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23364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对接舌板,第二连接器具有收容对接舌板之对接腔,对接舌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长壁面及连接于长壁面的短壁面,对接腔设有对应长壁面及短壁面的长内壁面及短内壁面,至少一短壁面设有第一中心端子及设于对接舌板之第一外围端子,所述短内壁面设有与第一中心端子对接之第二中心端子及与第一外围端子对接之第二外围端子,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第一外围端子与第二外围端子将第一、第二中心端子围设在其内。借此,在不改变电连接器常规接口的情况下将射频端子设置于该接口内,利于电连接器组合的小型化。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组合
[0001]【【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射频端子的电连接器组

口 ο [0003]【【背景技术】】
[0004]中国台湾发明专利第287324号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及第一射频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端子及与第二射频端子。第一射频端子包括中心端子及环绕中心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第二射频端子包括与中心端子接触的柱状端子及环绕柱状端子并与第一接地端子接触的第二接地端子。此电连接器组合为传统型,即简单地将电连接器与射频连接器整合至同一界面并保留各自的对接框口,不利于连接器组合的小型化。
[0005]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组合以改善上述问题。
[0006]【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更易于实现小型化。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卡缘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定义有对接方向并包括沿对接方向相对接之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对接舌板,第二连接器具有收容对接舌板之对接腔,所述对接舌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长壁面及连接于长壁面的短壁面,对接腔设有对应长壁面及短壁面的长内壁面及短内壁面,所述至少一长壁面设有第一导电端子,所述长内壁面设有与第一导电端子对接之第二导电端子;所述至少一短壁面设有第一中心端子及设于对接舌板之第一外围端子,所述短内壁面设有与第一中心端子对接之第二中心端子及与第一外围端子对接之第二外围端子,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第一外围端子与第二外围端子将第一、第二中心端子围设在其内。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不改变电连接器常规接口的情况下将射频端子设置于该接口内,利于电连接器组合的小型化。
[0010]【【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第一、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的立体图;
[0012]图2是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3]图3是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14]图4是图1所示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5]图5是图4所示第二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16]图6是第一、第二中心端子及第一、第二外围端子的部分分解图;及
[0017]图7是沿图1中A-A线之局部剖视图。
[0018]【【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100及沿对接方向与第一连接器100对接之第二连接器200。[0020]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安装部10、自第一安装部10延伸的对接舌板20及环绕对接舌板20的第一遮蔽壳体30。所述第一连接器100的对接舌板20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之长壁面201及两个连接长壁面201的短壁面202。所述长壁面201固持有第一导电端子41,短壁面202固持有第一中心端子42,第一导电端子41的两侧设有固持于对接舌板20的第一外围端子43。
[0021]请参阅图4及图5,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安装部50及自第二安装部50延伸的对接部60。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部60具有对接面601,所述对接面601向对接部60凹设形成对接腔602。所述对接腔602相对前述长壁面201及短壁面202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长内壁面603及连接两个长内壁面603的内短壁面604。所述长内壁面603固持有与第一导电端子41对接的第二导电端子81,短内壁面604固持有与第一中心端子42对接的第二中心端子8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82的两侧设有固持于对接部60的第二外围端子83。所述第二外围端子83与第一外围端子43接触从而形成封闭的框口,第一中心端子42与第二中心端子82围设于该框口内并达成射频信号的传输。
[0022]请参阅图3及图6,所述第一中心端子42包括固持于对接舌板20的固持部421、自固持部421延伸并暴露于前述短壁面202的平板状接触部422及自固持部421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并延伸出第一安装部10的焊接部423。第一外围端子43包括固持于对接舌板20的第一连接部431及自第一连接部431上下缘分别向短壁面202延伸的第一接触部432,第一连接部431位于第一中心端子42的接触部422内侧,第一接触部432呈平板状设置且暴露于对接舌板20的长壁面201。第一连接部431 —侧于第一接触部432后方向下延伸形成第一焊接部433,第一连接部431另一侧于第一接触部432后方向外延伸有超出第一接触部432外侧并向下弯折而平行于第一焊接部433的第二焊接部434。第一中心端子42的焊接部423位于第一外围端子43的第一、第二焊接部433、434之间。所述焊接部423及第一、第二焊接部433、434皆穿设焊接于电路板上。
[0023]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具有暴露于对接舌板20之长壁面201的接触部411及延伸出第一安装部10并向下弯折的焊接部412。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13呈一排设置,第一电源端子414呈一排设置。第一导电端子41包括第一信号端子413及第一电源端子414。第一信号端子413的焊接部412采用表面黏贴技术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第一电源端子414的焊接部412位于第一中心端子42的焊接部423及第一外围端子43的第一、第二焊接部433,434后方且采用穿孔技术焊接于电路板。
[0024]参图5及图6,第二中心端子82包括固持于对接部60的固持部821及自固持部821 一端延伸并自短内壁面604凸出至对接腔602内的弹性接触部822,部分固持部821延伸出第二安装部50而形成连接部823。第二外围端子83具有固持于对接部60的第二连接部831及自第二连接部831的上下缘分别沿内长壁面603延伸的第二接触部832,所述第二连接部831及第二接触部832延伸出第二安装部52的部分形成第二外围端子83的连接部833。所述第二连接部831位于第二中心端子82的外侧,第二接触部832呈平板状设置且暴露于对接腔602的短内壁面604。
[0025]所述第二导电端子81具有暴露于对接腔602的长内壁面603的接触部811及延伸出第二安装部10的连接部812。第二导电端子81包括第二信号端子813及第二电源端子814。电路板(未图示)夹持于第二信号端子813及第二电源端子814的连接部812之间。第二中心端子82及第二外围端子83皆位于电路板(未图示)外侧。所述第二中心端子82的连接部823与第二外围端子83的连接部833分别连接于线缆(未图示)。
[0026]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0固定于第一安装部10并环绕对接舌板20形成收容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部60的收容腔301,所述收容腔301前方撕裂形成向对接舌板20弯折的防呆部302 (结合图2及图4)。第二连接器200的对接部60设有与防呆部302对应的防呆槽605。所述对接部60进一步包括自第二安装部50延伸的延伸部70及固定于延伸部70的第二遮蔽壳体80。所述第二遮蔽壳体80于防呆槽605内侧向第一遮蔽壳体30凸设有弹性部801 (结合图5)。
[0027]第二连接器200进一步包括固持于对接部60的锁扣件90,所述锁扣件90具有向外凸出于对接部60两侧的锁扣部91,第一遮蔽壳体30对应该锁扣部91设有窗口部303。
[0028]结合图7,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所述防呆部302插入防呆槽605内,对接部60插入收容腔301内,对接舌板20插入对接腔602内,所述弹性部801抵顶于第一遮蔽壳体30。第二外围端子83的两个第二接触部832与第一外围端子43的两个第一接触部432对应搭接,并与第一、第二连接部431、831共同形成围绕于第一、第二中心端子42、82四周的封闭框体。第一中心端子42的平板状接触部422与第二中心端子82的弹性接触部822于前述封闭框体内相抵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432进一步向第二接触部832设有凸部435,所述凸部435沿对接方向对齐排布。所述凸部435的设置使得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432与平板状的第二接触部832的接触更加可靠。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外围端子83与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外围端子43接触从而形成封闭的框口,第一连接器100的第一中心端子42与第二连接器200的第二中心端子82围设于该框口内相接触,达成了射频信号之传输,可在不改变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的常规接口的情况下将射频端子整合于该接口内,有利于电连接器组合的小型化。
[002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外围端子83的第二接触部832向进一步延伸有与第二连接部831相对设置的竖直部834,所述第二接触部832与第二、第三连接部831、834共同围成框体,此设计可使第一外围端子43与第二外围端子83搭接后的屏蔽效果更佳。
[0030]本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其它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定义有对接方向并包括沿对接方向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对接舌板,第二连接器具有收容对接舌板的对接腔,所述对接舌板包括相对设置的长壁面及连接于长壁面的短壁面,对接腔设有对应长壁面及短壁面的长内壁面及短内壁面,所述至少一长壁面设有第一导电端子,所述长内壁面设有与第一导电端子对接的第二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短壁面设有第一中心端子及设于对接舌板的第一外围端子,所述短内壁面设有与第一中心端子对接的第二中心端子及与第一外围端子对接的第二外围端子,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第一外围端子与第二外围端子将第一、第二中心端子围设在其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围端子与第二外围端子彼此搭接形成封闭结构,所述第一、第二中心端子位于彼此抵接于该封闭结构内而达成射频信号的传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围端子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对接舌板的两长壁面的接触部及固定在对接舌板内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外围端子的两个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外围端子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对接腔的两长内壁面的第二接触部及位于所述对接腔的短内壁面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二外围端子的两个第二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端子暴露于对接舌板的短内壁面,第一外围端子的第一连接部位于第一中心端子内侧,第一外围端子的两接触部分别自第一连接部之上下缘向对接舌板的短壁面延伸;第二中心端子暴露于对接腔的短内壁面,第二外围端子的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中心端子外侧,第二外围端子的两接触部分别自第二连接部的上下缘沿对接腔的长内壁面延伸,第一、第二连接器对接时,第一、第二外围端子的接触部对应搭接并与第一、第二连接部共同围成封闭的框体,第一、第二中心端子彼此接触并位于 该框体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外围端子的接触部皆为平板状,第一外围端子的每一第一接触部具有沿对接方向对齐的凸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围端子的第二接触部进一步延伸有与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的竖直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安装部及固定在第一安装部的第一遮蔽壳体,所述第一遮蔽壳体围绕对接舌板形成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前方向对接舌板撕裂弯折形成防呆部,第二连接器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腔自对接部凹设形成,所述对接部对应防呆部设有防呆槽。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向外凸出对接部的锁扣件,所述第一遮蔽壳体设有供所述锁扣件锁扣的窗口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包括自第二安装部延伸的延伸部及固定于延伸部的第二遮蔽壳体,所述第二遮蔽壳体进一步凸设有弹性部,所述弹性部与第一遮蔽壳体相抵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电路板及线缆,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具有延伸出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第二中心端子及第二外围端子具有延伸出第二安装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连接部连接于电路板,第二中心端子及第二 外围端子的连接部位于电路板侧边且连接于线缆。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3481486SQ201320553835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9日
【发明者】钱球, 朱建矿, 李春生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