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熊果酸的抗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1588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熊果酸的抗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和鼻腔的常见定植菌,同时也是引起临床感染的常见致病菌,既可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如痈、疖、毛囊炎、甲沟炎和外科切口等局部脓性感染,也可引起肺炎、骨髓炎、脑膜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脓毒症、败血症等全身性感染。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获得,一方面可以通过细菌自身表型的改变、代谢通路的调整等,对抗生素产生适应性耐药,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产生、形成小菌落、细胞壁增厚以及持留菌的产生都可以对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另一方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通过水平转移等方式获得耐药基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产生β-内酰胺酶基因后即可呈现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因此,如何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针对上述问题,在中国专利申请CN104644755A中,发明人用野菊花提取物10g,五倍子提取物8g,金银花提取物5g,黄芩提取物5g,连翘提取物10g以及0.1-1.0g抗生素制备得到了一种能够有效防治养鸡场的多种葡萄球菌且长期使用不易产生抗药性的药物。但是该药物中抗生素的用量过大,其与中药组合物的总用量的比值高达1:(43~430)。熊果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可来源于金银花、乌梅、山楂、山茱萸、刺玫果等天然植物中,有研究表明熊果酸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目前,有关熊果酸活性的报道主要为抗肿瘤方面,也有抗菌方面的报道,但这些抗菌报道,只是涉及其在抗菌活性方面的普通筛选,并未涉及到其与抗生素能否在体外联合抗菌。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组合物,其与抗生素联用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同时能有效降低抗生素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产生。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熊果酸的组合物及其用途,以解决以上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熊果酸的抗菌组合物,包括熊果酸和抗生素,所述抗生素选自罗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和庆大霉素中的一种。进一步地,所述抗生素为罗红霉素,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15.41~30.82μg/ml,所述罗红霉素的含量为0.009~0.762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30.82μg/ml,所述罗红霉素的含量为0.18μg/ml。进一步地,所述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15.41~30.82μg/ml,所述左氧氟沙星的含量为0.0076~0.061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15.41μg/ml,所述左氧氟沙星的含量为0.03μg/ml。进一步地,所述抗生素为阿莫西林,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15.41~30.82μg/ml,所述阿莫西林的含量为0.038~0.305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30.82μg/ml,所述阿莫西林的含量为0.038μg/ml。进一步地,所述抗生素为头孢拉定,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7.706μg/ml~30.82μg/ml,所述头孢拉定的含量为0.038~0.305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15.41μg/ml,所述头孢拉定的含量为0.076μg/ml。进一步地,所述抗生素为庆大霉素,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3.853~30.82μg/ml,所述庆大霉素的含量为0.030~0.245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7.706μg/ml,所述庆大霉素的含量为0.061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15.41μg/ml,所述庆大霉素的含量为0.030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7.706μg/ml,所述庆大霉素的含量为0.122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3.85μg/ml,所述庆大霉素的含量为0.245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中熊果酸的含量为15.41μg/ml,所述庆大霉素的含量为0.245μg/ml。进一步地,所述组合物为口服制剂或外用制剂。进一步地,所述口服制剂包括片剂、胶囊、散剂、滴丸、丸剂、颗粒剂、混悬剂、喷雾剂、栓剂或酏剂;所述外用制剂包括霜剂或膏剂。其中,片剂含有两种以上如下辅料:淀粉、糊精、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淀粉浆乳糖、甘露醇、微粉硅胶、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胶囊剂含有两种以上如下辅料:可压性淀粉、乳糖、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和微粉硅胶。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组合物在制备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中的用途。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组合物在制备抗菌用品中的用途。本发明提供的熊果酸的分子式为:C30H48O3,CAS号为:77-52-1。经试验证明,熊果酸与抗生素联用联用能有效降低抗生素的用量。具体地说,当熊果酸与罗红霉素联用时,其能使罗红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312,两者联用为协同作用。当熊果酸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时,其能使左氧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25,两者联用为协同作用;当熊果酸与阿莫西林联用时,其能使阿莫西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281,两者联用为协同作用;当熊果酸与头孢拉定联用时,其能使头孢拉定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187,两者联用为协同作用;当熊果酸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其能使庆大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125,两者联用为协同作用。其中,以熊果酸与庆大霉素联用效果最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组合物具有以下优势:本发明将熊果酸和抗生素联用,可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可有效降低抗生素的用量,降低药物性不良反应的产生,两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适于大范围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这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出各种修改或改进,但是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均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实施例1、本发明抗菌药物干混悬剂的制备熊果酸770.6μg庆大霉素6.1μgβ环糊精35g羧甲基纤维素钠5g甘油20ml制备方法:a)取熊果酸、庆大霉素、β环糊精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别过80目筛后混匀,得混合粉料;b)将混合粉料加入甘油制软材,过30目筛后80℃烘干,过30目筛整粒,包装,得干混悬剂。服用时,加入100ml水,摇匀,即得液体悬浮剂。实施例2、本发明抗菌药物干混悬剂的制备熊果酸1541μg庆大霉素30μgβ环糊精35g羧甲基纤维素钠5g甘油20ml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3、本发明抗菌药物干混悬剂的制备熊果酸770.6μg庆大霉素12.2μgβ环糊精35g羧甲基纤维素钠5g甘油20ml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4、本发明抗菌药物干混悬剂制备熊果酸3082μg罗红霉素18μgβ环糊精35g羧甲基纤维素钠5g甘油20ml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5、本发明抗菌药物干混悬剂制备熊果酸1541μg左氧氟沙星3μgβ环糊精35g羧甲基纤维素钠5g甘油20ml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6、本发明抗菌药物干混悬剂制备熊果酸3082g阿莫西林30.5μgβ环糊精35g羧甲基纤维素钠5g甘油20ml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实施例7、本发明抗菌药物干混悬剂制备熊果酸1541μg头孢拉定7.6μgβ环糊精32g羧甲基纤维素钠5g甘油20ml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试验例一、不同抗生素与熊果酸联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试验1.材料1.1药物熊果酸(上海晶纯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分析纯,批号U107243)、头孢拉定(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160005)、左氧氟沙星(第一三共和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BP009A1)、阿莫西林(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4150095)、庆大霉素(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640401)、罗红霉素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5112041)、氯化钠(天津百世化工有限公司,分析纯,批号20130322)、营养琼脂(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化纯,批号3103128)、营养肉汤(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化纯,批号3104063)、结晶紫(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160103)、二甲基亚砜(DMSO,IGMA-ALDDICH,批号WXBB3106V)、水为纯化水。1.2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UV-2450型)、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锅(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有限公司GMSX-280)、生化培养箱(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SPX-150B-Z系列)、洁净工作台(上海苏净实业有限公司型号SW-CJ-1D)、电子天平(常熟市双杰测试仪器厂型号JJ323BC)、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深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型号DGG-9203A)、超低温冰箱(中科美菱低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型号DW-HI388)、酶标仪(上海永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M-600)、倒置显微镜(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型号MIT100)。1.3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菌株号:ATCC25923)。2.方法2.1菌液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MH肉汤培养基,制备单菌落。扩大培养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洗脱并稀释至2×107CFU/ml,备用。2.2抗生素供试药液制备用无菌水将5种抗生素分别配制成7.16mmol/L的溶液,备用。2.3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采用微孔法测定熊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取冻存菌接种于营养琼脂固体培养板,培养24h后,挑取单菌落于固体斜面培养基,生化培养箱37℃培养24h,用营养肉汤洗脱下来,稀释至1×107CFU/ml(OD=0.05)菌悬液备用。无菌96孔板上,在1~8列各孔中加100μl肉汤。第1列孔中各加入浓度为8.77μmol/ml熊果酸溶液100μl,采用倍比稀释法,依次稀释至第2~8列孔内。然后将配好的菌液依次加入各孔,每孔100μl。第9列孔内加入菌液100μl和培养液100μl,不加药液,作为阴性对照组;各孔的终浓度为2.19μmol/ml、1.09μmol/ml、0.54μmol/ml、0.27μmol/ml、0.13μmol/ml、0.068μmol/ml和0.034μmol/ml、0.017μmol/ml。生化培养箱37℃恒温静置培养24h,取出以肉眼观察,无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即药物对受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4FIC的测定采用棋盘法测定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index,FIC)。依据上述测定的不同药物单用时对供试菌株的MIC,将不同药各自以不同的MIC浓度分别组合,将药物按照对应浓度加入相应的孔内,每孔为50μl。所以,每孔中可得到不同浓度组合的两种抗菌药物混合液。菌液以每孔100μl加入孔内(最终药液的浓度缩小4倍),最终每孔接种量为1×105CFU/ml。置37℃培养18h后观察结果。联合用药效果判定方法:计算抑菌浓度指数判断标准为FIC≤0.5为协同作用;0.5<FIC≤1时为相加作用;1<FIC≤2时,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为无关;FIC>2时,联合用药相互作用结果为拮抗。3.结果3.1最小抑菌浓度(MIC)确定通过微孔法测定熊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熊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熊果酸浓度低于0.27μmol/ml时,孔内都呈混浊状态,表明有细菌生长。因此,判断熊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3.30μg/ml。罗红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IC为0.305μg/mL,头孢拉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IC为1.22μg/mL,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IC为0.244μg/mL,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22μg/mL,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MIC为0.98μg/mL。3.2FIC指数的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5。表1熊果酸与罗红霉素联用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熊果酸与罗红霉素联用能显著降低罗红霉素的用量,其可使罗红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312,当熊果酸浓度在15.41~30.82μg/ml之间,罗红霉素的浓度为0.009~0.762μg/ml,两者联用为协同增效作用。表2熊果酸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当熊果酸与左氧氟沙星联用时能显著降低左氧氟沙星的有效用量,其能使左氧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25,当熊果酸浓度在15.41~30.82μg/ml之间,左氧氟沙星的浓度为0.0076~0.061μg/ml,两者联用为协同增效作用。表3熊果酸与阿莫西林联用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当熊果酸与阿莫西林联用时,其能使阿莫西林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281,当熊果酸浓度在15.41~30.82μg/ml之间,阿莫西林的浓度为0.038~0.305μg/ml,两者联用为协同增效作用。表4熊果酸与头孢拉定联用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当熊果酸与头孢拉定联用时,其能使头孢拉定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187,当熊果酸浓度在7.706~30.82μg/ml之间,头孢拉定的浓度为0.038~0.305μg/ml,两者联用为协同增效作用。表5熊果酸与庆大霉素联用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当熊果酸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其能使庆大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降至1/2~1/32,最小FIC为0.125,当熊果酸浓度在3.85~30.82μg/ml之间,庆大霉素的浓度为0.030~0.245μg/ml,两者联用为协同增效作用。试验例二、临床应用1.病例选择选择250例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呼吸系感染患者志愿者,男150例,女100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27±2.1岁,随机分成5组,分别是实施例1组、实施例4组、实施例5组、实施例6组、实施例7组。1.2治疗方法实施例1组:取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混悬剂,加100ml水,摇匀,服用3d,1次/d;实施例4组:取本发明实施例4所述混悬剂,加100ml水,摇匀,服用3d,1次/d;实施例5组:取本发明实施例5所述混悬剂,加100ml水,摇匀,服用3d,1次/d;实施例6组:取本发明实施例6所述混悬剂,加100ml水,摇匀,服用3d,1次/d;实施例7组:取本发明实施例6所述混悬剂,加100ml水,摇匀,服用3d,1次/d。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用药后24~3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并且不再回升,其他症状好转或消失;有效:用药后48~72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好转;无效:用药后72小时以上体温仍未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为减轻或减轻后又很快复发者。2.结果如表6所示。表6临床疗效结果由上表可知,250例呼吸系感染患者中,有96.0%以上的患者服用本发明药物后24~3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并且不再回升,其他症状好转或消失,其中,以庆大霉素和熊果酸联用效果最佳,总有效率达到100.0%,服用后,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产生。这说明,本发明熊果酸与庆大霉素联用不仅能明显降低庆大霉素的有效用量,并且能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