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3603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其为一种结构强度高及固持能力好的电连接器。
现有的电连接器端子至少设有接触部、固持部及焊接部等三部分,其中接触部用于与另一电气元件的相对接触部(如一对接连接器端子)作电性及机械性接触。所述固持部用于使所述端子牢固地固定在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相关的端子孔内。所述焊接部供端子焊接在电路板的相关焊垫上,使电信号沿焊接部传送到电路板的电路回路上。
然而,在所述端子的接触部、固持部及焊接部中,最影响信号传输稳定性的因素是端子接触部及固持部的结构。因为接触部接触面积的大小关系到信号在端子上的导通率大小,而所述固持部在电连接器内的牢固与否也会影响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力大小,若电连接器固持不良,就可能导致信号传输不良、产生杂讯干扰等问题。如果焊接部接触不良,其主要原因多为焊接过程中焊接不确实,与焊接部本身结构关系不大。所以,一些现有电连接器的端子多以金属板材冲压及弯折加工制成,用以满足所述端子的设计需求。再有,金属板材制作的平板状端子,虽能使接触部增加接触面积,但其上可供端子接触部固定的区域有限,若单凭端子的某一部位如固持部固定,其固持力不足,且此种平板状端子的接触部上若未设置辅助的固持结构,在一定插拔力条件限制下,如外部电气元件插入时,极易碰撞端子接触部前端或以较大的摩擦力摩擦端子接触部表面,使所述接触部被扳起甚至挠曲变形。因此,另外一些现有电连接器端子,其平板状端子的接触部前端冲剪出固持装置,如扣爪等,以增加所述接触部在电连接器内的固持力,但此种设计易冲压出废料,影响经济效益。再者,当所述平板状端子组装到电连接器的相对端子孔内时,由于其多为干涉配合,加上端子的接触部也多为呈平板状的长条形结构,其结构强度不足,常会发生挫弯的现象。所以,如何使端子接触部既能保持适当的接触面积,又能被稳固地固持,同时不浪费材料,并具有较强的度,已成为本技术领域中待解决的问题。所述相关现有技术可参见台湾专利申请第81,300,211、81,217,896及83,310,726号,以及美国专利第5,013,262、5,017,156、5,073,130、5,221,212及5,267,882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加强端子接触部在电连接器端子孔内的固持能力,并且少出废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导引电气元件的接触部插入,避免插入时对端子接触部造成损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具有与其它电气元件对应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所述电气元件的相应接触部电性及机械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包括一将所述接触部稳固地固持在所述电连接器内的嵌接部;所述嵌接部包括一体连接所述接触面前端及两侧缘的前端嵌接部及侧向嵌接部;所述接触面及嵌接部至少一部分的截面为加强接触部强度的弧形。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接触部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并能加强接触部在电连接器的端子孔内的固持能力,并具有导引斜面,端子的截面具有增加其接触部强度的结构设计,使端子组装到连接器本体上时,不会弯折变形。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中电连接器立体组合图;图4为图1中电连接器组合正视图;图5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组合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端子的平面图;图6B为图6A中电连接器端子的前视图;图6C为图6A中电连接器端子的部分侧视图;图7为图4中沿4-4线的剖视图;图8A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端子的平面图;图8B为图8A中电连接器端子的前视图;图8C为图8A中电连接器端子的部分侧视图;图9为图8A中端子组装到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请先参考图1、2,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电连接器10包括壳体100、绝缘本体200及端子300,其中所述壳体100为一金属板材冲压及弯折加工制成,其上设有上壁、下壁及两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及两侧壁一体围绕构成一贯穿壳体前后两端的空间120。所述上壁的上表面设有两个向上隆起但内部空心的突部110,以及两个贯穿上壁壁面的卡孔130,其中所述突部110作为所述电连接器10与另一对接的电连接器(未示)接合时的扣持部,所述下壁的下表面设有冲剪形成的两支向下弯曲延伸的弹性扣爪150,以及设有一位于所述两弹性扣爪150中间并向后方水平延伸的弹片160。所述两侧壁也分别冲剪形成一卡孔130及一向下垂直延伸的扣爪140。在上壁的一侧,邻近一特定侧壁处形成一切边170,可作为所述电连接器10与另一对接的电连接器接合时的极性辨识。需注意的是,所述两侧壁的扣爪140及下壁的扣爪150都用来使所述电连接器10扣持在电路板(未示)上,且其中两侧壁的扣爪140还可与电路板上的接地回路连接,以对电连接器内部形成屏蔽保护,避免外来电磁波干扰。
再有,所述绝缘本体200包括延伸板210及主体220,其中所述主体220设有多个卡块222,其分别设于主体220的上壁面及两侧壁面的表面,每一卡块222的位置对应所述壳体100的卡孔130;一凹形收容室230及两突出的挡块240位于所述主体220的下壁面上,分别对应所述壳体100的弹片160及扣爪150;上下两排端子孔250,贯穿主体220的前后端,如图1、5所示,其中每一端子孔250的底部中间或顶部中间都设有一与端子孔250平行的突条214,所述突条21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端子孔250的内侧保持一定的间距,形成两槽道215,使上排每一端子孔250的截面略呈一倒U字形,下排每一端子孔250的截面也略呈一U字形;上下两排第一嵌室213为一内凹结构,其分别位于主体220前端且邻近每一上排端子孔250的上方及下排端子孔250的下方(如图7所示);所述延伸板210自主体220前端中央向前一体突伸构成,在所述延伸板210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上、下排数个端子槽212,其分别与所述上排端子孔250的下半部及下排端子孔250的上半部一体连接,所述突条214及槽道215也延伸进所述端子槽212内,直至接触所述端子槽212前端的一第二嵌室219,其中所述第二嵌室219为一内具斜面的U字形或倒U字形结构。
如图6A至6C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300冲压及弯折加工后,其包括接触部330、固持部340及焊接部350,其中所述接触部330设有一略呈弧面的接触面332,其可与另一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面(未示)作电性及机械接触;一向下倾斜的前端嵌接部334,其与所述接触面332前端一体连接,所述前端嵌接部334为冲压打薄后再向下弯折制成,故呈一U字形或倒U字形;两侧向嵌接部336,分别自接触面332两侧以一特定弧度一体延伸制成,使所述接触部330的截面可呈一U字形或倒U字形,以增强接触部330的结构强度。所述固持部340一体连接所述接触部330,并构成一倒刺。所述焊接部350一体连接并垂直于所述固持部340,如图1所示,其上设有长条形的肋部360,可加强所述焊接部350的强度,避免插到电路板相应插孔(未示)中时挫弯,所述焊接部350可供所述端子300焊接在电路板上,向电路板传输电信号。
图1、2示出绝缘本体200与端子300组合前的状态,图5、7则显示出所述绝缘本体200与端子300组合后的状态。当端子300插入端子孔250中时,因端子300的截面与端子孔250截面相吻合,故使每一端子两侧的侧向嵌接部336可被限制在端子孔250两侧的槽道215内移动,直到端子前端嵌接部334经端子槽212插入第二嵌室219内,此时端子固持部340也正好卡合于绝缘本体200的第一嵌室213内,使所述接触部330的前端及两侧被牢靠地固持在端子孔250内,不易松动,并确保另一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面332插入的稳定。需注意的是,组合到绝缘本体200端子300前端嵌接部334上的斜面并未完全收容在第二嵌室219内,有一部分斜面露出端子槽212之外,藉此当另一电连接器端子插入时,可提供导引作用,避免插入动作对端子300造成损害。
再将所述绝缘本体200与壳体100进一步组合,其结果如图3、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00的每一卡块222正好卡合在壳体100的卡孔130内,所述收容室230供所述壳体100的弹片160插入,并与其卡紧配合,所述挡块240的形状与所述壳体下壁扣爪150对应,使挡块240紧靠在扣爪150后方,防止所述扣爪150插入至电路板时过度弯曲。通过上述的组合,所述绝缘本体200被确实地固持收容在壳体100的空间120内。
如图8A至8C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上下排端子300′,其中每一端子300′设有接触部330′、固持部340′及焊接部350′,且所述固持部340′及焊接部35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300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接触部330′,具有一平板部345′,且在所述平板部345′的接触方向上冲设一呈凸肋状的接触面332′,使所述接触面332′的截面略呈一弧形,且因所述接触面332′与所述平板部345′形成具有高度差的斜面,使所述端子300′前端的截面可依上下排端子300′的不同需要呈现一凸字形或倒凸字形。所述接触部330′的凸肋状接触面332′的前端呈倾斜状,与端子300′的前端相距一特定距离,使所述平板部345′的前端与接触面332′的前端共同形成一前端嵌接部334′。两侧向嵌接部336′分别位于所述平板部345′的两侧缘,并构成一水平方向的倒刺。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壳体100′及绝缘本体200′的结构大致上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绝缘本体200′内相关端子孔250′及端子槽212′的结构。如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00′内每一相应端子孔250′的截面呈一凸字形或倒凸字形,并与每一端子槽212′连通,所述端子孔250′及端子槽212’内并未设与第一实施例中突条214相同的结构,故可使所述端子孔250′及端子槽212′能与所述端子接触部330′楔合。上下两排第一嵌室213′为一内凹结构,其分别位于主体220′前端且邻近每一上排端子孔250′的上方及下排端子孔250′的下方,如图9所示。另外,在端子槽212′前端设有嵌室219′,以及设有屏蔽并覆盖所述嵌室219′的壁面217′,其中所述壁面217′的末端设有斜面,当所述端子300′插入端子孔250′内,所述前端嵌接部334′嵌入嵌室219′内时,所述侧向嵌接部336′可与端子孔250′内两侧壁卡紧干涉配合,此时前端嵌接部334′上的斜面也恰好抵在所述壁面217′未端的斜面上。所以,如同所述第一实施例端子300的功效,第二实施例的端子300′的接触部330′上设有呈凸肋状的接触面332′,故可强化所述接触部330′的结构强度。又因接触部330′的前端及两侧皆可固持在端子孔250′内,故可避免接触部330′的松动。同时端子的前端嵌接部334′的前端有部分斜面露出端子槽212′外,藉此可对另一插入的电连接器端子提供导引作用,避免对端子300′造成损害。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具有与其它电气元件对应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所述电气元件的相应接触部电性及机械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包括一将所述接触部稳固地固持在所述电连接器内的嵌接部;所述嵌接部包括一体连接所述接触面前端及两侧缘的前端嵌接部及侧向嵌接部;所述接触面及嵌接部至少一部分的截面为加强接触部强度的弧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还包括固持部及焊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元件的相应接触部为另一对接的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前端嵌接部具有一导引所述电气元件相应接触部插入的斜面。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具有与其它电气元件对应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所述电气元件的相应接触部电性及机械接触的接触面;以及包括一将所述接触部稳固地固持在所述电连接器内的嵌接部;所述嵌接部包括一体连接所述接触面前端及两侧缘的前端嵌接部及侧向嵌接部;所述接触面及嵌接部至少一部分的截面为加强接触部强度的弧形。
文档编号H01R13/10GK2277127SQ9622166
公开日1998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9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9日
发明者吴焜灿 申请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