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726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创作有关于一种马达框架,尤其是指一种利用侧分型鳍片作为散热鳍片的马达框架。



背景技术:

人们在十八世纪发明了马达,至今经过了三百多年的演变,大至工业马达,小至手机的振动马达,马达的应用已经深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

一般来说,马达是藉由电磁效应来将电能转换成动能的一种装置,在能量转换过程中会伴随着损耗,如一次铜损、二次铜损、铁损….等,这些损耗通常会转换成多余的热能,使得马达某些组件温度过高而产生破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马达散热框架的立体图;图2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马达散热框架的前视图;图3显示图2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为了不让运转中的马达PA100(标示于图4)过热,人们在一马达框架PA1的一框体PA11外设置多个散热鳍片PA12(在此仅标示其中一者)。散热鳍片PA12直立地设置于框体PA11外,在各散热鳍片PA12之间具有一鳍片通道PAT。

请一并参阅图4与图5,图4为显示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分解图;图5为显示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与风扇以及散热气流的位置关系B-B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马达核心组件PA2包含一定子PA21、一转子PA22、一前端盖PA23、一背端盖PA24、一风扇PA25与一风罩PA26。

在马达PA100运作时,转子PA22会带动风扇PA25,使风扇PA25产生一散热气流PAF。散热气流PAF会经由风罩PA26受风扇PA25引导进入鳍片通道PAT。散热气流PAF会逸散鳍片通道PAT的热量,但是因为鳍片通道PAT上端的开口较大,因此,散热气流PAF在鳍片通道PAT流动时,约流到鳍片通道PAT前半部时,大部份的散热气流PAF便已从鳍片通道PAT上端的开口流出,仅少部份的散热气流PAF自鳍片通道PAT后半部流出,所以在框体PA11后端的热量较难以逸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在现有技术中,被风扇导入鳍片通道的散热气流,会因为鳍片通道上端的开口较大,使得大部分散热气流约流到鳍片通道前半部时,便已从鳍片通道上端的开口流出。因此,在框体后端的热量较难以散去,所以马达后端时常会有过热的问题。

本创作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必要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可套设于一马达核心组件,包含一框架本体与多个侧分型鳍片。

框架本体吸收并传递马达核心组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侧分型鳍片包含一本体鳍片、一第一侧分鳍片与一第二侧分鳍片。本体鳍片自框架本体的外壁延伸至一本体鳍片端部;第一侧分鳍片自本体鳍片端部延伸出;第二侧分鳍片自本体鳍片端部背对第一侧分鳍片延伸出。其中,任一侧分型鳍片的本体鳍片与第一侧分鳍片与框架本体以及相邻的侧分型鳍片的本体鳍片与第二侧分鳍片围构出一缩口型散热通道,藉以导引一散热气流在缩口型散热通道流动,以供逸散马达框架所吸收并传递的热能。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缩口型散热通道具有一缩口型散热口,且缩口型散热口位于上述任一侧分型鳍片的第一侧分鳍片与上述相邻的侧分型鳍片的第二侧分鳍片之间。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该侧分型鳍片的本体鳍片与上述相邻的侧分型鳍片的本体鳍片之间具有一鳍片间距,缩口型散热口具有一散热口宽度,鳍片间距大于散热口宽度。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第一侧分鳍片与第二侧分鳍片共构出一散热面,散热面用以增加侧分型鳍片的散热面积。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散热面可为一散热平面。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框架本体的外壁设有至少一鳍片设置部,侧分型鳍片排列设置于鳍片设置部。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第一侧分鳍片可为一直线侧分鳍片。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第二侧分鳍片可为一直线侧分鳍片。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本体鳍自框架本体的外壁沿一本体鳍片延伸方向延伸至本体鳍片端部,第一侧分鳍片自本体鳍片端部沿一第一侧分方向延伸而出,本体鳍片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侧分方向。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之一附属技术手段为,本体鳍片自框架本体的外壁沿一本体鳍片延伸方向延伸至本体鳍片端部,第二侧分鳍片自本体鳍片端部沿一第二侧分方向延伸而出,本体鳍片延伸方向垂直于该第二侧分方向。

承上所述,本创作所提供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因为具有缩口型散热通道,使得散热气流会被第一侧分鳍片与第二侧分鳍片所导引,减少了散热气流自缩口型散热口流出的比例,使得大部分的散热气流可流至缩口型散热通道后半段。另外,可藉由散热面来增加侧分型鳍片的散热面积,藉以增加其散热效率。

相较于现有技术,因为本创作所提供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具有缩口型散热通道,使得散热气流无法轻易地自缩口型散热口流出。因此,大部分的散热气流可以顺利地流至缩口型散热通道后半段,使得该处的热量能顺利地藉由散热气流逸散,因而增加了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马达散热框架的立体图;

图2为显示现有技术所提供的马达散热框架的前视图;

图3为显示图2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显示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分解图;

图5为显示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与风扇以及散热气流的位置关系B-B剖面示意图;

图6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的立体图;

图7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的前视图;

图8为显示图7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分解图;以及

图10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使用状态D-D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PA100 马达

PA1 马达框架

PA11 框体

PA12 散热鳍片

PA2 马达核心组件

PA21 定子

PA22 转子

PA23 前端盖

PA24 背端盖

PA25 风扇

PA26 风罩

PAF 散热气流

PAT 鳍片通道

1 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

11 框架本体

111 鳍片设置部

12、12a 侧分型鳍片

121、121a 本体鳍片

1211 本体鳍片端部

122、122a 第一侧分鳍片

123、123a 第二侧分鳍片

13 固定结构

2 马达核心组件

21 定子

22 转子

23 前端盖

24 后端盖

25 风扇

26 风罩

D1 鳍片间距

D2 散热口宽度

F 散热气流

G 缩口型散热口

L 本体鳍片延伸方向

L1 第一侧分方向

L2 第二侧分方向

S 散热面

T 缩口型散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图6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的立体图;图7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的前视图;图8为显示图7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1,可套设于一马达核心组件2(标示于图9),包含一框架本体11、多个侧分型鳍片12、12a(在此仅标示其中二者)与四个固定结构13(在此仅标是其中一者)。

框架本体11可吸收并传递马达核心组件2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另外,框架本体11的外壁设有四个鳍片设置部111(在此仅标示其中一者),侧分型鳍片12设置于鳍片设置部111。各侧分型鳍片12、12a各包含一本体鳍片121、121a、一第一侧分鳍片122、122a与一第二侧分鳍片123、123a。本体鳍片121自鳍片设置部111沿一本体鳍片延伸方向L延伸至一本体鳍片端部1211。

第一侧分鳍片122自本体鳍片端部1211沿一第一侧分方向L1延伸出。其中,该第一侧分方向L1与本体鳍片延伸方向L互相垂直。第一侧分鳍片122可为一曲型侧分鳍片或一直线侧分鳍片。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分鳍片122为一直线侧分鳍片,但不以此为限。

第二侧分鳍片123自本体鳍片端部1211沿一与第一侧分方向L1相反的第二侧分方向L2延伸,也就是背对第一侧分鳍片122延伸出。其中,第二侧分方向L2亦垂直于本体鳍片延伸方向L。第二侧分鳍片123可为一曲型侧分鳍片或一直线侧分鳍片。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分鳍片123为一直线侧分鳍片,但不以此为限。

另外,第一侧分鳍片122与第二侧分鳍片123共构出一散热面S,用以增加侧分型鳍片12的散热面积。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面S为一散热平面,但不以此为限。

任一侧分型鳍片12的本体鳍片121与第一侧分鳍片122与框架本体11以及相邻的侧分型鳍片12a的本体鳍片121a与第二侧分鳍片123a围构出一缩口型散热通道T,藉以导引一散热气流F在缩口型散热通道T流动,以供逸散马达框架1所吸收并传递热能。

缩口型散热通道T具有一缩口型散热口G,且缩口型散热口G位于上述任一侧分型鳍片12的第一侧分鳍片122与上述相邻的侧分型鳍片12a的第二侧分鳍片123a之间。侧分型鳍片12的本体鳍片121与上述相邻侧分型鳍片12a的本体鳍片121a之间具有一鳍片间距D1,缩口型散热口G具有一散热口宽度D2,鳍片间距D1大于散热口宽度D2。

固定结构13设置于框架本体11,用以固定框架本体11,防止具有侧分型鳍片12的马达框架1在马达运作产生震动时,造成具有侧分型鳍片12的马达框架1的偏移。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图9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分解图;图10为显示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配合马达核心组件的使用状态D-D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马达核心组件2包含一定子21、一转子22、一前端盖23、一背端盖24、一风扇25与一风罩26。

风扇25会将散热气流F自风罩26外,经由风罩26引入缩口型散热通道T。因为第一侧分鳍片122与第二侧分鳍片123a对散热气流F导引,使得散热气流F难以自缩口型散热口G流出,藉此减少了散热气流F自缩口型散热口G流出的机会。因此,散热气流F通常会流到缩口型散热通道T后段才会开始流出缩口型散热通道T,使得框架本体11后段所含的热量得以被逸散。

综上所述,由于本创作所提供的具有侧分型鳍片的马达框架,可藉由两相邻的侧分型鳍片之间所形成的缩口型散热通道,将散热气流导引在缩口型散热通道,并藉由围构出缩口型散热通道的第一侧分鳍片与第二侧分鳍片来减少散热气流自缩口型散热口流出的比例,使得框架本体后段所含的热量得以被散热气流所逸散。另外,可以藉由散热面来增加散热面积,以增加散热效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创作利用第一侧分鳍片与第二侧分鳍片来减少散热气流自缩口型散热口流出的机会,使得散热气流可流经缩口型散热通道,进而使得框架本体后段所含的热量得以被散热气流所逸散。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框体后端的热量较难以逸散,造成马达后端时常会有过热的问题。另外,本创作更具有一散热面S来增加散热面积,以增加散热效率。

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创作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创作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创作所欲申请的专利范围的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