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366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特别涉及与电路板之电气交互连接。
计算机系统一般包括有至少一电路板,一计算机机架及相关外部设备以交互连接方式与该电路板结合。通常电路板包括有沿著该电路板一缘所设置的导电垫片。当该电路板之边缘插入一个“板缘式”连接器时,这些导电垫片乃系有弹性地与该板缘连接器中所有对应之端子相接合。
通常,一“板缘式”连接器系被用来一对一地使位于电路板上之电子元件与一外部设备作交互电连接,而这些外部设备可为视频信息之类的电路板,或为一硬盘驱动器,或为一软盘驱动器。而另一种方式,乃系用“端头式”连接器系直接直立于该电路板上,以用来将该位于电路板上之电子元件与这些外部设备作交互连接。
在某些情况下,数个“端头式”连接器与“板缘式”连接器是被用来对一电路板及各外部设备之交互连接。
而伴随著此种数个位置之交互连接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该等计算机之组合中,此种界于数个外部设备及数个电路板间之交互连接乃系需要数个组合之步骤才能完成此交互连接。而计算机系统通常是批量生产的,是故此种额外的组合程序系会增加制造成本。
因此,有需要利用一种连接器,其能对一电路板与外部设备之交互连接,可化简其计算机组合之步骤。而本发明即系能满足此种需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电连接器以用来配合一电路板,该电路板包括有提供电源及信号之导电垫片位于该电路板之一边缘,且包括有计算机机架。本发明之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绝缘本体,其包括有一前侧部及一后侧部。一槽道系成形于该前侧部且其尺寸设计成可以滑移地容纳该电路板缘。第一及第二组通道,各通道系贯穿界于前侧部与后侧部间之绝缘本体。且各通道设有位于该槽道中之一开口。本发明之电连接器也包括有数个信号导电件,各信号导电件包括有一信号接触部。该信号导电件的尺寸被设计成可以被置于该等第一通道中,因而各个别的信号接触部系贯穿个别的开口。当该电路板缘为该槽道所容纳时,该接触部乃系突伸进该槽道中以接触位于该电路板缘之各信号导电垫片。相同地,亦设有数个电源导电件,各包括一电源接触部。电源导电件的尺寸被设计成可以安置于第二通道中,因而各个别的电源接触部系贯穿个别的开口。当该电路板缘为该槽道所容纳时,这些接触部乃系伸入该槽道以与个别的电源导电垫片相接触。
本发明之电连接器之另一特征包括一绝缘本体,包括一前侧部及一后侧部、一槽道乃系成形于一前侧部且其尺寸被设计成可以滑移地容纳该电路板。该绝缘本体包括有固定装置以将该本体固定于一计算机机架上。
本发明之另一特征,系一板缘装置大体包括至少一卡锁件,包括一主体,及至少两个弹性而侧向分隔之指部,由该主体部延伸出去。该板缘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绝缘本体,后者包括一前侧部及一后侧部。一板缘由前侧部延伸出。该绝缘本体设有至少一个别的卡锁沟,其尺寸被 设计成可以滑移地容纳个别卡锁件之主体。而各指部之远端乃系垂直于该卡锁件主体之方向延伸出去。
本发明化简了交互连接之组合步骤,而得以提供一电连接器配合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提供了电源及信号传输之连通,且仅藉一连接器即得以完成。因此,信号及电源连接得以藉一次组合步骤完成,而非用数个连接器采用多重组合步骤。更者,本发明为电交互连接允许将一电路板固定至一计算机机架上,从而有助于该电路板之定位以利简化整个组合。


图1为本发明之计算机系统之板件配合一连接器之部分分解立体顶视图。
图2为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组合之最佳实施例的分解剖视立体顶视图。
图3为本发明之计算机组件配合一连接器之垂直剖视图。
图4为图2之连接器之剖视立体图以说明一悬臂式之导电件。
图5为图2之连接器之剖视立体图以说明一弹性式之导电件。
图6为图2之连接器插入一常用具有导电指部之双面板缘之剖视图。
图7为一常用单面板缘连接器配合条状导电指部之分解立体顶视图。
图8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与一图7所示之单面板缘装置结合,而沿著如图1所示线8-8所形成之平面所剖切之剖视图。
图9系一主机板配合一板缘装置可滑动地与本发明之电连接器结合,其中该连接器乃是固定在计算机机架上之部分分解立体顶视图。
图10为一可拆卸式板缘装置卡锁件与本发明之板缘连接器之接合之部分立体分解底视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之可拆卸式板缘卡锁件之前视图。
图12为图11中之卡锁件之顶视图。
图13为图11中之卡锁件之侧视图。
本发明之数个最佳实施例现说明如下。虽然本发明系以有限的特定实施例作说明,唯此等说明乃系作阐明之用,而非作为限制本发明之解释。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系得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之精神与范围之下对这些最佳实施例作不同形式之变化。
为利于了解,各图中所示之相同元件以同一数目表示。见图1,本发明电连接器40说明如下。在最佳实施例中,一印制电路板22有一板缘连接器24设置于该板之一缘上。而板缘装置提供一种自该电路板至一外部设备之电连接装置。一般来说,沿著板缘装置系设有数个等距离之导电垫片33,可在与一对应的本体相结合时形成电连接。可了解的是,如此所定义的导电垫片33,系指包括有信号导电垫片33-1与电源导电垫片33-2。或者,以一种“金指部”的导电垫片直接印覆在该电路板边缘,可以被用来取代此板缘连接器。
故下面所将被讨论的是,藉由电连接器40作为接口之使用,此种交互之连接系施行于介于主机板22至外部设备之导线32及34,以及至电源的传输导线26。图3中示出两个外部设备,软磁盘驱动器28及硬磁盘驱动器29,系经由带状导线32及34而与电连接器40作电耦合。同样地,一组电源30系与传输导线26相耦合,经由电连接器40与电路板22电耦合。因此对一个计算机系统而言,在本发明中,将一主机板22与相关之外部设备作电耦合系包括有将主机板缘24滑入该电连接器40中,此为一非常方便的步骤,而藉此步骤,同时可将软磁盘驱动器28,硬磁盘驱动器29及电源30经由带状导线32,34及26而与该连接器40相连接。而在图9中,说明该连接器40系被固定在一计算机架23上,且被相对设置的板导引件25所校正,故该主机板22之板缘装置-24系与该连接器40相接合。
本发明之优点之一系在当需要数个机板时这种连接器40可以节省空间地堆叠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另一块机板,如在图1及3中所示的模拟电路板36,可以藉由带状导线37及38,及本发明之第二电连接器42,而与主机板22相耦合。
请参阅图2,亦有依据本发明之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长形绝缘本体44,该本体包括一前侧部55,及一后侧部57,且该本体于该前侧部55中形成有一槽道46。该槽道46的尺寸系适合滑动地容纳该板缘装置24。而该槽道46伸入该本体44之深度系以可以提供该板缘24之侧向稳定及两者交互连接之稳定为较佳之尺寸。本体44进一步形成有多个对应之第一通道,这种通道系靠近且位于该等槽道46之上方长缘之上方。这种第一通道以包括有两种形式为佳即悬臂式导电通道48及弹性式导电通道49。此两种形式之通道将于下文作较详尽之描绘。简而言之,此两种第一通道48及49系由后侧部57至前侧部55之方式贯穿本体44,且其尺寸系可以分别容纳所对应数目之个别的悬臂式及弹性式之信号导电件50及52。信号导电件50及52系提供介于电路板与对应周边设备28及29间之电信号传输。此点与下述之电源导电件58及58a不同,那此电源导电件通常较大以适用于较大阻抗需求。电源导电件58及58a系与电源相耦合,如图3所示之电源30。
在最佳实施例中,对应的悬臂式及弹性式的导电件通道48a及49a系形成于前述槽道46之另一侧。对每一形成在槽道46上方之悬臂式通道48而言,系有另一个相对应的悬臂式通道48a于该槽道46之另一侧。相同的,对每一形成在槽道46上之弹性式通道49而言,系有另一个相对应的弹性式通道49a于该槽道46之另一侧。
在图2及4中,系说明该本体44系在介于该各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及该槽道46间设有一第一悬臂式开口54,并在介于每一悬臂通道48a与槽道46间形成第2悬臂式开口54a。因此如下文所详述一般,当这些悬臂式导电件50及50a系被个别地置于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及48a中时,第一及第二悬臂式开口54及54a得以允许该悬臂式导电件50及50a与该槽道46作一相通的电接触。
相同地,由图2及5中可以看到,该本体44中进一步具有一第一弹性式开口51,后者介于该各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及槽道46间,以及一第二弹性式开口51a系介于各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a及槽道46间。因此,当该弹性式导电件52及52a系分别地置于这些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及49a时,第一及第二弹性式开口51及51a系允许这些导电件52及52a穿越其间而与该槽道46作电接通。
当将该板缘装置24插入该等槽道46时,每一信号悬臂式及弹性式之导电件50、50a及52、52a系与该板缘装置24之各对应导电垫片33相接触。而藉著悬臂式及弹性式导电件50及52之电接通,以及这些导电件之由本体44之贯穿伸出,而得以提供对外部元件之连通或完成所谓的逻辑电路回路。
在图4中之第一信号导电件系一种悬臂式导电件50及50a,其系处于一种未耦合之状态下。而位于该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中之导电件50系包括有一悬臂式接触部60,其上并具有一顶点62。而该悬臂式接触部60的顶点62系表示与该对应之导电垫片产生耦合之处。而该悬臂式接触部60系由该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上之第一开口54穿越出,并且伸入该槽道46中以在与该等板缘导电指部33耦合时提供电接触。
同样地,如图4所示,在相对应的悬臂式通之48a中的相对的悬臂式导电件50a系具有一同样的顶点62a,且该顶点系穿伸出对应的第二开口54a。当与导电垫片接触时,该顶点62a系与前述顶点52相对。此种布置系可以均匀地施加接触压力于沿著该板缘装置24之方向上,且压力系相等且为相反的力作用于该等垫片33上。总之,这样可提供一种较佳之电接触于顶点62及62a和导电垫片33间。
当这些悬臂式导电件50及50a系被插入于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及48a时,其远端45及45a系相对地抵达位于该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及48a前端的较低的支持突出41及41a上。这些突出系提供对接触部60及60a之支持以抵制肘部47及47a转动之倾向,而此种转动系使顶点62及62a伸入该槽道46中。因此,当导电件50及50a弹性地与板缘装置24之导电垫片33相啮合时,接触部60及60a系以肘部47及47a为支点作悬臂式运动。
在图5中之第二种形式之信号导电件系为一种弹性式导电件52及52a。弹性式导电件52及52a包括弹性接触部64及64a,其系具有顶点66及66a。弹性接触部64及64a系由在近于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及49a之前端处之U形弹性部53及53A转换形成。更进一步,弹性导电件52及52a之远端99及99a系个别地为位于弹性导电件通道49及49a后端之持突出43及43a所支持。而此种形式,系形成一种由顶点66及66a对导电垫片33之接触压力,且此压力系相同于悬臂式导电件顶点62及62a对导电垫片33之接触压力。此点之重要系乃是在于此所要讨论的弹性式导电件顶点66及66a乃系较该等悬臂式导电件顶点62及62a于槽道46之更深处。
如前所述,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如图5、6及8所示,悬臂式导电件顶点62及62a,以及弹性式导电件顶点66及66a乃系分别置于槽道中之两种不同深度处以利减低在插入板缘装置24于槽道46中时之插入力。整体上而言,当与导电垫片33作电耦合时,每一对弹性式导电件顶点66及66a将会与该导电垫片33在一处作接触,而该处位置系较该臂式导电件顶点62及62a之对导电垫片33之接触位置来说更深入槽道46中。
而成对的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及48a系可容纳成对的悬臂式导电件50及50a。而成对的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及49a系可容纳成对的弹性式导电件52及52a。而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及48a系与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及49a交互设置。即两对相邻悬臂式导电件通道通道48及48a间有一对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及49a;且两对相邻的弹性式导电件通道49及49a间有一对悬臂式导电件通道48及48a。
在悬臂式及弹性式导电件50和50a中,各件之后远端分别包括有绝缘层移位触头(IDC)68及68a。这种绝缘层移位触头68及68a系为常用的,而系可提供一种简单的装置以耦合一外部设备之带状导线与导电件50及50a,52及52a相结合,绝缘层移位触头典型上具有一尖锐的楔形装置,其尺寸得以穿透位于该带状导线上之外绝缘层而得以牢固地接触其内之各导线。纵然如此,其他形式之连接器仍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下被使用。悬臂式及弹性式导电件都包括有一肩部74及74a,肩部乃系与绝缘层移位触头68及68a分别为一体相连。各绝缘层移位触头68及68a,以及导电件50、50a及52、52a上有固定倒刺70及70a。图4及5所示,一旦导电件50及52被插置于各通之中,该绝缘层移位触头68及68a乃系位于该绝本体44之后侧57上。
更进一步,绝缘本体44进一步包括有凹槽72及72a,该凹槽系位于本体44之后侧57而近各第一通道48、48a及49、49a处。凹槽72及72a系被用来作为容纳各绝缘层移位触头68及68之各肩部74及74a。肩部74及74a和凹槽72及72a之此种结合,在与带状导线32及32a相连接时可避免绝缘层移位触头68及68a之扭转。
在各第一通道48、48a及49、49a中系设有对应的固定倒刺凹室76及76a,以固定这些固定倒刺70及70a。此则可以容许将各信号导电件50、50a及52、52a插入对应的通道中。固定倒刺70及70a固定导电件于第一通道48、48a及49、49a中,且可以避免其 易于抽出。
根据本发明,一对互补的电源导电件58及58a系用来传输电源信号于本体44中。可以了解的是,该等电源导电件58及58a系以结构上类似于信号弹性导电件52及52a为佳,但比较大,以利配合电源信号所需之较大阻抗。可以了解的是该等电源导电件58及58a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下,亦可以与悬臂式导电件50及50a相似。而相对应的各电源导线26亦相比之下较大,以利有较稳定之对电源导电件58及58a之结合。为了要得较佳的稳定性,各位于导电件58及58a后远端之各绝缘层移位触头90及90a,包括有如图2所示之两组楔形触头。使用双重的楔形触头得以提供对电源传输线26之一较稳定之连接。况且,电源导电件58及58a相同地包括有固定倒刺92及92a。
与第一通道48、48a及49、49a一样,在图2中,一第二组电源通道56及56a系相同地被该置于近于槽道46处。各第二通道56及56a系适于容纳所对应之电源弹性导电件58及58a,而这些导电件系展成一与信号弹性导电件52及52a相似之情况。相同地,在第二通道中56及56a中有对应之各倒刺凹室(未图示出),其乃系与固定倒刺92及92a相结合。而对应数目之第一及第二电源开口(未示出)系可让电源导电件58及58a得以导电性地由之通过而与槽道46相通。
如图2所示,电源弹性式导电件58及58a与其对应之第二通道56及56a系被选择用来于本体44中组合在一起,而得以提供对电路板之电源传输。纵然如此,此种组成对本发明之新颖性非为必要。
因此,基于本发明,该等电连接器组件40系兼具有信号及电源之交互连通于数个电路板上。
较佳方式系让本发明之连接器44适用于一双面板缘装置24,而导电衬垫33系位于该板缘装置24之两侧面。因此,槽道46包括有一第一内壁81及一相对的第二内壁87,如图6所示,以适于收容该等双面板缘装置24。因此,第一信号悬臂式及第一弹性式导电件50及52,以及第一电源弹性式导电件58,系可经由所对应第一悬臂式开口54,第一弹性式开口51,以及前述之第一电源开口位于第一内壁81上而与槽通46连络,然而第二信号悬臂式及第二弹性导电件50a及52a,以及第二电源弹性式导电件58a可藉由位于第二内壁82上之对应第二悬臂式开口54a,第二弹性式开口51a,以及第二电源开口(如前所述),而可与槽道46相通。如图6所示此种形态可提供一种均匀且相对的结合力于板缘装置之两面上。
本发明之连接器也能够与如图7所示之单面式板缘装置35相结合作用。单面式板缘装置35系配合设置于该板缘单面之条状导电垫片82共同作用。因此,如图1、3及8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对应之电连接器42仅系在槽道46之一侧,即槽道46之第一内壁81上设置有各别的单排式第一及第二通道48及56。
且如图1及8所示,由第二内壁87向上延伸一突脊39入槽道46中。此突脊39实质上由该槽道46之前侧55延伸到后侧。因此如图8所示,当单面式板缘装置35插入槽道46中时,各弹性式及悬臂式导电件50及52以及电源导电件会在板缘装置35上施加一如箭号150所示之方向上之第一力。相同地,突脊39得以产生一如箭号152所示方向上方之补偿第二力于板缘装置35相对面上。第二力152系相对且补偿于第一力150。突脊39系提供对于该板缘装置35之底面支持,以朝著第二力152之方向,使弹性式及悬臂式导电件52及50得以贴切地与导电垫片33结合。
尚且,一位于突脊后侧之后挡部31系可防止板缘装置35插入槽道46太深。
如图9所示,且于下将有详述,该等电连接器40系直接固定于该电脑机架23上。因此,在本体44上设有校准装置。而此种校准装置最好系以如突缘84一般而可置入设于计算机机架23上之未示出之对应的校准突肋。
突缘84最好系设于绝缘本体44之相对端85及83上。突缘84系提供对连接器40及计算机机架23校准之效果。
一定位装置86于本体44上,系可拆卸式地固定连接器40于机架23上。此种定位装置系以使用一定位槽道86以容纳一位于计算机机架23上之未示出之对应定位突钉体。故当连接器40系位于计算机机架上时,等定位突钉系与槽道86相啮合以形成可脱离地将连接器40固定于机架23上。此类定位槽道最好是位于本体44长方向之顶侧部之中央。或者是,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下,定位槽道可以设置在底侧面。
而如同电连接器定位突缘84与设于机架23上之对应的校准突肋啮合一般,定位槽道86系与可脱离式固定电接器40于机架23上之对应定位突钉相啮合。如此则得以牢固地固定连接器40于机架23上,且提供电路板22一稳固装置以与相关外部设备28及29,以及电源30作相互连接。况且,当连接器40被校准而固定于机架23时,如图9所示,电路板22可藉由导引件25,很容易地被滑入连接器40中,且无需任何额外的附件设置于该机架23上。
如图1及3中可见,在槽道46中设有电路板校准突肋96。突肋96系提供一种装置可适当地使板缘装置24上之导电垫片33与位于连接器40中之所对应之导电件相校准,以确保板缘装置24得以被适当地插入于电连接器40中。
请参阅图10,一弹性卡锁100用于本发明中,如下所述,卡锁100系提供一种不同的可脱离式之装置以将一板缘装置24固定于电路板22上。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之板缘装置提供一种永久性地直立式突柱27,其得以将板缘装置24校准及定位于电路板22上。在依据本发明精神而具有另一特色之另一实施例中,取代原先此种对应于电路板孔穴29之永久性突柱27,而采用可脱离式之卡锁于板缘装置24′上。由于卡锁100可以由孔穴29中移出,故使用此等卡锁对使板缘装置24′由电路板22或35脱离较为容易。
如图11至图13所示,卡锁100包括有一平面状主体102,其包括两组固定倒刺104系位于该主体102两侧。如下所述,倒刺104系固定卡锁100于一卡锁槽道122中。两组具有弹性,相互平行,且侧向分隔之指部106及106a系由该本体102向外延伸。而此两指部间形成有长形空间144。
在各指部106及106a中,一第一个别部145系以平行于主体102之方式延伸。而一第二个别部146系如图11及13所示以垂直于主体102方式延伸。而各指部106及106a之个别第一部及第二部乃系相交于弯部147。因此由图13中可看出,卡锁100实质上呈一“L”型。
各个别指部106及106a之远端系向外倾斜而形成一叉部108及108a。
根据本发明,该板缘装置24进一步包括一长形、绝缘板缘部110,其包括一前侧部112及一后侧部114。如图10所示,板缘部110形成有由后侧部114延伸到前侧部112的数个导电垫片槽道118。各槽道系适于收容导导垫片33。因此,对应于本发明之板缘连接器44,本发明之板缘装置24′系容纳有如图1所示之信号导电垫片33-1及电源导电垫片33-2。
至少有一突起部120系由该板缘部110之后侧部114向后延伸且形成有一卡锁槽道122。而较佳之方式系两组突起部120由板缘部110之后侧部114延伸而成,以提供对电路板22之固定稳固性。因此,如图1所示,各卡锁100系要穿越各孔穴29。
参阅图10,卡锁槽道122系适于容纳卡锁100之平面主体102。因此,卡锁100乃系依循箭头140所示方向而对齐并推入槽道122中,其中固定倒刺104系可滑动地与该槽道122之内壁面啮合,以固定卡锁于其中。
而一旦卡锁100固定在槽道122中,板缘装置24可以被固定在一电路板之边缘。一电路板缘(未示出)系置于抵制一定位突缘124上,如此则叉部108及108a会对准未示出之对应电路板上之孔穴而贯穿过该电路板22。则未被压缩之状态时,叉部108及108a之外缘间距系大于所对应之电路板孔穴之直径。因此,在各侧向指部106及106a之各叉部108及108a与各对应孔穴之周缘结合时,在插入过程中,各叉部系先向内互相靠近直到各叉部完全越过此孔穴29之周缘。接下来,各指部106及106a会因通过孔穴而藉著抵抗原先之压缩力之弹性而向外伸张,藉由叉部108及108a之缘部使卡锁100被固定于各孔穴29中,因而板缘装置24得以抵制电路板22。
虽然本发明系以目前认为最理想实用之实施例于此予以揭示,然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揭示之实施例,相反地,系有意要包括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之不同改变及等效运用。
因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系了解到任何等效结构系当被包括于下述权利要求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适用于电路板(22),该电路板(22)有数个电源及信号导电垫片(32-2,32-1)设置于该电路板(22)之一缘(24),以及适用于一计算机架(23),该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的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44),包括有一前侧部(55)及一后侧部(57),且在前侧部(55)中形成有一槽道(46),该槽道(46)适于以滑移式安置该电路板缘(24),该本体(44)形成有第一及第二组通道(48、48a、49、49a、56、56a),各通道(48、48a、49、49a、56、56a)系贯穿于前侧部(55)及后侧部(57)间,且包括有一伸入该槽道(46)之开口(51、51a)及(54、54a);数个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各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一信号接触部(60、60a),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系适于置于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中以致各信号接触部(60、60a)延伸穿越各对应开口(51、51a、54、54a),且进一步伸入该槽道(46)以在该电路板缘(24)配置于该槽道(46)内时,得以接触到各信号导电垫片(33-1);及数个电源导电件(58、58a),各电源导电件(58、58a)包括一电源接触部(64、64a),该电源导电件(58、58a)系适于置于该第二通道(56、56a)中以致各电源接触部(64、64a)延伸穿越各对应开口(51、51a、54、54a),且进一步伸入该槽道(46)以在该电路板缘(24)安置于该槽道(46)内时,能接触到各电源导电垫片(33-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44)包括有一第一校准装置,以校正该本体(44)于机架(23)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校准装置包括有突缘(84),以校正该本体(44)于机架(23)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40)包括定位装置,以固定该本体(44)于机架(23)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定位装置包括一定位槽(86)以将该本体(44)固定于机架(23)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各信号及电源导电件(50、50a、52、52a)及(58、58a)各包括有个别的绝缘层移位触头(IDC)(68、68a)及(90、90a)。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及电源导电件(50、50a、52、52a)及(58、58a)各包括有一绝缘层移位触头(IDC)(68、68a)及(90、90a),而该本体(44)近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第二通道(56、56a)处设有凹槽(72、72a)以容纳该绝缘层移位触头之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及电源导电件各包括有一倒刺(70、70a)及(92、92a)。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及电源导电件(50、50a、52、52a)及(58、58a)各包括有一倒刺(70、70a)及(92、92a);且各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第二通道(56、56a)包括个别的凹室以与倒刺(70、70a)及(92、92a)结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弹性式导电件(52、52a)及(58、58a)。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悬臂式导电件(50、50a)。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弹性式导电件(52、52a);以及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悬臂式导电件(50、50a)。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数个弹性式导电件(50、52a),各包括一对应的弹性式接触部(64、64a);而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尚包括数个悬臂式导电件(50、50a),各包括一对应的悬臂式接触部(60、60a),其上包括有一相对于该槽道(46)为第二深度之第二顶点(62、62a)。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形成有数个弹性式导电件(52、52a)通道(49、49a)以及数个悬臂式导电件(50、50a)通道(48、48a);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数个弹性式导电件(52、52a),各包括一对应的弹性式接触部(64、64a),其上包括有一相对于该槽道(46)第一深度之第一顶点(66、66a);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亦包括数个悬臂式导电件(50、50a),各包括有一对应的悬臂式接触部(64、64a),其上包括有一相对于该槽道(46)第二深度之第二顶点(62、62a)。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式导电件(52、52a)通道(49、49a)及悬臂式导电件(50、50a)通道(48、48a)系以相互靠紧交错方式排列。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第二校准装置以校正该板缘(24)于该槽道(46)中。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44)之槽道(46)系由其内部之第一内壁(81)及相对的第二内壁(87)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槽道(46)系由一第一内壁(81)及一相对的第二内壁(87)形成;且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该第二通道(56、56a)系经由位于该第一内壁(81)上之开口(54、54a)而与该槽道(46)相通。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槽道(46)系由其内部之第一内壁(81)及相对的第二内壁(87)形成;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该第二通道(56、56a)系经由位于该第一内壁(81)上之开口(54、54a)而与该槽道(46)相通;且该第二内壁(87)包括至少一突脊(39)向上挺起以伸入槽道(46)中。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槽道(46)系由一第一内壁(81)及一相对的第二内壁(87)形成;且该第一通道(44、48a、49、49a)及该第二通道(56、56a)系经由位于该第一内壁(81)上之开口(54、54a)而与该槽道(46)相通;且该第二内壁(87)包括至少一突脊(39)于前侧部(55)及后侧部(57)间向上挺起。
21.一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适用于电路板(22),该电路板(22)包括数个电源及信号导电垫片(33-2、33-1)位于该电路板之一缘(24)上,且包括一计算机架(23),该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的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44),包括一前侧部(55)及一后侧部(57),且形成有一槽道(46)于前侧部(55),该槽道(46)适于可滑移式地容纳该电路板缘(24),该本体(44)包括定位装置以将该本体(44)固定于该计算机架(33)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44)包括有一第一校准装置,以校正该本体(44)于机架(23)上。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校准装置包括有突缘(84),以校正该本体(44)于机架(23)上。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定位装置包括一定位槽道(86),以固定该本体(44)于机架(23)上。
25.如权利要求2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本体(44)形成有第一组通道(48、48a、49、49a),各通道系介于前侧部(55)及后侧部(57)间延伸;且各包括有一伸入该槽道(46)的开口(51、51a、54、54a)。
26.如权利要求2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本体(44)形成有第一组通道(48、48a、49、49a),各通道系介于前侧部(55)及后侧部(57)间延伸;且各包括有一伸入该槽道(48、48a、49、49a)的开口(51、51a、54、54a);而数个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各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一信号接触部(60、60a、64、64a),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系可容纳于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中,故各信号接触部系延伸穿越各个别开口(54、54a)而伸入该槽道(46)中以在该电路板缘(24)容纳于该槽道(46)中时,得以接触个别的信号导电垫片(13-1)。
27.如权利要求21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本体(44)形成有第一组及第二组通道(48、48a、49、49a)及(56、56a),各通道系介于前侧部(55)及后侧部(57)间延伸;且各包括有一伸入该槽道(46)的开口(51、51a、54、54a);数个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一信号接触部(60、60a、64、64a),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可容纳于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中,故各信号接触部(60、60a、64、64a)系延伸穿越各个别开口(51、51a、54、54a)而伸入该槽道(46)中,以在该电路板缘(24)配置于该槽道中(46)时,得以接触个别的信号导电垫片(13-1);且数个电源导电件(58、58a)包括一电源接触部(64、64a),该电源导电件(58、58a)可容纳该第二通道(56、56a)中,故各电源接触部(64、64a)系延伸穿越各个别开口(54、54a)而伸入该槽道(46)中,以在该电路板缘(24)配置于该槽道槽道(46)中时,得以接触个别的电源导电垫片(13-2)。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各个别之信号及电源导电件(50、50a、52、52a)及(58、58a),包括有一个别的绝缘层移位触头(IDC)(68、68a)及(90、90a)。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各个别之信号及电源导电件(50、50a、52、52a)及(58、58a),包括有一个别的绝缘层移位触头(IDC)(68、68a)及(90、90a);且该本体(44)形成有邻近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第二通道(56、56a)之个别凹槽(72、72a),该凹槽系可收容该IDC(68、68a)及(90、90a)之一部分。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及电源导电件(50、50a、52、52a)及(58、58a)各包括有至少一倒刺(70、70a)及(92、92a)。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及电源导电件(50、50a、52、52a)及(58、58a)各包括有至少一倒刺(70、70a)及(90、90a);且各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第二通道(56、56a)包括个别的凹室(72、72a)以容纳该倒刺。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弹性式导电件(52、52a)及(58、58a)。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悬臂式导电件(50、50a)。
34.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弹性式导电件(52、52a)及(58、58a)及一悬臂式导电件(50、50a)。
35.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弹性式导电件(52、52a)及(58、58a),其包括一对应的弹性式接触部(64、64a),该弹性式接触部包括有一相对于该槽道(46)第一深度之第一顶点(66、66a);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至少一悬臂式导电件(50、50a),其包括一对应的悬臂式接触部(60、60a),该悬臂式接触部(60、60a)包括有一相对于该槽道(46)为第二深度之第二顶点(62、62a)。
36.如权利要求2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形成有数个弹性式导电件(52、52a)通道(49、49a)以及数个悬臂式导电件(50、52a)通道(48、48a);各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数个弹性式导电件(52、52a),其包括有对应的弹性式接触部(64、64a),其上包括有一相对于该槽道(46)第一深度之第一顶点(66、66a);以及该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数个悬臂式导电件(50、50a),其包括有对应的悬臂式接触部(60、60a),其上包括有一相对于该槽道(46)第二深度之第二顶点(62、62a)。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式导电件(52、52a)通道(49、49a)及悬臂式导电件(50、50a)通道(48、48a)系采用并排交错方式配置。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第二校准装置,以校正该板缘(24)于该槽道(46)中。
39.一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固定于一电路板(22)上,其特征在于该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包括至少一卡锁(100)包括一主体(102),以及至少两组弹性,侧向分隔之指部(106、106a)由该主体(102)延伸出去,以致该指部(106、106a)之远端垂直于该主体(102);且一绝缘本体(44),包括有前侧部(112)及后侧部(114),及一板缘装置(24)由该前侧(112)延伸,该本体(44)形成至少一卡锁槽道(122)以容纳该卡锁(100)之主体(102),故该指部(106、106a)之远端系垂直于该卡锁槽(122)。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卡锁槽(122)系位于该后侧部。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数个电源及信号导电垫片(33-2及33-1)系位于该板缘装置(24)之至少一面上。
42.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卡锁(100)之主体(102)包括至少二倒刺(104)。
43.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各侧向指部(106、106a)系在近于各远端形成有一外倾之叉部(108、108a)。
44.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卡锁主体(102)包括至少二倒刺(104);各侧向指部(106、106a)在近于各远端形成有一外倾之叉部(108、108a)。
45.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卡锁校准装置固定于该本体(44)上,以校正至少一卡锁(100)于该电路板(22)上。
46.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卡锁校准装置包括指部通道而伸入卡锁槽道(122)中,以致该侧向指部(106、106a)由之延伸出去。
47.如权利要求39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本体(44)包括至少一突起部(120)从后侧部(114)向后延伸,而且由之形成该卡锁槽(122)。
48.一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配合一电路板(22)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1)一板缘装置(24)包括(a)至少一卡锁(100),包括一主体(102),以及至少两弹性侧向分隔指部(106、106a)由该主体(102)延伸,以致该指部(106、106a)之远端与主体(102)垂直;(b)一第一绝缘本体(44),包括一前侧部(112)及一后侧部(114),且一板缘系由前侧部(112)延伸入该第一绝缘本体(44)形成有一卡锁槽道(122)以容纳该卡锁(100)之主体(102),以致该指部(106、106a)之远端系垂直于该卡锁槽(122);及(2)一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包括(a)一第一绝缘本体(44)包括一前侧部(55)及一后侧部(57),且形成一板缘槽道(46)于前侧部(55),该第二本体形成有第一及第二组通道(48、48a、49、49a)及(56、56a),各由第二本体之前侧部(55)及后侧部(57)间延伸,且各具有一开口(51、51a)及(54、54a)以与板缘槽道(46)相通;(b)数个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各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包括一信号接触部(60、60a、64、64a),各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系位于第一通道(48、48a、49、49a)中,而各信号接触部(60、60a、64、64a)系伸出各个别开口(51、51a)及(54、54a)且伸入该板缘槽道(46)中;且(c)数个电源导电件(58、58a),各电源导电件(58、58a)包括一电源接触部(64、64a)系位于第二通道(56、56a)中,而各电源接触部系伸出各个别开口(51、51a、54、54a)且伸入该板缘槽道(46)中。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24)系可滑入置于该板缘槽道(46)中。
50.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24)系包括数个信号及电源导电垫片(13-1)及(13-2)于该板缘(24)之至少一面上。
51.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24)系可滑入置于该板缘槽道(46)中;且该板缘(24)包括数个信号及电源导电垫片(13-1)及(13-2)于该板缘(24)之至少一面上。
52.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24)系包括数个信号及电源导电垫片(13-1)及(13-2)于该板缘之至少一面上;该板缘(24)系可滑入置于该板缘槽道(46)中,故在板缘(24)容纳于板缘槽道(46)中时,该信号导电片(33-1)与信号导电件(50、50a、52、52a)相接触,而该电源导电件(58、58a)与电源导电垫片(33-2)相接触。
53.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槽道(46)系由其内部之第一内壁(81)及第二内壁(87)形成。
54.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槽道(46)系由其内部之第一内壁(81)及第二内壁(87)形成;且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第二通道(56、56a)藉由位于第一内壁(81)上之开口(51、51a、54、54a)与板缘槽道(46)相连通。
55.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槽道(46)系由其内部之第一内壁(81)及第二内壁(87)形成;且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第二通道(56、56a)藉由位于第一内壁(81)上之开口(51、51a、54、54a)与板缘槽道(46)相连通;且该第二内壁(87)包括有至少一突脊(39)由之向上突伸而到达该板缘槽道(46)中。
56.如权利要求48所述之整体式电交互连接器组件(40),其特征在于该板缘槽道(46)系由其内部之第一内壁(81)及第二内壁(87)形成;且该第一通道(48、48a、49、49a)及第二通道(56、56a)藉由位于第一内壁(81)上之开口(51、51a、54、54a)与板缘槽道(46)相连通;且该第二内壁(87)包括有至少一突脊(39)由前侧部(55)及后侧部(57)向上伸出。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其前侧部形成有槽道。本体亦形成有数个第一信号导电件通道以及第二电源导电件通道,各通道系于本体之前侧部及后侧部间贯穿。各第一及第二通道包括一开口伸入槽道。电连接器还有数个信号及电源导电件,各包括信号及电源接触部。各信号及电源导电件适于装置于第一及第二通道,各信号及电源接触部伸入该槽道以在一电路板缘插入槽道中时接触各信号及电源导电垫片。因此,电连接器提供对外部之信号及电源之传输流通之交互连接。电连接器可直接固定于计算机架上。
文档编号H01R12/16GK2147659SQ9222821
公开日1993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2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1991年7月17日
发明者周冠民, 郑礼明, 黄竞亿, 蔡以扬 申请人:富士康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