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连接器组装体及该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5970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连接器组装体及该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线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连接器组装体及该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线缆。连接器(10)具备:供线缆(20)插入的壳体(30);收容于壳体(30),且具有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46)的第一触头(40);收容于壳体(30),且具有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56)的第二触头(50)。并且,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配置第一触头(40),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56)卡止于线缆(20)的卡止部(22)。
【专利说明】连接器、连接器组装体及该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线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连接器组装体及该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线缆。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连接器,如日本特开2011-222273号公报(以下,记载为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公知有一种连接器,其具有:与在FPC或FFC等的线缆上形成的多个导体分别接触的多个触头;收容这多个触头的壳体;能够转动地安装在该壳体上的杆。
[0003]在该专利文献I中,设有用于进行插入到壳体中的线缆的止脱的锁定机构。具体而言,在线缆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锁定孔,另一方面,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两端设置具有与该锁定孔卡合的锁定突起的保持端子,并将锁定突起插入到锁定孔内,由此来进行线缆的止脱。
[0004]然而,在上述现有的技术中,由于在壳体的宽度方向两端与触头不同而另行设置保持端子,因此成本相应增大。

【发明内容】

[0005]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并同时抑制线缆从连接器的脱落的连接器、连接器组装体及该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线缆。
[0006]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备:供线缆插入的壳体;收容于所述壳体,且具有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的第一触头;收容于所述壳体,且具有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的第二触头,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头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两端,在所述线缆上设有卡止部,与在两端配置的所述第一触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的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卡止于所述卡止部。
[0007]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头及所述第二触头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
[0008]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线缆上形成的导体上设有台阶部,在两端配置的所述第一触头的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卡止于所述台阶部。
[0009]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为贯通孔或切口。
[0010]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线缆表面上制图形成所述导体,通过将制图形成的导体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所述台阶部。
[0011]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器的壳体中插入形成有所述卡止部的所述线缆。
[0012]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线缆,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及线缆的立体图。
[0014]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0015]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6]图4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保护构件分解而示出的立体图。
[0017]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一触头的配置状态的剖视图。
[0018]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的第二触头的配置状态的剖视图。
[0019]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的俯视图。
[0020]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触头与线缆的卡止状态的立体图。
[0021]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的俯视图。
[0022]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线缆的俯视图。
[0023]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触头与线缆的卡止状态的立体图。
[0024]图12是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触头与导体的卡止状态放大而示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以下,以线缆插入脱离方向为前后方向X、以壳体的长度方向(触头的并列设置方向:与线缆插入脱离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宽度方向Y、以壳体的厚度方向(插入的线缆的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Z来进行说明。另外,在入线缆时将线缆移动的方向规定为前方,在使线缆脱离时将线缆移动的方向规定为后方,并以安装于壳体的杆位于上部的方式配置连接器后的状态下的上方为上方来规定上下方向。
[0026]另外,在以下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包含同样的构成要素。因此,以下,对上述同样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7](第一实施方式)
[0028]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具备供具有FPC或FFC等的表面及背面的片状的线缆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30。
[0029]多个导体21沿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间距在与该片状的线缆20的主体部20a连设的插入端部20b露出。并且,导体21中的与第一触头40的接点部(固定侧接点部44a、可动侧接点部46a)及第二触头50的接点部(固定侧接点部54a、可动侧接点部56a)抵接的部位配置成前后两列的锯齿状(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导体21以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方式制图形成在插入端部20b的表背面,且基本上与在主体部20a内形成的导体(未图示)电连接。并且,在壳体30的内部,多个与线缆20的导体21导通连接的导电性的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在宽度方向Y上以规定的间距并列设置。
[0030]另外,在壳体30上安装有能够转动的绝缘性的杆60。具体而言,杆60以在线缆20能够插入到壳体30中的开位置(图1所示的状态)与插入到壳体30中的线缆20由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夹持的闭位置(图2所示的状态)之间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30。
[0031]壳体3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在该壳体30的后部(图5及图6的左侧:线缆插入脱离方向的脱离侧),且在上下方向Z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供线缆20从后方插入的袋状的线缆接受部31。
[0032]该线缆接受部31由顶壁部32、底壁部33、在壳体30后部的宽度方向Y两端形成的两侧壁部34、34划分成,且向后方开口。
[0033]另外,如图1所示,在壳体30的前部的宽度方向Y两端形成有比侧壁部34、34位于宽度方向Y外侧的前侧壁部(一对纵壁部)34d、34d,在该前侧壁部34d、34d的内侧形成有底壁部34e。并且,在壳体30的前部形成有由前侧壁部34d、34d和底壁部34e划分出且向上方及前方敞开的杆安装部35。在该杆安装部35上安装有能够转动的杆60。
[0034]并且,在杆安装部35的宽度方向Y两端部形成有向上方及前方敞开的轴承部35a,该轴承部35a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上对置。
[0035]另外,杆60是能够收容于壳体30的杆安装部35的板状的构件,该杆60也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如图1所示,在杆60的宽度方向Y两端面的基端侧分别突出形成有枢轴支承轴61。另外,杆60的主体成为用于对杆60进行开闭操作的操作部62。
[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壳体30的上方将杆60的宽度方向Y两端的枢轴支承轴61载置于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的轴承部35a,从而将杆60能够开闭(转动)地安装在壳体30的杆安装部35上(参照图1)。
[0037]另外,如图4所示,在划分出插入线缆20的线缆接受部31的两侧壁部34、34上设有对两侧壁部34、34的前表面34a、34a进行保护的保护构件70。
[0038]如图4所示,保护构件70具有直线状的安装部72,将该安装部72的前端部折回成U字状,从而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成为对侧壁部34的前表面34a进行保护的保护部71。保护部71通过对安装部72的一部分(前端部)加工而一体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保护构件70整体由耐磨损性优良的金属材料、例如磷青铜、黄铜、钛铜、铍铜或不锈钢等形成。
[0039]另一方面,在两侧壁部34、34上形成有供保护构件70的安装部72插入的安装孔34b。并且,通过将安装部72插入该安装孔34b,从而U字状的保护构件70的保护部71覆盖侧壁部34的前表面(前端面)34a。
[0040]另外,在安装部72的下边中央部设有卡止凸部72a,通过该卡止凸部72a来进行安装部72的止脱。
[0041]另外,在保护构件70上,使保护部71的前端部向线缆接受部31的里侧(前方)延伸设置而设置出对线缆20的两侧施加固定的按压作用力的线缆保持部73。这样,保护构件70具有保护部71、安装部72及线缆保持部73,且整体形成为钩针形状。
[0042]另外,在线缆接受部31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形成有成为线缆保持部73的收纳空间的槽部34c。
[0043]另外,线缆保持部73使前端部朝向线缆接受部31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折弯,从而能够通过弯曲成U字状的保护部71所具备的弹力,施加对插入的线缆20的侧面进行按压的作用力。
[0044]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保护构件70,即使线缆20倾斜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侧壁部34的损伤。
[0045]另外,如上所述,杆60以从图1所示的开位置转动到图2所示的闭位置的方式安装于壳体30。[0046]并且,在杆60处于开位置时,杆60从壳体30的杆安装部35以后倾的立起姿态立起,杆安装部35的前侧大致一半向壳体30的上方敞开(参照图5及图6)。此时,能够将线缆20插入到壳体30的线缆接受部31。
[0047]另一方面,在杆60处于闭位置时,该杆60成为大致水平姿态而收容在壳体30的杆安装部35中,且插入到线缆接受部31内的线缆20由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夹持。
[0048]多个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上并列设置,该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通过对薄板金属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
[004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上交替设置,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设置第一触头40。
[005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触头40从后方插入壳体30而被固定保持(参照图5),第二触头50从前方插入壳体30而被固定保持(参照图6)。
[0051]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多个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的多个收容部36以沿前后方向X贯通的方式设置在壳体30上。并且,在顶壁部32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第一槽部32a及第二槽部32b,在底壁部33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第一槽部33a及第二槽部33b。并且,在各收容部36中,从后方插入一个第一触头40,从前方插入一个第二触头50。此时,第一触头40由顶壁部32的第一槽部32a及底壁部33的第一槽部33a夹持。另一方面,第二触头50由顶壁部32的第二槽部32b及底壁部33的第二槽部33b夹持。
[0052]并且,在收容第一触头40的收容部36中形成有壁部37,该壁部37划分出供后述的端子臂部45插入的插通孔38,通过将端子臂部45压入插通孔38,从而将第一触头40固定保持于壳体30。
[0053]如图5所示,第一触头40具备:在底壁部33附近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棒状的固定侧触头部41 ;在顶壁部32附近沿前后方向X延伸,且在上下方向(壳体30的厚度方向:线缆20的厚度方向)Z上与固定侧触头部41对置的棒状的可动侧触头部42。并且,固定侧触头部41及可动侧触头部42各自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X的中间部同彼此通过连结弹簧部43连结,从而形成为大致I状。
[0054]如图5所示,固定侧触头部41具备:沿着底壁部33向前后方向X后侧(固定侧触头部41的一侧)延伸的固定侧臂部(接触部)44;沿着底壁部33向前后方向X前侧(固定侧触头部41的另一侧)延伸的端子臂部45。
[0055]并且,在固定侧臂部(接触部)44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朝向上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固定侧接点部44a,该固定侧接点部44a与线缆20的导体21接触。
[0056]另外,在固定侧臂部(接触部)44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限动件44b。并且,该限动件44b限制第一触头40向收容部36插入时的第一触头40相对于壳体30的最大插入量。另外,该限动件44b兼作将连接器10向电路基板(未图示)安装时的表面安装用的钎焊部。
[0057]另外,在端子臂部45上设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部45a,通过将端子臂部45压入插通孔38而使突起部45a啮入底壁部33,从而将第一触头40固定保持于壳体30。
[0058]另外,如图5所示,可动侧触头部42具备:沿着顶壁部32向前后方向X后侧(可动侧触头部42的一侧)延伸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46 i ;沿着顶壁部32向前后方向X前侧(可动侧触头部42的另一侧)延伸的弹簧部47。[0059]并且,在可动侧臂部(接触部)4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可动侧接点部46a,该可动侧接点部46a与线缆20的导体21接触。
[006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60处于开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44a与可动侧接点部46a之间的距离成为与线缆20的厚度大致同程度的大小。另外,在未插入线缆20的状态下杆60处于闭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44a与可动侧接点部46a之间的距离比线缆20的厚度小。因此,在杆60处于开位置时,能够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在杆60处于闭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44a与可动侧接点部46a对线缆20进行压接,从而第一触头40夹持线缆20。
[0061]另外,在弹簧部47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后述的杆60的凸轮部64滑动接触的大致圆弧状的凸轮面47a。
[0062]并且,连结弹簧部43具有弹性,能够进行弹性地挠曲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弹簧部43以向上方且后方倾斜的状态将固定侧触头部41及可动侧触头部42连结。并且,在使弹簧部47向弹簧部47的前端与端子臂部45的前端相对地打开的方向发生挠曲变形时,连结弹簧部43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使可动侧触头部42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46与固定侧触头部41的固定侧臂部(接触部)44的间隔变小。
[0063]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第二触头50具备:在底壁部33附近沿前后方向X延伸的棒状的固定侧触头部51 ;在顶壁部32附近沿前后方向X延伸,且在上下方向(壳体30的厚度方向:线缆20的厚度方向)Z上与固定侧触头部51对置的棒状的可动侧触头部52。并且,固定侧触头部51及可动侧触头部52各自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X的中间部彼此通过连结弹簧部53连结,从而形成为大致I状。
[0064]如图6所示,固定侧触头部51具备:沿着底壁部33向前后方向X后侧(固定侧触头部51的一侧)延伸的固定侧臂部(接触部)54 ;沿着底壁部33向前后方向X前侧(固定侧触头部51的另一侧)延伸的端子臂部55。
[0065]并且,在固定侧臂部(接触部)54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固定侧接点部54a,该固定侧接点部54a与线缆20的导体21接触。
[0066]另外,在端子臂部55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突出的限动件55a。并且,该限动件55a限制第二触头50向收容部36插入时的第二触头50相对于壳体30的最大插入量。另外,该限动件55a兼作将连接器10向电路基板(未图示)安装时的表面安装用的钎焊部。
[0067]另外,如图6所示,可动侧触头部52具备:沿着顶壁部32向前后方向X后侧(可动侧触头部52的一侧)延伸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56;沿着顶壁部32向前后方向X前侧(可动侧触头部52的另一侧)延伸的弹簧部57。
[0068]并且,在可动侧臂部(接触部)56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插入的线缆20)突出的可动侧接点部56a,该可动侧接点部56a与线缆20的导体21接触。
[006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60处于开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54a与可动侧接点部56a之间的距离成为与线缆20的厚度大致同程度的大小。另外,在未插入线缆20的状态下杆60处于闭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54a与可动侧接点部56a之间的距离比线缆20的厚度小。因此,在杆60处于开位置时,能够将线缆20插入壳体30,在杆60处于闭位置时,固定侧接点部54a和可动侧接点部56a对线缆20进行压接,从而第二触头50夹持线缆20。
[0070]另外,在弹簧部57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后述的杆60的凸轮部64滑动接触的大致圆弧状的凸轮面57a。[0071 ] 另外,连结弹簧部53具有弹性,能够弹性地挠曲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弹簧部53以向上方且后方倾斜的状态将固定侧触头部51及可动侧触头部52连结。并且,在使弹簧部57向弹簧部57的前端与端子臂部55的前端相对地打开的方向发生挠曲变形时,连结弹簧部53发生挠曲变形,使可动侧触头部52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56与固定侧触头部51的固定侧臂部(接触部)54的间隔变小。
[007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触头40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46的臂长(有效嵌合长度)Dl比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触部56的臂长(有效嵌合长度)D2短,各自的有效嵌合长度不同。
[0073]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可动侧接点部46a的第一触头40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46相当于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包含可动侧接点部56a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56相当于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
[0074]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杆60上以与在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上分别设置的弹簧部47、57对应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63。并且,在与杆60的贯通孔63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凸轮部64,该凸轮部64伴随杆60的转动而转动,并与在弹簧部47、57上设置的凸轮面47a、57a滑动接触。
[0075]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部64具备大致圆柱状的圆形部64a和与该圆形部64a连设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方形部64b,在前后方向X剖视下形成为大致钥匙孔状。
[0076]并且,凸轮部64在杆60处于开位置时,在横向(前后方向X)上细长,上下方向Z的尺寸比第一触头40的弹簧部47与端子臂部45的间隔及第二触头50的弹簧部57与端子臂部55的间隔小。S卩,在杆60处于开位置时,凸轮部64与弹簧部47、57成为非接触状态。
[0077]另一方面,在使杆60向闭方向转动时,在凸轮部64以立起的方式转动的中途,凸轮部64的上下方向Z的尺寸比弹簧部47与端子臂部45的间隔及弹簧部57与端子臂部55的间隔大。
[0078]并且,以使弹簧部47的前端与端子臂部45的前端的间隔及弹簧部57与端子臂部55的间隔相对地打开的方式使弹簧部47、57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
[0079]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设置第一触头40,并使用与该两端的第一触头40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来进行插入到壳体30中的线缆20的止脱。
[0080]具体而言,在线缆20的宽度方向X两端以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在宽度方向X上开口的切口状的保持孔(卡止部)22。该保持孔22在线缆20插入到壳体30中的状态下,形成在与和两端的第一触头40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及固定侧接点部54a对应的部位上。
[0081]并且,使与两端的第一触头40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有效嵌合长度长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56上形成的可动侧接点部56a卡止于保持孔22。此时,使与两端的第一触头40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有效嵌合长度长的固定侧臂部(接触部)54上形成的固定侧接点部54a也卡止于保持孔22。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接点部56a及固定侧接点部54a在杆60成为闭位置的状态下卡止于保持孔22,但在杆60从闭位置向开位置返回的中途或返回到开位置的状态下,解除向保持孔22的卡止。[008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两端的由第一触头40的可动侧接点部46a及固定侧接点部44a夹持的导体21与主体部20a内形成的导体(未图示)的电连接被保持孔22断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两端的第一触头40不作为信号传送用的触头使用。即,将三个第二触头50中的中央的第二触头50、四个第一触头40中的内侧的两个第一触头40这三个触头作为信号传送用的触头使用。
[0083]接着,对关闭杆60时的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4]首先,在杆60处于开位置的状态下,将线缆20插入到壳体30内。然后,当使杆60向图5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凸轮部64与弹簧部47的凸轮面47a及弹簧部57的凸轮面57a抵接,并与凸轮面47a、57a滑动接触。然后,当使杆60向闭方向转动时,凸轮部64以使弹簧部47的前端与端子臂部45的前端的间隔及弹簧部57与端子臂部55的间隔相对地打开的方式使弹簧部47、57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
[0085]然后,伴随弹簧部47的挠曲变形,连结弹簧部43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这样,通过使弹簧部47及连结弹簧部43挠曲,从而第一触头40以使可动侧触头部42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46与固定侧触头部41的固定侧臂部(接触部)44的间隔(可动侧接点部46a与固定侧接点部44a的距离)变小的方式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即,可动侧接点部46a向固定侧接点部44a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线缆20以由可动侧接点部46a和固定侧接点部44a压接的状态与第一触头40导通连接。
[0086]在第二触头50中也进行同样的动作。即,伴随弹簧部57的挠曲变形,连结弹簧部53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这样,通过使弹簧部57及连结弹簧部53挠曲,从而第二触头50以使可动侧触头部52的可动侧臂部(接触部)56与固定侧触头部51的固定侧臂部(接触部)54的间隔(可动侧接点部56a与固定侧接点部54a的距离)变小的方式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即,可动侧接点部56a向固定侧接点部54a方向移动。其结果是,线缆20以由可动侧接点部56a和固定侧接点部54a压接的状态与第二触头50导通连接。
[0087]此时,在使弹簧部57及连结弹簧部53挠曲之际,与两端的第一触头40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及固定侧接点部54a以使彼此的间隔变小的方式发生弹性地挠曲变形。其结果是,可动侧接点部56a及固定侧接点部54a成为从线缆20的表背面侧插入到保持孔22中的状态。其结果是,可动侧接点部56a及固定侧接点部54a卡止于保持孔22,从而进行插入到壳体30中的线缆20的止脱。
[0088]这样,形成使线缆20卡止于连接器10的壳体30的连接器组装体100。
[0089]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触头40配置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在线缆20上设置保持孔(卡止部)22,并使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卡止于保持孔(卡止部)22。
[0090]然而,在将具有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的第一触头40及具有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的第二触头50交替地配置在壳体30内时,通常在宽度方向Y两端配置具有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的第一触头40。因此,考虑在宽度方向两端利用具有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的第一触头40,来进行插入到壳体30中的线缆20的止脱。
[0091]然而,仅将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的接点部卡止于保持孔22的话,无法提高线缆保持力,并且,必须在线缆20的前端侧形成保持孔(卡止部)22,从而使加工性恶化。[0092]因此,考虑与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不同而另行设置具有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的保持端子,但在这样的结构中,如上所述,由于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上与触头不同而另行设置保持端子,因此使成本相应增大。
[0093]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卡止于保持孔(卡止部)22。因此,不需要与触头不同而另行设置保持端子,从而能够相应地实现成本的削减。另外,由于将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可动侧接点部56a)卡止于保持孔(卡止部)22,因此能够提高线缆20的保持力。
[0094]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实现成本的削减,并同时能够抑制线缆20从连接器10的脱落的连接器10、连接器组装体100及该连接器组装体100中使用的线缆20。
[0095](第二实施方式)
[0096]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形成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0097]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也具备供具有FPC或FFC等的表面及背面的片状的线缆20A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30。
[0098]并且,多个导体21沿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间距在与该片状的线缆20A的主体部20a连设的插入端部20b露出。并且,导体21中的与第一触头40的接点部(固定侧接点部44a、可动侧接点部46a)及第二触头50的接点部(固定侧接点部54a、可动侧接点部56a)抵接的部位配置成前后两列的锯齿状。需要说明的是,导体21以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方式制图形成在插入端部20b的表背面,且基本上与在主体部20a内形成的导体(未图示)电连接。并且,在壳体30的内部,多个与线缆20A的导体21导通连接的导电性的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在宽度方向Y上以规定的间距并列设置。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在宽度方向Y上交替配置。
[0099]另外,在壳体30上安装有能够转动的绝缘性的杆60。
[0100]并且,将第一触头40配置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在线缆20A上设置保持孔(卡止部)22A,且使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 (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卡止于保持孔(卡止部)22A。
[0101]在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主要不同点在于,保持孔(卡止部)22A的形状为贯通孔。
[0102]具体而言,在线缆20A的比宽度方向X两端稍靠内侧的位置,以沿厚度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在宽度方向X上不开口的(俯视下为闭合的轮廓)保持孔(卡止部)22A。在将线缆20A插入到壳体30中的状态下,该保持孔22A形成在与和两端的第一触头40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及固定侧接点部54a对应的部位上。
[0103]通过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04]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使保持孔(卡止部)22A的形状为贯通孔,该保持孔22A将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 (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卡止。因此,能够使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所导通连接的导体21与主体部20a内形成的导体(未图示)的电连接不被保持孔(卡止部)22A断开(参照图9)。因此,两端的第一触头40也能够作为信号传送用的触头使用。此时,优选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至少在与导体对置的面上形成绝缘层等,以免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所导通连接的导体21发生短路。
[0105](第三实施方式)
[0106]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形成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0107]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也具备供具有FPC或FFC等的表面及背面的片状的线缆20B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30。
[0108]并且,多个导体21沿宽度方向Y以规定的间距在与该片状的线缆20A的主体部20a连设的插入端部20b露出。并且,导体21中的与第一触头40的接点部(固定侧接点部44a、可动侧接点部46a)及第二触头50的接点部(固定侧接点部54a、可动侧接点部56a)抵接的部位配置成前后两列的锯齿状。需要说明的是,导体21以成为大致同一形状的方式制图形成在插入端部20b的表背面,且基本上与在主体部20a内形成的导体(未图示)电连接。并且,在壳体30的内部,多个与线缆20B的导体21导通连接的导电性的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在宽度方向Y上以规定的间距并列设置。第一触头40及第二触头50在宽度方向Y上交替配置。
[0109]另外,在壳体30上安装有能够转动的绝缘性的杆60。
[0110]并且,将第一触头40配置在壳体30的宽度方向Y两端,在线缆20A上设置保持孔(卡止部)22,且将与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宽度方向Y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50的可动侧接点部56a (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卡止于保持孔(卡止部)22。
[0111]在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器1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主要不同点在于,在线缆20B上形成的导体21上设有台阶部21a。
[0112]并且,使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可动侧接点部46a(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卡止于台阶部21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关闭罩的状态下,以使第一触头40的可动侧接点部46a与导体21重叠厚度d的方式进行设计,由此能够将可动侧接点部46a卡止于台阶部21a。
[0113]需要说明的是,在线缆20B的相反侧的导体21上也形成有台阶部21a,在该台阶部21a上卡止固定侧接点部44a (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该台阶部21a可以形成在线缆20B的表背面中的任一方的导体21上。
[0114]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1a通过除去制图形成在线缆20B的表面上的导体21的一部分而形成。
[0115]通过以上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0116]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线缆20B上形成的导体21上设置台阶部21a,使在两端配置的第一触头40的可动侧接点部46a(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卡止于台阶部21a。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闻线缆20的保持力。
[0117]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0118]例如,能够对壳体、杆、凸轮部、其他细小部位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进行适
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具备: 供线缆插入的壳体; 收容于所述壳体,且具有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的第一触头; 收容于所述壳体,且具有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的第二触头, 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头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两端, 在所述线缆上设有卡止部, 与在两端配置的所述第一触头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相邻配置的第二触头的有效嵌合长度长的接触部卡止于所述卡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头及所述第二触头在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交替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线缆的导体上设有台阶部, 在两端配置的所述第一触头的有效嵌合长度短的接触部卡止于所述台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为贯通孔或切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缆表面上制图形成所述导体,通过将制图形成的导体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所述台阶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缆表面上制图形成所述导体,通过将制图形成的导体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所述台阶部。
7.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的壳体中插入形成有所述卡止部的所述线缆。
8.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的壳体中插入形成有所述卡止部的所述线缆。
9.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的壳体中插入形成有所述卡止部的所述线缆。
10.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的壳体中插入形成有所述卡止部的所述线缆。
11.一种线缆,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
12.—种线缆,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
13.—种线缆,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
14.一种线缆,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
【文档编号】H01R13/58GK103579800SQ201310258055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清冈敬, 东城胜寿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