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254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三相马达是已知的,并且当从电源供给三相AC电流时三相马达受驱动而旋转。在电源为具有预定电压的DC电源的情况下,有必要使用控制器切换绕组电流,从而分别向具有多个(例如三个)相的绕组线供给具有不同相位的绕组电流。JP-A-2003-204654 (US2003/0127921)描述了控制电路单元,该控制电路单元设置为与马达的轴平行并且连接至设置在马达输出侧的外壳。然而,当控制电路单元设置为与马达的轴平行时,整个装置沿着径向的尺寸变得很大。在马达和控制电路单元相互一体地连接从而使整个装置的尺寸变小的情况下,如果马达与控制电路单元之间存在间隙,则外来物质可能通过该间隙进入装置内。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做出,而且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外来物质在马达与控制单元之间进入装置的驱动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马达、控制单元和固持件。马达具有马达壳体,马达壳体具有圆柱形形状;定子,定子设置在马达壳体的径向内部;绕组线,绕组线绕定子缠绕从而限定多个相;转子,转子设置在定子的径向内部,并且能够相对于定子旋转;和轴,轴和转子一起旋转。控制单元具有半导体模块,半导体模块具有切换元件,切换元件切换对绕组线的电力供应;接收构件,接收构件接收半导体模块;和盖,盖沿径向容纳半导体模块和接收构件。控制单元设置在马达的沿着轴向的一侧。固持件设置在马达与控制单元之间,并且具有壁部,壁部向控制单元延伸并且与控制单元配合。因此,限制了外来物质进入该装置。


从参照附图进行的下文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图中图1是图示了具有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动力转向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横截面图;图3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横截面图;图4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平面图;图5是沿着图4中方向V看的侧视图;图6是沿着图4中方向VI看的侧视图;图7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8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9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固持件的侧视图;图11是沿着图10中方向XI看的平面图;图12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固持件的立体图;图13是沿着图10中方向XIII看的仰视图;图14是图示了驱动装置的固持件的立体图;图15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图16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马达和固持件的侧视图;并且图17是图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驱动装置1应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设备(下文称为EPQ,并且具有马达2和控制单元3。将参照图1说明在下列实施方式中通用的EPS的电气构造。如图1中示出的,车辆具有转向机构5、柱轴6和齿轮7。驱动装置1经由齿轮7 产生用于轴6的旋转转矩,从而辅助转向机构5。具体地,当车辆驾驶员操作转向机构5时,该操作在柱轴6中产生的转向转矩由转矩传感器8检测。此外,从控制器局部网(CAN,未示出)获得车辆的速度信息,从而辅助转向机构5。如果使用了这种机构,则不仅使辅助转向机构5是可能的,而且例如依据控制技术、高速公路上的车道自保持、或者机动车停车场内的驻车之类的对转向机构5的自动控制也是可能的。马达2是三相无刷马达,而齿轮7双向旋转。马达2的通电和驱动受控制单元3 控制。控制单元3具有功率部分100和控制部90,驱动电流供给至功率部分100以驱动马达2,控制部90控制马达2的驱动。功率部分100具有扼流线圈76,扼流线圈76位于由电源75、电容器77、第一逆变器80和第二逆变器89构成的电源线路内。第一逆变器80和第二逆变器89具有相同的构成,故而在此仅说明第一逆变器80。逆变器80具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0SFET,下文称为M0S) 81_86,这是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在MOS 81-86中,借助于门电势使源极和漏极相互连接(ON)或断开 (OFF)。MOS 81-86对应于切换元件。MOS 81的漏极连接至电源线,而MOS 81的源极连接至MOS 84的漏极。MOS 84的源极接地。MOS 81与MOS 84之间的连接点连接至马达2的U相线圈。MOS 82的漏极连接至电源线,而MOS 82的源极连接至MOS 85的漏极。MOS 85的源极接地。MOS 82与MOS 85之间的连接点连接至马达2的V相线圈。MOS 83的漏极连接至电源线,而MOS 83的源极连接至MOS 86的漏极。MOS 86的源极接地。MOS 83与MOS 86之间的连接点连接至马达2的W相线圈。逆变器80具有电源继电器87、88,电源继电器87、88由与M0S81-86相同的MOSFET 构造。电源继电器87、88设置在MOS 81-83与电源75之间,在异常情况时阻断电流。电源继电器87设置为当产生断路或者短路故障时截断流向马达2的电流。电源继电器88设置为当诸如电容器78之类的电子部件意外地反向连接时防止产生反向电流。在MOS 84-86与大地之间电连接有分流电阻99。借助于检测分流电阻99的电压或电流来检测供给至U相线圈、V相线圈和W相线圈的电流。在电源75与电源继电器87之间电连接有扼流线圈76和电容器77。扼流线圈76 和电容器77构成滤波电路,并且减少从共用电源75的其他装备传递来的噪声。此外,也减少从驱动装置1传递至其他装备的噪声。在MOS 81-83的电源侧与MOS 84_86的接地侧之间电连接有电容器78。电容器 78储存电荷,由此辅助对MOS 81-86的电力供给,或者控制诸如浪涌电压之类的噪声分量。控制部90具有预驱动器91、定制IC 92、对应于旋转检测元件的旋转角度传感器 93、和微型计算机94。定制IC 92具有调节器95、放大器96和放大器97,放大器96放大来自传感器93的传感器信号输出,放大器97放大检测电压。调节器95是稳定电路,其稳定电源,并且稳定供给至每个部分的电源。例如,由于调节器95,微型计算机94将以稳定规定电压(例如5V)操作。信号从传感器93输入至放大器96。传感器93检测马达9的旋转位置信号,并且检测到的信号被发送至放大器96。放大器96放大该信号,并且将放大的信号输出至微型计算机94。放大器97检测分流电阻99两端部电压,放大该电压,并将放大的电压输出至微型计算机94。马达2的旋转位置信号和分流电阻99的两端部电压被输入微型计算机94。此外, 转向转矩信号从附连至柱轴6的转矩传感器8输入微型计算机94,而速度信息通过CAN输入微型计算机94。当输入转向转矩信号和速度信息时,微型计算机94将基于旋转位置信号通过预驱动器91控制第一逆变器80。转向机构5可以根据速度得到辅助。具体地,微型计算机94借助于通过预驱动器91切换MOS 81-86来控制逆变器80。 MOS 81-86的门连接至预驱动器91的输出端子,而MOS 81-86借助于通过预驱动器91改变门电压来切换。此外,微型计算机94基于从放大器97输入的分流电阻99的两端部电压来控制逆变器80,从而使供给至马达2的电流波形接近于正弦波。第二逆变器89由控制器90以类似于第一逆变器80的方式控制。将参照图2至图9描述驱动装置1的构造。图2是沿图4中II-II线得到的横截面图,而图3是沿图4中III-III线得到的横截面图。如图2中示出的,控制单元3沿着马达2的轴向设置在马达2的端部。马达2和控制单元3具有堆叠(层)结构。基于图2和图3说明马达2。马达2具有马达壳体10、绕组线22缠绕的定子20、 转子25和轴27。马达壳体10形成马达2的外形,并且具有周壁11和与控制单元3相对的单元侧壁部15。壳体10成形为基础圆柱形,并且例如由铁制成。在周壁11的与单元侧壁部15相反的端部上设置有法兰12。例如由铝制成的框架端13用螺钉14通过法兰12固定至周壁11。柱19设置于壁部15,而马达2和控制单元3通过柱19相互直接连接。如图2和图8中示出的,柱19设置在马达壳体10的单元侧壁部15内。柱19从控制单元3的相反侧嵌入并固定至在单元侧壁部15上限定的柱附连孔18。柱19设置在周壁11的径向内侧。
柱19例如由铝制成,并且具有圆柱形形状。柱19具有内螺纹部191和挡块部192。 在内螺纹部191的径向内表面上限定有内螺纹。内螺纹部191插入在单元侧壁部15上限定的柱附连孔18内,并且从稍后提及的固持件30的插入孔36向控制单元3伸出。此外, 内螺纹部191插入在散热器50的腿部51上限定的通孔52内。贯通螺栓53从马达壳体10的相反侧插入通孔52内,并且在端部上具有外螺纹。 螺栓53在通孔52内与柱19拧紧。由此,壳体10的单元侧壁部15和控制单元3的散热器 50在周壁11的径向内侧直接连接。挡块部192具有大于柱附连孔18的直径的直径,并且设置在马达壳体10内。挡块部192在控制单元3的相反侧封闭孔18。即使当贯通螺栓53 与柱19相互连接时产生诸如切削碎片之类的外来物质,该外来物质也不能进入马达壳体 10。定子20设置在马达壳体10内。定子20具有沿径向向内伸出的60个极。所述极具有通过将由磁性材料制成的薄板层叠而生成的层叠铁心和沿着铁心轴向方向配合至铁心外侧的绝缘部。绕组线22绕绝缘部缠绕,并且构成由U相线圈、V相线圈和W相线圈组成的三相绕组线。如图8中示出的,六个接线23从绕组线22引出。如图3中示出的,引出的接线23 从在马达壳体10的单元侧壁部15上限定的孔17向控制单元3延伸。朝着控制单元3引出的接线23沿着径向在控制板40和功率模块60的外侧延伸,并且连接至功率板70。艮口, 当沿着马达2的轴向方向看时,引出的接线23设置在功率模块60的径向外侧。此外,引出的接线23借助于在功率模块60的径向外侧区域跨过功率模块60而延伸至功率板70。孔 17对应于在马达壳体10的单元侧壁部15上限定的开口。转子25设置在定子20的径向内部,并且能够相对于定子20旋转。转子25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由诸如铁之类的磁性材料制成。转子25具有转子铁心251和设置在转子铁心251的径向外侧的永磁体253。永磁体253交替地具有N极和S极。轴27固定在转子铁心251的轴中心限定的轴孔252内。轴27由马达壳体10的轴承271和框架端13的轴承272可旋转地支承。由此,轴27可以与转子25 —起相对于定子20旋转。轴27的与控制单元3相邻的端部穿过在马达10的壁部15的轴中心限定的轴孔。由此,轴27的端部从马达壳体10朝向控制单元3露出。轴孔具有大于轴27的外径的直径,而马达壳体10不调节轴27的旋转。轴27的端部具有与轴27 —体地旋转的磁体28。磁体28同轴地固定至设置在轴 27的端部的磁体固持件,并且露出至控制单元3。轴27不穿透控制板40,磁体28设置在控制板40的与马达2相对的表面附近。轴27在与控制单元3相反的端部具有输出端部四。内部具有齿轮7的齿轮箱(未示出)设置在轴27的与控制单元3相反的端部。齿轮7与输出端部四连接,并且借助于轴27的旋转而旋转。接下来,基于图2至图9说明控制单元3。控制单元3具有控制板40、对应于接收构件的散热器50、对应于半导体模块的功率模块60、功率板70、盖110和连接器固持件 120。马达壳体区域通过使马达壳体10沿着轴向伸出而限定。除了用于与外部电子部件连接的连接器45和连接器79(图幻之外,控制单元3的构造近似于几乎全部包含在马达壳体区域内。如图8和图9中示出的,控制板40、散热器50、功率模块60和功率板70按照所述顺序沿着轴向从马达2侧设置。即马达壳体10、控制板40、散热器50、功率模块60和功率板70沿着轴向以所述顺序设置。控制板40是例如由玻璃环氧板制成的4层板,并且容纳在马达壳体区域内。控制板40在对应于散热器50的腿部51的位置处具有三个切除部42,当散热器50组装至马达壳体10时所述三个切除部42用于组装。控制板40例如用螺钉47从马达2侧连接至散热器50。构成控制部90的多种电子部件安装至控制板40。预驱动器91、定制IC 92和微型计算机94(在图1中示出)安装在控制板40的与马达2相反的表面上。旋转角度传感器93安装在控制板40与马达2相对的表面上。旋转角度传感器93设置在与磁体观相对的位置。磁体观和旋转角度传感器92同轴地设置在轴27的旋转轴中心上。旋转角度传感器93检测由磁体观的旋转产生的磁场变化,由此检测轴27的旋转角度。用于与功率模块60的控制端子64连接的通孔沿着控制板40的外周围限定。控制连接器45连接至控制板40。控制连接器45设置在稍后提及的连接器固持件120内。控制连接器45沿着径向设置在马达壳体10的外侧,而从马达2延伸的接线能够沿着轴向连接至连接器45。信号从转矩传感器8或者CAN输入连接器45内。散热器50由诸如铝之类的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制成。散热器50具有在散热器50 的外围的腿部51,而且接触马达壳体10的单元侧壁部15。例如,腿部51设置在对应于柱 19的三个位置。腿部51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通孔52。散热器50具有热接收部55,所述热接收部55带有与引出的接线23相对的宽表面。热接收部55从马达壳体10的单元侧壁部15沿着向上的方向延伸并且近似垂直于壁部15。热接收部55具有基体连接器58。如图3中示出的,散热器50—体地形成有热接收部阳和基体连接器58,从而整体具有U形横截面。两个热接收部55设置为相互平行,而功率模块60沿着每个热接收部55设置。功率模块60沿着马达2的径向在散热器50的外侧竖直设置。热辐射板(未示出)设置在功率模块60与散热器50之间。功率模块60和辐射板用例如螺钉69安装至散热器50,使得散热器50固持功率模块60和辐射板。由此,功率模块60通过辐射板由散热器50固持。由供电产生的热经由辐射板辐射至散热器50。对应于金属散热器的布线图案(未示出)设置在功率模块60的与热接收部55相对的表面上,并且从功率模块60的模制部61部分地露出。金属散热器通过辐射板接触散热器50的热接收部55,从而可以有效辐射热。辐射板将来自功率模块60的热传递至热接收部55,并且保证功率模块60与热接收部55之间的绝缘。即辐射板除了作为热接收部以外还作为绝缘构件工作。功率模块60具有MOS 81-86(参照图1),其是为绕组线切换电力供应的切换元件。 功率模块60具有由铜制成的布线图案,而MOS 81-88和分流电阻99设置在功率模块60上。 布线图案用例如接线电连接至MOS 81-88,并且借助于模制部61模制。下文描述图1中示出的电路构造与功率模块60之间的关系。功率模块60中的一个对应于第一逆变器80,并且具有图1中示出的M0S81-86、电源继电器87、88和分流电阻 99。MOS 81-86、电源继电器87、88和分流电阻99作为一个模块一体地进行树脂模制。此外,另一功率模块60对应于第二逆变器89,并且具有构成第二逆变器89的 M0S、电源继电器和分流电阻。即,在此实施方式中,一个功率模块对应于一个逆变器电路。 换言之,构成一个驱动系统的一个功率模块设置为对应于一个热接收部。功率模块60具有从模制部61伸出的控制端子64和功率端子65。控制端子64形成在模块60的与模制部61的宽表面的纵向方向近似垂直的表面上。功率端子65形成在与具有控制端子64的表面平行的表面上。功率模块60沿着散热器50的热接收部55竖直地设置,使得控制端子64设置地与控制板40相对,而功率端子65设置地与功率板70相对。即,控制端子64设置为伸出至控制板40,而电子端子65则设置为伸出至功率板70。控制端子64插入在控制板40上限定的通孔内,并且借助于例如焊料与控制板40 电连接。控制信号从控制板40经由控制端子64输出至功率模块60。功率端子65插入在功率板70上限定的通孔73内,并且借助于例如焊料与功率板 70电连接。供给至绕组线22的绕组电流通过功率端子65传递至功率模块60。在本实施方式中,仅有很小的电流(例如200mA)供给至控制板40,这足以进行马达2的驱动控制。相反,大量电流(例如80A)供给至功率板70,用于驱动马达2。因此,功率端子65比控制端子64厚。功率板70是例如由玻璃环氧板制成的4层板,并且具有例如由铜箔制成的较厚型式。功率板70具有安放在马达壳体区域内的板形状,并且使用例如螺钉从马达2的相反侧安装至散热器50。功率板70具有电力接线,绕组电流供给至电力接线。绕组电流供给至绕组线22。功率板70具有通孔73,而功率模块60的功率端子65穿过孔73。如图8中示出的,通孔74形成在通孔73的径向外侧,而引出的接线23穿过孔74。接线23插入通孔74 内,并且借助于例如焊料与功率板70电连接。由此,接线23通过功率板70与功率模块60 连接。如图2中示出的,扼流线圈76和电容器77、78安装在功率板70的与马达2相对的表面上。扼流线圈76和电容器77、78设置在限定于散热器50内的空间内。扼流线圈76 和电容器77、78沿着轴向设置在功率板70与控制板40之间。扼流线圈76具有圆柱形形状,而线圈76沿着轴向的长度小于线圈76沿着径向的长度。扼流线圈76的轴线近似垂直于轴27的中心线,S卩,线圈76设置为竖直延伸。电容器77、78是铝电解电容器。电容器78的数量为4个,且电容器78具有大于电容器77的电容量的电容量。根据其电容量,电容器77、78可以是除了铝电解电容器以外的电容器。此外,电力连接器79连接至功率板70,并且设置在稍后提及的连接器固持件120 中。例如,电力连接器79相对于马达2的旋转中心设置在控制连接器45的相反侧。电力连接器79设置为能够沿着轴向从马达2的相反侧连接至接线,并且与电源75连接。电功率从电源75通过电力连接器79供给至功率板70。此外,从电源75供给的电力通过电力连接器79、功率板70、功率模块60和引出的接线23供给至绕定子20缠绕的绕组线22。盖110具有端盖111和连接器固持件120,并且沿着径向容纳控制板40、散热器50、功率模块60和功率板70。端盖111设置为沿着轴向与马达2相反。端盖111具有与马达壳体10近似相同的直径,并且由诸如铁之类的磁性材料制成。端盖111防止电场和磁场从控制单元3泄漏至外部,并且防止灰尘进入控制单元3内。端盖111具有沿着径向伸出的连接器112。连接器固持件120作为拟连接至外部电子部件的连接器工作,并且形成控制单元 3的外形。连接器固持件120由树脂制成,并且由圆柱形部分121、控制连接器45和电力连接器79 —体地限定。连接器固持件120具有在对应于端盖111的连接器112的位置处的连接器124。连接器IM沿着径向向外伸出,而插入螺母125嵌入连接器124内。螺钉113 穿过端盖111的连接器112.,并且与插入螺母125拧紧,由此将端盖111固定至连接器固持件120。此外,如图3中示出的,圆柱形部分121的与马达2相对的部分具有薄壁部122。 薄壁部122通过在圆柱形部分121的径向内部形成阶梯部而进行限定。固持件30设置在马达2与控制单元3之间,并且参照图10至图14对其进行描述。 图12是从控制单元3侧看的固持件30的立体图,而图14是从马达2侧看的固持件30的立体图。固持件30具有近似盘形形状,其具有与马达壳体10近似相同的直径。固持件30 例如由树脂制成。固持件30具有向控制单元3延伸的壁部31,而壁部31绕固持件30的全部外围形成。壁部31具有第一壁311和第二壁312。第一壁311沿着外侧外围延伸。第二壁312 沿着轴向设置在第一壁311与控制单元3之间,并且沿着径向设置在第一壁311的内侧。如图3中示出的,第二壁312插入连接器固持件120的薄壁部122的径向内侧,而固持件30和连接器固持件120相互配合。固持件30和连接器固持件120在整个圆周上相互接触,从而减少了外来物质沿着径向从外部侵入驱动装置1。孔33在固持件30中限定在壁部31的径向内侧。孔33设置在控制单元3的功率模块60的径向外侧。例如,如图11中示出的,两组孔33——每组三个孔——限定在相互相对的每一侧。孔部33具有对应于引出的接线23的形状,并且具有稍大于引出的接线23的外圆周的外圆周。引出的接线23逐一插入孔33内。此外,如图13和圈14中示出的,配合部34在对应于孔部33的位置处限定在固持件30上,并且朝向马达2伸出。配合部34具有拟与限定在马达壳体10的壁部15上的孔17配合的形状,并且沿着轴向具有预定厚度。当从轴向看时,配合部34具有例如近似梯形形状。接线23的定位借助于插入限定在配合部34上的孔33内来确定,引出的接线23被固持而沿着预定方向延伸。即,配合部34的孔33对应于引导部。因为固持件30由树脂制成,所以保证了引出的接线23之间的绝缘和接线23与马达壳体10之间的绝缘。配合部34具有沿着径向在孔33的内侧的逃逸区域35。从绕组线 22伸出的部分容纳在逃逸区域35内。逃逸区域35是凹入部分,不朝向控制单元3延伸。插入孔36在对应于柱19和散热器50的腿部51的位置处限定在固持件30上。散热器50的腿部51插入孔36,使得固持件30不干涉柱19与螺栓53之间的连接。此外,轴孔39限定在固持件30的中心,而轴27的与控制单元3相对的端部穿过轴孔39。下文将描述驱动装置1的操作。设置在控制板40上的微型计算机94基于从旋转角度传感器93、转矩传感器8和分流电阻99输出的信号产生脉冲信号。该信号以根据车辆速度辅助转向机构5的方式通过预驱动器91借助于PWM控制部调整。
脉冲信号通过控制端子64输出至由功率模块60构成的两个逆变器80和89,从而控制MOS 81-86的切换。具有不同相位的正弦波电流供给至绕组线22的每一相,从而产生旋转磁场。由于旋转磁场,转子25和轴27—体地旋转。当轴27旋转时,驱动力从输出端部四输出至柱轴6的齿轮7,从而辅助转向机构5。S卩,马达2由供给至绕组线22的绕组电流驱动。在这个意义上,供给至绕组线22的绕组电流对应于驱动马达2的驱动电流。当切换功率模块60的MOS 81-86时产生热,而热经由辐射板辐射至散热器50。由此防止了由功率模块60的温升引起的故障和失灵。此外,可以根据需要的输出改变定子20 或转子25的大小。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驱动装置1包括马达2、控制单元3和固持件30。马达2具有马达壳体10、定子20、转子25和轴27。马达壳体10具有圆柱形形状,并且限定马达2的外形。定子20设置在马达壳体的径向内部,绕组线22绕定子20缠绕成限定多个相。转子25 设置在定子20的径向内部,并且能够相对于定子20旋转。轴27与转子25—起旋转。控制单元3包括功率模块60、散热器50和盖110,并且沿着轴向设置在马达2的一侧。功率模块60具有MOS 81-86,MOS 81-86切换向绕组线22的电力供应。散热器50接收功率模块60。盖110沿着径向容纳功率模块60和散热器50。固持件30设置在马达2与控制单元3之间,并且具有绕固持件30的外圆周的壁部31。壁部31与控制单元3的连接器固持件120配合。因此,固持件30和控制单元3相互配合,从而由于配合可以防止外来物体从外部进入马达2与控制单元3之间的空间。特别地,限制了外来物体侵入控制单元3。固持件30的壁部31形成在固持件30的整个圆周。由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外来物体侵入。固特件30具有绕组线22的引出的部分23所插入的孔33。由此,绕组22可以容易地连接至控制单元3。固持件30的孔33支承引出的接线23,使得接线23可以沿着预定方向延伸。由此,接线23可以沿着适当预定方向引出。固持件30由绝缘材料制成。由此,不必为马达壳体10与绕组线22的引出的部分 23之间的绝缘准备单独的部件。因此,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固持件30具有朝向马达壳体10伸出的配合部34,而配合部34配合限定在马达壳体10的单元侧壁部15上的孔17。由此,可以有效地减少外来物体侵入马达壳体10。固持件30的壁部31通过插入盖110的径向内侧而与连接器固持件120配合。由此,可以保证盖110的内部空间沿着径向尽可能大,而且可以减少外来物体侵入控制单元 3。(第二实施方式)将参照图15至图17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200。驱动装置200不包括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固持件。此外,控制连接器45和电力连接器79在同侧彼此相邻地设置,并且设置为能够沿着径向从外部与诸如电源75之类的外部电子部件连接。端盖210具有朝向马达2敞开的基础圆柱形形状,并且具有与马达壳体10的直径近似相同的直径。盖210的周壁211在对应于控制连接器45和电力连接器79的位置处具有切除部212。切除部212成形为对应于控制连接器45和电力连接器79的形状。如图17中示出的,控制连接器45沿着轴向设置地比电力连接器79更靠近马达2,从而切除部212 具有阶梯部形状。控制连接器45和电力连接器79沿着径向从切除部212露出,并且连接至驱动装置200外部的诸如电源75之类的外部电子部件。固持件230设置在马达2与控制单元3之间。固持件230具有近似盘形形状,该盘形形状具有与马达壳体10近似相同的直径。固持件230例如由树脂制成。固持件230具有朝向控制单元3延伸的壁部231,壁部231形成为围绕固持件230 的整个外部外围。壁部231具有第一壁321和第二壁322。第一壁321沿着外部外围延伸。 第二壁322沿着轴向设置在第一壁321和控制单元3之间,并且沿着径向设置在第一壁321 的内侧。第二壁322插入端盖210的周壁211的径向内侧,固持件230和端盖210相互配合。阶梯部由第一壁321与第二壁322之间的高度差限定,并且阶梯部接触端盖210的周壁211的与马达2相对的端部213。因此,减少了外来物质从外部沿着径向侵入驱动装置 200。电力连接器79相对于控制连接器45沿着轴向与马达2相反地设置。固持件230 的壁部231具有朝向控制单元3伸出的伸出部232。伸出部232具有对应于控制连接器45 与电力连接器79之间沿着轴向的高度差的形状。固持件230在对应于柱19和散热器50的腿部51的位置处具有切除部236,使得固持件230不干涉柱19与螺栓53之间的连接。此外,轴孔239限定在固持件230的中心, 而轴27的与控制单元3相对的端部穿过轴孔239。固持件230的壁部231具有朝向控制单元3伸出的伸出部232。即使控制单元3 的电力连接器79与固特件230之间限定有间隙,具有对应于该间隙的形状的伸出部232也限制外来物体进入控制单元3,这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树脂以外,固持件可以由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固持件可以具有以螺纹部,所述螺纹部例如以这样的方式拧紧至控制单元,即,螺纹部与盖的周壁的和马达相对的端部直接接合。在此情况下,用于将固特件紧固至控制单元的紧固部件是不必要的,从而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此时,就强度而言,固持件由金属制成。在固持件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在引出的接线与固特件之间额外地设置绝缘构件以保证绝缘。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持件具有朝向马达伸出的配合部,而配合部具有引出的接线所穿过的孔。替代性地,固持件的与马达相对的表面可以是平的,不带伸出部。根据控制单元的形状,固持件的壁部可以不设置在整个圆周。控制单元可以只具有一个板,即,控制板和功率板中的一个。绕组线和功率模块可以在没有功率板的情况下直接相互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功率模块具有多个切换元件。替代性地,可以为每个切换元件设置半导体模块。功率模块的位置不局限于上文描述。功率模块可以设置为相对于马达的回转轴具有直角或者其他角度。应当理解,这种改变和修改在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圈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装置(1、200),包括 马达O),所述马达( 包括马达壳体(10),所述马达壳体(10)具有限定所述马达的外形的圆柱形形状; 定子(20),所述定子00)设置在所述马达壳体的径向内部; 绕组线(22),所述绕组线0 绕所述定子缠绕成限定多个相; 转子(25),所述转子0 设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内部,所述转子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旋转;和轴(27),所述轴07)和所述转子一起旋转; 控制单元(3),所述控制单元C3)包括半导体模块(60),所述半导体模块(60)具有切换元件(81-86),所述切换元件(81-86) 切换对所述绕组线的电力供应;接收构件(50),所述接收构件(50)接收所述半导体模块;和盖(110、210),所述盖(110、210)沿径向容纳所述半导体模块和所述接收构件,其中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马达的沿着轴向的一侧;和固持件(30、230),所述固持件(30、230)设置在所述马达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其中所述固持件具有壁部(31、231),所述壁部(31、231)朝向所述控制单元延伸并且与所述控制单元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固持件的所述壁部沿着所述固持件的整个圆周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固持件具有孔部(33),并且从所述马达壳体引出的所述绕组线02)的引出部03)穿过所述孔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固持件具有引导部(33),所述引导部(3 将从所述马达壳体引出的所述绕组线 (22)的引出部03)固持为沿着预定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固持件由绝缘材料制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固持件由金属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固持件具有配合部(34),所述配合部(34)朝向所述马达壳体伸出,并且所述配合部配合至在所述马达壳体的与所述控制单元相对的壁(1 上限定的开口 (17)。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固持件的所述壁部通过插入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盖的径向内部而与所述控制单元的所述盖配合。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壁部031)具有朝向所述控制单元伸出的伸出部032)。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固持件具有与所述控制单元拧紧的螺纹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1、200),包括马达(2)、控制单元(3)和固特件(30、230)。马达具有马达壳体(10)、定子(20)、绕组线(22)、转子(25)和轴(27)。控制单元(3)包括半导体模块(60)、接收构件(50)和盖(110、210)。控制单元沿着马达的轴向设置在马达的一侧。固持件设置在马达与控制单元之间,并且具有壁部(31、231),壁部(31、231)朝向控制单元延伸并且与控制单元配合。
文档编号H02K5/10GK102570723SQ20111044186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今井博史, 山崎雅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阿斯莫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