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2964阅读:637来源:国知局
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领域,具体涉及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凝血斑块。在凝血生理过程中,血栓是凝血系统级联反应的最终产物,它主要由沉积的血小板,不溶性纤维蛋白,积聚的白细胞和红细胞组成。血小板聚集是止血过程的的起始步骤之一,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中血栓的形成会阻碍血流的流动,甚至导致血管的完全闭塞,血栓从血管内壁剥落和脱离容易形成游走型栓塞。由此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血栓、动脉血栓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等。血栓疾病形成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因素变化过程。其发病形式多样,而且往往具有反复性,综合发病率高居各种疾病之首,近年来还有发病率逐渐增加,发病时间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是当代医学研究和药物研发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目前临床上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有抗凝血类药物,溶血栓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但是常见的抗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往往会产生药效减弱、肠胃刺激和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另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还会造成出血风险增加,这严重影响临床使用和患者的生命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抑制血小板聚集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的应用能够降低出血风险,使用安全,扩大临床和医药用途。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具有式Ⅰ所示结构,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具有式Ⅱ所示结构:

优选的,所述血小板聚集由胶原和二磷酸腺苷诱导产生。

优选的,所述药物的剂型为口服剂。

优选的,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按照不同体重的患者给药量≥10μmol/kg。

优选的,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按照不同体重的患者给药量≥100μmol/kg。

本发明提供了3,4,7-三羟基异黄酮及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血栓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和3-甲氧基大豆素的结构式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中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血栓为由血小板聚集引起。

优选的,所述药物的剂型为口服剂。

优选的,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按照不同体重的患者给药量≥100μmol/kg。

优选的,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按照不同体重的患者给药量≥300μmol/kg。

本发明提供了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具有式Ⅰ所示结构,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具有式Ⅱ所示结构。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人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实施例出血实验表明,3,4,7-三羟基异黄酮和3-甲氧基大豆素给药的小鼠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出血活性,而对照组同样浓度的氯吡格雷给药组有非常明显的出血活性,这说明本发明提供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抑制血小板聚集中的应用,所述药物的应用能够降低出血风险,使用安全,扩大临床和医药用途。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3,4,7-三羟基异黄酮在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中的抑制作用;

图2为实施例1中3-甲氧基大豆素在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中的抑制作用;

图3为实施例1中3,4,7-三羟基异黄酮在对ADP诱导的鼠尾血栓的抑制作用;

图4为实施例1中3-甲氧基大豆素在对ADP诱导的鼠尾血栓的抑制作用;

图5为实施例2中3,4,7-三羟基异黄酮和3-甲氧基大豆素在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尾血栓的抑制图片;

图6为实施例2中3,4,7-三羟基异黄酮在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尾血栓的抑制的变化情况;

图7为实施例2中3-甲氧基大豆素在对角叉菜胶诱导的鼠尾血栓的抑制的变化情况;

图8为实施例3中80mg/kg3,4,7-三羟基异黄酮和氯吡格雷对小鼠尾出血时间的影响;

图9为实施例3中80mg/kg3-甲氧基大豆素和氯吡格雷对小鼠尾出血时间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具有式Ⅰ所示结构,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具有式Ⅱ所示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血小板聚集优选由胶原和二磷酸腺苷诱导产生。所述胶原和二磷酸腺苷诱导机理是所述两种化合物抑制血小板与其血小板膜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所述胶原优选为卡拉胶或交叉菜胶。所述胶原的诱导浓度优选为0.5~0.8μg/mL,更优选为0.6μg/mL。所述二磷酸腺苷诱导浓度优选为50~100μmol/L,更优选为70μmol/L。

本发明中,所述药物的剂型优选为口服剂。

本发明中,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对不同体重的患者用药量优选≥10μmol/kg;更优选为20μmol/kg~100μmol/kg,最优选为60μmol/kg,即患者每千克给药摩尔量≥10μmol/kg,根据不同质量的患者来确定用药的摩尔量。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3,4,7-三羟基异黄酮的来源即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购于北京普益华科技有限公司。

本发明中,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对不同体重的患者用药量优选≥100μmol/kg,更优选为120μmol/kg~300μmol/kg,最优选为200μmol/kg,即患者每千克给药摩尔量≥100μmol/kg,根据不同质量的患者来确定用药的摩尔量。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的来源没有特殊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3-甲氧基大豆素的来源即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购于北京普益华科技有限公司。

本发明中,所述口服剂还包括医学上接受的辅料。所述辅料包括溶剂、抛射剂、增溶剂、助溶剂、乳化剂、着色剂、黏合剂、崩解剂、填充剂、润滑剂、润湿剂、渗透压调节剂、稳定剂、助流剂、矫味剂、防腐剂、助悬剂、包衣材料、芳香剂、抗黏合剂、整合剂、渗透促进剂、pH值调节剂、缓冲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发泡剂、消泡剂、增稠剂、包合剂、保湿剂、吸收剂、稀释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助滤剂、释放阻滞剂等。

本发明中,所述口服剂的用药频率为每日一次,3~7d为一个疗程。

本发明提供了3,4,7-三羟基异黄酮及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血栓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和3-甲氧基大豆素的结构式如所述应用中的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血栓为优选由血小板聚集引起。

本发明中,所述药物的剂型优选为口服剂。

本发明中,所述3,4,7-三羟基异黄酮对不同体重的患者用药量优选≥100μmol/kg,更优选为150μmol/kg~400μmol/kg,最优选为250μmol/kg,即患者每千克给药摩尔量≥100μmol/kg,根据不同质量的患者来确定用药的摩尔量。

本发明中,所述3-甲氧基大豆素对不同体重的患者用药量优选≥300μmol/kg,更优选为300μmol/kg~500μmol/kg,最优选为400μmol/kg,即患者每千克给药摩尔量≥300μmol/kg,根据不同质量的患者来确定用药的摩尔量。

本发明中,所述口服剂还包括医学上接受的辅料。所述辅料包括溶剂、抛射剂、增溶剂、助溶剂、乳化剂、着色剂、黏合剂、崩解剂、填充剂、润滑剂、润湿剂、渗透压调节剂、稳定剂、助流剂、矫味剂、防腐剂、助悬剂、包衣材料、芳香剂、抗黏合剂、整合剂、渗透促进剂、pH值调节剂、缓冲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发泡剂、消泡剂、增稠剂、包合剂、保湿剂、吸收剂、稀释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助滤剂和释放阻滞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口服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质量百分含量组分:5~20%的活性成分,2~10%的崩解剂,0.2~2%的润滑剂,0.1~1.5%的助流剂及0~0.5%的添加剂,余量为填充剂混合,制成口服剂;所述活性成分为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

本发明中,所述口服剂的用药频率为每天一次,3-7天为一个疗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3,4,7-三羟基异黄酮或3-甲氧基大豆素在制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药物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健康人血小板用血浆稀释至2.5×108个/mL。取富血浆血小板300μL,加入不同浓度样品37℃保温5min后,添加70μmol/L的ADP诱导聚集,在血小板聚集仪上绘制5min内的聚集曲线。以没有样品处理过的血小板聚集为对照。

检测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使用洗涤的人血小板。如图1所示,3,4,7-三羟基异黄酮及其类似物以梯度依赖的方式抑制由0.6μg/mL胶原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20μM的3-甲氧基大豆素能抑制约50%的血小板的聚集,而20μM的3,4,7-三羟基异黄酮能完全抑制的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洗涤方法如下:

a.每个1.5mLEP管装1.4mL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血浆),室温400g离心5min,弃上清;

b.每管用0.5mL台式A液重悬血小板,把两管重悬的血小板合并到新的1.5mLEP管,混匀,400g室温离心5min;

c.每管用1mL台式A液重悬血小板,移到新的EP管中400g室温离心5min;

d.每管用1mL台式B液重悬血小板,并用台式B液调整血小板到适当的浓度。

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表示3,4,7-三羟基异黄酮(3’,4’,7-Trihydroxyiso flavone)和3-甲氧基大豆素(3’-methoxydaidzein)以梯度依赖的形式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的聚集。300μM的能抑制约50%的血小板的聚集,而100μM的3,4,7-三羟基异黄酮能抑制约50%的血小板的聚集。

实施例2

卡拉胶致鼠尾血栓模型

实验动物用雄性昆明小鼠,体重20-25g,饲养一周后,随机分组(n=10)。第1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样品组分别使用33、100、300μmol/kg浓度3,4,7-三羟基异黄酮和3-甲氧基大豆素灌胃,阳性对照使用300μmol/kg氯吡格雷灌胃。灌胃给药处理30min后,以40mg/kg的剂量从小鼠腹腔注射卡拉胶(carrageenan,typeI,Sigma),由于在低温环境下,血栓形成率>90%,所用饲养温度为18℃。24h后根据尾部皮肤颜色变化测定血栓形成的平均长度。口服3,4,7-三羟基异黄酮和3-甲氧基大豆素对血栓的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变大。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口服300μmol/kg3-甲氧基大豆素和100μmol/kg3,4,7-三羟基异黄酮都能显著抑制鼠尾血栓的形成,其中300μmol/kg3,4,7-三羟基异黄酮灌胃组平均血栓长度要低于300μmol/kg氯吡格雷灌胃组(图5-图7)。

实施例3

3,4,7-三羟基异黄酮和3-甲氧基大豆素的出血风险评估

雄性C57BL/6(18-20g)8只一组,测试样品及对照组通过灌胃给药,给药3、6、12小时后,将小鼠置于自制的专用固定器中,使其尾部穿过修剪后的1mL移液器枪头,用消毒保险刀片切去尾尖5mm,立即将鼠尾浸入37℃的生理盐水中,以血流停止时间为指标,观察记录断尾出血停止的时间。

结果如图8所示,在80mg/kg剂量时,3,4,7-三羟基异黄酮组与未给药组相比在各个时间点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出血活性,而同样浓度的氯吡格雷给药组有非常明显的出血活性。结果如图9所示,在80mg/kg剂量时,3-甲氧基大豆素组与未给药组相比在各个时间点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出血活性,而同样浓度的氯吡格雷给药组有非常明显的出血活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