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变换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6822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电变换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变换元件,更详细地说,是涉及不会使光电变换特性劣化而能够 简便地进行集电的光电变换元件。
背景技术
以近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为背景,作为清洁能源的太阳能电池正被人们 所期待。其中,由瑞士的Gr5_t.zel教授带领的小组等所提案的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以下,有时称为DSC),作为得到的廉价且高转换效率的光电 变换元件,正受到瞩目。最一般的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中都使用导电性玻璃。在 此情况下,因为通常在作为绝缘体的玻璃表面形成薄的透明导电膜,所以只是对成为电池 的内侧的面赋予了导电性。因此,为了把在各电池中发电的电力进行集电,需要交错地配置基板。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把导电性的基板(金属箔)用于第二电极自身的方法。由 此,因为能够从第二电极的里面直接集电,而不需要交错地配置基板,所以在1个基板上形 成多个电池单体的情况(模块化)和在使电池单体的框缘(端子等周围的不发电部)缩小 时是有利的。这样,作为从由金属箔构成的第二电极进行集电的方法,一般通过焊接将布线 进行连接并使用该布线进行集电。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方法中,因为必须通过焊接将布线连接于基板,所 以有可能向不耐热的色素增感氧化钛电极传导焊接热量,从而使光电变换特性降低。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3469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电变换元件,不会使光 电变换特性劣化而能够简便地进行集电。本发明的光电变换元件,具备结构体,至少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化 物半导体层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配置的第二电极以及配置在上 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电解质构成;覆盖部件,覆盖上述结 构体,并且在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配置间隔部而形成;和导电部件,存在于上述间隔部,并 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连接部位,上述导电部件被上述覆盖部件与 上述第一电极或者上述覆盖部件与上述第二电极夹持着。根据本发明的光电变换元件,因为上述导电部件被上述覆盖部件和上述第一电极 或上述第二电极夹持着,所以导电部件不用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上的 规定位置。另外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与导电部件电连接。因此,在取出由结构体所发电的 电时,能够简便地从该导电部件集电。另外,因为不需要把导电部件焊接于结构体,所以能 够防止由于该焊接产生的热量而引起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等劣化的情况,能够抑制光电变换特性的下降。所以,根据本发明的光电变换元件,不会使光电变换特性劣化而能够简便 地进行集电。另外,也可以是,上述光电变换元件具备多个上述结构体,上述导电部件把相互邻 接的2个结构体之中的一方的结构体的第一电极和另一方的结构体的第二电极电连接,上 述导电部件被上述覆盖部件和上述一方的结构体的上述第一电极夹持着,并且被上述覆盖 部件和上述另一方的结构体的上述第二电极夹持着。优选,上述光电变换元件还具备设置于上述覆盖部件并与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 二电极电连接的布线部,上述导电部件与上述布线部接触,并且具有由用于与上述第一电 极或上述第二电极进行电连接的上述连接部位构成的第一连接部位和与上述布线部相接 并形成凸状的第二连接部位。在此情况下,因为导电部件的第二连接部位与布线部相接并形成有凸状,所以能 够使第二连接部位深入到布线部,可以把导电部件牢固地固定于布线部。因此,能够充分地 确保布线部和导电部件之间的导通,能够充分地防止导通不良的发生。另外通过将布线部 设置于覆盖部件,与不设置布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简便地取得与外部的导通。优选,在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中,上述连接部位形成突起状。因为若连接部位形成了突起状,则连接部位深入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所以导 电部件被牢固地固定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另外即使在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一面形成 了氧化膜等钝化层,该钝化层也容易被连接部位破坏,从而能够容易地与第一电极或第二 电极接触。在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中,例如上述导电部件及上述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 上述间隔部内。在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中,上述布线部是设置于上述覆盖部件的上述间隔部侧内表 面的第1印刷布线部,在上述覆盖部件中设置有第1端子,该第1端子贯通该覆盖部件并且 一端与上述第1印刷布线部电连接而另一端向上述覆盖部件的外部露出。在此情况下,因为第1端子向覆盖部件的外部露出,所以能够更简便地取得与外 部的导通。优选,在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中,上述布线部是在上述覆盖部件的从上述间隔部侧 内表面到外表面的区域沿着这些面所设置的第2印刷布线部,在上述覆盖部件的外表面侧 设置有与上述第2印刷布线部电连接的第2端子。在此情况下,因为第2端子被设置于覆盖部件的外表面侧,所以能够更简便地取 得与外部的导通。另外,优选,在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中,上述布线部是在上述覆盖部件的从上述间隔 部侧内表面到外表面的区域沿着这些面所设置的第1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在上述 覆盖部件的外表面侧设置有与上述第1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电连接的第3端子。在此情况下,因为第3端子被设置于覆盖部件的外表面侧,所以能够更简便地取 得与外部的导通。另外,在作为立体物的覆盖部件上使用印刷法设置布线部的情况下,通常 要费工夫,但第1软性印刷布线基板预先具有导体部。因此,与在作为立体物的覆盖部件上 设置第2印刷布线部作为布线部的情况相比,把第1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设为布线 部更容易向覆盖部件设置布线部。
进而,优选,在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中,在上述间隔部内,以覆盖上述导电部件并且 把与上述结构体之间的空间密闭的状态设置有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上述布线部是上述 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在此情况下,因为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与结构体之间的空间被密闭,与该空间 未被密闭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充分地抑制水分的浸入。在此,优选,在上述覆盖部件中设置有第3端子,该第3端子贯通该覆盖部件并且 一端在上述间隔部内而另一端向外部露出,上述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和上述第 3端子电连接。在此情况下,与第3端子不贯通覆盖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电流的通过路径, 所以能够降低输出电阻。或者也可以是,在上述覆盖部件中形成有使上述间隔部连通到外部的贯通孔,上 述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一部分通过上述贯通孔向外部导出。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通常被配置于绝缘膜之间。因此,对于第2软性 印刷布线基板不穿过覆盖部件的贯通孔向外部导出的光电变换元件,需要在绝缘膜上形成 贯通孔以使导体部露出。也就是说,需要对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进行加工。对此,若将第 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一部分穿过覆盖部件的贯通孔向外部导出,则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 板的导体部就穿过覆盖部件的贯通孔被直接导出。因此,不需要对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 进行加工。因此,能够实现光电变换元件的低成本化。优选,在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中,上述导电部件能够弹性变形,并以被压缩的状态配 置在上述覆盖部件和上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之间。在此情况下,导电部件能够以适当的加压压力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机械接触。 并且,即使由于外部的气温变化而引起覆盖部件和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隔产生变 动,导电部件也能够随着该变动而变形。因此,总能够确保覆盖部件和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 的导通,从而也能够防止起因于气温变化的导通不良。在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二电极是由在其表面上能够形成钝化层的金属构成的 情况下,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之中的、导电部件的连接部位形成突起状的光电变换元件是有 效的。在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形成钝化层的情况下,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输出的输出电 阻变高。即使在该情况下,根据导电部件的连接部位形成突起状的光电变换元件,也能够利 用连接部位突破钝化层,从而能够实现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的电连接。在此,上述金属,例如是包含钛的金属。对于上述光电变换元件,优选,在上述间隔部内配置有干燥单元。在此情况下,即使暂时水分浸入到间隔部,干燥单元也能够吸收水分并保持间隔 部处于干燥的状态,从而能够在第二电极和导电部件之间或第一电极和导电部件之间维持 良好的电连接。根据本发明的光电变换元件,在取出结构体所发电的电时,能够从该导电部件简 便地进行集电。另外,因为不需要把导电部件焊接于结构体,所以能够防止由于该焊接产生 的热量而引起的多孔质半导体层等的劣化。所以,能够得到不会使光电变换特性劣化而能 够简便地进行集电的光电变换元件。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的导电 部件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导电部件的截面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导电部件 的另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导电部件 的另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导电部件 的另外的一例的侧面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导电部件 的一例的斜视图。图10是表示图9的导电部件的截面图。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导电部 件的另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导电部 件的另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了配置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导电部 件的另外的一例的侧面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另外的一例的 截面图。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第一电极的 另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所使用的导电部 件的斜视图。图23是表示图22的导电部件的截面图。图M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沈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
图观是示意性地表示了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一面侧的图。图四是示意性地表示了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另外的一面侧的图。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32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截面图。图3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的导电部件的另 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3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的导电部件的另 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的导电部件的另 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3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的导电部件的另 外的一例的截面图。图3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的导电部件的另 外的一例的斜视图。图3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第4、第6 第1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 用的导电部件的第一连接部位或第二连接部位的形状的一例的斜视图。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第4、第6 第1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 的导电部件的第一连接部位或第二连接部位的形状的另外的例的斜视图。图4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第4、第6 第1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 用的导电部件的第一连接部位或第二连接部位的形状的另外的其他例的斜视图。图4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把覆盖部件设 为树脂并把间隔部抽成真空的状态下的光电变换元件的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图面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 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第1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A的截面图,图2是在本实施方式 中所配置的导电部件70A的斜视图,图3是图2的导电部件70A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A具备结构体50,至少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 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10、与第一电极10相向配置的第二电极 20以及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电解质30构成;覆盖部件 60,覆盖结构体50并且在与第二电极20之间配置间隔部80而形成;和导电部件70A,存在 于间隔部80,并具有用于与第二电极2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部位70a。以下,对于各个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第一电极10是具备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导电性基板,例如,是由第一基材 11、在第一基材11的一面Ila配置的透明导电膜12和在第1基材11的一面Ila上隔着透 明导电膜12所配置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构成的透明的电极。
另外,用于把电力向光电变换元件IA的外部输出的布线71以与第一电极10电连 接的方式而被配置。作为布线71,不特别地被限定,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材料。该布线71 穿过设置于覆盖部件60的贯通孔(未图示)等被向光电变换元件IA的外部引出。在此, 用于引出布线71的贯通孔被用树脂等密封。作为第一基材11,使用由具有光透过性的材料构成的基板,例如玻璃、聚对苯二甲 酸乙二醇酯、聚萘乙酯、聚碳酸酯、聚醚砜等等,只要是通常作为太阳能电池的透明基板所 使用的材料使用什么材料都可以。作为第一基材11,优选,是光透过性尽可能优良的材料, 更优选使用透过率为85%以上的基板。作为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不特别地被限定,通常,只要是用于形成光电变 换元件的多孔质半导体的材料,使用什么材料都可以。作为这样的半导体,例如,可以使用 Ti02、Sn02、W03、ZnO、Nb2O5、In203> ZrO2> Y203> Al2O3 等。增感色素被承载于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例如,除了钌络化物和铁络化物、口卜 啉系或者酞菁系的金属络化物以外,还可以列举曙红、牛角花素、份菁、香豆素等有机色素, 并根据用途和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材料适当选择并使用这些增感色素。透明导电膜12是为了赋予第一电极10以导电性而被配置于第一基材11的一面 Ila的薄膜。为了形成不明显损害第一电极10的透明性的构造,优选透明导电膜12是由导 电性金属氧化物构成的薄膜。作为形成透明导电膜12的导电性金属氧化物,例如,使用掺锡氧化铟(ITO)、掺氟 氧化锡(FTO)、氧化锡(SnO2)、氧化锌(ZnO)等。透明导电膜12具有由上述导电性氧化物 构成的膜。透明导电膜12可以只由上述膜的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层叠体构成。优选把透明导电膜12设成只由FTO构成的单层膜或在由ITO构成的膜上层叠由 FTO构成的膜而构成的层叠膜。在此情况下,能够构成耐化学腐蚀性和耐热性优良并且在可 见光范围中的光的吸收量少而导电性高的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具有导电性,而由其表面成为钝态的各种金属基板构成,或者中间由 钛板构成。另外,第二电极20,根据需要在与第一电极10相向的面上具有由Pt等金属、C、 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等构成的催化剂膜(未图示)。在此,优选催化剂膜由Pt等金属 构成。电解质30是,在将电解液浸入到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以及在多孔质 氧化物半导体层13内使电解液浸入后,把该电解液通过使用适当的凝胶化剂而凝胶化(准 固化),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形成为一体而形成的,或者能够使用包含氧化物半导 体粒子和导电性粒子的凝胶状的电解质等。作为这样的电解液,能够使用包含氧化还原种的有机溶剂、离子液体等。另外,也 可以使用通过向这样的电解液导入适当的凝胶化剂(高分子凝胶化剂、低分子凝胶化剂、 各种纳米粒子、碳纳米管等)而使流动性下降而得到的电解质。作为上述有机溶剂,不特别地被限定,但使用氰化甲烷、甲氧基氰化甲烷、乙基氰、 丙烯碳酸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Y-丁内酯等有机溶剂。作为离子液体,可以选择由 叫做咪唑系阳离子和吡咯烷鐺系阳离子、吡啶系阳离子等具有季氮原子的阳离子等和碘化 物离子、双三氟甲烷磺酰基酰亚胺阴离子、二氰基酰胺阴离子、硫氰酸阴离子等构成的离子 液体等。
氧化还原种,也不特别地被限定,但是能够选择附加碘/碘化物离子、溴/溴化物 离子等所形成的种,例如如果是前者,则能够通过把碘化物盐(能够把锂盐、季咪唑盐的衍 生物、四烷基胺盐等单独或者复合进行使用。)和碘单独或者复合进行添加来提供。对于电 解液,进而,根据需要,也可以添加4-tert- 丁基膦吡啶、N-甲基苯咪唑、胍镓盐的衍生物等 各种添加物。封口树脂40,将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相向粘接,并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 极20之间密封电解质30。作为这样的封口树脂40,只要是针对第一电极10及第二电极20 的粘接性优良的树脂,不特别地限定,例如,优选由分子链中具有羰酸基的热可塑性树脂构 成的粘接剂或UV固化树脂等,具体地,列举了" ^ 7 > (Himilan)(三井>*。'J ’ ^力 >公司制)、八4才、^ (Byne 1)(尹二水。>公司制)等。结构体50是至少由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 配置的电解质30以及把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进行接合并把电解质30密封的封口树 脂40构成的色素增感型太阳能电池。结构体50可以是电池单体,也可以是模块。覆盖部件60覆盖结构体50,既可以覆盖结构体50整体,也可以以覆盖第二电极 20而第一电极10暴露的方式覆盖结构体50。在此情况下,例如通过借助密封垫(图中未 显示)把覆盖部件60配置于结构体50,能够密封间隔部80。通过配置覆盖部件60,能够抑 制的水分等向结构体50浸入。特别地,在覆盖部件60覆盖结构体50整体的情况下,至少 第一电极10侧的部分具有光透过性。作为覆盖部件60,能够使用树脂和玻璃、金属板等,能 够根据覆盖部件60覆盖结构体50的形状适当地进行选择使用。作为构成这样的覆盖部件 60的材料,在以第一电极10暴露的方式覆盖结构体50的情况下,例如,可列举重量轻且加 工容易而耐腐蚀性优良的铝等。在使用树脂作为覆盖部件60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铝沉积 膜和氧化铝、二氧化硅膜、聚丙稀酸酯膜等气阻挡膜(未图示),从而使密闭性提高。由此, 能够抑制在作为导电部件70A和结构体50之间的接触部的接触部α 1形成钝化层,从而良 好地保持电连接。导电部件70Α存在于间隔部80,导电部件70Α的连接部位70a与第二电极20形成 接触部α 1,进行电连接。优选导电部件70Α以与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的中央部进行电 连接的方式被配置。由此,能够从集电效率高的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中央进行集电。作为构成这样的导电部件70A的材料,优选具有良好的电传导性的材料,例如,可 列举铜和包含铜的合金等。作为包含铜的合金,例如,可列举高抗张力且弹性大而且强度和 电传导性优良的铍铜。在此,导电部件70A由覆盖部件60和第二电极20夹持着。导电部件70A,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拥有平坦的顶面70d和具有倾斜的第一面 70c以及与顶面平行的第二面70b。在此,顶面70d是与覆盖部件60接触的板状的覆盖部件 接触部,第二面70b是与覆盖部件接触部平行的板状的端部,第一面70c是把覆盖部件接触 部和端部连结的板状的连结部。第一面70c相对于覆盖部件接触部及端部倾斜着。这样, 导电部件70A通过形成多个面,从而能够具备适当的弹性而进行弹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 的导电部件70A中,第二面70b的与第二电极20相向的作为连接部位的面70a与第二电极 20电连接,形成面接触的接触部α 。这时,若导电部件70Α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较 弱,则有可能导电部件70Α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部α 1会错位,导致发生导通不良,或集电效率下降。另外,与此相反,若导电部件7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力较强,则有可 能对第二电极20产生损伤。因此,优选,导电部件70A能够弹性变形并且以被覆盖部件60 和第二电极20压缩的状态配置。由此,该导电部件70A能够以适当的加压压力与第二电极 20进行机械接触。所以,不会给第二电极20带来损伤而能够稳定地从第二电极20进行集 电。进而,即使由于外部的气温变化而引起覆盖部件60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间隔产生变 动,导电部件70A也能够随着该变动而变形。因此,总能够确保覆盖部件60和第二电极20 之间的导通,从而也可防止起因于气温变化的导通不良。此外,导电部件70A的弹簧常数通 常设为2 50N/mm即可,优选设为5 20N/mm。导电部件70A的顶面70d是与覆盖部件60接触的部位,也可以利用例如双面胶带 等固定于覆盖部件60。对于第一面70c和第二面70b,通过对其倾斜角和长度、厚度和宽度等进行调整来 适当地调节形状,能够具备与应用的结构体50和间隔部80的大小相称的弹性。例如,如图 4所示那样,通过使第一面70c具有缩窄部,也能够适当调节导电部件70的弹性。此外,在图2及图3中,对于一个第一面70c配置了一个第二面70b,但是导电部 件70A的形状不特别地限定于该形状,例如导电部件70A,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从第一面 70c的途中进行分支,针对一个第一面70c具备多个第二面70b。即使假设导电部件70A之 中的与第二电极20相接的面70a的1个产生了故障,另外的面70a成为后备而起作用。此外,导电部件70A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一部分进行弹性变形,例如也可以 如图6所示那样,构成为由曲面形成的导电部件70A,即由拱形的导电部件70A构成,导电部 件70整体进行弹性变形。能够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将在导电部件70中集电的电力向光电变换元件1的外部 取出。作为向该光电变换元件1的外部取出电力的方法,如图11所示那样,例如可举列把 布线77用焊锡等连接于导电部件70并把该布线77从设置于覆盖部件60的贯通孔(图中 未显示)向外部引出的方法。作为布线77,不特别地被限定,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材料。此 外,用树脂等将把布线77向光电变换元件1的外部引出时使用的贯通孔封口。间隔部80是在第二电极20和覆盖部件60之间形成的空间,优选是密封干燥的状 态。由此,能够以良好的状态保持导电部件7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电连接。特别地,如 果间隔部80的结露点在-40°C以下,则即使在光电变换元件IA的低温保证界限也不结露, 而能够得到耐环境性优良的光电变换元件1A。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A中,因为导电部件70A由覆盖部件60和第二 电极20夹持着,所以导电部件70A不用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于第二电极20上的规定位置。 另外,导电部件70A与第二电极20接触而电连接。因此,在取出由结构体50所发电的电力 时,能够简便地从该导电部件70A进行集电。另外,在从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时,因为不需 要通过焊接把布线等连接于第二电极20,所以能够防止由于该焊接产生的热而使第二电极 20或者结构体50 (特别地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 受到损伤或劣化,从而能够抑制光电 变换特性的下降。所以,根据光电变换元件1A,不会使光电变换特性劣化而能够简便地进行 集电。另外,在通过配置覆盖部件60来把间隔部80保持在密封干燥的状态的情况下,能 够使导电部件7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电连接处于良好的状态。
〈第2实施方式〉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B的截面图。在 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A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 号,有时省略其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B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A的不同点 是在第一电极10中配置了布线90 ;还具备导电部件70B ;及导电部件70B经由该布线90 与第一电极10电连接。此外,用于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集电后的电力向光电变换 元件1的外部取出的布线77与导电部件70B电连接而被配置。布线90是在第一电极10的表面以包围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方式而配置 的集电用的布线,与第一电极10电连接。作为布线90,例如,能够由银、金、白金、铝、镍、钛 等形成。为了不明显地损害第一电极10的光透过性,优选把各布线的宽度设为300μπι lcm,例如更优选变细为500 μ m以下。另外,布线90的厚度例如是0. 1 50 μ m。此外,作 为构成布线90的材料,也可以是不一定产生钝化的材料。为了不使布线90受到电解液的腐蚀而保护布线90,优选在布线90的表面,配置有 例如由低熔点玻璃构成的保护层91。导电部件70B,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形成于第一电极10的布线90接触而形成接触部 α2,从而与第一电极1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布线90 (或第一电极10)向间隔部 80暴露的面积远远小于第二电极20的面积,所以不是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导电部件70Β的 两端与第二电极20接触,而是如图7所示那样,只是导电部件70Β的一端与布线90(或者 第一电极10)接触,另一端与在第二电极20上配置的绝缘膜22接触。在此,导电部件70Β 的另一端利用绝缘膜22与第二电极20隔离而被配置。另外导电部件70Β有着如下形状 使导电部件70Α的2个第二面70b之中的1个第二面70b相对于顶面70d正交而得到的形 状。此外,优选,导电部件70B与导电部件70A同样地能够弹性变形并且以被覆盖部件 60和第一电极10压缩的状态配置。作为绝缘膜22,不特别地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PET、PEN、纸等。另外其厚度,例如 : 25 μ m 200 μ m。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B中,导电部件70B由覆盖部件60和第一电极 10夹持着,其两端分别被固定于第二电极20和第一电极10。另外导电部件70B借助于布 线90与第一电极10电连接。因此,在从第一电极10进行集电时,因为不需要通过焊接把 布线等连接到第一电极10,所以不会由于该焊接产生的热量而损伤第一电极10或者结构 体50,而能够进行集电。另外,因为导电部件70B与第一电极10接触而电连接,所以能够简 便地从第一电极10进行集电。进而,在通过配置覆盖部件60而将间隔部80保持在密封且 干燥的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导电部件70B和第一电极10之间的电连接处于良好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B中,在从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时,如图7所示那 样,使用另外的导电部件70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从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由此,不会 对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结构体50造成损伤而能够实现合格率的提高,并且能够简便 地分别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借助于布线90把第一电极10和导电部件70B进行了电连接,但也可以不使用布线90而直接使第一电极10和导电部件70B进行电连接。〈第3实施方式〉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C的截面图,图9是配置于图8的光电变换元 件IC的导电部件170A的斜视图,图10是图9的导电部件170A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 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 的符号,有时省略了其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C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A的不同点是 导电部件170A与第二电极20进行电连接的连接部位70a形成突起状;与第二电极20之间 的接触部α 成为点接触。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导电部件170Α,第二面70b之中的与第二电极20接触的连接 部位70a成为突起状。因此,连接部位70a深入到第二电极20中而被牢固地固定。另外,即 使在在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上形成了氧化膜等钝化层的情况下,导电部件170A也能够 简便地破坏该钝化层而与第二电极20接触。特别地,如果连接部位70a是锐利的突起状, 则在在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形成了氧化膜等钝化层的情况下,能够更容易地破坏该钝化 层而使与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更容易。另外优选,导电部件17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部α 通过被加压而接触,从 而第二电极20表面进行塑性变形。在已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导电部件170Α的连接部位 70a自第二电极20的平均表面潜入250nm以上。由此,通过刺破在第二电极20上形成的钝 化层而使导电部件170A和第二电极20进行电连接,所以能够实现低电阻化。另外通过设 为点接触,能够得到充分的加压压力。因此,只是借助于覆盖部件60来对导电部件17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部 α 1进行加压,就能够破坏在第二电极20表面形成的钝化层,所以即使不对第二电极20和 导电部件170Α进行表面处理,也能够简便地实现良好的电连接,即实现低电阻化。优选构成为,根据结构体50和覆盖部件60之间的间隔部80的距离,对导电部件 170Α的突起的形状适当地进行调节,以使得不成为过度的接触部压力。在此情况下,不会损 伤结构体50而能够进行集电。通过将该连接部位70a用激光等进行加工能够简便地加工 成希望的形状的凸状。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位70a,如图38所示那样,成为三角板 状,但可以是四角锥状(图39参照),也可以是圆锥状(图40参照)。对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导电部件170A中,也能够如图5所示那样,与在第1实 施方式中用过的导电部件70A同样,设置为在第一面70c具有缩窄部的导电部件;从第一 面70c的途中分支针对一个第一面70c具备多个第二面70b的导电部件;或由曲面构成的 导电部件。图11是表示了使第一面70c具有缩窄部的导电部件170A的一例的斜视图,图 12是表示针对一个第一面70c具备多个第二面70b而构成的导电部件的一例的斜视图。如 图12所示那样,通过在各第二面70b分别设置多个突出部位,能够更提高相对于第二电极 20的导电部件170A的位置稳定性,并且能够容易地从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另外图13是 示意性地表示了导电部件170A的其他的一例的侧面图。如图13所示那样,通过把导电部件 70加工成曲面,也就是说,通过把导电部件70的形状加工成拱形,能够使对导电部件170A 加压时的力有效地传导,从而可靠地破坏钝化层。此外,如图14所示那样,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在从第一电极10进行集电时,在第一电极10配置布线90,导电部件170B借助于布 线90处于与第一电极10电连接的状态。这时,优选,与绝缘膜22接触的导电部件170B的 连接部位70a不形成突起状。在此情况下,能够防止连接部位70a贯通绝缘膜22而与第二 电极20进行电连接。这样,通过分别使导电部件170B、170A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 电连接,不会对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结构体50造成损伤而能够实现合格率的提高, 并且能够简便地分别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进而,因为导电部件170A、 170B具有突起状的连接部位70a,所以能够如上述那样实现低电阻化。此外,优选,导电部件170A、170B与导电部件70A同样地能够弹性变形并且以被覆 盖部件60和第一电极10压缩的状态进行配置。另外导电部件170A、170B的弹簧常数也与 导电部件70A是同样的。〈第4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图15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4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 (1D 1F)的截面图。在第4 第6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光 电变换元件(1A 1C)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第4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1D 1F)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1A 1C)的不同点是在间隔部80配置了干燥单元81。此外,图15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D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 换元件IA的基础上,在其间隔部80中配置了干燥单元81 ;图16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光 电变换元件IE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B的基础上,在其间隔部80中配置了干 燥单元81 ;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F是在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 件IC的基础上,在其间隔部80中配置了干燥单元81。作为干燥单元81,例如能够使用硅胶和分子筛等干燥剂。通过在间隔部80中设置干燥单元81,即使假设水分浸入到间隔部80中,也能够通 过干燥单元81吸收水分而使间隔部80保持干燥状态。因此,能够长期而稳定地保持间隔 部80的干燥状态,能够维持第二电极20和导电部件70A、170A或者第一电极10和导电部 件70B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所以,能够得到耐环境性优良的光电变换元件(1D 1F)。特别地,对于在第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C中设置了干燥单元81而得到的 第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1F,通过在间隔部80中设置干燥单元81,即使在导电部件 170B突破形成于第二电极20的钝化层而形成了接触部α 1之后,也能够抑制在接触部α 1 再形成钝化层,从而抑制电阻值上升。〈第7实施方式〉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7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G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 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号,有时省 略其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G具备结构体50Α和结构体50a。结构体50A至 少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10A、与上 述第一电极IOA相向配置的第二电极20A和在上述第一电极IOA和上述第二电极20A之间 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电解质30A构成。结构体50a至少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 化物半导体层13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10a、与上述第一电极IOa相对配置的第二电极20a和在上述第一电极IOa和上述第二电极20a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电解质30a构成。 在此,第一电极10A、10a与第一电极10相同,第二电极20A、20a与第二电极20相同,电解 质30A、30a与电解质30相同。而且,光电变换元件IG还具备用于将一方的结构体50A的 第二电极20A和另一方的结构体50a的第一电极IOa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部件70C。此外,作为构成布线90的材料,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也可以是不一定产生钝化 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基材11设为,例如如图19所示那样,将形成了由 透明导电膜12和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构成的发电层而得到的电池单元C在其一面 Ila 二维地排列配置多个(在图例示中4个)而成的模块。由此,能够得到兼顾了对任意的 元件输出所设定的大面积化和分量轻化的光电变换元件。导电部件70C通过其一端与一方的结构体50A的第二电极20A接触而另一端与另 一方的结构体50a的布线90a接触从而把它们进行电连接,实现了一方的结构体50A和另 一方的结构体50a之间的导通。优选与第二电极20A接触的导电部件70C的连接部位70a 是突起状。由此,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突破钝化层而形成接触部α 1,α 2,进行电连接,所 以实现了低电阻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70C被固定于覆盖部件60。也就是说,导电部件 70C被覆盖部件60和第一电极IOa夹持着并且被覆盖部件60和第二电极20Α夹持着。由 此导电部件70C能够使一方的结构体50Α的第二电极20Α和另一方的结构体50a的布线 90a位置精度良好地接触从而实现连接可靠性的提高。这样,通过使用导电部件70C进行一方的结构体50A和另一方的结构体50a之间 的电连接,能够简便地实现结构体50A、50a彼此的导通。另外,导电部件70C被覆盖部件60 和第一电极IOa夹持着并且被覆盖部件60和第二电极20A夹持着。因此,不需要焊接等, 从而能够抑制由于在该焊接时产生的热量对布线90和第二电极20等结构体50产生损伤 从而影响光电变换特性的情况。此外,在图示例中,结构体是2个,但本发明不被限定于此,即使是3个以上的结构 体,也能够同样地把邻接的结构体彼此使用导电部件70C进行电连接。另外,在分别从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时,通过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 方式 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导电部件170A或170B,能够简便地从第一电极10、第二电 极20的每个进行集电。特别地,在从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时,通过使用第3实施方式中使 用的导电部件170A,能够破坏在第二电极20上形成的钝化层来取得电气上的导通,所以实 现了低电阻化。在间隔部80中,能够与第4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干燥单元81。通 过设置干燥单元81,即使假设水分浸入到间隔部80中,也能够通过干燥单元81吸收水分而 使间隔部80保持干燥状态。因此,能够长期而稳定地保持间隔部80的干燥状态,能够维持 第二电极20和导电部件170A、70C之间或者第一电极10和导电部件170B、70C之间的良好 的电连接。所以,能够得到耐环境性优良的光电变换元件1G。〈第8实施方式〉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8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H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 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A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H由结构体55所概略构成,该结构体55至少由以下 部件构成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导电性的部件构成的第 三电极25、具有导电性的第四电极15以及在第三电极25和第四电极15之间的至少一部分 配置的电解质30。另外,对于光电变换元件1H,在与第三电极25之间设置间隔部80并且 具有以使第四电极15暴露的方式覆盖结构体55的覆盖部件60以及在覆盖部件60的与第 三电极25相向的面60a至少被配置了 1个的导电部件170A,导电部件170A与第三电极25 接触而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结构体55及覆盖部件60也可以具有可挠性。在使用树脂作为 覆盖部件60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气阻挡膜(未图示)以使密闭性提高。由此,能够抑制 在导电部件170A和结构体55之间的接触部α 1形成钝化层的情况,以良好地保持电连接。 这时,为了确保导电部件170Α的加压压力,优选构成为,从外侧按压或者如图41所示那样 通过对内部减压以使得覆盖部件60对导电部件170Α加压。第三电极25是通过在具有导电性的各种金属基板21上形成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 层13而得到的。金属基板21与形成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电极20的金属基板21相同。另 外,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与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10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 层13相同。第四电极15是具有导电性的基板,例如,是由第四基材16和在第四基材16的一 面16a配置的透明导电膜12构成的透明的电极。第四基材16及透明导电膜12分别与形 成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电极10的第一基材11及透明导电膜12相同。电解质30、封口树脂40、覆盖部件6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导电部件170A也可 以是第1实施方式的导电部件70A。在本实施方式中,光从光电变换元件IH的第四电极15侧入射。因此,在覆盖部件 60覆盖结构体55整体的情况下,优选覆盖部件60的至少第四电极15侧的部分具有光透过性。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IH中,导电部件170A也被覆盖部件60和第三 电极25夹持着并且与结构体55的第三电极25电连接。因此,能够简便地从第三电极25进 行集电。特别地因为不需要焊接等,所以能够抑制在该焊接时产生的热量造成对结构体55 的损伤的情况,从而防止光电变换特性的劣化。另外,导电部件170A和第三电极25之间的 接触部α 1发生塑性变形而接触着,从而突破在第三电极25上所形成的钝化层而接触着。 因此,能够实现低电阻化。〈第9实施方式〉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Α的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 第8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 同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图21所示的光电变换元件201Α是如下一例布线部85Α、85Β例如是利用印刷法 所形成的布线部,把设置该布线部85Α、85Β的部位设为覆盖部件60的内表面。该第9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Α由以下几部分概略构成结构体50,至少由 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10、与第一电极10相向配置的第二电极20、在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的电解 质30以及把第一电极10和第二电极20接合并密封电解质30的封口树脂40、91构成;覆 盖部件60,覆盖该结构体50,并且在与第二电极20之间配置间隔部80而构成;和布线90, 在第一电极10的表面以包围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方式被配置。在该覆盖部件60 的间隔部80侧内表面设置有用于得到与第二电极20之间的电连接的布线部85A。另外,光 电变换元件201A具有分别向第二电极20和布线部85A加压而接触的导电部件270A以及 把第一电极10和布线部85B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部件270B。导电部件270A被配置于用于取 出来自第二电极20的输出的路径上,导电部件270B被配置于用于取出来自第一电极10的 输出的路径上。布线部85A、85B被设置于覆盖部件60的间隔部80侧内表面,在是该实施方式的 情况下,是在覆盖部件60的内表面所形成的印刷布线部。通过利用绢网印刷等印刷法在覆 盖部件60的内表面将导电涂浆进行印刷涂敷来形成该布线部85A、85B。作为导电部件270A,除了在顶面70d的覆盖部件60侧具有凸状的第二连接部位 70e以外,使用与第4实施方式的导电部件170A相同的部件。在导电部件270A和第二电极 20及布线部85A之间的接触部α 1及α 2,通过加压而接触,从而布线部85Α及第二电极20 的一部分发生塑性变形。特别地在已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导电部件270Α的接触部α 及 α2自第二电极20、布线部85Α的平均表面潜入250nm以上。也就是说,导电部件270A突 破在第二电极20上所形成的钝化层,从而与第二电极20、布线部85A进行电连接。因此,能 够实现低电阻化。此外,导电部件270B除了在顶面70d的覆盖部件60侧具有凸状的第二 连接部位70e以外,使用与导电部件170B或导电部件70B同样的部件。优选,导电部件270A以与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的中央部进行电连接的方式被 配置。由此,能够从集电效率较高的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中央进行集电。另外,优选将 导电部件270A中的作为与第二电极20相接的部位的70a(第一连接部位)及作为与布线 部85相接的部位的70e (第二连接部位)设置多个。即使假设第一连接部位70a的1个产 生了故障,其他的第一连接部位成为后备而起作用。为了使导电部件270A、270B与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A、85B之间的 接触部α 1及α 2保持为干燥状态,通过在与第二电极20之间设置间隔部80来设置了覆 盖部件60。覆盖部件60覆盖结构体50,可以覆盖结构体50整体,也可以以覆盖第二电极 20并且第一电极10暴露的方式覆盖结构体50。特别地在覆盖部件60覆盖结构体50整体的情况下,则至少第一电极10侧的部分 具有光透过性。作为覆盖部件60,可以使用树脂或玻璃、金属板等,可以根据覆盖部件60 覆盖结构体50的形状适当地进行选择而使用。作为构成这样的覆盖部件60的材料,在以 第一电极10暴露的方式覆盖结构体50的情况下,例如,可列举重量轻、容易加工且耐腐蚀 性优良的铝等。在使用树脂作为覆盖部件60的情况下,可以设置铝沉积膜和氧化铝、二氧 化硅膜、聚丙稀酸酯膜等气阻挡膜(未图示)从而提高密闭性。由此,能够抑制在导电部件 270Α.270Β和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部α 1形成钝化层的情况,从而良好地 保持电连接。此外,在该覆盖部件60的内表面如上述那样形成布线部85Α、85Β,但在此情况下, 对于覆盖部件60的内表面及外表面,至少在成为载置布线部85Α、85Β的区域的覆盖部件60的表面整体,例如形成有绝缘膜,在该绝缘膜上形成布线部85A、85B。这是为了防止布线部 85A、85B和第一电极10短路。在覆盖部件60中形成有使间隔部80和外部连通的贯通孔87A、87B,在该贯通 孔87A、87B中以与覆盖部件60绝缘的状态嵌入有贯通连接器86A、86B。贯通连接器86A、 86B(第1端子)的在间隔部80内露出的一端侧与设置在覆盖部件60的内表面侧的布线 部85电连接,其另一端侧暴露于外部。利用该构成,经由导电部件270A、270B、布线部85B、 85A及贯通连接器86A、86B,可以从第一电极10及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270B与形成于第一电极10的布线90接触而电连接。 因为布线90向间隔部80暴露的面积远比第二电极20的面积小,所以不是如导电部件270A 那样两端接触,而是只有导电部件270B的一端与布线90接触,另一端与在第二电极20上 所配置的绝缘膜22接触。此外,优选与绝缘膜22接触的导电部件的第一连接部位70a,不 具有凸状的形状,以使得不会贯通绝缘膜22,与第二电极20电连接。在第9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A中,因为导电部件270A被覆盖部件60和第 二电极20夹持着,所以不用通过焊接而将导电部件270A固定于第二电极20上的规定位 置。另外导电部件270A与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A接触而电连接,从而第二电极20和贯 通连接器86A相互被电连接。另外同样地,因为导电部件270B被覆盖部件60和第一电极10夹持着,所以也不 用通过焊接而将导电部件270B固定于第一电极10上的规定位置。另外导电部件270B与 第一电极10及布线部85B接触而进行电连接,从而第一电极10和贯通连接器86B相互被 电连接。因此,能够简便地取得与外部的导通,在取出由结构体50所发电的电时,能够简 便地从该导电部件270A、270B进行集电。另外,在从第一电极10及第二电极20进行集电时,不需要通过焊接来连接布线 等。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该焊接产生的热量损伤或者劣化第一电极10或第二电极20或者 结构体50 (特别地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 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光电变换特性的下降。 所以,根据光电变换元件201A,不会使光电变换特性劣化而能够简便地进行集电。另外,导电部件270A与第二电极20相接的第一连接部位70a成为凸状(突起状)。 因此,第一连接部位70a能够深入到第二电极20,从而导电部件270A被更牢固地固定于第 二电极20。另外,即使是在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形成了氧化膜等钝化层的情况下,也能 够容易地破坏该钝化层,从而容易与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A接触。特别地,如果第一连 接部位70a是锐利的凸状,则即使在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形成了氧化膜等钝化层的情况 下,也能够更容易地破坏该钝化层,从而更容易地与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A接触。进而, 通过把第一连接部位7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接触及第二连接部位7e和布线部85A之间 的接触设为点接触,则能够得到充分的针对布线部85A及第二电极20的加压压力,从而实 现连接可靠性的提高。因此,在使用了覆盖部件60的情况下,只是借助于覆盖部件60对 导电部件270A与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A之间的接触部α 1及α 2进行加压就能够破坏 在第二电极20上所形成的钝化层。因此,即使不对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Α和导电部件 270Α进行表面处理,也能够实现良好的电连接,即实现低电阻化。优选,根据结构体50和覆 盖部件60之间的间隔部80的距离,对导电部件270Α的突起的形状,适当地进行调节,以使得不成为过度的接触部压力。在此情况下,能够不损伤结构体50而进行集电。通过用激光 等手段加工第一连接部位70a和第二连接部位70e,能够简便地形成为设计好的所希望的 形状的凸状。另外,在光电变换元件201A中,导电部件270A的第二连接部位70e与布线部85A 相接并形成凸状。因此,能够使第二连接部位70e深入到布线部85A,从而能够把导电部件 270A更牢固地固定于布线部85A。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布线部85A和导电部件270A之间的 导通,从而能够充分防止发生导通不良的情况。另外,通过把布线部85A设置于覆盖部件 60,与未设置布线部85A的情况相比,能够简便地取得与外部的导通。进而,光电变换元件201A也具有以下的优点。即,在设置导电部件270A时,使导 电部件270A位于第二电极20和在覆盖部件60的内表面所设置的布线部85A之间,按压覆 盖部件60使该覆盖部件60及布线部85A与第二电极20之间接近。这时,导电部件270A 通过凸状的第二连接部位70e深入到布线部85A而被支撑于固定位置。通过在该状态下压 缩该导电部件270A,从而凸状的第一连接部位70a以第二连接部位70e为支点,在第二电 极20上移动。因此,第二连接部位70e移动后的第二电极20的上面的钝化层发生塑性变 形的同时被破坏,从而可靠地实现了第一连接部位70a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电连接。若这 样配置了覆盖部件60,则在安装该覆盖部件60时,只要施加适当的压力,导电部件270A就 能有效地突破形成于第二电极20的钝化层来实现导通。因此,能够简便地实现低电阻化。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了在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所使用的导 电部件270A的斜视图,图23是表示了图22的导电部件的横截面图。导电部件270A是由 平坦的顶面70d、具有倾斜的第一面70c、与顶面70d平行的第二面70b、形成于第二面70b 的凸状的连接部位(第一连接部位)70a和形成于顶面70d的凸状的连接部位(第二连接 部位)70e构成。导电部件270A通过这样形成为具有多个面,从而能够具备适当的弹性。在导电部件270A的顶面70d所配置的第二连接部位70e是与设置于覆盖部件60 的下面的布线部85A接触的部位,而配置于第二面70b的第一连接部位70a是与第一电极 10或第二电极20接触的部位。对于第一面70c和第二面70b,通过对其倾斜角和长度、厚 度和宽度适当进行调节,或者使其具有缩窄部等对其形状适当进行调节,能够具备与应用 的结构体50和间隔部80的大小相称的弹性。此外,在图22及图23中,针对一个第一面70c配置有一个第二面70b,但是,导电 部件270A不特别地限定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从第一面70c的途中分支,而针对一个第一 面70c具备多个第二面70b。优选,导电部件270A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保持适当的加压压 力。在加压压力不足的情况下,有可能再生成第二电极20的钝化层。另外,在加压压力过 剩的情况下,导电部件270A有可能突破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A,或者有可能隔着第二电 极20而压坏第一电极10。通过这样把能够弹性变形的导电部件270A以与结构体50的第 二电极20、布线部85A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抑制第二电极20和结构体50及布线部 85A的损伤,从而实现合格率的提高,并且能够抑制钝化层再生成而使电阻值上升的情况。在此,优选,导电部件270A在覆盖部件60和布线部85A之间以被压缩后的状态进 行了固定。在此情况下,能够以适当的加压压力与第一电极10机械接连。并且,即使由于 外部的气温变化而引起覆盖部件60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间隔产生变动,导电部件270A也能够随着该变动而变形。因此,总能够确保覆盖部件60和第二电极20之间的导通,从而能 够防止起因于气温变化的导通不良。此外,导电部件270A、270B的弹簧常数也与导电部件 70A相同。也可以在间隔部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干燥剂作为干燥单元81之一。由此,即使 假设水分浸入到了间隔部80,也能够通过干燥剂吸收水分而将间隔部80保持干燥状态。由 此,还能够抑制水分浸入结构体50的情况以及在第二电极20上再形成钝化层的情况。因 此,能够维持第二电极20、布线部85A和导电部件270A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从而更长期地 维持初始电阻值。所以,能够得到耐环境性优良的光电变换元件。〈第10实施方式〉图M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B的截面图。对于与 第9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图M所示的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B,把密封垫GT用于第一基材11 和覆盖部件60之间的接合。密封垫GT以第二电极20在内的方式在第一电极10和覆盖部 件60之间设置间隔部80的同时,在第一基材11的外周端部ED进行密封。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是,使用密封垫GT,并以构成结构体50的第二电极20在内 的方式,在第一电极10和覆盖部件60之间设置间隔部80的同时,在第一基材11的外周端 部ED进行密封。通过这样在干燥状态下利用覆盖部件60覆盖第二电极20,从而能够使间 隔部80保持干燥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电极20的一面20c形成钝化层的情况。另 外,也能够抑制水分等向结构体50浸入。这时,为了保持干燥状态,优选在间隔部80中设 置上述的干燥单元81。由此,能够维持第一电极10和导电部件270B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 并且能够维持第二电极20及布线部85A和导电部件270A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从而能够 长期地维持初始电阻值。所以,能够得到耐环境性优良的光电变换元件201。〈第11实施方式〉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1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IC的图。在本实施方 式中,对于与第9实施方式和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 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图25所示的光电变换元件201C是如下的一例布线部85A、85B例如是由银构 成的印刷布线,而设置该布线部85A、85B的部位是覆盖部件60的内表面,并且把该布线部 85A、85B的外部输出部位设为覆盖部件的环肋部位85a。更详细地说,第1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C,把上述布线部85A、85B设为在 覆盖部件60的从间隔部80侧到外表面的区域中沿着从其内表面到外表面的区域所形成的 印刷布线部。在此情况下,在覆盖部件60的表面形成有绝缘膜,在该绝缘膜上形成有印刷 布线。也就是说,通过与第9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绢网印刷等印刷法,在覆盖部件60的从 内表面到外表面的区域内进行印刷涂敷而形成该布线部85A、85B。连接器88A、88B (第2端子)固定于覆盖部件60,该连接器88A、88B和印刷布线 部85A、85B电连接。即使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从第一电极10及第二电极20经由导电 部件270A、270B及印刷布线部85A、85B利用连接器88A、88B简便地进行集电。在该实施方式中,利用印刷布线部构成了布线部85A、85B,但是也可以取代该印刷 布线部,使用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第1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在内表面及外表面利用粘接剂等粘贴软性印刷布线基板而得到该构成。另外,即使在第11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C中,也与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 变换元件201B同样地使用了密封垫GT。密封垫GT以第二电极20在内的方式在第一电极 10和覆盖部件60之间设置间隔部80的同时密封它们的外周端部ED。〈第12实施方式〉图沈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1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D的截面图。在本实 施方式中,对于与第9实施方式和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 同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在图沈所示的光电变换元件201D中,布线部例如是由铜构成的蚀刻布线,设置该 布线部的部位是具有气阻挡性的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并且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经由引 线10h、102b被连接到外部输出部位(参照图观及图四)。是把该外部输出部设为设置于 覆盖部件60的贯通孔100的贯通连接器101的一例。更详细地说,在该第1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D中,在形成于结构体50和 覆盖部件60之间的间隔部80内,以覆盖导电部件270A、270B,并且使该导电部件270A、 270B定位并使与结构体50之间的空间密闭的状态设置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 (第2软性印 刷布线基板),在该实施方式中,布线部85被设为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的导体92。在覆盖 部件60中形成有将间隔部80和外部连通的贯通孔100,以与覆盖部件60绝缘的状态把贯 通连接器101 (第3端子)贯穿到该贯通孔100内。如图28及图四所示那样,软性印刷布线基板(以下,有时也称作“FPC”)89是带 状形成物,在表里两面的绝缘层89A、89B之间,向着长度方向设置有导体92a、92b。在该 FPC89的表面侧的一部分中,形成有端子导体103a、103b,这些端子导体103a、10 和导体 92a、92b分别借助于形成于绝缘层89A的通孔104a、104b而电连接。端子导体103a、103b 和上述端子101分别通过引线10加、102b连接,在该构成下,来自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 的输出被从端子101取出。另外,即使在第1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D中,也与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 变换元件201B同样,使用密封垫GT。密封垫GT以第二电极20在内的方式在第一电极10 和覆盖部件60之间设置间隔部80的同时密封它们的外周端部ED。此外,在本实施方式及后述的第14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中,因为软性印刷布 线基板89是气阻挡性的,所以不必需要覆盖部件60具有气阻挡性。〈第13实施方式>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1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E的图。在本实施方 式中,对于与第9实施方式 第1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 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更详细地说,图27所示的光电变换元件201E融合了上述的第11实施方式及第12 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在该第13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结构体50和覆盖部件60之间的间 隔部80内,以覆盖导电部件270A、270B,并且使该导电部件270A、270B定位并使与结构体 50之间密闭的状态设置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 (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在该实施方式中, 把布线部设为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的导体。对于光电变换元件201E,延长形成该软性印刷 布线基板89的端部,把外部输出部位设为覆盖部件60的环肋部位85a。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的端部与设置于覆盖部件60的外表面侧的端子88连接。在该构成中,能够把第一电极 及第二电极20的输出经由导电部件270A、270B、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的导体部及端子88 向覆盖部件60的外部进行集电。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E与第12实施方式的光 电变换元件20ID不同,不需要在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设置端子导体103a、103b,也不需要 设置通孔l(Ma、104b。其结果,光电变换元件201E与光电变换元件201D相比能够实现低成 本化。<第14实施方式>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14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F的截面图。对于与 第9实施方式 第1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号,有 时省略其说明。更详细地说,图30所示的光电变换元件201F是设为如下构成的一例布线部例如 是由铜构成的蚀刻布线,设置该布线部的部位是具有气阻挡性的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并 且该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自身穿过作为外部输出部位的覆盖部件的贯通孔108直到延长 到外部。也就是,第14实施方式把上述的第12实施方式的一部分进行了变形。也就是说 在该第14实施方式中,在覆盖部件60中形成有与间隔部80连通的开口部108。对于光电 变换元件201F,延长形成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的端部,并把该端部89从开口部108导出到 外部。根据该光电变换元件201F,能够把第二电极20的输出经由导电部件270A、软性印刷 布线基板89的导体部向覆盖部件60的外部进行集电。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F, 因为未在覆盖部件60的外侧设置布线部,所以比第13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E更安 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F也与第12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D不同, 不需要在软性印刷布线基板89设置端子导体103a、103b,也不需要设置通孔l(Ma、104b。其 结果,光电变换元件201F与光电变换元件201D相比能够实现低成本化。<第15实施方式>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15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G的图。对于与第9 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与一方的结构体50A的第二电极20A和配置于另一方的 结构体50a的第一电极IOa的布线90a接触,把一方的结构体50A和另一方的结构体50a 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部件270C ;与第一电极IOA电连接,用于从该第一电极IOA进行集电的 导电部件270B;与第二电极20a电连接,用于从该第二电极20a进行集电的导电部件270A。 在此,作为导电部件270C,除了顶面70d的覆盖部件60侧具有凸状的第二连接部位70e以 外,使用与导电部件70C相同的部件。由于该构造,将结构体50A、50a彼此电连接,并且能 够简便地分别从第二电极20a和第一电极IOA进行集电。并且,在导电部件270A、270C的 第二连接部位70e被固定于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导电部件270A、270C与第二电极20A、20a 接触,所以能够利用导电部件270A、270C的第一连接部位70a有效地破坏第二电极20A、20a 的钝化层,从而可靠地进行导电部件270A、270C和第二电极20A、20a之间的电连接。作为第二电极20、电解质30、封口树脂40及覆盖部件60,能够使用与第9实施方 式相同的部件。在第一电极10A、10a的表面分别配置有布线90A,90a。根据本实施方式的 光电变换元件201G,因为结构体50A和结构体50a被串联连接,所以能够实现高电压化。
〈第16实施方式〉图32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第1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H的截面图。对于与 第9实施方式或第10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构成的部件赋予同样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在第1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IH中,与图1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相比,不同 点是,导电部件270A被配置在使光射入侧(作为作用极而起作用的第三电极25上)。在第 16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H中,也没有明示图21中的干燥单元81,根据需要使之在 内也没关系。其他的点与图21所示的第9实施方式相同。更详细地说,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H由结构体55概略构成,该结构体55 至少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13的导电部件 构成的第三电极25 ;具有导电性的第四电极15 ;在第三电极25和第四电极15之间的至少 一部分配置的电解质30 ;以及把第三电极25和第四电极15接合并密封电解质的封口树脂 40。另外,设置第三电极25和间隔部80,并且具有以第四电极15暴露的方式覆盖结构体 55的覆盖部件60,以及在覆盖部件60的与第三电极25相向的面60a所配置的至少1个的 导电部件270A,导电部件270A与第三电极25接触而电连接。关于实现第四电极15和布线 部85B的电气上的导通的导电部件270B的配置,与第9实施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 结构体阳及覆盖部件60也可以具有可挠性。这时,为了确保导电部件70的加压压力,从 外侧按压,或者对内部减压。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H中,导电部件270A也与结构体55的第三 电极25电连接,所以能够简便地从第三电极25进行集电。特别地因为不需要焊接等,所以 能够抑制由于在该焊接时产生的热量使结构体55受到损伤的情况,从而防止光电变换特 性的劣化。另外,导电部件270A和第三电极25之间的接触部α 1发生塑性变形而接触着, 并突破在第三电极25上所形成的钝化层而接触着。因此,能够实现低电阻化。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Η中,也能够与第10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 元件201Β同样地,在第四电极15的透明导电膜12上配置布线90及保护层91,使该布线 90和导电部件70接触而形成接触部,从第四电极15进行集电。进而,也能够与第15实施 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201G同样地,把多个结构体55借助于导电部件70C进行电连接。另 外,也能够将这些组合与第12实施方式 第15实施方式的光电变换元件同样地,使用导电 部件270Α、270Β分别从第三电极25和第四电极15进行集电,以及把多个结构体55彼此进 行电连接,从第三电极25、第四电极15、或者分别单独地从第三电极25和第四电极15进行 集电。以上,对本发明的第1 第16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第 1 第16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第1 第16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20由其表面成为钝态的各种金属 基板所构成,但是第二电极20不被限定于在这样的表面能够形成钝态的金属基板,例如, 也可以是Pt等具有耐碘电解液性的金属基板。另外作为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导电部件,不限于图 9 图13所示的导电部件,例如,也可以使用图33 图35所示的导电部件。若详细地叙 述,图33所示的导电部件70Α是,把图9所示的导电部件70Α的2个连结部70c折叠,并把 2个第二面70b配置在顶面70d的下侧而成的。图34所示的导电部件70A只在2个第二面70b之中的1个的第二面70b设置了突起状的连接部位70a。图35所示的导电部件70A 由具有多个突起状连接部位70a的平板状的第1导电部件TOA1和在第1导电部件之 中的与连接部位70a相反侧的面所设置的波浪形的第2导电部件70A2构成。对于图35所 示的导电部件70A,因为第2导电部件70A2作为板簧而起作用,所以能够作为导电部件70A 整体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导电部件也可以是图36及图37所示的导电 部件。图36所示的导电部件70A在套管70f的内侧沿着套管70f的延长方向收纳了在前 端具有突起状的连接部位70a的针状部件70h及盘簧70g。图37所示的导电部件70A由 图35的第1导电部件构成。在第1导电部件上设置的是能够弹性变形的绝缘体 110,该绝缘体110被配置在导电部件70A和覆盖部件60之间。在此情况下,即使导电部件 70A自身不能弹性变形,也能够利用导电部件70A和绝缘体110进行弹性变形,与导电部件 70A自身能够弹性变形的情况具有同样的功能。该绝缘体110由具有缓冲性的橡胶等构成。实施例其次,对本发明的内容通过列举实施例更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 下的实施例。<实施例1>在本例中,制作了与第3实施方式相当的光电变换元件(图8)。(第一电极10的制作)洗净IOcm四方形的透明导电玻璃(旭硝子社制,A110U80R),在该透明导电玻璃的 表面上印刷银涂浆,并通过焙烧形成布线。接着,把氧化钛多孔膜形成用的涂浆(Solaronix 社制、Ti-nanoxideT/sp)在透明导电玻璃的表面上印刷、焙烧,从而制作了氧化钛多孔膜。 进而,使用溶剂及增粘剂把初级粒径200nm的氧化钛粒子浆化而得到的物质,在氧化钛多 孔膜上印刷及焙烧,制作了光封闭膜。之后,在上述布线上形成了由低融点玻璃构成的布线 保护膜。此外,以透明导电玻璃的中央9cm四方形成为发电区域的方式,形成了上述布线、 氧化钛多孔膜、光封闭膜和布线保护膜。之后,制作以成为0. 3mM溶液的方式把色素(Solaronix社制、Ruthenium535)溶 解于脱水乙醇而得到的溶液,并在该溶液中浸渍一昼夜后,使多孔质氧化钛电极承载色素, 而制作了第一电极10。(第二电极20的制作)洗净厚度40 μ m的9cm四方形的钛箔,在该钛箔上,利用溅射法把钼制成数十nm 的膜,从而制作了第二电极20。(装配)在第一电极10的透明导电玻璃侧涂敷电解液,与第二电极20的钛箔对齐,将周围 5mm用UV固化树脂进行贴合,来制成袋状从而得到结构体50。这时,对第一电极10、第二电 极20充分地进行加压以尽可能地减少残留其中的电解液。作为导电部件170A,制作了具有4根作为连接部位的脚部的铍铜制的导电部件。 将各个脚部用准分子激光器加工成锐利的突起状。将脚部的形状加工成三角板状,脚部的尺寸做成以下那样。厚度0. 8mm、高度2mm、顶角30°对于导电部件170A,导电部件170A整体成为板簧状,设为以ION的加压发生塑性 变形,也就是说,以0 ION进行弹性变形的部件。而且,使用焊锡把布线电连接到导电部 件 170A。作为覆盖部件60,使用了在外周域的内侧形成了深度3mm的凹部的铝合金板(凹 部底面的尺寸大概IOcm四方形的大小)。在覆盖部件60的凹部底面,形成了直径3mm的 贯通孔。而且,在覆盖部件60的底面的中央粘贴了绝缘性的双面胶带,在该双面胶带上粘 贴导电部件170A进行设置。这时,使与导电部件170A电连接的输出布线穿过覆盖部件的 贯通孔而引出到外部。之后,通过把覆盖部件60借助于密封垫贴合于结构体50的第一电 极10,来进行组装及布线。如此,得到了光电变换元件。<实施例2>在本例中,制作了与图17所示的第6实施方式相当的光电变换元件。具体地说,除了在覆盖部件的内侧配置了干燥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 光电变换元件。<实施例3>在本例中,制作了与图15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相当的光电变换元件。具体地说,第二电极和覆盖部件的输出布线之间的连接部,即作为导电部件,是把 作为实施例1的导电部件的前端的连接部位做成钝的前端的导电部件(导电部件70A),也 就是说,使用了把作为导电部件的前端的连接部位的形状做成不是突起状而是面的导电部 件,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了光电变换元件。<比较例1>把第二电极和覆盖部件的输出布线通过焊接进行了连接以及作为第二电极使用 了在钛箔上利用溅射法把铜做成了数十nm的膜的电极,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 了光电变换元件。<实施例4>在第二电极上通过绢网印刷形成银印刷电路,将该银印刷电路和覆盖部件的输出 布线利用银浆进行了电连接,除此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制作了光电变换元件。<实施例5>使用在第二电极的与覆盖部件相向的一面上形成厚度300mm的铜溅射膜,并在 20mmX20mmX5mm的直方体状的氟橡胶海绵的一面上粘贴了厚度35 μ m的铜箔而得到的部 件,在第二电极和覆盖部件之间以使铜溅射膜和铜箔接触的方式将其夹住,除此以外,与比 较例1同样地制作了光电变换元件。表1表示如上述那样制作的实施例1 5及比较例1的各构成等。[表 1]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电变换元件,其中,具备结构体,至少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层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 极、与上述第一电极相向而配置的第二电极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一电极和上述第二电极之间 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电解质构成;覆盖部件,覆盖上述结构体,并且在与上述第二电极之间配置间隔部而形成;和 导电部件,存在于上述间隔部,并具有与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连接 部位,上述导电部件被上述覆盖部件与上述第一电极或者上述覆盖部件与上述第二电极夹持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 具备多个上述结构体,上述导电部件把相互邻接的2个结构体之中的一方的结构体的第一电极和另一方的 结构体的第二电极电连接,上述导电部件被上述覆盖部件和上述一方的结构体的上述第一电极夹持着并且被上 述覆盖部件和上述另一方的结构体的上述第二电极夹持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还具备设置于上述覆盖部件并与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布线部, 上述导电部件与在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二电极和上述覆盖部件之间所配置的上述 布线部接触,并且具有第一连接部位,由用于与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二电极进行电连接的上述连接部位形 成;和第二连接部位,与上述布线部相接并形成凸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上述导电部件及上述布线部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于上述间隔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上述布线部是设置于上述覆盖部件的上述间隔部侧内表面的第1印刷布线部, 在上述覆盖部件中设置有第1端子,该第1端子贯通该覆盖部件并且一端与上述印刷 布线部电连接而另一端向上述覆盖部件的外部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上述布线部是在上述覆盖部件的从上述间隔部侧内表面到外表面的区域沿着这些面 所设置的第2印刷布线部,在上述覆盖部件的外表面侧设置有与上述第2印刷布线部电连接的第2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上述布线部是在上述覆盖部件的从上述间隔部侧内表面到外表面的区域沿着这些面 所设置的第1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在上述覆盖部件的外表面侧设置有与上述第1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电连接的 第3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在上述间隔部内,以覆盖上述导电部件并且把与上述结构体之间的空间密闭的状态, 设置有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上述布线部是上述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在上述覆盖部件中设置有第3端子,该第3端子贯通该覆盖部件并且一端在上述间隔 部内而另一端向外部露出,上述第2软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和上述第3端子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在上述覆盖部件中形成有使上述间隔部连通到外部的贯通孔,上述第2软性印刷布线 基板的一部分通过上述贯通孔向外部导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 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 上述连接部位形成突起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 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上述导电部件能够弹性变形,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上述覆盖部件和上述第二电极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 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 上述第一电极或上述第二电极由能够形成钝态的金属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 上述金属包含钛。
15.根据权利要求1 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电变换元件,其中, 在上述间隔部内配置有干燥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不会使光电变换特性劣化而能够简便地进行集电的光电变换元件。本发明的光电变换元件具备结构体,至少由具备承载有增感色素的多孔质氧化物半导体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电极、与第一电极相向配置的第二电极和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所配置的电解质构成;覆盖部件,覆盖结构体,并且在与第二电极之间配置间隔部而形成;和导电部件,存在于间隔部,具有与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电连接的连接部位。而且,导电部件被覆盖部件和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夹持着。
文档编号H01L31/04GK102047495SQ20098011907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27日
发明者冈田显一, 北村隆之 申请人:株式会社藤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