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薄膜/无纺层压体的方法_5

文档序号:8327302阅读:来源:国知局
33和无纺织物34的那些方法相比,此类分 离产生极小噪声,甚至不产生噪声。当制品所述至少两个层在压花密封件16处分离时,由 所述分离所产生的噪声显著地小于由通过热机粘结方法诸如美国专利5, 462, 166所述的 方法形成的常规密封件所产生的噪声。例如,当制品所述至少两个层在压花密封件16处分 离时,由所述分离所产生的声压级可小于约70dB,小于约65dB,或小于约60dB。压花密封件 16在分离时声音基本上小于通过使用常规加工条件例如美国专利5, 462, 166中所述的那 些条件的常规热机粘结方法所形成的密封件。例如,压花密封件16在分离时可产生如下的 声压级,所述声压级比通过常规热机粘结方法形成的密封件所产生的声压级小至少约2dB, 至少约3dB,至少约4dB,至少约5dB,至少约6dB,至少约7dB,至少约8dB,至少约9dB,或至 少约10dB,所述通过常规热机粘结方法形成的密封件具有与压花密封件16基本上相同的 剥离强度并且在与压花密封件16相同的条件下分离。基本上相同的剥离强度是指剥离强 度在压花密封件16的剥离强度的至少约50 %,至少约60 %,至少约70 %,或至少约80 %以 内。
[0128] 压花密封件16可具有至少大体上等于常规密封件诸如常规热机密封件的剥离强 度的剥离强度,所述剥离强度通过"剥离强度试验"来测量。例如,压花密封件16可具有的 剥离强度至少在常规热机密封件的剥离强度的30 %,40 %,50 %,60 %,70 %,80 %,90 %,或 100%以内。
[0129] "剥离强度试验"可根据美国专利5, 462, 166所公开的方法来进行。
[0130] 将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定位在成形结构10和压力源之间,并且施加压力以 使薄膜33适形于成形结构10的离散的成形元件11。参见图3A、3B和3C,因而生产出具有 无纺织物34的纤维23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压花密封件16的制品,所述纤维23嵌入离 散的延伸元件22的侧壁中和/或围绕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陆地13中。除了嵌入在离散 的延伸元件22中和/或陆地13中以外,无纺织物34的纤维23的丝束还能够积压在一起 位于邻近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之间。如图3A、3B、3C和6所示,离散的延伸元件22具有开 口近端30和开口(如图7所示)和或闭合(如图3C和4所示)远端24。
[0131] 如上文所述,每个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可为材料的单层或多层共挤复合或 层压材料。层压薄膜材料可为共挤出的,如本领域已知的用于制造层压薄膜的材料,包括具 有表皮层的薄膜。
[0132] 离散的延伸元件22被成形为薄膜33的突起延伸部,一般位于其第一表面26上。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薄膜33通过无纺织物34,诸如例如图3A中所示的孔21以及图3C中的 离散的延伸元件22被推入。令人惊讶的是,当无纺织物在延伸元件的外表面上时,薄膜33 可通过无纺织物34被推入。不受理论的约束,据信所述薄膜延伸元件可与无纺织物的纤维 缝隙联锁,从而形成附加的密合强度。
[0133] 压花密封件16上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数目、尺寸和分配情况可基于所期望的 粘结强度、柔软感和视觉效应来预定。据信,无纺织物34的纤维23和离散的延伸元件22 之间的紧密接触的高面间表面积随着每单位面积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高度、直径、纵横 比和/或数目的增大而增大。还据信,面间表面积的增大将造成压花密封件16的粘结强度 相应地增大。
[0134] 参见图6,离散的延伸元件22可被描述成从薄膜33的第一表面26突出。因此,离 散的延伸元件22可被描述为与薄膜33成一整体,并且通过永久地局部塑性变形薄膜33来 形成。离散的延伸元件22可被描述为具有侧壁28,所述侧壁限定开口近侧部分和闭合或开 口远端24。离散的延伸元件22各自具有高度h,所述高度从相邻延伸元件22之间的最小 振幅AminI量至闭合或开口远端24处的最大振幅Amax。离散的延伸元件22具有直径d,就 大致圆柱形结构而言,所述直径为横向截面的外径。所谓"横向",是指大致平行于第一表面 26的平面。就具有非均匀横向截面的大致柱状离散的延伸元件22、和/或非圆柱形结构的 离散的延伸元件22而言,直径d被测量为离散的延伸元件的1/2高度h处的平均横向截面 尺寸。因此,对于每个离散的延伸元件,可确定被定义为h/d的纵横比。离散的延伸元件可 具有至少约0. 2,至少约0. 3,至少约0. 5,至少约0. 75,至少约1,至少约1. 5,至少约2,至少 约2. 5,或至少约3的纵横比h/d。离散的延伸元件22通常将具有至少约30微米,至少约 50微米,至少约65,至少约80微米,至少约100微米,至少约120微米,至少约150微米,或 至少约200微米的高度h。延伸元件22通常将具有与薄膜33的厚度至少相同的高度,或至 少2倍的薄膜33的厚度、或优选地至少3倍的薄膜33的厚度的高度。离散的延伸元件22 通常将具有约50微米至约5, 000微米,约50微米至约3, 000微米,约50微米至约500微 米,约65微米至约300微米,或约75微米至约200微米的直径d。就具有大致非柱状或不 规则形状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而言,离散的延伸元件的直径可被限定为两倍的离散的延 伸元件在1/2高度处的回转半径。
[0135] 就具有形状(诸如脊)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而言,所述脊在整个薄膜33材料上 纵向地延伸,使得延伸元件22具有开口的延伸元件22的侧壁的一部分,离散的延伸元件的 直径可被限定为延伸元件在1/2高度处的两个相对侧壁之间的平均最小宽度。
[0136] 一般来讲,由于任何单个离散的延伸元件的实际高度h可能难以确定,并且由于 实际高度可有变化,因此多个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平均高度havg可通过确定压花密封件16 的预定区域上的平均最小振幅Amin和平均最大振幅Amax来确定。此类平均高度hpavg通常将 落在上述高度范围内。同样,对于变化的横截面尺寸,可针对多个离散的延伸元件22来确 定平均直径davg。此类平均直径davg通常将落在上述直径范围内。此类振幅和其它尺寸的测 量可通过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法,诸如通过计算机辅助扫描显微术和数据处理来进行。因 此,压花密封件16的预定部分上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平均纵横比ARavg可被表示为havg// davg〇
[0137]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离散的延伸元件的直径为恒定的或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减小 (振幅在闭合或开口远端24处增加至最大值)。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直径或平均横向截 面尺寸可为近侧部分处的最大值,并且横向截面尺寸稳固地减小至远端。据信可期望该结 构10帮助确保压花密封件16可容易地从成形结构10上除去。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离散 的延伸元件22的直径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增加。例如,离散的延伸元件22可具有蘑菇形状。
[0138] 薄膜33的薄化可由于所要求的形成高的纵横比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较深冲压而 发生。例如,可在或靠近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闭合或开口远端24和/或沿侧壁观察到薄 化。所谓"观察到",是指当在放大的横截面中观察时薄化是明显的。此类薄化可为有益的, 因为当触摸时,薄化的部分对压缩或剪切提供极小的阻力。例如,当某个人触摸到压花密封 件16的表现出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侧面时,其指尖首先接触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闭合或 开口远端24。由于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高的纵横比、以及薄膜33在或靠近远端24和/或 侧壁的壁的薄化,离散的延伸元件22会对由人的手指施加在压花密封件16上的压缩或剪 切提供极小的阻力。这种阻力的缺乏表现为柔软感,非常类似于丝绒织物的触感。
[0139] 薄膜33在或靠近闭合或开口远端24和/或侧壁的薄化可相对于压花之前的薄膜 33的厚度或相对于完全围绕压花密封件16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着陆区域的厚度进行测 量。薄膜33通常将相对于薄膜33的厚度表现出至少约25%,至少约50%,或至少约75% 的薄化。薄膜33通常将相对于围绕压花密封件16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着陆区域的厚 度表现出至少约25%,至少约50%,或至少约75 %的薄化。
[0140] 应当指出,仅具有如本文所公开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且不具有宏观孔12或包括 开口远端24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流体不可渗透的制品可为不要求流体渗透性的任何应 用提供柔软性。因此,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品包括一个压花密封件16,所述压花密封 件在其中至少一个表面上表现出柔软和丝绸般触觉印痕,所述压花密封件16的丝绸感表 面表现出具有无纺织物34的纤维23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图案,所述纤维嵌入在离散的 延伸元件22的侧壁中和/或围绕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陆地13中,每个离散的延伸元件22 成为薄膜33表面的突起延伸部,并具有确定开口近端和闭合或开口远端24的侧壁。在某 些实施方案中,离散的延伸元件22在或靠近开口近侧部分具有最大横向截面尺寸。
[0141] 可最优化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面密度",所述面密度为第一表面26的每单位面 积上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数目,并且压花密封件16通常将包括约4至约10, 000,约10至 约 10, 000,约 95 至约 10, 000,约 240 至约 10, 000,约 350 至约 10, 000,约 500 至约 5, 000, 或约700至约3, 000个离散的延伸元件22/平方厘米。一般来讲,可最优化中心至中心间 距以便产生足够的触觉印象,而同时可最小化材料诸如流体在离散的延伸元件22之间的 截留。相邻离散的延伸元件22之间的中心至中心间距可为约100微米至约5, 000微米,约 100微米至约1,〇〇〇微米,约30微米至约800微米,约150微米至约600微米,或约180微 米至约500微米。
[0142]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制品可能包括邻近压花密封件16设置的非密封部分17, 所述非密封部分17包括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的部分,在该部分中,无纺织物34通过 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开口近端30没有嵌入陆地13中或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侧壁中。例 如,非密封部分17可能缺乏离散的延伸元件22,如图4所示。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压花密 封件16沿着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的对侧设置,并且非密封部分17设置在具有压花 密封件16的对侧之间。
[0143] 用于制诰压花密封件的方法
[0144] 参见图4,成形压花密封件16的方法包括在压力源例如图4所示的柔顺基底44 和成形结构10之间进料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并且从压力源对薄膜33、无纺织物34和成 形结构10施加压力,所述压力足以使薄膜33的部分适形于成形结构10的离散的成形元件 11,因而形成具有被陆地13围绕的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密封件16,无纺织物34的纤维23 嵌入离散的延伸元件22的侧壁中和/或陆地13中。取决于所产生的压力和成形结构10 的外形,薄膜33对成形结构10的适形可为局部适形、基本适形、或完全适形。不受理论的 约束,据信开口远端24可通过在使薄膜33适形于成形结构10的离散的成形元件11的同 时局部地破裂薄膜33来形成。
[0145] 为获得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的永久性变形以形成压花密封件16,施加的压 力一般足以拉伸薄膜33超过其屈服点。无纺织物34的纤维也可被压缩和/或拉伸超过其 屈服点。
[0146] 该方法可为批量方法或连续方法。批量方法可涉及提供放置在成形结构10和压 力源之间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的单个片。
[0147] 连续方法可涉及提供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的辊,将所述辊退绕并且在成形 结构10和压力源之间进料。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还可被装备一个单辊。成形结构 10可例如呈辊的形式。随着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从成形结构10辊和压力源之间穿 过,形成压花密封件16。如果压力源为柔顺基底44,则柔顺基底44也可呈辊的形式。
[0148] 该方法可具有相对短的保压时间。如本文所用,术语"保压时间"是指将压力施加 到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的给定部分的时间量,通常指所述薄膜33和无纺织物34的 给定部分放置在成形结构10和静压充气室之间花费的时间量。通常将压力施加到所述薄 膜33和无纺织物34上并持续小于约5秒,小于约1秒,小于约0. 5秒,小于约0. 1秒,小于 约0. 01秒,或小于约0. 005秒的保压时间。例如,保压时间可为约0. 5毫秒至约50毫秒。 即使用此类相对短的保压时间,也可生产出本文所述的具有所期望的结构特征的压花密封 件16。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