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418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屏蔽效果较好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数据传输线和连接在数据传输线两端的两个连接器。该数据传输线由若干根导线并行排列而成,每根导线均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在该若干根导线的外围还包覆有外被层,以对该些导线起到相对定位和保护的作用,同时还能实现导体与外部信号之间的信号屏蔽。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盘及主机等电子产品的数据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传输频率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数据传输线的屏蔽效果已无法满足要求。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在数据传输线的导体外侧再包覆一层包覆层,从而在包覆层与外被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导体与外部信号之间的屏蔽,增强了屏蔽效果。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扁平线缆和连接在所述扁平线缆一端的第一连接器,所述扁平线缆包括若干导线和包覆在若干导线外围的外被层,所述导线包括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和包覆在导体外围的包覆层;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和收容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若干金手指,所述扁平线缆的导体与其中一端的金手指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另一端金手指突伸超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对接接口与slimline SAS连接器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扁平线缆的收容部及遮覆在所述收容部外侧的绝缘部,所述收容部的前端开设有供收容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内突设有凸柱,所述凸柱穿过所述第一电路板并连接收容腔的上下内壁面,以将所述第一电路板限位在所述收容腔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容部的后端开设有供收容所述扁平线缆的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所述收容槽在收容部厚度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且沿第一电路板的插接方向看,所述收容腔位于所述两个收容槽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绝缘部上的弹片,所述弹片的前端设有呈U型状反向延伸的反向延伸部、后端设有向两侧延伸的卡持部,所述绝缘部上对应设有用以限位收容所述反向延伸部和卡持部的限位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反向延伸部包括位于弹片前端且呈U型状设置的U型部和自U型部末端向后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呈平板状设置且具有凸伸超出所述U型部的突伸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设置在绝缘部的底壁上以供限位收容所述U型部的凹槽和位于所述凹槽旁侧以供限位收容所述突伸部的突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伸部设置有两个且分设在所述U型部的两侧,所述突块呈L型设置且设置有两个,所述两个L型突块相对设置,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两个L型突块之间,所述突块内凹设有供限位收容所述突伸部的收容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扁平线缆包括并排且相邻设置的第一导线、第二导线和第三导线,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构成差分信号对,所述第三导线为接地导线,所述第三导线相邻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设置,以将相邻两组差分信号对间隔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包覆层采用介电系数为2.1至2.4的绝缘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扁平线缆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和收容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若干金手指,所述扁平线缆的导体与其中一端的金手指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接口与Mini SAS连接器相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与扁平线缆相对的一端开设有开槽,所述第二电路板另一端的金手指收容在所述开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通过在扁平线缆的导体外围再包覆一层包覆层,从而可在该包覆层与外被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导体与外部信号之间的屏蔽,增强了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扁平线缆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扁平线缆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一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是图5中第一收容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7是图5中第一弹片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8是图5中第一绝缘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9是图1中第二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 9所示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1是图10中第二收容部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2是图10中第二弹片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3是扁平线缆与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其包括扁平线缆100及连接在所述扁平线缆100两端的第一连接器200和第二连接器300。

请参图2与图3所示,所述扁平线缆100包括若干导线10和包覆在若干导线10外围的外被层16,所述导线10包括并排且相邻设置的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以及相邻第一导线11或第二导线12设置的第三导线13。其中,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构成差分信号对,用于传输高频信号;所述第三导线13为接地导线,可用以抑制差分信号对旁侧的信号干扰。所述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及第三导线13的中心排布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扁平线缆100的整体形状呈扁平状,且所述扁平线缆100的横截面在左右及上下方向上结构对称。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扁平线缆100包括有若干组借由若干接地导线13间隔设置的所述差分信号对,并且所述差分信号对均并排设置。将所述差分信号对与所述接地导线13设计为相互间隔设置,从而所述接地导线13可对相邻两组差分信号对产生隔离,防止相互干扰。

所述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和第三导线13分别具有位于中心位置处的导体14和包覆在导体14外围的包覆层。

其中,所述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包覆层分别包括包覆在导体14外围的第一包覆层15和包覆在第一包覆层15外围的第二包覆层1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包覆层15的介电系数低于所述第二包覆层17的介电系数。具体来讲,所述第一包覆层15采用介电系数为2.1至2.4的绝缘材料制成,以提供导体14较好的信号传输环境,减少信号的传播延迟,降低信号之间的串扰,保证信号的高速有效传输,减小信号衰减。

所述第二包覆层17设置为介电系数相对较高,具体为采用由可吸收电磁波的吸波材料制成吸波层,借此,可以利用该吸波层17吸收外界辐射的电磁波,有效抑制外界电磁干扰,对导体14与外界进行有效隔离,保证高频、超高频信号传输;另,所述吸波层17还具有质量轻、耐温、耐湿、抗腐蚀等性能,进而可有效保护位于内侧的导体14,延长扁平线缆100的使用寿命。

另,本实施方式中,因所述第三导线13设置为接地导线,从而一方面,可将其导体14的直径设置为异于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导体14的直径,即所述接地导线13的导体14的直径可根据差分信号对的阻抗匹配情况进行调整,可以为大于或小于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导体14的直径;另一方面,可将接地导线13的包覆层仅设置为一层,该包覆层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以对接地导线13的导体14和相邻的第一导线11或第二导线12的导体14构成绝缘隔离。

所述外被层16包覆在所述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和第三导线13的外侧,以进行相对定位和保护。所述外被层16采用耐候性较好和抗疲劳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热塑性弹性体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材料制成,以对内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导线11、12、13形成较好的保护,提高所述扁平线缆100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三导线13与相邻的第一导线11或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与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的中心间距相同,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之间的差分阻抗得以有效减小,耦合效应增强,保证高频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请参图4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2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20和收容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0内的第一电路板21。所述第一电路板21的上下两侧、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若干金手指22,且所述第一电路板21其中一端的金手指221与所述扁平线缆100的导体14电性连接、另一端的金手指222突伸超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0,以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200的对接接口与slimline SAS连接器相对应。

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0包括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一电路板21和扁平线缆100的第一收容部23及遮覆在所述第一收容部23外侧的第一绝缘部24。所述第一收容部23的前端开设有供收容所述第一电路板21的第一收容腔231,所述第一收容腔231内突设有凸柱232,所述凸柱232穿过所述第一电路板21并连接第一收容腔231的上下内壁面,以将所述第一电路板21限位在所述第一收容腔231内。

所述第一收容部23的后端开设有供收容所述扁平线缆100的第一收容槽233,所述第一收容槽233与所述第一收容腔231相连通,所述第一收容槽233在第一收容部23厚度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且沿第一电路板21的插接方向看,所述第一收容腔231位于所述两个第一收容槽233之间,从而所述扁平线缆100可在所述第一收容槽233和第一收容腔231内与所述第一电路板21上、下两侧的金手指22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器2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部24上的第一弹片25,所述第一弹片25的前端设有呈U型状反向延伸的第一反向延伸部251、后端设有向两侧延伸的第一卡持部252。所述第一反向延伸部251包括位于第一弹片25前端且呈U型状设置的第一U型部2511和自第一U型部2511末端向后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512,所述第一延伸部2512呈平板状设置且具有凸伸超出所述第一U型部2511的第一突伸部25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伸部2513设置有两个且分设在所述第一U型部2511的两侧,所述第一U型部2511的中间位置处凹设有第一U型槽2514。

所述第一绝缘部24上对应设有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一反向延伸部251和第一卡持部252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绝缘部24的底壁241上以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一反向延伸部251的第一凹槽242和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42旁侧以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一突伸部2513的第一突块243。所述第一突块243呈L型设置且设置有两个,所述两个L型第一突块24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242形成于所述两个L型第一突块243之间,所述第一突块243内凹设有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一突伸部2513的第一收容孔244。

所述两个L型第一突块243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部24的底壁241前端,并将所述第一凹槽242围设形成凸字型,以供收容所述第一U型部2511和第一延伸部2512。所述两个L型第一突块243之间还设有一限位块245,该限位块245限位收容在所述第一U型槽2514内,以限位所述第一弹片25。

所述限位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部24的底壁241后端以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一卡持部252的第一卡持块246,所述第一卡持块246也设置有两个,该两个第一卡持块246均呈L型且相对设置,以将所述第一卡持部252限位在所述第一卡持块246的内壁与第一绝缘部24的底壁241之间。从而,借由所述第一卡持部252与第一卡持块246、第一反向延伸部251与第一凹槽242、第一突伸部2513与第一收容孔244、以及限位块245与第一U型槽2514的相互配合,可将所述第一弹片25限位在所述第一绝缘部24的底壁241上。

所述第一弹片25的第一延伸部2512上开设有一方形的第一开口2515,所述第一绝缘部24的底壁241上还设有沿前后方向排布的第一抵持块247和第一扣合块248,所述第一抵持块247和第一扣合块248均呈倾斜状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弹片25与第一绝缘部24组装完成后,所述第一抵持块247与所述第一延伸部2512的末端相抵顶,所述第一扣合块248扣合在所述第一开口2515中。

请参图9至图1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3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30和收容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内的第二电路板31。所述第二电路板31的上下两侧、前后两端分别设有若干金手指32,且所述第二电路板31其中一端的金手指321与所述扁平线缆100的导体14电性连接、另一端的金手指322收容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内,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器300的对接接口与Mini SAS连接器相对应。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包括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二电路板31和扁平线缆100的第二收容部33及遮覆在所述第二收容部33外侧的第二绝缘部34。所述第二收容部33的后端(即与扁平线缆100相对的一端)开设有供收容所述第二电路板31的第二收容腔331、前端(即靠近扁平线缆100的一端)开设有供收容所述扁平线缆100的第二收容槽332,所述第二收容槽332与所述第二收容腔331相连通,所述第二收容槽332在第二收容部33厚度方向上设置有两个,且沿第二电路板31的插接方向看,所述第二收容腔331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收容槽332之间,从而所述扁平线缆100可在所述第二收容槽332和第二收容腔331内与所述第二电路板31上、下两侧的金手指32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绝缘部34的后端开设有开槽340,所述第二电路板31另一端的金手指322收容在所述开槽340内,以便与对接连接器对接。

所述第二连接器3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部34上的第二弹片35,所述第二弹片35的后端设有呈U型状反向延伸的第二反向延伸部351、前端设有向两侧延伸的第二卡持部352。所述第二反向延伸部351包括位于第二弹片35后端且呈U型状设置的第二U型部3511和自第二U型部3511末端向前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512,所述第二延伸部3512呈平板状设置且具有凸伸超出所述第二U型部3511的第二突伸部35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突伸部3513设置有两个且分设在所述第二U型部3511的两侧,所述第二U型部3511的中间位置处凹设有第二U型槽3514。

所述第二绝缘部34上对应设有用以限位收容所述第二反向延伸部351和第二卡持部352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设置在第二绝缘部34的底壁341后端以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二反向延伸部351的第二突块342和设置在底壁341前端以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二卡持部352的第二卡持块343。所述第二突块342的中间位置处凹设有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二U型部3511的第二凹槽344,所述第二突块342的两端凹设有供限位收容所述第二突伸部3513的第二收容孔345。

所述第二卡持块343设置有两个,该两个第二卡持块343均呈L型且相对设置,以将所述第二卡持部352限位在所述第二卡持块343的内壁与第二绝缘部34的底壁341之间。所述第二弹片35的第二延伸部3512上开设有一方形的第二开口3515,所述第二绝缘部34的底壁341上还设有沿前后方向排布的第二抵持块346和第二扣合块347,所述第二抵持块346和第二扣合块347均呈倾斜状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二弹片35与第二绝缘部34组装完成后,所述第二抵持块346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512的末端相抵顶,所述第二扣合块347扣合在所述第二开口3515中。

从而,借由所述第二卡持部352与第二卡持块343、第二U型部3511与第二凹槽344、第二突伸部3513与第二收容孔345、第二抵持块346与第二延伸部3512的末端、以及第二扣合块347与第二开口3515的相互配合,可将所述第二弹片35限位在所述第二绝缘部34的底壁341上。

请参图13所示,所述扁平线缆100一端的导体14与所述第一电路板21上的金手指221电性连接、另一端的导体14与所述第二电路板31上的金手指321电性连接,以实现第一连接器200与第二连接器300之间的信号传输。本实施例中,所述扁平线缆100设置有两层,以便与第一电路板21和第二电路板31上下两侧的金手指22、32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300为Mini SAS连接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也可以为SATA 7PIN或者Mini SAS HD连接器或者其他连接器,只要能够与所述扁平线缆100对应焊接固定,继而实现第一连接器200与第二连接器300之间的信号传输即可,于此不予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线缆连接器组件1通过在扁平线缆100的导体14外侧包覆一层包覆层15,从而可在该包覆层15与外被层16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导体14与外部信号之间的屏蔽,增强了屏蔽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