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及多个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对接端、尾端及连接部。该导电端子的对接端具有一个第一接触梁与两个第二接触梁,其中该第一接触梁的固定端连接于该连接部的第一竖直壁的顶端面上,而其自由端则是自固定端向下U型折弯、再向前延伸、并向左侧弯曲而形成的。该第二接触梁的固定端连接于该连接部的第一竖直壁的前端面上,而其自由端则是自固定端向前延伸再向右侧弯曲而形成的。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接触梁设置于同一竖直壁的不同端面上,从而能够保证电连接器对接过程的稳定度,提高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0002]通常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会直接影响到该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对接法向力,例如在对接时导电端子接触面的法向力不足或者法向力不平衡等情况,对接时法向力不足或不平衡均会影响电子设备中或电子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效果,甚至会严重影响对接安全性。
[0003]中国专利第03811820.3号公开了一种电力连接器,于其电力接触器的前方竖直端面上向前延伸形成三个接触梁,分别是一个第一梁和两个第二梁,第二梁是第一梁宽度的一半。但是,由于第一梁与第二梁宽度不同,在沿法线方向的相同外力作用下,二者沿法向方向的变形量则并不相同,尽管试图采用两个第二梁来平衡第一梁的法向力,但由于这三者均自同一竖直端面向前延伸,当其中一个接触梁发生扭转时,就会影响到其它接触梁。
[0004]举例来讲,当对接连接器未对准插入时,会致使第一梁发生扭转,第一梁的扭转状况会使得电力接触器的整个竖直端面产生扭曲,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第二梁的正常使用,更甚至于影响整个对接过程的稳定度。实际上,对接过程的不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0005]因此, 申请人:鉴于以上现有电连接器结构的缺失与不便,研究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此类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不同的接触梁设置于不同的竖直端面上,从而能够保证电连接器对接过程的稳定度,进一步提高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梁与第二接触梁设置于同一竖直壁的不同端面上,以保证电连接器对接过程的稳定度,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000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8]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位于其前表面的对接插口、以及一自该对接插口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与该对接段的收容腔相连通。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对接端、多个垂直于该对接端的尾端及一连接该对接端与这些尾端的连接部;其中该对接端穿过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而插入该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通道中,而这些尾端则伸出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底面;该对接端具有一个第一接触梁与两个第二接触梁,其中该第二接触梁的宽度是该第一接触梁的宽度的一半。该第一接触梁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其中该固定端连接于该连接部的顶端面上,而该自由端则是自该固定端向下U型折弯、再向前延伸、并向左侧弯曲而形成的,并且在该自由端上形成有一朝向左侧的圆弧接触面。该第二接触梁亦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其中该固定端连接于该连接部的前端面上,而该自由端是自该固定端向前延伸再向右侧弯曲而形成的,并且在该自由端上形成有一朝向右侧的圆弧接触面。该第一接触梁的自由端位于这两个第二接触梁的自由端的中间位置。
[0009]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竖直壁、一与该第一竖直壁相平行的第二竖直壁,以及一连接该第一竖直壁与该第二竖直壁的折弯部。
[001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接触梁的固定端是连接于该第一竖直壁的顶端面上,而该第二接触梁的固定端是连接于该第一竖直壁的前端面上。
[001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两个第二接触梁在该第一竖直壁的前端面上向前平行伸出并且间隔一定距离。
[001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这些导电端子按照尺寸大小可以分为第一类导电端子与第二类导电端子,其中第一类导电端子的尺寸小于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尺寸。
[001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对接段的底面低于该安装段的底面,使得该绝缘本体的整个底面形成台阶状。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梁与第二接触梁设置于同一竖直壁的不同端面上,以保证电连接器对接过程的稳定度,从而提高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沿另一方向的分解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主视图。
[0022]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电连接器I绝缘本体10
[0024]对接段12底面120、140
[0025]前表面122对接插口 124
[0026]收容腔126安装段14
[0027]端子固定通道142后表面144
[0028]导电端子20对接端22
[0029]第一接触梁220第二接触梁222
[0030]尾端24连接部26
[0031]第一竖直壁260顶端面2602
[0032]前端面2604第二竖直壁262[0033]折弯部264固定端2202、2220
[0034]自由端 2204、2224 接触面 2206、2226
[0035]第一类导电端子201第二类导电端子202。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7]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沿另一方向的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主视图。
[0038]如图1至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其中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为直角型的插头连接器,其能够平行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该电连接器I包括有一绝缘本体10、以及多个导电端子20。
[0039]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该绝缘本体10呈长方体状,包括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12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14,该对接段12的底面120低于该安装段14的底面140,从而使得该绝缘本体10的整个底面形成台阶状。该对接段12的前表面122垂直于该安装段14的底面140,当该电连接器I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时,安装段14的底面140位于电路板上,而对接段12的前表面122则凸伸出电路板的边缘,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
[0040]请参照图1、图2所示,该绝缘本体10的对接段12形成有一位于前表面122的对接插口 124,以及一自该对接插口 124向后延伸的收容腔126。
[0041]请参照图3、图4所示,该绝缘本体10的安装段14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142,用来收容并固定导电端子20。这些端子固定通道142贯穿该安装段14的后表面144与底面140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段12的收容腔126,从而使得端子固定通道142与收容腔126相连通,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固定通道142的数量与导电端子20的数量相同,而端子固定通道142的内部结构基本上参照导电端子20结构而定。
[0042]请参照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0固定安装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固定通道142中,这些导电端子20按照尺寸大小可以分为两类,包括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第二类导电端子202,第一类导电端子201有两个,结构略为矮小;第二类导电端子202亦有两个,其略高于第一类导电端子201。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第二类导电端子202除尺寸差异之外,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0043]下面将以第一类导电端子201的其中一片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0的结构做出详细描述。
[0044]请参照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0具有一对接端22、多个垂直于该对接端22的尾端24及一连接该对接端22与这些尾端24的连接部26,其中连接部26包含有第一竖直壁260、与该第一竖直壁260平行的第二竖直壁262及连接该第一竖直壁260与该第二竖直壁262的折弯部264。该对接端22包含有一个第一接触梁220与两个第二接触梁222,其中第二接触梁222的宽度是第一接触梁220的宽度的一半。
[0045]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接触梁220具有一固定端2202及一自由端2204,其中该固定端2202连接于该连接部26的第一竖直壁260的顶端面2602,而该自由端2204则是自该固定端2202向下U型折弯、再向前延伸、并向左侧弯曲而形成的,并且在该自由端2204上形成有一朝向左侧的圆弧接触面2206。
[0046]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两个第二接触梁222亦均具有一固定端2220及一自由端2224,其中该固定端2220连接于该连接部26的第一竖直壁260的前端面2604,而该自由端2224是自该固定端2220向前延伸再向右侧弯曲而形成的,并且在该自由端2224上形成有一朝向右侧的圆弧接触面2226。所述的两个第二接触梁222在该第一竖直壁260的前端面2604上向前平行延伸并且间隔一定距离。
[0047]从主视图观看,如图7所示,上述第一接触梁220的自由端2204位于上述两个第二接触梁222的自由端2224的中间,以平衡对接时的法向力。
[0048]请参照图1、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0的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穿过端子固定通道142而插入该绝缘本体10的对接段12的收容腔126内。导电端子20的连接部26固定于该绝缘本体10的安装段14的端子固定通道142中。导电端子20的尾端24则伸出绝缘本体10的安装段14的底面140,以备与电路板上的电源接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0的尾端24均呈针眼状,其以压接的方式固定至电路板上。
[0049]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当具体组装时,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对应的第二类导电端子202的对接端22均沿竖直方向对齐,同时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第二类导电端子202的尾端24则排列成一条水平直线。
[0050]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产品尺寸规格而定,只需要保证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从不同的端面延伸而出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导电端子20的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设置于连接部26的的不同端面上,例如设置于第一竖直壁260的顶端面2602与前端面2604的,以保证电连接器I对接过程的稳定度,从而提高电连接器I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 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位于其前表面的对接插口、以及一自该对接插口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与该对接段的收容腔相连通; 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对接端、多个垂直于该对接端的尾端及一连接该对接端与这些尾端的连接部;其中该对接端穿过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而插入该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通道中,而这些尾端则伸出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底面;该对接端具有一个第一接触梁与两个第二接触梁,其中该第二接触梁的宽度是该第一接触梁的宽度的一半; 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触梁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其中该固定端连接于该连接部的顶端面上,而该自由端则是自该固定端向下U型折弯、再向前延伸、并向左侧弯曲而形成的,并且在该自由端上形成有一朝向左侧的圆弧接触面; 该第二接触梁亦具有一固定端及一自由端,其中该固定端连接于该连接部的前端面上,而该自由端是自该固定端向前延伸再向右侧弯曲而形成的,并且在该自由端上形成有一朝向右侧的圆弧接触面; 该第一接触梁的自由端位于这两个第二接触梁的自由端的中间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包含有一第一竖直壁、一与该第一竖直壁相平行的第二竖直壁,以及一连接该第一竖直壁与该第二竖直壁的折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接触梁的固定端是连接于该第一竖直壁的顶端面上,而该第二接触梁的固定端是连接于该第一竖直壁的前端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个第二接触梁在该第一竖直壁的前端面上向前平行伸出并且间隔一定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些导电端子按照尺寸大小可以分为第一类导电端子与第二类导电端子,其中第一类导电端子的尺寸小于第二类导电端子的尺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对接段的底面低于该安装段的底面,使得该绝缘本体的整个底面形成台阶状。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3386947SQ201320339144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4日
【发明者】陈信智, 陈登科 申请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