223、2224设置于壁部143的后侧,接触臂223由外向内设置于对 接腔12内。请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固持件3由塑胶体一体成型且大致呈倒置的L形。该 固持件3由下向上组装入收容腔110内,该固持件3包括竖直设置的竖直体30和与由竖直 体30上侧端向后垂直延伸的垂直体31。所述竖直体30的两侧设有倒刺状且与开设于收容 腔110内壁的竖槽1101和横槽1102相配合的固持部301,该竖直体30的前侧壁面上设有 若干与导电端子22位置相对应且收容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21的沟槽302,所述沟槽302 向上延伸至固持件3的顶壁后与设置于垂直体31上上下贯通的穿孔311相连通。所述穿 孔311可使外侧进入的线缆(未图示)穿过穿孔311后进入沟槽302与接触部221相电性 接触。导电端子22的第一面2204与第三面2226的距离小于金属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弯 折部2221位于第二面2205和第四面2227之间,使打扁部呈扁平状且收容于绝缘本体1设 置凹槽142内且凹槽142与对接腔12之间设置有壁部143,使得打扁部与前片40之间以塑 胶为介质。另外,导电端子第一面2204与第三面2226的距离小于金属片的厚度,所述第一 弯折部2221位于第二面2205和第四面2227之间,使得所形成的打扁部呈扁平状从而使得 接触臂223上的接触点A往后移。请参图7,常见导电端子7的接触点位于A点,而本实用 新型导电端子22的接触点位于B点。如以导电端子22的前端2201为前侧后端2202为后 侧,则接触点B位于接触点A的后侧。这样,遮覆于绝缘本体前端面的遮蔽壳体即位于前端 面10的前片40的距离到接触点B的距离大于到接触点A的距离。也即相对于常见该类电 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接触点往后移,拉大了遮覆于绝缘本体前端 面的遮蔽壳体与接触点的距离。如此打扁部埋设于塑胶内来加大导电端子与遮蔽壳体之间 的沿面距离;接触点往后移使接触点与遮蔽壳体之间足够的距离而不会在接触静电时产生 高压电弧,从而可很好的满足静电释放的要求。导电端子22的第一面2204与第三面2226 的距离进一步可小于金属片厚度的一半,更有甚者第一面2204与第三面2226相接触,以使 打扁部更加扁平来达到效果。另外,打扁部的设置能有效减小电连接器的高度,满足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所述导电端子增加第二、第三弯折部以增加接触臂的弹性以使接触更加可
Mho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前端面的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和遮覆于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前端面的对接腔,所述导电端子由金属片弯折成形,该导电端子包括具有头部的基部、由基部一端弯折延伸的连接部和自连接部朝收容腔内倾斜延伸的接触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凹槽,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包括自基部弯折的第一弯折部、自第一弯折部与基部的头部平行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头部具有面向延伸部的第一面和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延伸部具有面向头部的第三面和与第三面相对的第四面,所述第一面与第三面的距离小于金属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第二面和第四面之间,所述头部、第一弯折部和延伸部收容于凹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和第三面相互接触。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由延伸部朝远离 基部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和自第二弯折部弯折后连接接触臂的第三弯折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与对接腔相连 通,所述凹槽和对接腔之间设有壁部,所述壁部位于延伸部和对接腔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组装于绝缘本体 内的端子座,所述导电端子镶埋成型在所述端子座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与前端面相对的后 端面,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后端面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收容一固持件,所述导电端子 基部的另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接触部,所述固持件设有收容接触部的沟槽及与沟槽相连通的 穿孔。
7.—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 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对接腔,导电端子设有基部、连接于基部的连接部及连接于 连接部的接触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与对接腔相通的凹槽及凸伸入对接腔内 的壁部,连接部设有与基部平行的延伸部,且该壁部设置于所述延伸部与对接腔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有自延伸部弯折并向对 接腔内延伸且设置于壁部后侧的弯折部,上述接触臂连接于该弯折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包括由延伸部朝远离基部 的方向弯折的第二弯折部和自第二弯折部弯折后连接接触臂的第三弯折部。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基部设有与延伸 部平行的头部,连接部设有自基部弯折并连接延伸部的第一弯折部,所述头部具有面向延 伸部的第一面和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延伸部具有面向头部的第三面和与第三面相 对的第四面,所述第一面与第三面的距离小于金属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第二面 和第四面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和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凹槽,所述导电端子由金属片弯折成形,该导电端子包括具有头部的基部、由基部一端弯折延伸的连接部和自连接部倾斜延伸的接触臂,所述连接部包括自基部弯折的第一弯折部、自第一弯折部与基部的头部平行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头部具有面向延伸部的第一面和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所述延伸部具有面向头部的第三面和与第三面相对的第四面,所述第一面与第三面的距离小于金属片的厚度,所述第一弯折部位于第二面和第四面之间,所述头部、第一弯折部和延伸部收容于凹槽内,从而不会产生高压电弧,以满足静电释放的要求。
文档编号H01R13/26GK201667427SQ20092031227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2日
发明者张立至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