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973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藉由插头的对接面朝内接面突伸形成的凸环,且在该凸环上形成过渡倾斜面;或者使夹持在对接面和内接面之间的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从而保证插装稳定,及通讯稳定。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电动汽车的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插头和插座,插头具有对接部,插座具有用以收容对接部的收容部,为了达到防水的功效,现有的电连接器藉由在对接部与收容部之间设置防水环以达到防水的功效,惟,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与插头对接后,插装不稳定,从而影响信号传输。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组合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该电连接器组合保证插装稳定,及通讯稳定。
[0005]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0006]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头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
[0007]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插座的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的内接面;
[0008]所述对接面上朝内接面突伸形成有凸环,所述凸环的前端面与凸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过渡倾斜面。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的上侧形成有与插座卡持的卡扣部,所述过渡倾斜面包括靠近卡扣部的上区域段及与所述上区域段相对设置且远离卡扣部的下区域段,于插头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上区域段的厚度与下区域段的厚度不等。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组合还包括设置在插头与插座之间的防水胶,所述防水胶夹持在对接面与内接面之间。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且呈平滑过渡的方式递减。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包括片状本体及自片状本体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块,所述收容部的内侧面上内陷形成有若干与所述防水胶的凸块配合的卡固槽。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若干对插接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暴露在对插接孔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包括设置在收容部内以与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自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形成在收容部的后端的后端壁,所述后端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卡固孔,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壁的后端的后盖,所述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一卡固孔对应设置的若干第二卡固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固定部分别穿过第一卡固孔及第二卡固孔,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侧翼,所述后端壁与后盖相对夹持在侧翼的两侧。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背向收容部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后盖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盖具有板状基部和自所述板状基部朝后端壁延伸且抵持在后端壁上的抵持柱,所述第二卡固孔开设在板状基部上。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由四片两两相对设置的片体以围成矩形框的所述第一接触部。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的前端面上内凹形成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对插接孔对应设置且所述散热孔与对应设置的对插接孔连通。
[0018]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0019]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头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
[0020]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插座的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的内接面;
[0021]防水胶,收容在插座的收容部内;
[0022]所述防水胶夹持在对接面与内接面之间,所述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
[00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呈平滑过渡的方式递减。
[00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上开设有供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组穿过的通孔。
[00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水胶包括片状本体及自片状本体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块,所述收容部的内侧面上内陷形成有若干与所述防水胶的凸块配合的卡固槽。
[00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若干对插接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暴露在对插接孔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包括设置在收容部内以与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自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形成在收容部的后端的后端壁,所述后端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卡固孔,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壁的后端的后盖,所述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一卡固孔对应设置的若干第二卡固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固定部分别穿过第一卡固孔及第二卡固孔,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侧翼,所述后端壁与后盖相对夹持在侧翼的两侧。
[00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背向收容部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后盖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
[002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盖具有板状基部和自所述板状基部朝后端壁延伸且抵持在后端壁上的抵持柱,所述第二卡固孔开设在板状基部上。
[002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的前端面上内凹形成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对插接孔对应设置且所述散热孔与对应设置的对插接孔连通。
[0030]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藉由于插头的对接面上形成朝插座的内接面突伸的凸环,且在该凸环上形成过渡倾斜面;或者使夹持在插头的对接面和插座的内接面之间的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从而保证插装稳定,及通讯稳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0032]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主视图。
[0033]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34]图4是图1所示插头的立体图。
[0035]图5是图4所示插头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36]图6是图4所示第一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37]图7是图1所示插座的立体图,安装有防水胶。
[0038]图8是图7所示插座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安装有防水胶。
[0039]图9是图8的剖视图。
[0040]图10是图7所示插座的又一视角的分解图,安装有防水胶。
[0041]图11是图1所示防水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插头10、与插头10对接的插座20、以及设置在插头10与插座20之间的防水胶30。
[0043]请参阅图4与图5并结合图1所示,所述插头10包括插头本体I及设置在插头本体I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2。所述插头本体I包括基座11、固定在基座11上的固定板12、自基座11向前突伸形成的对接部13、及形成在对接部13上侧的卡扣部14。所述基座11包括本部111、自本部111向后延伸形成的两侧壁112、及由本部111和两侧壁112围设形成的固定槽113。所述固定槽113用以收容固定板12。所述本部111的两侧向上形成有两个成拱形的拱形块114。所述侧壁112朝固定槽113内突伸形成有止挡块115。所述止挡块115上形成有卡勾(未标号)。所述固定板12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勾配合的卡槽(未标号)。所述固定板12的顶面121与止挡块115抵持以限制固定板12位移。所述固定板12上形成有若干焊脚孔122。
[0044]所述对接部13具有朝向插座20的插接方向的对接面131、与对接面131连接且形成在对接面131的左右两侧的侧表面132及连接对接面131和侧表面132且位于对接面131的上下两侧的上表面136和下表面137。所述对接面131上沿插头10的插接方向突伸形成有凸环133。所述凸环133呈长方形状的环形。所述凸环133具有前端面1331、内表面1332及形成在前端面1331与内表面1332之间的过渡倾斜面1333。所述过渡倾斜面1333包括靠近卡扣部14设置的上区域段1334、与上述上区域段1334相对设置且远离卡扣部14设置的下区域段1335、及连接上区域段1334和下区域段1335的中间区域段1336。于插头1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过渡倾斜面1333的上区域段1334的厚度与下区域段1335的厚度不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倾斜面1333的上区域段1334的厚度小于下区域段1335的厚度。诚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倾斜面1333的上区域段1334的厚度大于下区域段1335的厚度,从而有助于对接稳定。所述对接部13内开设有若干对插接孔134和对应所述对插接孔134设置的若干散热孔139,所述对插接孔134和散热孔139自所述对接面131内凹形成。所述对插接孔134与散热孔139连通,从而便于第一导电端子组2散热。所述对接部13的侧表面132与下表面137上向外突伸形成有突条135。
[0045]所述卡扣部14具有相对对接部13的上表面136悬空设置在两悬臂141、自所述悬臂141的首端朝上表面136弯折延伸形成以与上表面136连接的折弯部142、及连接两悬臂141的末端的悬梁143。所述两悬臂141相对平行设置,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隔空间145,悬梁143相对对接部13的上表面136悬空设置。所述上表面136内凹形成有凹陷区138,所述悬臂141与悬梁143的正投影在所述凹陷区138内。所述两悬臂141上突伸形成有抵压块1411、位于抵压块1411的外侧的限位块1412及形成在抵压块1411与限位块1412之间的限位槽1413,所述抵压块1411上形成有沿插头10的对接方向向下倾斜形成的导引面1414,所述限位块1412朝向限位槽1413的侧面与顶面之间形成有倒角1415。所述抵压块1411与限位块1412于插头10的高度方向上的厚度相同。所述悬臂141具有朝向对接部13的上表面136的浮动面1416,所述浮动面1416包括与上表面136平行设置的平面1417及自平面1417向上倾斜延伸形成的斜面1418。于插头10的插拔方向上,该斜面1418与上表面136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大。所述悬梁143具有呈阶梯状的第一阶梯部1431和第二阶梯部1432。所述对接部13的上表面136的两侧还向上突伸形成有栅栏1361,所述栅栏1361沿插头10的插拔方向延伸,并与基座11的拱形块114衔接,所述栅栏1361位于卡扣部14的外侧。
[0046]请参阅图6并结合图3与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01。每个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01具有第一固定部2011、及分别形成在第一固定部2011的前后两侧的第一接触部2012和第一焊脚2013。所述第一固定部2011具有沿第一接触部2012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弹片部2014,该弹片部2014卡持在散热孔139内,并且弹片部2014的活动端2015抵接在散热孔139的垂直端面1391和底端面1392,从而防止插头10与插座20对接时,第一导电端子201后退,使电性连接不稳定。所述第一接触部2012暴露在对插接孔134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012由四片两两相对设置的片体围成矩形框。所述第一焊脚2013穿过所述固定板12的焊脚孔122,以暴露在外部,从而与电路板(未图标)电路连接。
[0047]请参阅图7至图10并结合图1与图3所示,所述插座20包括插座本体21、固定在插座本体21上的后盖22、设置在插座本体2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23及位于左右两侧的左右内侧面(未标号)。所述插座本体21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10的对接部13的收容部
211。所述收容部211具有在电连接器组合100组装后朝向插头10的对接面131的内接面
212、及位于上下两侧的上内侧面213和下内侧面214。所述上内侧面213上朝收容部211内突伸形成有三个间隔设置的延伸块215及分别形成在三个间隔设置的延伸块215之间的抵持块216。于插座20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抵持块216的厚度远远小于延伸块215的厚度。在插头10与插座20对接时,所述三个延伸块215中位于外侧的两个延伸块215收容至所述卡扣部14的悬臂141与对接部13的栅栏1361之间,三个延伸块215中位于中间的延伸块215收容至所述卡扣部14的两悬臂141之间隔空间145内。在所述插头10与插座20对接时,所述抵持块216与卡扣部14的抵压块1411抵持,且当插头10逐渐插入的插座20时,所述卡扣部14在抵持块216的作用下,卡扣部14的末端逐渐朝对接部13的上表面136移动。所述延伸块215内开设有开口,从而使插头10与插座20对接时,具有缓冲性。所述下内侧面214上内凹形成有若干凹槽217。所述插座本体21具有形成在收容部211的后端的后端壁210,所述内接面212为该后端壁210的前面,所述后端壁210还具有与内接面212相对设置的后面218。所述后端壁210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卡固孔219。
[0048]所述后盖22设置在后端壁210的后端,所述插座本体21内开设有背向收容部211设置的容置腔24,该容置腔24与收容部211之间由后端壁210分隔。所述后盖22收容在所述容置腔24内。所述后盖22上开设有与第一卡固孔219对应设置的若干第二卡固孔221。所述后盖22具有板状基部222和自所述板状基部222朝后端壁210延伸且抵持在后端壁210的后面218上的抵持柱223,所述第二卡固孔221开设在板状基部222上。
[0049]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23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30,每个第二导电端子230包括设置在收容部211内以与第一接触部2012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231、自第二接触部23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固定部232及自第二固定部232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焊脚233。所述第二固定部232分别穿过第一^^固孔219及第二卡固孔221。所述第二固定部232上形成有侧翼234,所述后端壁210与后盖22相对夹持在侧翼234的前后两侧。
[0050]请参阅图11并结合图9所示,所述防水胶30设置在插座20的收容部211内。在插头10和插座20对接后,所述防水胶30夹持在插头10的对接面131和插座20的内接面212之间。所述防水胶30的背面31贴靠在后端壁210的内接面212上。所述防水胶30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且呈平滑过渡的方式递减。所述防水胶30包括片状本体32及自片状本体32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块33。所述收容部211的内侧面(上内侧面213和下内侧面214及左右内侧面)上内陷形成有若干与所述防水胶30的凸块33配合的卡固槽25。所述防水胶30上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30的第二接触部231穿过的通孔34。
[0051]请参阅图3并结合图4与图11所示,所述连接器组件100在组装后,所述插头10的对接部13收容在插座20的收容部211内。所述对接部13的凸环133朝向插座20的内接面212。在本实施例中,藉由该凸环133的过渡倾斜面1333,从而抵消了由于卡扣部14与抵持块216扣持时所产生的应力偏差的问题,进而补足插头10与插座20下端的插接不足,有助于防止电连接器组合100组装后松弛,使对接稳定。藉由过渡倾斜面1333的上区域段1334的厚度小于下区域段1335的厚度,可进一步补足插头10与插座20下端的插接补足。而防水胶30的上下端厚度不等,可以使得对接稳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解决上述应力偏差的问题。诚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仅采用过渡倾斜面1333的上区域段1334的厚度与下区域段1335的厚度不等,或者采用防水胶30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中的一种方式作为实施方式。
[0052]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藉由于插头10的对接面131上形成朝插座20的内接面212突伸的凸环133,且在该凸环133上形成过渡倾斜面1333 ;或者使夹持在插头10的对接面131和插座20的内接面212之间的防水胶30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从而保证插装稳定,及通讯稳定。
[0053]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头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 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插座的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的内接面; 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面上朝内接面突伸形成有凸环,所述凸环的前端面与凸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过渡倾斜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的上侧形成有与插座卡持的卡扣部,所述过渡倾斜面包括靠近卡扣部的上区域段及与所述上区域段相对设置且远离卡扣部的下区域段,于插头的高度方向上,所述上区域段的厚度与下区域段的厚度不坐寸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组合还包括设置在插头与插座之间的防水胶,所述防水胶夹持在对接面与内接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且呈平滑过渡的方式递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胶包括片状本体及自片状本体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块,所述收容部的内侧面上内陷形成有若干与所述防水胶的凸块配合的卡固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若干对插接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暴露在对插接孔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包括设置在收容部内以与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自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形成在收容部的后端的后端壁,所述后端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卡固孔,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壁的后端的后盖,所述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一卡固孔对应设置的若干第二卡固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固定部分别穿过第一卡固孔及第二卡固孔,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侧翼,所述后端壁与后盖相对夹持在侧翼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背向收容部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后盖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具有板状基部和自所述板状基部朝后端壁延伸且抵持在后端壁上的抵持柱,所述第二卡固孔开设在板状基部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每个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由四片两两相对设置的片体以围成矩形框的所述第一接触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的前端面上内凹形成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对插接孔对应设置且所述散热孔与对应设置的对插接孔连通。
1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 插头,包括插头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头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头本体具有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具有对接面; 插座,包括插座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插座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用以收容插头的对接部的收容部,所述插座的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对接面的内接面; 防水胶,收容在插座的收容部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胶夹持在对接面与内接面之间,所述防水胶的上下端厚度不等。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胶呈平滑过渡的方式递减。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胶上开设有供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组穿过的通孔。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胶包括片状本体及自片状本体的四周向外延伸形成的凸块,所述收容部的内侧面上内陷形成有若干与所述防水胶的凸块配合的卡固槽。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若干对插接孔,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暴露在对插接孔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包括设置在收容部内以与第一接触部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自第二接触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焊脚;所述插座本体具有形成在收容部的后端的后端壁,所述后端壁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卡固孔,所述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壁的后端的后盖,所述后盖上开设有与第一卡固孔对应设置的若干第二卡固孔,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的固定部分别穿过第一卡固孔及第二卡固孔,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侧翼,所述后端壁与后盖相对夹持在侧翼的两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本体内开设有背向收容部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后盖收容在所述容置腔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具有板状基部和自所述板状基部朝后端壁延伸且抵持在后端壁上的抵持柱,所述第二卡固孔开设在板状基部上。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的前端面上内凹形成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对插接孔对应设置且所述散热孔与对应设置的对插接孔连通。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4030120SQ201420310148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2日
【发明者】游万益, 张勇刚, 李双凤, 张雨辉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