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7567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15年5月6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第cn204315752u号专利揭示的正反插连接器包括呈反向对称配置的两排端子。各排端子中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二的位置上依次设置侦测端子、usb2.0正信号端子、usb2.0负信号端子、电源端子、接地端子。此种连接器不能通过大电流且不能根据客户需求传输扩展信号。另外,各排端子中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二的位置上的各端子之两侧为光滑设置,在制造过程中上下重叠的两各端子不利于模具的抵压,影响成品率。2016年3月16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第cn105406241a号专利揭示的正反插电连接器包括两排设置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分别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的颈部设置有一对耳部以工模具上下抵压。但是第二端子未设置耳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上下重叠时,模具抵压第二端子比较困难,制造时容易出现第二端子抵压不到位而降低成品率。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满足大电流和易于制造的电连接器。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排端子及遮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两排端子数量相等且反向对称配置于所述舌板的两个表面,各排端子包括居中连续配置的五个中间端子及与所述五个中间端子相距两个端子位置的接地端子,所述五个中间端子的两侧皆具有不设置端子的预留空间,所述五个中间端子包括拓展端子。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两排端子均由所述五个中间端子及与所述五个中间端子相距两个端子位置的接地端子组成。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舌板的各表面分别具有十二个端子位置,所述五个中间端子依序为配置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五至第九的位置上的侦测端子、正信号端子、负信号端子、所述拓展端子、及电源端子。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各端子均包括露出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部,所述各排端子进一步包括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自所述接触部侧向延伸以供模具抵压的耳部,所述两排端子中的耳部前后错位设置。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遮蔽片位于所述两排端子之间,所述遮蔽片包括板体部,所述板体部进一步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板体和右板体及横向延伸且连接所述左板体和右板体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耳部前后错位设置。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端子分别包括自所述接触部向前延伸以提供抵压空间的头部,所述两排端子的头部横向错位。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上排端子、下排端子及遮蔽片一体射出成型为一体,所述第一本体进一步包括抵压槽,各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均部分露出于所述抵压槽内。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二本体与固持有两排端子及遮蔽片的第一本体一体射出成型形成一体。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且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形成插设空间。进一步地,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两排端子及遮蔽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舌板的各表面分别具有十二个端子位置,所述两排端子数量相等且反向对称配置于所述舌板的两个表面,各排端子均由居中连续配置的五个中间端子及与所述五个中间端子相距两个端子位置的接地端子组成,所述五个中间端子的两侧皆具有不设置端子的预留空间,所述五个中间端子由依序配置于所述十二个端子位置中的第五至第九的位置上的侦测端子、正信号端子、负信号端子、所述拓展端子、及电源端子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12根导电端子的设计既能满足usb2.0规范,满足3至5a的大电流,且可以传输特定需求的拓展信号,更可正反插且可兼容标准typec插头。【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是图3自另一角度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移除遮蔽壳体后的立体图。图6是图5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移除遮蔽壳体和第二本体后的立体图。图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移除遮蔽壳体和第二本体后自上向下看的俯视图。图9是图7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移除遮蔽壳体和第二本体后自下向上看的仰视图。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移除遮蔽壳体和第二本体后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图11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移除遮蔽壳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后自上向下看的俯视图。图1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的排布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2基座21前抵持槽211后抵持槽212舌板22对接槽221第一本体23第一舌板24抵压槽241第二本体25端子4接触部401固持部402焊接部403上排端子41下排端子42第一端子43头部431耳部432遮蔽片6板体部61左板体62右板体63横梁64遮蔽壳体7插设空间700上壁71下壁72侧壁73前挡部74后挡部75凸包76固持脚7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4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插接端为前端且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请参照图1至图13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为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2内的两排端子4及遮蔽片6、及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外的遮蔽壳体7。所述电连接器100为沉板式,悬置于所述电子设备(未图示)中的电路板(未图示)的凹槽中。请参照图1至图1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基座21及自所述基座21向前延伸的舌板22。所述基座21包括若干前抵持槽211及若干后抵持槽212。所述若干前抵持槽211及若干后抵持槽212分别环设于所述基座21的前端和后端。所述舌板22包括位于两侧的对接槽221以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时夹持。所述舌板22具有上、下两个表面。所述舌板22的上、下两个表面分别设置有抵压槽241。所述绝缘本体2包括第一本体23和第二本体25。所述第一本体23包括基座21及自所述基座21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板24。所述第一舌板24和所述第二本体25共同形成所述舌板22。请参照图5至图13,所述两排端子4包括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各所述端子4均包括露出于所述舌板22的上、下两个表面外的接触部401、部分固持于所述舌板22和基座21内的固持部402及延伸出所述基座21外的焊接部403。请再结合图14,所述两排端子4均包括十二个端子位置,所述上排端子41为a1至a12,所述下排端子42为b1至b12。所述两排端子4均包括位于第五至第八的四个端子位置的第一端子43、位于第九位置的电源端子及位于第十二位置的接地端子。所述各排端子4的第一端子43为依序位于第五至第八的四个端子位置的第一侦测端子、第一usb2.0正信号端子、第一usb2.0负信号端子及拓展端子。所述两排端子4中的第一至四、第十、第十一的六个端子位置上未设置任何端子4以形成预留空间。各所述第一端子43均包括设于其前端的头部431及耳部432。所述耳部432位于各所述第一端子43的基础部且侧向延伸形成。另外,所述各排端子4中的第五至第九的五个位置上的端子4合称为中间端子4。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端子4数量相同均为六个端子4,且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为方向对称配置,从而可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正向或反向对接。所述拓展端子为可根据特定需求传输拓展信号,增强所述电连接器100传输信号的多样性。请参照图5至图13,所述遮蔽片6为板状结构。所述遮蔽片6包括板体部61。所述板体部61进一步包括对称设置的左板体62和右板体63及横向延伸且连接所述左板体62和右板体63的一个横梁64。请参照图1至图4,所述遮蔽壳体7包括上壁71、下壁72及两侧侧壁73。所述遮蔽壳体7形成有插设空间700。所述遮蔽壳体7进一步包括若干前挡部74、若干后挡部75、若干凸包76及若干固持脚77。所述若干前挡部74、若干后挡部75及若干凸包76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壁71和下壁72上。所述若干前挡部74和若干后挡部75通过撕裂成型方式向所述插设空间700内弯折形成且形成有开口。所述若干凸部通过冲压成型方式向所述插设空间700内突伸形成且未形成开口。所述若干凸包76可以在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时,共同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地连接。所述若干固持脚77对称设置于所述遮蔽壳体7的两侧侧壁73且通过撕裂成型方式向外弯折形成且形成有开口。请参照图1至图14,所述上排端子41、下排端子42及遮蔽片6与所述第一本体23一体射出成型形成一体。在所述上排端子41、下排端子42及遮蔽片6与所述第一本体23一体射出成型时:首先,利用模具在上下方向分别抵压各所述上排端子41、遮蔽片6的左板体62和右板体63及各下排端子42。此时,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两排各第一端子43通过其耳部432被模具上下抵压;然后,将液态绝缘材料与所述上排端子41、下排端子42及遮蔽片6一体射出成型形成一体;最后,撤出模具且通过所述抵压槽241切除各端子4露出于所述抵压槽241内的连料部(未图示)。所述遮蔽片6固持于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之间且互不接触。所述上排端子41的接触部401向上露出于所述第一舌板24的上表面。所述下排端子42的接触部401向下露出于所述第一舌板24的下表面。所述两排端子4的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的接触部401前端均埋设于所述第一舌板24的前端内。所述两排端子4的第一端子43的头部431均埋设于所述第一舌板24的前端内,且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端子43的头部431相对于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端子43的头部431侧向偏移从而令各所述下排端子42的第一端子43的头部431偏离各所述上排端子41的第一端子43的头部431,以便于模具抵压和防止两排端子4的第一端子43相互搭接。所述两排端子4的焊接部403在横向方向上呈一排排列设置。所述第一本体23的抵压槽241设置于所述各排端子4中的第一至四、第十、第十一的六个端子位置上及各所述第一端子43之间。所述上排端子41的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的下表面部分露出于所述抵压槽241内。所述下排端子42的电源端子及接地端子的上表面部分露出于所述抵压槽241内。所述两排端子4的各第一端子43的耳部432均露出于所述抵压槽241内。所述遮蔽片6的左板体62和右板体63部分露出于所述抵压槽241内。所述下排端子42的耳部432、遮蔽片6的横梁64及上排端子41的耳部432分别自前向后错位设置,从而使模具可以分别抵持于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两排各第一端子43。所述第二本体25与固持有所述上排端子41、下排端子42及遮蔽片6的第一本体23一体射出成型形成一个整体。所述第二本体25填充所述第一舌板24的抵压槽241且包覆各所述第一端子43的头部431。所述遮蔽片6的板体部61的两侧横向延伸出所述舌板22的两侧及所述对接槽221内,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地连接。所述遮蔽壳体7与所述绝缘本体2之间形成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的插设空间700。固持有所述两排端子4及遮蔽片6的绝缘本体2自后向前安装于所述遮蔽壳体7内。所述遮蔽壳体7的各前挡部74向后抵持于对应的所述基座21的各前抵持槽211。所述遮蔽壳体7的各后挡部75向前抵持于对应的所述基座21的各后抵持槽212。所述遮蔽壳体7的前挡部74和后挡部75共同在前后方向上固定所述绝缘本体2。所述遮蔽壳体7通过所述若干固持脚77插设且通过焊接固持于电子设备(未图示)中的电路板(未图示),并与之接地连接。所述上排端子41和下排端子42的焊接部403分别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以电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片6与所述遮蔽壳体7之间并未电性连接,而是通过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接地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片6可以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板体部61两侧的一对接地脚(未图示)。所述一对接地脚(未图示)位于所述板体部61的两侧后端且横向延伸出所述基座21以与所述遮蔽壳体7的内壁接触,从而通过所述遮蔽壳体7进行接地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12根端子4的设计既能满足usb2.0规范,满足3至5a的大电流,且可以传输特定需求的拓展信号,更可正反插且可兼容标准typec插头。更由于各所述第一端子43分别设置有耳部432,有利于在制造过程中模具对各所述第一端子43的抵压,使制造更为方便,提高成品率。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