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散热结构和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83763发布日期:2020-11-27 10:31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散热结构和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器、散热结构和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各行各业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例如电路板、传感器、电容、电阻等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元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电子元器件的热流密度也随之越来越高。当这些电子元器件应用到小型化的产品(无人机)时,产品内部狭小的空间结构,不利于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温度是影响电子元器件信赖性的关键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子元器件的失效率会几何倍数的关系增加。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给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器包括基座及多个散热片。所述基座包括相背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多个所述散热片设置在所述基座的第一面,多个所述散热片沿所述基座的第一侧缘至第二侧缘的方向延伸以形成第一流道。多个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缘间隔以用于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一侧缘与所述第二侧缘相对,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相交,所述第二流道包括两端。流体自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第一侧缘的一端流入所述第一流道,并经过多个所述散热片后流至所述第二流道的至少一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包括相对的第三侧缘与第四侧缘,所述第一侧缘、所述第三侧缘、所述第二侧缘及所述第四侧缘依次首尾相接,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侧缘与所述第四侧缘。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包括第一长轴线,多个所述散热片关于所述第一长轴线对称分布。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的第二面设置有电子元器件,多个所述散热片在所述第二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电子元器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多个所述子流道的宽度均相同;或自所述基座的第一长轴线至所述基座的第三侧缘或第四侧缘的方向上,多个所述子流道的宽度依次递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多个所述子流道呈直线延伸;或多个所述子流道呈曲线延伸。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子流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座的第一长轴线平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一个所述子流道呈直线延伸,呈直线延伸的所述子流道与所述基座的第一长轴线的角度不为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一个所述子流道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缘的第一段及靠近所述第二侧缘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基座的第一长轴线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长轴线的角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子流道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缘的第一段及靠近所述第二侧缘的第二段,所述第二段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段的宽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一长轴线的子流道的开口宽度自靠近所述第一侧缘的一侧向靠近所述第二侧缘的一侧逐渐减增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一长轴线的子流道面向所述第二侧缘的开口为三角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一长轴线一侧的所述子流道相较于所述第一长轴线朝所述基座的第三侧缘倾斜,位于所述第一长轴线另一侧的所述子流道相较于所述第一长轴线朝所述基座的第四侧缘倾斜,以在多个所述散热片的靠近所述第二侧缘一侧形成导流开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其中:每个所述子流道至少包括靠近所述第一侧缘的第一段及靠近所述第二侧缘的第二段,在每个所述子流道中,位于所述第一长轴线一侧的所述第二段相较于所述第一长轴线朝所述基座的第三侧缘倾斜,位于所述第一长轴线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段相较于所述第一长轴线朝所述基座的第四侧缘倾斜,以在多个所述散热片的靠近所述第二侧缘一侧形成导流开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至少一个导流孔,至少一个所述导流孔对应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包括至少一个自所述第二侧缘朝远离所述散热片延伸的凸耳,至少一个所述凸耳与至少一个导流孔对应并位于所述第二侧缘的两端的至少一端,至少一个所述导流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凸耳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远离所述第二侧缘的方向上,所述凸耳的宽度逐渐变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的第二面设置有导流柱,所述导流柱环绕所述导流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的第一面的周缘设置有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用于与外界的第二结合件配合以围成周缘封闭的流通空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结合件为槽道或密封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至少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位于所述流通空间内,所述流通空间通过所述导流孔与外部环境流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散热片与所述第一侧缘之间预留有安装位,来自所述安装位的流体自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第一侧缘的一端流入所述第一流道,并经过多个所述散热片后流至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器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安装位处,并用于将流体导向多个所述散热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并包括入口及出口,所述入口开设在所述风扇的平行于所述基座的第一面的表面上,流体自所述入口吸入所述风扇,并从所述出口吹出并导向多个所述散热片。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散热结构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散热器及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基座结合形成流通空间,多个所述散热片位于所述流通空间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端开设有进口,外界的流体从所述进口进入所述流通空间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及自所述第一区域的两侧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二区域,所述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二长轴线,所述进口关于所述第二长轴线对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口包括第一子进口及第二子进口,所述第一子进口与第二子进口间隔,在所述第二长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进口相较于所述第二子进口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开设有第一子进口的表面与所述第一面呈一定角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区域还开设有第一导流道,所述第一导流道与所述第一子进口连通,在所述第二长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道相较于所述第一子进口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所述第一导流道用于将外界的流体导向所述第一子进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进口为长条状,所述第二子进口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长轴线的方向一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进口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和/或所述第二子进口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开设有第一出口与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对应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区域及自所述第一区域的两侧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出口及所述第二出口分别设置在两侧所述第二区域。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二长轴线,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关于所述第二长轴线对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区域还开设有第二导流道,所述第二导流道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在垂直所述第二长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导流道相较于所述第一出口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所述第二导流道用于将外界的流体导向所述第一出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区域还开设有第三导流道,所述第三导流道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在垂直所述第二长轴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导流道相较于所述第二出口更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所述第三导流道用于将外界的流体导向所述第二出口。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口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和/或所述第二出口上设置有第四过滤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口在所述基座的第一面上的投影相较于多个所述散热片更靠近所述基座的第三侧缘及所述第二侧缘,所述第二出口在所述基座的第一面上的投影相较于多个所述散热片更靠近所述基座的第四侧缘及所述第二侧缘。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开设所述第一出口的表面相较所述基座的第一面倾斜;和/或所述第一壳体的开设所述第二出口的表面相较所述基座的第一面倾斜。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壳体及多个所述散热片形成所述第一流道,所述基座、所述第一壳体及多个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基座的第二侧缘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二流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的周缘设置有第一结合件,所述第一壳体的周缘设置有第二结合件,所述第一结合件与第二结合件配合以围成周缘封闭的所述流通空间。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结合件为槽道,所述第二结合件为密封件;或所述第一结合件为密封件,所述第二结合件为槽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的至少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位于所述流通空间内,所述流通空间通过所述导流孔与外部环境流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散热片与所述第一侧缘之间预留有安装位,来自所述安装位的流体自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第一侧缘的一端流入所述第一流道,并经过多个所述散热片后流至所述第二流道的两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安装位处,并用于将流体导向多个所述散热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并包括入口及出口,所述入口开设在所述风扇的平行于所述基座的第一面的表面上,所述入口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进口对应,流体自所述入口吸入所述风扇,并从所述出口吹出并导向多个所述散热片。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无人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散热结构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结合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无人机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连通所述基座及外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件贯穿所述第二壳体,以将外界进入所述基座内的液体从所述第二壳体导出到外界。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散热器、散热结构及无人机中,由于流体自散热片靠近第一侧缘的一端流入第一流道,并经过多个散热片后流至第二流道的至少一端,当电子元器件与散热器接触使得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时,散热片上的热量能够被流体携带并从第二流道的至少一端散到外界,由此能够实现对电子元器件的有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可以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散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散热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至图7是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器的多个散热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散热结构中风扇的平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散热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散热结构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无人机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无人机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无人机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1中无人机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另外,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散热器10。散热器10包括基座12及多个散热片14。基座12包括相背的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多个散热片14设置在基座12的第一面121,多个散热片14沿基座12的第一侧缘123至第二侧缘124的方向延伸以形成第一流道140,多个散热片14与基座12的第二侧缘124间隔以用于形成第二流道150,第一侧缘123与第二侧缘124相对,第一流道140与第二流道150相交,第二流道150包括两端,流体自散热片14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端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多个散热片14后流至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

第二流道150由散热片14的边缘和基座12的第二侧缘124的间隔形成。每个散热片14呈长条形,每个散热片14的长度方向,即每个散热片14的延伸方向,与从第一侧缘123至第二侧缘124的方向基本一致。每两个相邻的散热片14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142。

每一子流道142与第二流道150连通,以使得经过每一子流道142的热流能够通过第二流道150的两端排出。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散热器10中,由于流体自散热片14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端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多个散热片14后流至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当电子元器件16与散热器10接触使得电子元器件16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14时,散热片14上的热量能够被流体携带并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散到外界,由此能够实现对电子元器件16的有效散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流体包括风、液体,例如雨水等。在流体为风时,进入第一流道140之前的风的温度相对较电子元器件16产生的热量要低,冷风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散热片14时,能够带走散热片14上的热量转换成温度较高的热风,携带该热量的热风流至第二流道150并可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流出到外界,从而将热量散掉。同样地,在流体为液体,例如雨水时,雨水的温度相对较低,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散热片14时,能够带走散热片14上的热量,携带该热量的雨水流至第二流道150并可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流出到外界,从而将热量散掉。当流体既包括风又包括液体(例如雨水)时,冷风和雨水均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散热片14时,能够带走散热片14上的热量,携带该热量的风及雨水流至第二流道150并可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流出到外界,从而将热量散掉,散热效果更佳。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基座12包括第一侧缘123、第二侧缘124、第三侧缘125及第四侧缘126。第一侧缘123、第三侧缘125、第二侧缘124、及第四侧缘126依次首尾相接,第一侧缘123与第三侧缘125相对,第二侧缘124与第四侧缘126相对。第二流道150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三侧缘125与第四侧缘126。更具体地,第二流道150包括第一端1502及第二端1504,第一端1502位于第三侧缘125,第二端1504位于第四侧缘126。流体自散热片14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端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多个散热片14后流至第二流道150的第一端1502和/或第二端1504。

基座12的第一面121的周缘可设置有第一结合件127,第一结合件127用于与外界的第二结合件24(图10所示)配合以围成周缘封闭的流通空间120。在一个例子中,第一结合件127可以为环绕周缘并开设在第一面121上的一圈环形的槽道,也可以为环绕周缘并自第一面121延伸的一圈密封件,该密封件可以是橡胶圈等。

基座12的第二面122设置有电子元器件16,电子元器件16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路板、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控制芯片、电容、电阻、电感等。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16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元器件16的尺寸越来越小,电子元器件的热流密度也随之越来越高。当这些电子元器件16应用到小型化的产品(例如图11所示的无人机1000)时,无人机1000内部狭小的空间结构,不利于电子元器件16的散热。而本申请的散热器10中,电子元器件16可设置在基座12的第二面122,在电子元器件16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通过基座12传导至散热片14,再被流入第一流道140的流体携带并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散到外界,由此能够实现对电子元器件16的有效散热。

基座12开设有贯穿第一面121与第二面122的至少一个导流孔1282,至少一个导流孔1282对应第二流道150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设置。导流孔1282位于流通空间120内,流通空间120通过导流孔1282与外部环境流通,如此,导流孔1282可用于将进入流通空间120内(基座12的第一面121所在一侧)的液体排出到外界,避免液体进入基座12的第二面122所在一侧而影响电子元器件16的正常工作。更具体地,基座12包括至少一个自第二侧缘124朝远离散热片14延伸的凸耳128,至少一个凸耳128与至少一个导流孔1282对应并位于第一侧缘123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至少一个导流孔1282设置在对应的凸耳128上。本实施方式中,凸耳128的数量为两个,导流孔1282的数量也为两个,每个凸耳128开设有一个导流孔1282。在一个例子中,在远离第二侧缘124的方向上,凸耳128的宽度逐渐变小,宽度逐渐变小的凸耳128具有更强的导向作用,液体(例如雨水)能够更容易被导入到导流孔1282内,并进一步排出到外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基座12的第二面122可设置有导流柱129,导流柱129环绕导流孔1292设置。导流柱129可用于将进入导流孔1282的液体导出到外界,避免液体进入基座12的第二面122所在一侧而影响电子元器件16的正常工作,进一步保证电子元器件16工作的稳定性。

基座12包括与长度方向一致的第一长轴线oo1,在一个例子中,基座12关于第一长轴线oo1对称,对称结构的基座12在工艺上加工更为方便,制造更为容易。在其他例子中,基座12也可不关于第一长轴线oo1对称。另外,基座12可以由铜、铝、铁、钢等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碳纤维等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非金属材料制成,导热性能高的材料制作成基座12,使得电子元器件16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递至散热片14上,从而加快散热速度。

请继续参阅图1及图2,多个散热片14设置在基座12的第一面121,多个散热片14与第一侧缘123之间预留有安装位152,安装位152用于安装风扇18(图8示),来自安装位152的流体自散热片14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端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多个散热片14后流至第二流道150的两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片14在第二面122上的投影可覆盖电子元器件16,以使得电子元器件16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地传导至散热片14,加快散热速度。当然,在其他方式中,多个散热片14在第二面122上的投影可部分覆盖电子元器件16,也即,部分电子元器件16可位于多个散热片14在第二面122上的投影范围以外,此时,该部分位于多个散热片14在第二面122上的投影范围以外的电子元器件16仍可通过基座12传导至多个散热片14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片14可关于第一长轴线oo1对称分布,使得散热片14与电子元器件16布局均可以以第一长轴线oo1为参考,设计起来更加方便。

请一并参与图1及图3,每个散热片14呈长条形,每个散热片14的长度方向,即每个散热片14的延伸方向,与从第一侧缘123至第二侧缘124的方向基本一致。每两个相邻的散热片14之间形成一个子流道14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子流道142的宽度w均相同。以图3中多个散热片14的数量为12个为例进行说明,12个散热片14的宽度w均为相同。等宽度设计多个散热片14使得第一流道140的流体流量均匀,流速也均匀,与散热片14对应的电子元器件16无论是分布在散热片14在第二面122的投影的哪个区域,热量均能散掉,且不同区域的电子元器件16的散热效率差异不大,避免散热慢的电子元器件16再将热量传导至散热快的电子元器件16。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自基座12的第一长轴线oo1至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或第四侧缘126的方向上,散热片14的长度逐渐递减,使得靠近第一长轴线oo1的有效散热部分更多,聚集的热量也会更多,因此第二面122对应靠近第一长轴线oo1的部分可以设置较多的电子元器件16,也能保证该部分电子元器件16的散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子流道142的宽度并不均相同。例如,以图4中多个散热片14的数量为12个为例进行说明,自基座12的第一长轴线oo1至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或第四侧缘126的方向上,多个子流道140的宽度依次递减。具体地,自基座12的第一长轴线oo1至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的方向上,多个散热片14形成5个子流道142,5个子流道142的宽度依次递增,即w2>w3>w4>w5>w6。本实施方式中,最靠近第一长轴线oo1并分布在第一长轴线oo1两侧的两个散热片14形成的子流道140的宽度w1大于w2。同时,自基座12的第一长轴线oo1至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或第四侧缘126的方向上,散热片14的长度逐渐递减。由于将自基座12的第一长轴线oo1至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或第四侧缘126的方向上,多个子流道140的宽度依次递减,使得靠近第一长轴线oo1的散热片14(有效散热部较多)的区域上聚集的较多的热量能够被更大流量的流体冷却,从而提升散热效率。

位于第一长轴线oo1的子流道142大致与第二流道150的中部连通,以使得通过散热片14的热流能够通过第二流道150的两端流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多个子流道140呈直线延伸。此时,散热片14的延伸方向也是直线,结构简单,容易制造。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多个子流道140呈曲线延伸。此时,曲线延伸的子流道140在与整机整合时更灵活,可以灵活避让其他的元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至少一个子流道142的延伸方向与基座12的第一长轴线oo1平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多个子流道142中至少一个子流道142呈直线延伸,呈直线延伸的该子流道142与第一长轴线oo1的角度不为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7,多个子流道中142的一个子流道142至少包括靠近第一侧缘123的第一段1422及靠近第二侧缘124的第二段1424,第一段1422与基座12的第一长轴线oo1的角度小于第二段1424与第一长轴线oo1的角度。此种结构设计,能够加大到达第二流道150的流体的流量,使得散热及排水更加快速彻底。若子流道142的延伸方向为直线延伸,则此处的角度是指第一段1422与第二段1424之间的夹角;若子流道142的延伸方向为曲线,则此处的角度是指第一段1422的切线与第二段1424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继续一并参阅图1及图7,多个子流道中142的一个子流道142至少包括靠近第一侧缘123的第一段1422及靠近第二侧缘124的第二段1424,第二段1424的宽度w8大于第一段1422的宽度w7。w8>w7,如此能够加大到达第二流道150的流体的流量,使得散热及排水更加快速彻底。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6,位于第一长轴线oo1的子流道142的开口宽度自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侧向靠近第二侧缘124的一侧逐渐减增大。此种结构设计,能够加大到达第二流道150的流体的流量,使得散热及排水更加快速彻底。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长轴线oo1一侧的子流道142相较于第一长轴线oo1朝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倾斜,位于第一长轴线oo1另一侧的子流道142相较于第一长轴线oo1朝基座12的第四侧缘126倾斜,以在多个散热片14的靠近第二侧缘123一侧形成导流开口144。在一个例子中,导流开口144为梯形。在另一个例子中,导流开口144为三角形。导流开口144的开设能够加大到达第二流道150的流量,使得散热及排水更加快速彻底。而且,导流开口144的形状呈外扩的三角形或梯形,更能加大到达第二流道150的流量,提高散热效率及排水效率。

请参阅图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子流道142至少包括靠近第一侧缘123的第一段1422及靠近第二侧缘124的第二段1424,在同一个子流道142中,位于第一长轴线oo1一侧的第二段1424相较于第一长轴线oo1朝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倾斜,位于第一长轴线oo1另一侧的第二段1424相较于第一长轴线oo1朝基座12的第四侧缘126倾斜,以在多个散热片14的靠近第二侧缘124一侧形成导流开口144。在一个例子中,导流开口144为梯形。在另一个例子中,导流开口144为三角形。导流开口144的开设能够加大到达第二流道150的流量,使得散热及排水更加快速彻底。而且,导流开口144的形状呈外扩的三角形或梯形,更能加大到达第二流道150的流量,提高散热效率及排水效率。

请一并参阅1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散热器10还可包括风扇18,风扇18安装在安装位152处,并用于将流体导向多个散热片14。具体地,风扇18可为离心风扇,并包括入口182及出口184,入口182开设在风扇18的平行于基座12的第一面121的表面181上,流体自入口182吸入风扇18,并从出口184吹出并导向多个散热片14。风扇18能够主动将外界的流体,例如风吸入,使得进入第一通道140及第二通道15流体的流量大大增加,从而能够提升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9及图10,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散热结构100。散热结构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散热器10及第一壳体20。第一壳体20与基座12结合形成前述的流通空间120,多个散热片14位于流通空间120内。基座12、第一壳体20及多个散热片14形成第一流道140,基座12、第一壳体20及间隔形成第二流道150。其中,第一壳体20与基座12可通过螺钉连接、胶合、卡合、焊接等方式结合在一起。

具体地,第一壳体20包括第一区域201及自第一区域201的两侧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二区域202。第一壳体20包括第二长轴线oo2。

第一壳体20的第一端21开设有进口212,进口212设置在第一区域201,进口212关于第二长轴线oo2对称,外界的流体从进口212进入流通空间120内。

进口212包括第一子进口2121及第二子进口2123,第一子进口2121与第二子进口2123间隔,在第二长轴线oo2的方向上,第一子进口2121相较于第二子进口2123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边缘。第一壳体20的开设有第一子进口2121的表面2120与第一面121呈一定角度。第二子进口2123为长条状,第二子进口21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长轴线oo2的方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0的第一区域201还开设有第一导流道2122,第一导流道2122与第一子进口2121连通,在第二长轴线oo2的方向上,第一导流道2122相较于第一子进口2121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边缘,第一导流道2122用于将外界的流体导向第一子进口212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进口2121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14(图13所示),第一过滤网214用于过滤杂质,以防止杂质进入流通空间120并堆积而降低散热效率和/或排水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子进口2123上设置有第二过滤网216(图13所示),第二过滤网216用于过滤杂质,以防止杂质进入流通空间120并堆积而降低散热效率和/或排水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进口2121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214(图13所示),且第二子进口2123上也设置有第二过滤网216(图13所示),以更好地防止杂质进入流通空间120并堆积,保证散热效率和/或排水效率。

请继续参阅图9及图10,第一壳体20的第二端22开设有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分别位于第二端22的相对两侧,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对应第二流道150的两端。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关于第二长轴线oo2对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0的第二区域202还开设有第二导流道2220,第二导流道2220与第一出口222连通,在垂直第二长轴线oo2的方向上,第二导流道2220相较于第一出口222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边缘,第二导流道2220用于将外界的流体导向第一出口22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0的第二区域202还开设有第三导流道2240,第三导流道2240与第二出口224连通,在垂直第二长轴线oo2的方向上,第三导流道2240相较于第二出口224更靠近第一壳体20的边缘,第三导流道2240用于将外界的流体导向第二出口22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口222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图未示),第三过滤网用于过滤杂质,以防止杂质进入流通空间120并堆积而降低散热效率和/或排水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出口224上设置有第四过滤网227(图14所示),第四过滤网227用于过滤杂质,以防止杂质进入流通空间120并堆积而降低散热效率和/或排水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出口222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及第二出口224上设置有第四过滤网227,以更好地防止杂质进入流通空间120并堆积,保证散热效率和/或排水效率。

第一出口222在基座12的第一面121上的投影相较于多个散热片14更靠近基座12的第三侧缘125及第二侧缘124,第二出口224在基座12的第一面121上的投影相较于多个散热片14更靠近基座12的第四侧缘126及第二侧缘124。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一出口222的表面221相较基座12的第一面121倾斜,即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一出口222的表面221与第一面121呈一定角度(大于零)。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二出口224的表面223相较基座12的第一面121倾斜,即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二出口224的表面223与第一面121呈一定角度(大于零)。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一出口222的表面221相较基座12的第一面121倾斜,及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二出口224的表面222相较基座12的第一面121倾斜。

当基座12的周缘设置有第一结合件127,第一壳体20的周缘设置有与第一结合件127对应的第二结合件24。若第一结合件127为环绕周缘并开设在第一面121上的一圈环形的槽道,第二结合件24则为环绕第一壳体20周缘延伸的一圈密封件,该密封件可以是橡胶圈等。或,若第一结合件127环绕周缘并自第一面121延伸的一圈密封件,第二结合件24则为环绕第一壳体20周缘一圈环形的槽道。

请结合图8,在第一壳体20与基座12结合在一起后,第一结合件127与第二结合件24配合以围成周缘封闭的流通空间120。此时,若散热结构100包括风扇18,风扇18安装在安装位152处,外界的环境冷风(相较电子元器件16工作时的温度较低)从进口212进入流通空间120内,风扇18工作将冷风自入口182吸入风扇18内部,再从出口184吹出并导向多个散热片14进入第一流道140,电子元器件16工作产生并传到至散热片14上的热量被进入第一通道140的冷风携带,冷风变为热风并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散到外界。具体地,热风可从第一出口222和/或第二出口224散到外界,由此能够实现对电子元器件16的有效散热。

在散热过程中,由于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一出口222的表面221相较基座12的第一面121倾斜,和/或第一壳体20的开设第二出口224的表面222相较基座12的第一面121倾斜,使得热风出风更为顺畅,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

当散热结构100倾斜使得第一出口222从出风变为进风,由于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是连通的,则从第一出口222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二出口224流通出去,不会对风扇18导向第一流道140的冷风造成抵消,从而保证散热结构100的散热效率。同样地,当散热结构100倾斜使得第二出口224从出风变为进风,由于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是连通的,则从第二出口224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一出口222流通出去,不会对风扇18导向第一流道140的冷风造成抵消,从而也能保证散热结构100的散热效率。

当散热结构100倾斜使得第一出口222从出风变为进风,从第一出口222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二出口224流通出去,从而使得流体自散热片14流至第二流道150的与所述第二出口224对应的一端,并经由第二出口224流通到外界;当散热结构100倾斜使得第二出口224从出风变为进风,则从第二出口224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一出口222流通出去,从而使得流体自散热片14流至第二流道150的与所述第一出口222对应的一端,并经由第一出口222流通到外界;当散热结构100处于相对平稳时,第一出口222和第二出口224都能作为出风口,从而使得流体自散热片14流至第二流道150的两端,并经由第一出口222和第二出口224流通到外界。

外界的液体,例如雨水从进口212进入流通空间120内,从散热片14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端进入第一通道140后,被散热片14导向第二流道150,并能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散到外界。具体地,雨水可从凸耳128的导流孔1282排出到外界,避免雨水进入基座12的第二面122所在一侧而影响电子元器件16的正常工作。需要指出,在排水的过程中,雨水也能带走散热片14上的一部分热量,由此可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因此,无人机1000在雨天等恶劣环境下工作,也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请一并参阅图1、图11及图12,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无人机1000。无人机10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散热结构100及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20与第二壳体200结合形成收容空间300,散热器10位于收容空间300内。无人机1000还可包括导流件203,导流件203连通基座12及外界。导流件203贯穿第二壳体200,以将外界进入基座12内的液体从第二壳体200导出到外界。在一个例子中,导流件203为开设通孔的柱体结构,导流柱129与导流件203配合,以将流入导流柱129的液体从导流件203排除至第二壳体200的外部。在一个例子中,导流柱129伸入导流件203内,即导流件203套设在导流柱129的外周壁,此时,导流柱129与导流件203之间可设置有密封圈130,以防止液体流入收容空间300而影响收容在收容空间300内的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在另一个例子中,导流件203伸入导流柱129内,即导流柱129套设在导流件203的外周壁,此时,导流柱129与导流件203之间仍可设置有密封圈130,以防止液体流入收容空间300而影响收容在收容空间300内的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第一壳体20和第二壳体200能组成无人机1000的机身400。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对应无人机1000的机身400上部,第二壳体200对应无人机1000的机身400下部。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对应无人机1000的机身400下部,第二壳体200对应无人机1000的机身400上部。在再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对应无人机1000的机身400侧部的一部分,第二壳体200对应无人机1000的机身400侧部的另一部分。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进口2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并位于无人机1000的机头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出口2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并位于无人机1000的机尾处。第二出口22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也位于无人机1000的机尾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人机1000的机尾处还开设有第三出口(图未示),第三出口与进口212正对。此时,冷风经过第一通道140之后还可以直接从第三出口流出,以提升散热效率。

无人机1000还包括动力系统500,动力系统500包括电机501和螺旋桨502。当电机501驱动螺旋桨502转动并带动机身400倾斜,并使得第一出口222从出风变为进风时,从第一出口222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二出口224流通出去,从而使得流体自散热片14流至第二流道150的与所述第二出口224对应的一端,并经由第二出口224流通到外界。当电机501驱动螺旋桨502转动并带动机身400倾斜,并使得第二出口224从出风变为进风,则从第二出口224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一出口222流通出去,从而使得流体自散热片14流至第二流道150的与第一出口222对应的一端,并经由第一出口222流通到外界。当电机501驱动螺旋桨502转动并带动机身400平稳正飞时,第一出口222和第二出口224都能作为出风口,从而使得流体自散热片14流至第二流道150的两端,并经由第一出口222和第二出口224流通到外界。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无人机1000的散热器10中,由于冷风自散热片14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端流入第一流道140,并经过多个散热片14后流至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当电子元器件16与散热器10接触使得电子元器件16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片14时,散热片14上的热量能够被流体携带并从第二流道150的至少一端散到外界,由此能够实现对电子元器件16的有效散热。

请结合图8,当无人机1000朝第一侧缘125所在侧进行侧飞时,散热结构100倾斜使得第一出口222从出风变为进风,由于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是连通的,则从第一出口222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二出口224流通出去,不会对风扇18导向第一流道140的冷风造成抵消,从而保证散热结构100的散热效率。当无人机1000朝第二侧缘126所在侧进行侧飞时,散热结构100倾斜使得第二出口224从出风变为进风,由于第一出口222与第二出口224是连通的,则从第二出口224进入的冷风可直接从第一出口222流通出去,不会对风扇18导向第一流道140的冷风造成抵消,从而也能保证散热结构100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外界的液体,例如雨水从进口212进入流通空间120内,从散热片14靠近第一侧缘123的一端进入第一通道140后,被散热片14导向第二流道150后进入凸耳128的导流孔1282,并通过导流件从第二壳体200导出到外界,避免雨水进入基座12的第二面122所在一侧而影响电子元器件16的正常工作。因此,无人机1000在雨天等恶劣环境下工作,也能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若无人机1000工作在刮风下雨的天气下时,风扇18吸入外界环境风进行散热的同时,环境风还能帮助将雨水吹向导流孔1282,避免雨水积累在流通空间120内而造成加大无人机1000的重量,进一步保证无人机1000的正常工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