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17377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对接端、多个垂直于该对接端的尾端及一连接该对接端与这些尾端的连接部,其中该对接端穿过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而插入该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通道中,而这些尾端则伸出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底面。该导电端子的对接端具有多个第一接触梁与多个第二接触梁,其中这些第一接触梁与这些第二接触梁的宽度相同、数量相同,以平衡电连接器在对接时的法向力。由于这些接触梁还采用新式的排布结构,例如梯形结构或平行四边形结构,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对接稳定度,以保证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电连接效果。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传输电力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0002]通常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会直接影响到该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对接法向力,例如在对接时导电端子接触面的法向力不足或者法向力不平衡等情况,对接时法向力不足或不平衡均会影响电子设备中或电子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效果,甚至会严重影响对接安全性。
[0003]中国专利第03811820.3号公开了一种电力连接器,其电力接触器的前端形成一个第一梁和两个第二梁,第二梁是第一梁宽度的一半,并且这三个梁是依照三角结构排布。但是,由于第一梁与第二梁宽度不同,在沿法线方向的相同外力作用下,二者沿法向方向的变形量则并不相同,尽管试图采用两个第二梁来平衡第一梁的法向力,但由于这三者采用三角形排布,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并未真正位于同一直线上,所以很难达到理想中的力的平衡。况且,在实际使用时,尤其是经过频繁的对接使用之后,三者变形不一,从而更加影响力的平衡。
[0004]因此, 申请人:鉴于以上现有电连接器结构的缺失与不便,研究出一种新的电连接器,此类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接触梁采用相同的宽度,并结合新式的排布结构,从而能够保证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正常的电性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导电端子设置有相同宽度、相同数量沿左右方向分布的第一接触梁与第二接触梁,从而在与对接导电端子对接时能够提供充分的接触面法向力,并且能够保持法向力平衡,以提高电性连接的可靠性。
[000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7]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位于其前表面的对接插口、以及一自该对接插口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与该对接段的收容腔相连通。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对接端、多个垂直于该对接端的尾端及一连接该对接端与这些尾端的连接部;其中该对接端穿过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而插入该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通道中,而这些尾端则伸出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底面。该导电端子的对接端具有多个第一接触梁与多个第二接触梁,其中这些第一接触梁与这些第二接触梁的宽度相同、数量相同,每一第一接触梁均向左侧弯曲并形成一朝向左侧的圆弧接触面,每一第二接触梁均向右侧弯曲并形成一朝向右侧的圆弧接触面。[000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采用相同宽度、相同数量的第一接触梁与第二接触梁,能够平衡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的法向力,而且这些接触梁采用新式的排布结构,例如排列成梯形结构或排列成平行四边形结构,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对接稳定度,以保证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电连接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沿另一方向的分解图。
[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6为图5所示导电端子的主视图,以表现该导电端子的接触梁的排布方式。
[0015]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结构示意图。
[0017]图9为图8所示导电端子的主视图,以表现接触梁的排布方式。
[0018]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9]电连接器I绝缘本体10
[0020]对接段12底面120、140
[0021]前表面122对接插口124
[0022]收容腔126安装段14
[0023]端子固定通道142后表面144
[0024]导电端子20、20’对接端22、22’
[0025]第一接触梁220、220’第二接触梁222、222’
[0026]接触面224、226 尾端24
[0027]连接部26第一类导电端子 201
[0028]第二类导电端子202梯形结构30
[0029]平行四边形结构40。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1]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实施例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实施例沿另一方向的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20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导电端子20的主视图,以表现该导电端子20的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的排布方式;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20’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导电端子20’的主视图,以表现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的排布方式。
[0032]如图1至图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为直角型的插头连接器,其能够平行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该电连接器I包括有一绝缘本体10、以及多个导电端子20。
[0033]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该绝缘本体10呈长方体状,包括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12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14,该对接段12的底面120低于该安装段14的底面140,从而使得该绝缘本体10的整个底面形成台阶状。该对接段12的前表面122垂直于该安装段14的底面140,当该电连接器I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上时,安装段14的底面140位于电路板上,而对接段12的前表面122则凸伸出电路板的边缘,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相对接。
[0034]请参照图1、图2所示,该绝缘本体10的对接段12形成有一位于前表面122的对接插口 124,以及一自该对接插口 124向后延伸的收容腔126。
[0035]请参照图3、图4所示,该绝缘本体10的安装段14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142,用来收容并固定导电端子20。这些端子固定通道142贯穿该安装段14的后表面144与底面140并向前延伸至该对接段12的收容腔126,从而使得端子固定通道142与收容腔126相连通,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固定通道142的数量与导电端子20的数量相同,而端子固定通道142的内部结构基本上参照导电端子20结构而定。
[0036]请参照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0固定安装于绝缘本体10的端子固定通道142中,这些导电端子20按照尺寸大小可以分为两类,包括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第二类导电端子202,第一类导电端子201有两个,结构略为矮小;第二类导电端子202亦有两个,其略高于第一类导电端子201。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第二类导电端子202除尺寸差异之外,基本结构大致相同。
[0037]下面将以第一类导电端子201的其中一片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20的结构做出详细描述。
[0038]请参照图5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20具有一对接端22、多个垂直于该对接端22的尾端24及一连接该对接端22与这些尾端24的连接部26,其中对接端22、尾端24及连接部26大致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该对接端22包含有多个第一接触梁220与多个第二接触梁222,其中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的宽度相同、数量相同,第一接触梁220朝向左侧弯曲并形成一朝向左侧的圆弧接触面224,第二接触梁222朝向右侧弯曲并形成一朝向右侧的圆弧接触面226。
[0039]具体地,如图5、图6所示,由于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的宽度相同且沿左右方向分布的数量也相同,在沿法线方向的相同外力作用下,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沿法向方向的变形量是相同的。同时,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导电端子20具有两个第一接触梁220与两个第二接触梁222,而且两个第一接触梁220位于两个第二接触梁222之间,从主视图观看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的接触面224、226大致排列成梯形结构30,当该导电端子20与对接端22子对接时,这种梯形结构30比现有的三角结构更能够提高对接稳定度,不容易发生接触梁扭转的状况,从而保证对接后的电性连接效果。
[0040]请参照图1、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0的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穿过端子固定通道142而插入该绝缘本体10的对接段12的收容腔126内。导电端子20的连接部26固定于该绝缘本体10的安装段14的端子固定通道142中。导电端子20的尾端24则伸出绝缘本体10的安装段14的底面140,以备与电路板上的电源接点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0的尾端24均呈针眼状,其以压接的方式固定至电路板上。
[0041]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当具体组装时,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对应的第二类导电端子202排列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并且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第二类导电端子202的对接端22均沿竖直方向对齐,同时第一类导电端子201与第二类导电端子202的尾端24则排列成一条水平直线。
[0042]请参照图7、图8、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结构的导电端子20’,第二实施例的导电端子20’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端子20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对接端22、22’不同。详细地讲,在第二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0’的对接端22’虽然也具有第一接触梁220’与两个第二接触梁222’,但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是相互交错排布的,从图9所示的主视图观看第一接触梁220’与第二接触梁222’的接触面大致排列成类似平行四边形结构40。当该导电端子20’与对接导电端子(未图示)对接时,这种平行四边形的排布结构40比现有的三角形的排布结构亦能够提高对接稳定度,不容易发生接触梁扭转的状况,从而保证对接后的电性连接效果。
[0043]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第一接触梁220、220’与第二接触梁222、222’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产品尺寸规格而定,因此不能以数量为二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只需要保证第一接触梁220、220’与第二接触梁222、222’的宽度相同、数量相同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4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采用相同宽度、相同数量的第一接触梁220、220’与第二接触梁222、222’能够平衡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在对接时的法向力,而且由于这些接触梁采用新式的排布结构,例如排列成梯形结构30或排列成平行四边形结构40,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对接稳定度,以保证电连接器I与对接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以及多个导电端子; 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一位于前方的对接段及一位于后方的安装段,该对接段的前表面垂直于该安装段的底面;在该对接段形成有一位于其前表面的对接插口、以及一自该对接插口向后延伸的收容腔;在该安装段上形成有多个端子固定通道,这些端子固定通道贯穿该安装段的后表面与底面,并向前延伸与该对接段的收容腔相连通; 每一导电端子均具有一对接端、多个垂直于该对接端的尾端及一连接该对接端与这些尾端的连接部;其中该对接端穿过对应的端子固定通道而插入该绝缘本体的收容腔内,该连接部固定于该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通道中,而这些尾端则伸出该绝缘本体的安装段的底面; 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的对接端具有多个第一接触梁与多个第二接触梁,其中这些第一接触梁与这些第二接触梁的宽度相同、数量相同,每一第一接触梁均向左侧弯曲并形成一朝向左侧的圆弧接触面,每一第二接触梁均向右侧弯曲并形成一朝向右侧的圆弧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梁与第二接触梁相互交错排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梁与第二接触梁的接触面排列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具有两个第一接触梁与两个第二接触梁,并且两个第一接触梁排列在两个第二接触梁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梁与第二接触梁的接触面排列成梯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这些导电端子按照尺寸大小可以分为第一类导电端子与第二类导电端子,其中第一类导电端子低于第二类导电端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对接段的底面低于该安装段的底面,使得该绝缘本体的整个底面形成台阶状。
【文档编号】H01R13/22GK203386948SQ201320339145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14日
【发明者】陈信智 申请人: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