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5928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电连接时具有较佳刮除氧化层效果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为第一种现有构造,其为DDR SO DIMM电连接器,其设有一座体10、一排下端子15及一排上端子20 ;该座体10设有一连接槽11 ;该下端子15设有一弹臂16、一固定部17及一接脚18,该固定部17与座体10固定,该弹臂16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至该连接槽11 ;该上端子20设有一弹臂21、一固定部22及一接脚23,该固定部22与座体10固定,该弹臂21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M至该连接槽11,该上端子20的接触部M位于该下端子15的接触部19上方及后方。上述的下端子15及上端子20在制造上皆为金属板片以下料方式形成,故其接触部19、24皆为断面接触且电连接时正向力强,故在电连接上具有较佳刮除氧化层效果,然而制造上因是金属板片以下料方式形成,故无法成连续端子,甚为费料且组装亦费工。请参阅图2,为第二种现有构造,其为PCI-E电连接器,其设有一座体10、一排下端子15及一排上端子20 ;该座体10设有一连接槽11 ;该下端子15设有一弹臂16、一固定部 17及一接脚18,该固定部17与座体10固定,该弹臂16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至该连接槽 11 ;该上端子20设有一弹臂21、二个不同高度的固定部沈、27及一接脚23,该固定部沈、 27与座体10固定,该弹臂21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M至该连接槽11,该上端子20的接触部M位于该下端子10的接触部19上方及后方。藉由以上构造,请参阅图3,电路板90可呈斜向插入连接槽11,此时电路板90上面的A点与上端子20的接触部M接触,而电路板下面的C点与下端子15的接触部19接触,如此电路板上面在A点的前的部份皆有与上端子20摩擦,藉以刮除氧化层;同样电路板下面在C点的前的部份皆有与第二端子30摩擦,藉以刮除氧化层。请参阅图4,当电路板90压下转平定位与上、下端子20、15成电连接时,电路板上面呈后退与接触部M连接,此时接触点为B,而电路板下面3则呈前进与接触部32连接,此时接触点为D。上述现有构造在使用上有以下缺点如图3所示,当电路板90压下转平与上、下端子20、15成电连接时,电路板下面呈前进与接触部19电连接,此时接触点为为D,然而D点于图2中电路板插入阶段并未被刮除氧化层,如此在电连接上效果较差。上述第二种现有构造,下端子15及上端子20在制造上皆为金属板片以板面弯折形成,故可成连续端子,制造上省料且组装省工;然而其接触部19、24皆成凸出的圆弧板面且电连接时正向力较第一种现有构造为弱,在电连接上刮除氧化层效果原本就不佳,再加以电路板90下面与接触部19电连接的D点,在插入过程几乎无摩擦行程,如此在电连接的可靠度不佳。有鉴于二种现有构造的缺失,申请人思考设计能降低制造成本且又能克服正向力不足而能有良好的刮擦效果,经不断开发研究,终于开发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为金属板面弯折形成,且连接槽内设有卡退面,达到降低制造成本,且藉由电路板的倒退行程得以二次刮擦接触部增加电连接的可靠度。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其是可插接一电路板,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连接槽藉以插接该电路板,该连接槽设有一上接合面及一下接合面,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该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有一内端面;一排第一端子,其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一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上接合面;及一排第二端子,其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二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下接合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是为金属片板面冲压弯折而成,该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时,该第一、二端子的弹臂向板面方向弹动,且该连接槽内的上接合面与内端面间设有一倾斜的退卡面,令电路板插入后沿着该退卡面转成水平时可往后倒退该退卡面的水平距离,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然而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确保导电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插接一电路板,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设有一连接槽藉以插接该电路板,该连接槽设有一上接合面及一下接合面,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该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有一内端面;一排第一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一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上接合面;及一排第二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二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下接合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为金属片板面冲压弯折而成,该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时,该第一、二端子的弹臂向板面方向弹动,该第一、二端子中至少一端子的接触部设于弹臂的末端断面,该连接槽内的上接合面与内端面间设有一倾斜的退卡面, 令电路板插入后沿着该退卡面转成水平时能够往后倒退该退卡面的水平距离,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然而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确保导电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插接一电路板,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设有一连接槽藉以插接该电路板,该连接槽设有一上接合面及一下接合面,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该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有一内端面;一排第一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一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上接合面;及一排第二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二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的板面弯曲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下接合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为金属片板面冲压弯折而成,该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时,该第一、二端子的弹臂向板面方向弹动,该第一、二端子中至少一端子的接触部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且该连接槽内的上接合面与内端面间设有一倾斜的退卡面,令电路板插入后沿着该退卡面转成水平时能够往后倒退该退卡面的水平距离,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然而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确保导电效果。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下接合面为水平,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较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为高且位于连接槽最内端。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退卡面与上接合面之间设有一垂直面。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退卡面呈圆弧面。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接合面的外端设有一上斜面,该下接合面的内端设有一下斜面,该上、下斜面呈相同的倾斜角。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中至少一端子的接触部为弹臂的板面弯折形成且经二加工挤压成尖状的夹角。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弹臂末段向下反折延伸。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二侧还设有二侧臂,该二侧臂向连接槽的开口方向延伸,其接近外端设有一卡扣,当该电路板插入连接槽定位时该卡扣能够卡定该电路板的一侧。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塑胶座体设有一抵靠基准面,该第一端子的弹臂末端抵靠该塑胶座体的抵靠基准面。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横向弹臂末端抵靠于该抵靠基准面。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弹臂与该抵靠基准面的部位皆在该固定部与该接触部之间。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弹臂设有一横向延伸的横向弹臂及一纵向延伸的纵向弹臂,该接触部设于该横向弹臂,该横向弹臂或该纵向弹臂抵靠该塑胶座体的抵靠基准面。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塑胶座体的抵靠基准面包括一横向抵靠基准面及一纵向抵靠基准面,该第一端子的横向弹臂抵靠该横向抵靠基准面,该第一端子的纵向弹臂抵靠该纵向抵靠基准面。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色由以下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并参考图式当可更加明白。

[0035]图1是第--种现有电连接器的侧视剖面图。[0036]图2是第二二种现有电连接器的侧面透视图。[0037]图3是第—二种现有电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侧。[0038]图4是第二二种现有电连接器的使用状态侧。[0039]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0040]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0041]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0042]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0043]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0044]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0045]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JΞ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0046]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20A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第一端子立体图。图20B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立体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22A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立体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图M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立体图。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立体图。图沈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立体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的第二端子立体图。塑胶座体30 连接槽31 上接合面32 下接合面33内端面34 退卡斜面35 上斜面38 下斜面39横向抵靠基准面36纵向抵靠基准面37垂直面310 第一端子40 弹臂41 固定部43接脚44接触部46 横向弹臂47 纵向弹臂48第二端子50 弹臂52固定部53 接脚M 接触部5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及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其为一 MINI PCI-E电连接器,其包括一塑胶座体30、一排第一端子40、一排第二端子50、及一卡勾65,其中该塑胶座体30设有一开口朝前的连接槽31,该连接槽设有一上接合面32及一下接合面33,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该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有一内端面34,上接合面32与内端面34间设有一倾斜的退卡面35,该退卡面35与上接合面32之间设有一垂直面310,上接合面32的外端设有一上斜面38,该下接合面33的内端设有一下斜面39,该上、下斜面38、39呈相同的倾斜角,该塑胶座体内设有一横向抵靠基准面36及一纵向抵靠基准面37,该横向抵靠基准面呈水平,该纵向抵靠基准面与该横向抵靠基准面呈垂直。该第一端子40设有一横向延伸的横向弹臂47及一纵向延伸的纵向弹臂48、一固定部43及一接脚44,该固定部43成水平与该塑胶座体30固定,该接脚44成水平伸出塑胶座体30底面后端,该横向弹臂47向前延伸且末段反折向下且向后延伸并设有一最向下凸出的接触部46,该接触部46为该弹臂41末端断面的尖点且凸出至该连接槽31,该第一端子的横向弹臂47略超出水平而具有向下溢压抵靠该横向抵靠基准面36,该第一端子的纵向弹臂48略超出垂直而具有向前溢压抵靠该纵向抵靠基准面37,该横向弹臂47及该纵向弹臂48与该塑胶座体抵靠的部位皆在该固定部43与该接触部46之间,横向弹臂呈水平, 该纵向弹臂与横向弹臂呈垂直。该第二端子50设有一弹臂52、一固定部53及接脚54,该固定部53与该塑胶座体 30固定,该接脚M成水平伸出塑胶座体30底面前端,该弹臂52先垂直延伸再斜向上延伸且末端设有向上凸出至该连接槽31的接触部56,该接触部56为该弹臂52末端断面的尖
点ο该第一端子40的接触部46位于第二端子50的接触部56的上方及后方。该卡勾65设置于该塑胶座体30前方。藉由以上构造,请参阅图7,电路板90当沿上、下斜面38、39斜向插入连接槽31, 此时电路板90上面2的A点与第一端子40的接触部46接触,而电路板90下面的C点与第二端子50的接触部56接触,如此电路板上面在A点之前的部份皆有与第一端子40摩擦, 藉以刮除氧化层;同样电路板下面3在C点的前的部份皆有与第二端子50摩擦,藉以刮除
氧化层。请参阅图8,当电路板90压下转平与第一、二端子40、50成电连接时,该电路板90 前端会沿该退卡面35转平,使电路板90上、下面分别靠合于上接合面32及下接合面33 ; 由于电路板1藉由该退卡斜面47倒退一平移距离S,原本电路板上面就会后退与接触部46 连接,此时再加上平移距离S后退距离更大,接触点为E点远远在A点前端,故为有二次刮除氧化层部份作电连接;而电路板下面则虽原本会呈前进与接触部56连接,然因电路板90 倒退的平移距离S较前进距离大,故此时接触点为在C点前方的F点。另外说明的是,当该电路板90转成水平后,其前端仍可抵于呈垂直的垂直面310, 故定位上不会造成不稳定,电路板90的另一端为卡勾65卡定。再者,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46、56均为弹臂末端断面的尖点,甚为锐利具有较佳的刮擦力。藉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为了降低制造成本,第一、二端子采用板面弯折成形,然而藉由该退卡面35设计可使电路板插入至定位时能倒退一水平距离,使得电路板两面皆能以有刮除了氧化层的接触部作电连接,再配合第一、二端子以弹臂末端断面的尖点作为接触部,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仍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确保导电效果。请参阅图9及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端子40的横向弹臂47的末段设有板面较窄且弯折向下的接触段49,该接触段49的末端断面中间设有一凸部415,该凸部的边缘形成一接触部46,该横向抵靠基准面36中间设有一凹槽313,该横向弹臂47的接触段49可陷入该凹槽313,如此第一端子 40由后方横向组装于塑胶座体时可让开塑胶座体,达到方便组装。请参阅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退卡面35呈圆弧斜面。请参阅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一、二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 31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端子40的横向弹臂47的接触段49是自横向弹臂47的末段弯曲向下凸出,该接触段49的板面向下凸出形成接触部46,该第二端子50的弹臂52呈倾斜向上延伸且先向前延伸再反折向后延伸,弹臂52接近末端弯曲向上凸出一接触部56。请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31 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塑胶座体30的横向抵靠基准面36设于较前端,该第一端子40的横向弹臂47的末端410抵靠于该横向抵靠基准面36,该横向弹臂47 板面弯曲凸出一接触部46,该第二端子50大致与第四实施例相同。请参阅图14及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其为一DDR SO DIMM电连接器,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31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该塑胶座体30 二侧组装设有二侧臂70,该二侧臂70向连接槽31的开口方向延伸,其接近外端设有一卡扣75,当一电路板插入连接槽定位时该卡扣75可卡定该电路板的一侧;该第一端子 40的横向弹臂47的前后段呈不同高度的水平延伸,后段较前段为高而呈一阶差,如此该接触部46可位于该横向抵靠基准面36之上,第一端子40由后方横向组装于塑胶座体时可让开塑胶座体,达到方便组装;第二端子50设有一向前且向上延伸的弹臂52,该弹臂52的末段反折向后且成向上凸出的接触部56,该接触部56为该弹臂57末端断面的尖点且凸出至该连接槽31。请参阅图16及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其为一沉板式MINIPCI-E电连接器,其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31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焊接于一电路板95时塑胶座体30是沉入电路板95的缺口 96,该第一、二端子40、50大致与第六实施例相同,然而本实施的第一、二端子40、50的接脚44、54皆呈水平伸出塑胶座体30 后端。请参阅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七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31 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二端子40、50的接脚44、54皆呈纵向。请参阅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七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31 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端子40的接脚44呈水平而第二端子50 的M皆呈纵向。请参阅图20、图20A及图20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其大致与第五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31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二端子40、50的接触部 46,56为板面弯折并二次加工挤压而成尖状的夹角,第一、二端子40、50的接触部46、56藉由锐利的接触面而可对电路板的接触部有较佳的刮擦效果。请参阅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四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 31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二端子40、50的接触部46、56为板面弯折并二次加工挤压而成尖状的夹角。请参阅图22及图22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十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31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二端子40、50的接触部46、 56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本实施例为多个凹凸齿状。请参阅图23,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十一实施例相同,该连接槽 31内同样设有一退卡面35,其差异在于本实施的第一、二端子40、50的接触部46、56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本实施例为多个横向的凹凸齿状。[0094]请参阅图24,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本实施的第二端子50的接触部56同样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本实施例为设有一个凹、凸面, 藉由凹面及凸面高低阶差而形成粗糙且锐利的接触结构。请参阅图25,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同,本实施的第二端子50的接触部56同样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本实施例为设有与端子延伸方向相同的一凹面及二凸面,藉由凹面及凸面高低阶差而形成粗糙且锐利的接触结构。请参阅图26,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十四实施例相同,本实施的第二端子50的接触部56同样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本实施设有多个凹、凸面。请参阅图27,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其大致与第十六实施例相同,本实施的第二端子50的接触部56同样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改善的产品构造主要是因成本考量,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必需采用金属板面弯折成形的连续端子达到制造上省料且组装省工,然而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正向力不足及光滑接触部的刮擦能力差的缺失,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将端子的接触部设于尾端断面形成锐利的接触结构,或是利用二次加工改良成具有凹凸阶差或挤压成尖状夹角的接触结构,使端子的接触部具有较确实的刮擦导通功能。即便改善了接触部的刮擦能力,然因板面弯折的端子的接触部的正向力低,所以在接触导通仍不如预期,所以申请人潜心研究经多次测试和证实,终于发现当再配合设计有退卡面使电路插入能再倒退一行程而形成二次刮擦,如此可明显得到甚佳的刮擦效果, 使产品确保导电效果。在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所提出的具体的实施例仅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而并非将本实用新型狭义地限制于该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申请专利范围的情况,可作种种变化实施。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插接一电路板,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设有一连接槽藉以插接该电路板,该连接槽设有一上接合面及一下接合面,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该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有一内端面;一排第一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一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上接合面;及一排第二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二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下接合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为金属片板面冲压弯折而成,该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时,该第一、二端子的弹臂向板面方向弹动,且该连接槽内的上接合面与内端面间设有一倾斜的退卡面,令电路板插入后沿着该退卡面转成水平时能够往后倒退该退卡面的水平距离,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然而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确保导电效果。
2.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插接一电路板,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设有一连接槽藉以插接该电路板,该连接槽设有一上接合面及一下接合面,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该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有一内端面;一排第一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一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上接合面;及一排第二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二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下接合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为金属片板面冲压弯折而成,该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时,该第一、二端子的弹臂向板面方向弹动,该第一、二端子中至少一端子的接触部设于弹臂的末端断面,该连接槽内的上接合面与内端面间设有一倾斜的退卡面,令电路板插入后沿着该退卡面转成水平时能够往后倒退该退卡面的水平距离,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然而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确保导电效果。
3.—种电连接器,能够插接一电路板,其包括有一绝缘座体,设有一连接槽藉以插接该电路板,该连接槽设有一上接合面及一下接合面,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该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有一内端面;一排第一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一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上接合面;及一排第二端子,设于该绝缘座体,该第二端子设有一弹臂,该弹臂的板面弯曲设有一凸出的接触部凸出该下接合面;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为金属片板面冲压弯折而成,该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时,该第一、二端子的弹臂向板面方向弹动,该第一、二端子中至少一端子的接触部为设有高低阶差的接触结构,且该连接槽内的上接合面与内端面间设有一倾斜的退卡面,令电路板插入后沿着该退卡面转成水平时能够往后倒退该退卡面的水平距离,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然而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确保导电效果。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下接合面为水平,该第一端子的接触部较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为高且位于连接槽最内端。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退卡面与上接合面之间设有一垂直面。
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退卡面呈圆弧面。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上接合面的外端设有一上斜面,该下接合面的内端设有一下斜面,该上、下斜面呈相同的倾斜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端子中至少一端子的接触部为弹臂的板面弯折形成且经二加工挤压成尖状的夹角。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弹臂末段向下反折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二侧还设有二侧臂,该二侧臂向连接槽的开口方向延伸,其接近外端设有一卡扣,当该电路板插入连接槽定位时该卡扣能够卡定该电路板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塑胶座体设有一抵靠基准面,该第一端子的弹臂末端抵靠该塑胶座体的抵靠基准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横向弹臂末端抵靠于该抵靠基准面。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弹臂与该抵靠基准面的部位皆在该固定部与该接触部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子的弹臂设有一横向延伸的横向弹臂及一纵向延伸的纵向弹臂,该接触部设于该横向弹臂,该横向弹臂或该纵向弹臂抵靠该塑胶座体的抵靠基准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塑胶座体的抵靠基准面包括一横向抵靠基准面及一纵向抵靠基准面,该第一端子的横向弹臂抵靠该横向抵靠基准面,该第一端子的纵向弹臂抵靠该纵向抵靠基准面。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可插接电路板,包括绝缘座体,设有连接槽以插接电路板,该连接槽设有上、下接合面,该电路板的两面接合上、下接合面,该连接槽最内端形成内端面;第一端子,设于绝缘座体,该第一端子设有弹臂,该弹臂设有接触部凸出该上接合面;第二端子,设于绝缘座体,该第二端子设有弹臂,该弹臂设有接触部凸出该下接合面,该第一、二端子为金属片板面冲压弯折而成,该第一、二端子的接触部与电路板接触时该第一、二端子的弹臂向板面方向弹动,该连接槽内的上接合面与内端面间设有倾斜的退卡面,令电路板插入后沿退卡面转成水平时可往后倒退该退卡面的水平距离,使得板面弯折的第一、二端子虽正向力较低然而能使接触部增加刮擦效果。
文档编号H01R12/71GK202134686SQ201120162938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4日
发明者蔡闳宇 申请人:蔡闳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