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393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放电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电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进行放电的放电组件。放电组件搭载于空调机、空气净化器等装置中(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0095、0096段及图7记载的放电组件中,放电电极被固定于板金部件的电极固定板上,板金部件使用固定用绝缘子而固定于相向电极上。即,板金部件和固定用绝缘子构成一体的支撑部件,通过该支撑部件支撑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

空调机、空气净化器等装置运转而放电组件被使用时,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烟油子、因放电而生成的硝酸铵等导电性的污损物质附着于支撑部件。在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被一体的支撑部件支撑的结构中,如果污损物质对支撑部件的附着恶化,则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绝缘性会降低。并且,如果污损物质的附着进一步恶化而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通过污损物质而连接,则放电电极和相向电极导通而无法放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100936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括具有从放电电极连续至相向电极的表面的绝缘部件的放电组件中,抑制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绝缘性降低。

本发明的放电组件包括:放电电极;相向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向;以及绝缘部件,具有从所述放电电极连续至所述相向电极的表面,其中,在所述放电电极的放电区域的一侧,设有用于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的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从前侧观察所述放电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侧观察所述放电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所述放电组件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所述放电组件的放电处理部及其周边设备的组装图。

图6是所述放电处理部的正视图。

图7是表示参考例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一结构例。

图9是表示相对于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的距离的放电电极与壁部的距离的比率和放电组件的耐久年数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二结构例。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三结构例。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放电处理部的概略的剖视图,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四结构例。

图1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的空调装置的其它例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20能够搭载于例如空调装置10中。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0调节室内空间s的空气的温度。

[空调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被设置在天花板c的背面。空调装置10包括横宽的箱形的空调用壳体11。在空调用壳体11的长边方向的其中一侧面连接有内气管12。在空调用壳体11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面连接有供气管13。在空调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11a。内气管12的流入端连通于室内空间s,流出端连通于空气通道11a。供气管13的流入端连通于空气通道11a,流出端连通于室内空间s。

在空气通道11a,从空气流动的上游侧(内气管12侧)向下游侧(供气管13侧)依次配置有预过滤器14、放电组件20、触媒过滤器15、换热器16及风扇17。预过滤器14捕集空气中的比较大的尘埃。放电组件20伴随放电而生成活性种,使用该活性种来分解空气中的有害成分或臭气成分。

触媒过滤器15例如在蜂窝结构的基材的表面载持触媒。该触媒使用锰类的触媒或贵金属类的触媒。触媒过滤器15使因放电而生成的活性种进一步活化,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臭气成分的分解。在触媒过滤器15载持有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臭气成分的吸附剂(例如活性炭)。

换热器16进行在空气通道11a中流动的空气的加热和冷却。具体而言,换热器16连接于省略图示的制冷剂回路。在制冷剂回路中,被充填的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换热器16作为利用在其内部流动的低压制冷剂来冷却空气的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此外,换热器16作为利用在其内部流动的高压制冷剂来加热空气的冷凝器而发挥作用。风扇17搬送空气通道11a的空气。

[放电组件的结构]

放电组件20被构成为流注放电式。也就是说,放电组件20通过进行流注放电而生成低温等离子体,伴随于此,在空气中生成反应性高的活性种(高速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如图2、图3及图4所示,放电组件20包括壳体21、收容在壳体21的电压供给部30及收容在壳体21的放电处理部40。

<壳体>

如图2及图3所示,壳体21呈横宽的箱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壳体21使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而形成。壳体21包括下侧壳体部22和安装于下部壳体部22的上部的上侧壳体部23。在壳体21的内部,在壳体2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设有分隔部24。分隔部24将壳体21的内部分割为左右的两个空间。这些空间中的右侧的空间构成收容室26,左侧的空间构成处理室27(通风路)。

分隔部24包括上部分隔壁23a和下部分隔壁51。上部分隔壁23a一体形成于上侧壳体部23的内部。下部分隔壁51详细而言一体形成于后述的绝缘部件41。在分隔部24,以上部分隔壁23a的下表面和下部分隔壁51的上表面互相接触的方式,两个分隔壁上下邻接而被配置。

如图2所示,在壳体21的前表面形成有第一通气口28(流入口)。第一通气口28以连通于处理室27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1的靠左侧的部位。流入第一通气口28的空气流到处理室27的内部。

如图3所示,在壳体21的后表面形成有第二通气口29(流出口)。第二通气口29以连通于处理室27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1的靠左侧的部位。处理室27的内部的空气流到壳体21的外部。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上侧壳体部23的右端的前后方向的中间设有滑动盖25。滑动盖25能够对壳体21的主体进行装拆。如果卸下滑动盖25,则电压供给部30的连接器32(参照图4)露出于壳体21的外部。

<电压供给部>

如图4所示,电压供给部30配置在收容室26。电压供给部30将从外部的电源供给的电源电压供给到放电处理部40。电压供给部30包括基板31、连接器32、电源变压器33、接地端子部34。基板31被配置在收容室26的底部附近。基板31呈左右横宽的板状,被配置在收容室26的整个区域。

连接器32被配置在基板31的右端部的上表面。通过卸下所述的滑动盖25,连接器32露出于壳体21的外部。在连接器32连接有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配线。

电源变压器33设置在基板31的靠左侧的上表面。电源变压器33对经由连接器32供给的电压进行升压。在电源变压器33的左端部设有供给端子部35。在供给端子部35通过紧固部件(螺丝36)而固定放电电极70的供给板75。

接地端子部34被设置在基板31的靠左侧且靠后侧的上表面。在接地端子部34通过紧固部件(螺丝37)而固定相向电极60的图略的接地板。

<放电处理部>

如图4及图5所示,放电处理部40大致配置在处理室27。放电处理部40引起流注放电并净化空气。放电处理部40包括绝缘部件41、相向电极60、放电电极70及稳定器80。

绝缘部件41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构成对放电电极70和相向电极60进行绝缘并支撑的支撑部件。相向电极60及放电电极70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相向电极60与接地连接部69电连接,处于接地状态。放电电极70与电极供给部30电连接,被供给高电压(例如7.0kv)。如果从电压供给部30向放电电极70供给电压,则在两个电极60、70之间进行流注放电。稳定器80由导电性的树脂材料形成,与放电电极70同电位。稳定器80构成用于在放电电极70附近形成稳定的电场的导电性部件(固定部件)。

<绝缘部件>

如图4所示,绝缘部件41被设置在下侧壳体部22的底部。也如图5所示,绝缘部件41包括连结部42、基台部44、支撑部47及下部分隔壁51。

连结部42在处理室27设置在下部分隔壁51的左侧。连结部42具有主体部43和连接部45。主体部43呈从下侧壳体部22的前缘延伸至后缘的长方体状。连接部45连续形成在主体部43的右侧面的后端部和下部分隔壁51之间。

基台部44从主体部43的左侧面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左方伸出。基台部44包括:从下侧壳体部22的底部向上方立起,并互相平行延伸的一对相向壁部;和将这些相向壁部的远端互相连接的u字状的连结壁部。一对相向壁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被设置。据此,在基台部44形成有剖面为圆弧状的圆弧部44a。在绝缘部件41,从基台部44至主体部43的中间部的部分形成有长圆槽46(凹部)。长圆槽46是左右横宽的长圆柱状的槽,其下侧被堵塞,其上侧被开放。

支撑部47被配置在长圆槽46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支撑部47具有支撑部主体48和从支撑部主体48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49(嵌合部)。支撑部主体48呈具有左右横宽的长圆形状的横剖面的柱状。

突起部49被设置在支撑部主体48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突起部49与支撑部主体48同样,呈具有左右横宽的长圆形状的横剖面的柱状。突起部49的高度、左右的宽度、前后的厚度均分别短于支撑部主体48。据此,在支撑部主体48的上端面,在突出部49的周围形成横宽的长圆形环状的设置面50。该设置面50呈大致水平的平面状。放电电极70及稳定器80被支撑于支撑部47。

下部分隔壁51从下侧壳体部22的前缘延伸至后缘。下部分隔壁51靠近下侧壳体部22的前侧而被配置。

<相向电极>

如图4及图5所示,相向电极60被支撑于绝缘部件41。相向电极60例如可与绝缘部件41一体成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独立形成。在一体成形的情况下,相向电极60和绝缘部件41通过嵌件成型而构成为一体的组件。相向电极60以整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水平面上)的方式呈平板状。相向电极60包括:矩形框状的相向电极主体60a;以及从相向电极主体60a的右边后部向右方向延伸并固定于接地端子34的图略的接地板。

相向电极主体60a将第一相向板61、第二相向板62、第一连结板63及图略的第二连结板组合成环状而构成。第一相向板61位于相向电极主体60a的前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相向板62位于相向电极主体60a的后侧,并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相向板61与基台部44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横宽的矩形状的前侧空间部65。第二相向板62和基台部44的后表面之间形成有横宽的矩形状的后侧空间部66。

第一连结板63位于相向电极主体60a的左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连结板63将第一相向板61的左端和第二相向板62的左端连结。在第一连结板63的内缘(右边)形成有基台部44的圆弧部44a嵌合的圆弧槽63a。第二连结板位于相向电极主体60a的右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二连结板将第一相向板61的左端和第二相向板62的右端连结。第二连结板埋设于主体部43的上部。

<放电电极>

如图4及图5所示,放电电极70被支撑于绝缘部件41的上部。放电电极70以使整体位于同一面上(水平面上)的方式呈薄板状。放电电极70的厚度与相向电极60的厚度相比极小。放电电极70包括电极支撑板71、支撑于电极支撑板71的侧缘部的多个放电针73、74以及从电极支撑板71的右侧边的前端部向右方向延伸出的供电板75。供电板75通过螺丝36连接于供电端子部35。

电极支撑板71被配置在基台部44的上方。电极支撑板71以沿基台部44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延伸。在电极支撑板71的中央(电极支撑板71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中间)形成有支撑部47的突起部49嵌入的定位孔72(开口孔)。定位孔72以对应突起部49的外形的方式呈左右横宽的长圆形状。如果突起部49嵌入到定位孔72,电极支撑板71就被设置在设置面50。据此,保持电极支撑板71的平面度。即,电极支撑板71通过设置面50而被支撑为水平的状态。

在电极支撑板71的前缘支撑有细长的针状或棒状的多个第一放电针73。多个第一放电针73沿电极支撑板71的前缘隔开间隔而排列,从电极支撑板71朝前方简直水平延伸。第一放电针73互相平行地被配置。在电极支撑板71的后缘支撑有细长的针状或棒状的多个第二放电针74。多个第二放电针74沿电极支撑板71的后缘隔开间隔而排列,从电极支撑板71朝后方简直水平延伸。第一放电针74互相平行地被配置。电极支撑板71呈沿多个放电针73、74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横宽状。据此,能够在电极支撑板71的前后的侧缘部设置多个放电针73、74。多个第一放电针73和多个第二放电针74在前后方向大致同轴,但也可在左右方向上错开配置。

第一放电针73与第一相向板61平行,第二放电针74与第二相向板62平行。第一放电针73的远端下部与第一相向板61相向,第二放电针74的远端下部与第二相向板62相向。

<稳定器>

稳定器80被配置在支撑部47及放电电极70的上方。稳定器80包括筒状的筒壁部81和从筒壁部81的上端部向左右前后突出的檐部86。在筒状部81嵌入绝缘部件41的突起部49。据此,稳定器80被设置在电极支撑板71的上侧,稳定器80、电极支撑板71及相向电极6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被决定。

檐部86呈外形左右横宽的矩形板状。在筒壁部81嵌入了突起部49的状态下,檐部86处于大致水平状态。檐部86的前缘与第一放电针73的远端相比更向前方突出。檐部86的后缘与第二放电针74的远端相比更向后方突出。也就是说,檐部86的下表面构成水平的平面,沿各放电针73、74而与各放电针73、74平行。

[运转动作]

空调装置10切换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如果空调装置10的风扇17运转,室内空间s的空气通过内气管12而被吸引到空气通道11a。该空气通过预过滤器14。在预过滤器14,空气中的比较大的尘埃被捕集。

通过了预过滤器14的空气通过放电组件20(参照图2)。具体而言,高该空气通过壳体21的第一通气口28流入处理室27。在放电电极20,电压供给部30的电源变压器33向放电电极70供给高电压。其结果,从放电电极70的各放电针73、74的远端朝相向板61、62进行流注放电(参照图6)。高电压还被供给到与放电电极70连接的稳定器80。据此,从放电针73、74向相向板61、62的流注放电稳定。

如果在放电处理部40进行流注放电,伴随于此,空气中生成活性种。其结果,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臭气成分被活性种氧化、分解,空气被净化。处理室27的空气与活性种一起从第二通气口29向壳体21的外部流出(参照图3),并通过触媒过滤器15。在触媒过滤器15,空气中的臭气成分等被吸附。被吸附的臭气成分被活性种分解,从而吸附剂再生。

由此净化的空气在换热器16被加热或冷却后,通过供气管13而被供给到室内空间s。据此,进行室内空间s的制冷或制热,并进行室内空气的净化。

[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组件20的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组件20中,放电电极70和相向电极60被一个部件(一体的部件)即绝缘部件41支撑。由此,在放电电极70和相向电极60被一体的部件即绝缘部件41支撑的结构中,形成从放电电极70连续至相向电极60的表面。

具体而言,例如在图5中,被设置在绝缘部件41的支撑部主体48(放电电极支撑部48)的设置面50的放电电极70和被支撑在基台部44(相向电极支撑部44)的相向电极60如下地通过表面s1、s2、s3而连续。即,放电电极70和相向电极60通过包含支撑部主体48的外侧面s1、基台部44的内侧面s2以及在底部连接外侧面s1和内侧面s2的底面s3的绝缘部件41的表面s而连续。

因此,例如在图7所示的参考例的放电组件的放电处理部中,如果对绝缘部件41的表面s(s1、s2、s3)的污损物质的附着恶化,则放电电极70和相向电极60之间的绝缘性会下降。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组件20设有用于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s的附着抑制结构。

图8及图10~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放电处理部40的剖视图。图8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一结构例,图10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二结构例,图11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三结构例,图12表示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的第四结构例。这些剖面的位置是图6的a-a线位置。

在图8及图10~图12中所示的第一~第四结构例所示的附着抑制结构中,设有抑制污损物质m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的壁部90。壁部90设置在放电电极70的放电区域d的一侧(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90设置在放电区域d的支撑部主体48侧(放电电极支撑部48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90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壁部90可以是与绝缘部件41独立地成形后固定于绝缘部件41的结构,也可以是与绝缘部件41一体成形的结构。此外,壁部90可由与绝缘部件41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由不同于绝缘部件41的材料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组件20中,通过设有如上所述的壁部90,抑制在放电区域d生成的硝酸铵、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烟油子等导电性的污损物质m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s。据此,在具有从放电电极70连续至相向电极60的表面s的绝缘部件41中,抑制放电电极70与相向电极60之间的绝缘性下降。

下面,具体说明结构例1~4,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组件20中的污损物质的附着抑制结构并不限定于以下的结构例。

<第一结构例>

在图8中,绝缘部件41的表面s包含支撑部主体48(放电电极支撑部48)的外侧面s1、基台部44(相向电极支撑部44)的内侧面s2以及在支撑部47的底部连接这些外侧面s1和内侧面s2的底面s3。并且,放电电极70和相向电极60通过绝缘部件41的表面s(s1、s2、s3)而连续。

在图8所示的第一结构例中,壁部90包含从绝缘部件41中安装有相向电极60的安装部分p1向放电电极70侧延伸的伸出部91。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分p1如图6及图8所示是基台部44(相向电极支撑部44)的上端部或其附近部位。伸出部91以遍及设置有多个放电针73(74)的区域整体的方式,与相向电极支撑部44平行地被配置。伸出部91的远端部(上端部)91a与放电针73、74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第一结构例中,伸出部91从安装部分p1向放电电极70侧延伸,因此,作为抑制在放电电极70与相向电极60之间的放电区域d生成的污损物质m进入到绝缘部件41的表面s侧的障壁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此外,通过设置伸出部91,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壁部90的伸出部91之间的距离l2小于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之间的距离l1。因此,在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之间的放电区域d生成的硝酸铵及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烟油子等污损物质m难以通过放电电极70与壁部90的伸出部91之间的间隙。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污损物质m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s的效果。

此外,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壁部90的伸出部91(上端部91a)之间的距离l2为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之间的距离l1的30%以上且68%以下。也就是说,相对于距离l1的距离l2所占的比率(l2/l1×100%)为30%以上且68%以下。

在距离l2小于距离l1的30%的情况下,放电针73(74)接近伸出部91,其间容易引起放电。因此,难以引起在放电电极(70)与相向电极(60)之间本应发生的流注放电。另一方面,在距离l2超过距离l1的68%的情况下,污染物质m容易通过放电针73(74)与伸出部91的间隙,因此,难以有效地抑制绝缘部件41的表面s1、s2、s3的污染物质m的附着。因此,优选距离l2为距离l1的30%以上且68%以下,更优选40%以上且60%以下,最优选50%。

图9的坐标图用近似曲线示出相对于距离l1的距离l2的比率(横轴)与放电组件20的耐久年数(纵轴)之间的关系。从该坐标图可明确,相对于距离l1的距离l2的比率小于30%的情况以及超过68%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目标耐久年数(可使用期间)10年。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在放电针73(74)与伸出部91之间引起的放电及向绝缘部件41的表面的污染物质附着,需要在使用期间达到10年之前进行维修。相对于此,通过使相对于距离l1的距离l2的比率为30%以上且68%以下,能够实现10年以上的耐久年数,在10年间无维修的情况下能持续地使用放电组件20。尤其在相对于距离l1的距离l2的比率为40%以上且60%以下的情况下耐久年数超过11年,在50%的情况下耐久年数达到最长的12年。

此外,放电针73与伸出部91的距离及放电针74与伸出部91的距离可均为距离l1的30%以上且68%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可为只有从放电电极支撑部48观察时位于其中一侧的放电针73与伸出部91的距离处于所述范围内,也可为只有从放电电极支撑部48观察时位于另一侧的放电针74与伸出部91的距离处于所述范围内。

而且,在第一结构例中,伸出部91的远端部(上端部)91a相对于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处于更靠近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的位置。通过使伸出部91的远端部(上端部)91a处于此种位置,与相对于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位于更靠近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污损物质m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s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41具有通过所述的表面s1、s2、s3而连续的凹形状的表面s,从而绝缘部件41的表面积变大,因此,能够使因污损物质m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s上而导致放电电极70与相向电极60导通的时间进一步变长。

另外,第一结构例能够与后述的第二~第四结构例中的至少一个并用。

<第二结构例>

在图10所示的第二结构例中,壁部90包含将由放电电极支撑部48和相向电极支撑部44形成的凹形状的内部空间(即,由凹部46(长圆槽46)形成的凹形状的内部空间)划分为第一空间46a和第二空间46b的划分部92。第一空间46a位于放电区域d侧,第二空间46b相对于第一空间46a位于放电区域d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放电电极支撑部48侧)。

划分部92是从绝缘部件41的支撑部47的底面s3向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立起的障壁。划分部92以遍及设置有多个放电针73(74)的区域整体的方式,大致平行于放电电极支撑部48而被配置。在划分部92与放电电极支撑部48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划分部92与相向电极支撑部44之间也形成有间隙。这些间隙的大小大致相同。在划分部92的远端部(上端部)92a与放电针73、74之间也形成有间隙。

在该第二结构例中,通过设置划分部92,如图10中用虚线所示,能够使从放电电极70至相向电极60的沿面距离变长。

此外,在该第二结构例中,由于划分部92成为障壁,因此,污损物质m相对于第一空间46a不易到达第二空间46b。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污损物质m附着于绝缘部件41的表面s中形成第二空间46b的表面(表面s1和表面s3的一部分)上。

根据以上结构,在第二结构例中,能够抑制放电电极70与相向电极60之间的绝缘性下降。

此外,通过设置划分部92,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壁部90的划分部92之间的距离l3小于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之间的距离l1。因此,在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之间的放电区域d产生的硝酸铵及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烟油子等污损物质m难以通过放电电极70与壁部90的划分部92之间的间隙。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污损物质m附着于绝缘部件41中形成第二空间46b的表面的效果。

此外,与第一结构例同样,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壁部90的划分部92(上端部92a)之间的距离l3为放电电极70的放电针73(74)与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之间的距离l1的30%以上且68%以下(优选40%以上且60%以下、或50%)。据此,能够抑制因放电针73(74)与划分部92接近而产生的放电,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放电区域产生的污染物质m通过放电针73(74)与划分部92的间隙而进入第二空间46b侧。

另外,放电针73与划分部92的距离及放电针74与划分部92的距离可均为距离l1的30%以上且68%以下,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可为只有从放电电极支撑部48观察时位于其中一侧的放电针73与划分部92的距离处于所述范围内,也可为只有从放电电极支撑部48观察时位于另一侧的放电针74与划分部92的距离处于所述范围内。

此外,第二结构例也可与所述的第一结构例及后述的第三结构例和第四结构例中的至少一个并用。此外,在将第一结构例和第二结构例并用的情况下,可在第一及第二结构例中均使相对于距离l1的距离l2、l3的比率处于30%以上且68%以下的范围内,也可只在任意一个结构例中使相对于距离l1的距离l2、l3的比率处于所述范围内。

<第三结构例>

在图11所示的第三结构例中,壁部90包含设置在绝缘部件41的表面的多个突出部93。因此,在该第三结构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突出部93,能够增大绝缘部件41的表面的表面积。据此,因在绝缘部件41的表面附着污损物质m而放电电极70与相向电极60导通为止的时间进一步变长。即。能够使绝缘部件41的表面的沿面距离变长。

在图11的具体例中,突出部93设置在放电电极支撑部48和相向电极支撑部44双方。设置在放电电极支撑部48的突出部93向相向电极支撑部44侧突出,该突出部93的远端部与相向电极支撑部44之间设有间隙。此外,设置在相向电极支撑部44的突出部93向放电电极支撑部48侧突出,该突出部93的远端部与放电电极支撑部48之间设有间隙。在图11中,设置在放电电极支撑部48的突出部93和设置在相向电极支撑部44的突出部93处于隔开间隔而互相相向的位置,但也可设置在互相错开的位置。

另外,突出部93也可只设置在放电电极支撑部48和相向电极支撑部44的任意其中一方。此外,在图11的具体例中,设有多个突出部93,但也可设置一个突出部93。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93以遍及设置有多个放电针73(74)的区域整体的方式,呈大致平行于放电电极支撑部48而延伸的板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各突出部93也可呈以棒状突出的形状。

此外,在第三结构例中,突出部93在凹部46(长圆槽46)的内部空间、即由放电电极支撑部48和相向电极支撑部44形成的凹形状的内部空间,作为抑制污损物质m移动的障壁而发挥作用。

另外,第三结构例也可与所述的第一结构例、第二结构例及后述的第四结构例中的至少一个并用。

<第四结构例>

在图12所示的第四结构例中,绝缘部件41具有贯穿绝缘部件41的多个孔部94。孔部94设置在相向电极支撑部44和支撑部47的底部95双方。设置在底部95的孔部94的开口尺寸大于设置在相向电极支撑部44的孔部94的开口尺寸,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第四结构例中,到达绝缘部件41的表面附近的包含污损物质m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孔部94流出到绝缘部件41外。据此,能够减少对绝缘部件41的表面的污损物质m的附着量。

图12所示的第四结构例优选与所述的第一结构例、第二结构例及第三结构例中的至少一个并用。在图12中,示出了将用两点划线所示的伸出部91(第一结构例)和第四结构例并用的情况。

[空气净化器]

图1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组件20的空调装置10的其它例的概略图。图13所示的空调装置10是用于净化室内空间的空气的空气净化器10。

如图13所示,空气净化器10具备箱形的空调用壳体11。在空调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空气通道11a。空调用壳体11具有连通于空气通道11a的空气吸入口11b和空气吹出口11c。从空气吸入口11b吸入到空调用壳体11内的空气在空气通道11a流动并从空气吹出口11c吹出到空调用壳体11外。

在空气通道11a从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空气吸入口11b侧)向下游侧(空气吹出口11c侧)依次配置有预过滤器14、放电组件20、触媒过滤器15及风扇17。

放电组件20通过进行流注放电而生成低温等离子体,伴随于此在空气中生成反应性高的活性种(高速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在图13所示的空气净化器10中,作为放电组件20能够使用与图2至图12所示的结构同样的放电组件。此外,关于预过滤器14、触媒过滤器15及风扇17,也与所述的图1所示的空调装置10的对应的部件同样。

在空气净化器10中,如果风扇17运转,室内空间的空气通过空气吸入口11b而被吸引到空气通道11a中。该空气通过预过滤器14。在预过滤器14,空气中的比较大的尘埃被捕集。

通过了预过滤器14的空气通过放电组件20。在放电组件20,如果向放电电极70供给高电压,则从放电电极70的各放电针73、74的远端向相向电极60的相向板61、62进行流注放电(参照图6)。如果在放电处理部40进行流注放电,伴随于此在空气中生成活性种。其结果,空气中的有害成分或臭气成分被活性种氧化、分解,空气得到净化。

通过了放电组件20的空气与活性种一起向放电组件20的外部流出,并通过触媒过滤器15。在触媒过滤器15,空气中的臭气成分等被吸附。被吸附的臭气成分被活性种分解,从而吸附剂再生。如此被净化的空气通过空气吹出口11c被供给到室内空间。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放电组件20搭载于空调装置10的情况,但放电组件20也可搭载于空调装置10以外的其它设备。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放电组件20为流注放电式的情况,但放电形式并不限定于流注放电,也可为其它形式的放电。

另外,概括说明所述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

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组件包括:放电电极;相向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向;以及绝缘部件,具有从所述放电电极连续至所述相向电极的表面,其中,在所述放电电极的放电区域的一侧,设有用于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的壁部。

在该结构中,在放电电极的放电区域的一侧的部位设有壁部,抑制在放电区域生成的硝酸铵、室内空气中所含的烟油子等导电性的污损物质附着于绝缘部件的表面。据此,在具有从放电电极连续至相向电极的表面的绝缘部件中,能够抑制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绝缘性下降。

在所述放电组件中,优选: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壁部的距离小于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相向电极的距离。

在该结构中,通过使放电电极与壁部的距离小于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的距离,从而在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放电区域产生的硝酸铵及室内的空气中所含的烟油子等污损物质难以通过放电电极与壁部之间的间隙。据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绝缘部件的表面的效果。

在所述放电组件中,优选: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壁部的距离为所述放电电极与所述相向电极的距离的30%以上且68%以下。

在放电电极与壁部的距离小于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的距离的30%的情况下,放电电极与壁部接近,从而其间容易引起放电。因此,难以发挥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本来的放电功能。另一方面,在放电电极与壁部的距离超过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的距离的68%的情况下,污损物质容易通过放电电极与壁部之间的间隙,因此,难以有效地抑制绝缘部件的表面的污损物质的附着。因此,从抑制放电电极与壁部之间的放电并有效地抑制污染物质向绝缘部件的表面的附着的观点出发,优选放电电极与壁部的距离为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的距离的30%以上且68%以下,更优选40%以上且60%以下,最优选50%。

在所述放电组件中,所述壁部也可包含从所述绝缘部件中安装有所述相向电极的部分向所述放电电极侧延伸的伸出部。

在该结构中,壁部的伸出部从安装有相向电极的部分向放电电极侧延伸,因此,作为抑制在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放电区域产生的污损物质进入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侧的障壁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所述放电组件中,优选:所述绝缘部件呈凹形状。

在所述的结构中,通过设置壁部能够抑制污损物质向绝缘部件的表面的附着,但是难以完全防止污损物质的附着,难以避免伴随使用时间的经过而污损物质逐渐附着于绝缘部件的表面上。对此,在该结构中,通过使绝缘部件具有凹形状而绝缘部件的表面积增大,因此,能够使因在绝缘部件的表面附着污损物质而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导通为止的时间进一步变长。

在所述放电组件中,也可以为:所述绝缘部件包含支撑所述放电电极的放电电极支撑部和支撑所述相向电极的相向电极支撑部,所述壁部包含划分部,该划分部将由所述放电电极支撑部和所述相向电极支撑部形成的凹形状的内部空间划分为所述放电区域侧的第一空间和相对于所述第一空间位于所述放电区域的相反侧的第二空间。

在该结构中,壁部的划分部将由放电电极支撑部和相向电极支撑部形成的凹形状的内部空间划分为放电区域侧的第一空间和相对于第一空间处于放电区域的相反侧的第二空间。第二空间相对于放电区域侧的第一空间而位于放电区域的相反侧。由此,划分部成为障壁,从而相对于第一空间,污损物质难以到达到第二空间。因此,在该结构中,能够有效地抑制污损物质附着于绝缘部件的表面中形成第二空间的表面上,因此,能够抑制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之间的绝缘性下降。

在所述放电组件中,所述壁部也可包含设置在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的一个或多个突出部。

在该结构中,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突出部,能够增大绝缘部件的所述表面的表面积。据此,能够使因在绝缘部件的表面附着污损物质而放电电极与相向电极导通为止的时间进一步变长。

在所述放电组件中,所述绝缘部件也可具有贯穿所述绝缘部件的一个或多个孔部。

在该结构中,由于在绝缘部件设有一个或多个孔部,因此,到达绝缘部件的表面附近的包含污损物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孔部流出到绝缘部件外。因此,能够减少对绝缘部件的表面的污损物质的附着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