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生物发酵注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液装置,特别是生物发酵注液装置。
目前国内生物发酵接种采用两种途径一是采用接钟针压差接种,适用于接种量较少、菌种液粒度较小的情况;二是采用接种瓶开放型火焰接种,操作时接种口敞开,种子罐罐压为零,接种口有火焰保护,操作不慎易烫伤菌种或造成染菌,导致菌种的不良生长或培养失败,从而影响整个发酵生产。
目前国内外生物发酵加料、补液途径概括起来有二种一种是通过固定管路分次分批将补料罐中的消毒后料液补入发酵主体罐,但该途径不适合小量多次补料;另一种是利用微机控制自动联控连续补料,见《医药设计》1984(4)10-12,《医药工业》1981(10)1-2,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1990 (1) 1-4等资料,该装置虽很理想,但造价高,投入大,工业化生产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生物发酵注液装置,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发酵的接种、加料、补液等生产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固定管直接插入液体瓶内,固定管与连接管之间连有软管,在三通管的三个管口分别设有三个阀门,可分别控制入口管,蒸汽管和注液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装置性能可靠,成本低廉,生产中可以任意时间接种、补料液,理论染菌率为零且可在同一生产周期中反复多次接种、补料液等特点。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可在罐体有压力的条件下正常操作,不易染杂菌和烫伤菌种,克服了一次接种量小及菌丝接种困难的缺点,具有投资少,使用方便,便于工业化推广等特点。
附图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一下本实用新型。
固定管2的一端直接插入液体瓶1内,固定管2的另一端带有环形凸起,可插入软管3内。连接管4的一端也带有环形凹起,可插入软管3内,连接管4的另一端带有六棱凸起和螺纹,可拧入入口管5内。在三通管7的三个管口分别连有阀门6,阀门8和阀门10。阀门6与入口管5连接,阀门8与蒸汽管9连接,阀门10与注液管11连接。注液管11直接焊接在罐体上。
实施例1将液体瓶1、固定管2、软管3和连接管4分别灭菌。灭菌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生产用孢子液或菌丝液装入液体瓶1内,密封好,待接种。入口管5、阀门6、三通管7、阀门8、蒸汽管9、阀门10均通过注液管11固定在罐体上。打开阀门6、8、10,随同生产罐培养基进行一次实消,之后,关闭阀门10,待接种。在火焰保护下,关闭阀门6、阀门8,将连接管4拧入入口管5内,撤掉火焰,待连接处温度降至室温,打开阀门6,阀门10,将菌种注入生产主体罐中。之后,关闭阀门10,拧下连接管4,打开阀门8将入口管5冲净。关闭阀门6和阀门8。
实施例2
打开阀门8和阀门6对三通管7,阀门6和入口管5进行消毒。将无菌的液体瓶1,固定管2,软管3和连接管4连接好,液体瓶1内装有消后待补料液。在火焰保护下,关闭阀门6和阀门8,将连接管4拧入入口管5内,撤掉火焰,待连接处温度降至室温之后,打开阀门6和阀门10,将料液补入生产主体罐体中,之后,关闭阀门10,撤掉连接管4,打开阀门8将入口管5冲净,关闭阀门6和阀门8,以待再次补料液。
权利要求1.一种生物发酵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管2直接插入液体瓶1内,固定管2与连接管4之间连有软管3,在三通管7的三个管口分别连有阀门6、阀门8和阀门10,其阀门6与入口管5连接,阀门8与蒸汽管9连接,阀门10与注液管11连接,注液管11焊接在罐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发酵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管2的一端带有环形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发酵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管4的一端带有环形凸起,另一端带有六棱凸起和螺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包括液体瓶,软管、三通管和阀门。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发酵接种、加料、补液等生产过程,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装置性能可靠,成本低廉,生产中可以任意时间接种、补料液,理论染菌率为零且可在同一生产周期中反复多次接种、补料液等特点。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装置可在罐体有压力的条件下正常操作,不易染杂菌和烫伤菌种,克服了一次接种量小及菌丝接种困难的缺点,具有投资少,使用方便,便于工业化推广。
文档编号C12M1/26GK2075203SQ90213799
公开日1991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1990年9月7日 优先权日1990年9月7日
发明者梁希珍 申请人:梁希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