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630826阅读:来源:国知局
侧板簧11a和第2下侧板簧lib的对称轴SS在从Z1方向侧俯视时是通过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中心点的。此夕卜,光轴LS通过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中心点,与对称轴SS正交。下侧第1部分11c在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中点位置附近,形成有被形成为平板状的下侧安装部lid。此外,下侧第1部分11c在下侧第1部分11c的两端部,分别设有1个被形成为能够供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保持突起2m插入的贯通孔的第1下侧固定孔lie。此夕卜,第1下侧板簧11a具有配置于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外侧且隔着下侧安装部lid对置的位置的下侧第2部分Ilf。下侧第2部分Ilf被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并各形成1个分别作为贯通孔的第2下侧固定孔llg。此外,在一方(Y1方向侧)的下侧第2部分Ilf形成有作为长方形状的贯通孔的焊接部llh。此外,第1下侧板簧11a具有连接下侧第2部分Ilf与下侧第1部分11c的下侧弹性臂部Ilk。下侧弹性臂部Ilk由下侧第1臂11m、下侧第1弯曲部lln、下侧第2臂llp、下侧第2弯曲部llq和下侧第3臂llr构成,下侧第1臂11m以沿着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方式,从下侧第1部分11c的两端部向下侧安装部lid的方向延伸设置;下侧第1弯曲部lln被形成圆弧状且一端连结于下侦樵1臂11m ;下侧第2臂lip以与下侧第1臂11m并列的方式从下侧第1弯曲部lln的另一端延伸设置;下侧第2弯曲部llq被形成圆弧状且一端连结于下侧第2臂lip ;下侧第3臂llr以与下侧第2臂lip并列的方式从下侧第2弯曲部llq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并连结于下侧第2部分Ilf。此外,第1下侧板簧11a具有从下侧第1弯曲部lln延伸设置,并连结隔着下侧安装部lid对置地配置的下侧第1弯曲部lln之间的下侧连结部11s。下侧连结部11s以通过下侧第1部分11c所形成的圆弧的外侧的方式被连结。另外,第2下侧板簧lib相对于第1下侧板簧11a,隔着对称轴SS被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以使彼此的下侧第1部分11c的两端之间对置的方式配置第1下侧板簧11a和第2下侧板簧11b,由此,下侧板簧11的外形被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在如此形成的下侧板簧11固定了下侧第2部分Ilf的情况下,下侧弹性臂部Ilk挠曲,由此,下侧第1部分11c沿着光轴LS能够移动。
[0180]缓冲件12由紫外线固化性的凝胶状树脂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三键(ThreeBond)产的 TB:3168E0
[0181]接着,使用图17(a)?图17(c)至图25(a)?图25(b)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造加以说明。图17(a)?图17(c)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7(a)为表示壳体1、上侧板簧10、间隔件13的分解立体图,图17(b)为表示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被固定于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c)为将从Z2方向侧观察图17(b)中所述的B部的状态进行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18(a)?图18(c)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驱动用磁铁3以及板状部件9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8(a)为表不壳体1、驱动用磁铁3、板状部件9的分解立体图,图18(b)为表不驱动用磁铁3以及板状部件9被固定于壳体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c)为表示磁检测部件6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19(a)?图19(b)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下侧板簧11的固定方法的图,图19(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下侧板簧11的分解立体图,图19(b)为表示在透镜保持部件2固定有下侧板簧1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0(a)?图20(b)为将图19(b)中所述的C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20 (a)为表示从图19(a)?图19(b)中所述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C部的放大俯视图,图20(b)为表示从图19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C部的放大侧视图。图21(a)?图21(b)为说明向第1实施方式的基底部件8固定透镜保持部件2的固定方法的图,图21 (a)为表示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基底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图21 (b)为表示介由下侧板簧11透镜保持部件2被固定于基底部件8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2(a)?图22(c)为表示介由第1实施方式的下侧板簧11而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图,图22(a)为表示从图21 (a)?图21(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俯视图,图22(b)为表示从图21 (a)?图21(b)中所述的Y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一体形成的透镜保持部件2和基底部件8的侧视图,图22(c)为将图22(a)中所述的D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23(a)?图23(b)为说明将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1固定于基底部件8的固定方法的图,图23(a)为表示壳体1和基底部件8的分解立体图,图23(b)为表示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4(a)?图24(b)为说明缓冲件12的配置构成的图,图24(a)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俯视图,图24(b)为表示将图24(a)中所述的E部放大表不的放大图。图25(a)?图25(b)为表不第1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图25(a)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图25(b)为表示从图23(b)中所述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另外,在图25(a)?图25(b)中,为了易于说明,上侧板簧10以及间隔件13等的一部分的构成零部件并未记载。
[0182]如图17(a)?图17(c)所示,间隔件13被配置为在壳体1的内部定位突起13a向壳体1的开口侧(Z2方向侧)突出,并与顶面部le接触,通过粘结剂被固定于壳体1。此夕卜,上侧板簧10以上侧第2部分10b的四角部的内侧与间隔件13的定位突起13a卡合的方式被配置于壳体1的内部,并通过粘结剂被固定于间隔件13。
[0183]如图18(a)?图18(c)所示,板状部件9在壳体1的突出部lc与卡合部9c卡合,且使外部端子9a露出到壳体1的外方的状态下,以沿着侧壁部lb的内面的方式被配设于箱体40 (壳体1)内,板状部件9的另一面通过粘结剂被固定于壳体1的侧壁部lb的内面。板状部件9以突出部lc与卡合部9c卡合的方式被固定,由此,板状部件9被配设于靠近壳体1的一侧(X2方向侧)的位置。另外,通过像这样地配设板状部件9,磁检测部件6被配设为使检测面6a朝向壳体1的内侧。此外,一对驱动用磁铁3隔着光轴LS,在位于箱体40(壳体1)的对角的一方的一对角部la (未配置板状部件9的一对角部la)分别各配置1个,并通过粘结剂被固定。即,多个驱动用磁铁3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50。此时,从Z2方向侧俯视时,驱动用磁铁3以包含驱动用磁铁3所形成的梯形的脚的侧面分别沿着侧壁部lb的内面的方式被配设于箱体40内,并与间隔件13的定位突起13a(参照图17(a)?图17(c))接触。
[0184]如上所述,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并形成一体。如图19(a)?图19(b)所示,在将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板簧保持突起2m插入第1下侧固定孔lie之后,下侧板簧保持突起2m被铆紧,由此,下侧板簧11的下侧第1部分11c (第1部分60b)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部(下侧板簧保持部2k,参照图11 (a)?图11 (b))。此夕卜,如图20(a)?图20(b)所示,卷绕有线圈4的端部4b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线圈缠绕部2n被配置于下侧板簧11的下侧安装部lid的旁边,通过焊锡SO,下侧安装部lid和线圈4被电连接,并被固定。
[0185]如图21(a)?图21(b)所示,与下侧板簧11 一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以下侧板簧11和基底部件8的下侧板簧配置部8f对置的方式,与基底部件8重叠配置。此时,如图22(a)?图22(c)所示,下侧板簧11被配置为下侧板簧固定突起8g被插入第2下侧固定孔llg,且焊接部llh分别接触到第1连接部8s (参照图6)以及第2连接部8v(参照图6)上。下侧板簧固定突起8g被铆紧,由此,如此配置的下侧板簧11的下侧第2部分Ilf (第2部分60c)被固定于基底部件8 (固定侧部件50)。由此,下侧板簧11在下侧弹性臂部Ilk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以能够在下部向光轴方向DR1(Z1 - Z2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焊接部llh通过焊接WE被固定于第1连接部8s以及第2连接部8v,第1连接部8s以及第2连接部8v与焊接部llh (严密来讲,是位于焊接部llh的周围的下侧第2部分Ilf)电连接。通过第1连接部8s以及第2连接部8v与焊接部llh像这样地电连接,介由下侧板簧11以及线圈4,第1供电端子8r与第2供电端子8t电连接。此外,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2e被配置于基底部件8的限制凹部8k (限制壁8h之间),在下侧板簧11的下侧弹性臂部Ilk在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情况下,透镜保持部件2也不从限制凹部8k脱落。
[0186]如图23(a)?图23(b)所示,驱动用磁铁3、磁检测部件6、板状部件9、上侧板簧
10、间隔件13 —体形成的壳体1与透镜保持部件2、线圈4、检测用磁铁5、平衡器7、下侧板簧11 一体的基底部件8重叠配置。此时,壳体1被配置为以使板状部件9立设于缺口部8d的状态来配置板状部件9,并将透镜保持部件2容纳于由壳体1和基底部件8构成的箱体40的内部。如此配置的壳体1的角部la分别配置于基底部件8的固定板8q上,角部la与固定板8q通过焊接被固定,壳体1介由固定板8q被连接于接地用端子8b,并能够接地。此外,此时,上侧板簧10的上侧第1部分10a(参照图15(a)?图15(b))被配置为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板簧配置部2b (参照图10(a)?图10(b))接触,上侧第1部分10a (第1部分60b)以在上部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的方式通过粘结剂与上侧板簧配置部2b固定。由此,由上侧板簧10和下侧板簧11构成的施力部件60以能够向光轴方向DR1移动的方式支撑透镜保持部件2。此外,如图24(a)?图24(b)所示,糊状的缓冲件12从壳体1的开口部Id露出,并被涂布并设置为连接上侧延伸部10k(延伸部60e、上侧连结部10m)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上侧延伸部10k (延伸部60e、上侧连结部10m)与上侧第2部分10b (第2部分60c)之间。此外,连接上侧延伸部10k与透镜保持部件2之间的缓冲件12以及连接上侧延伸部10k与上侧第2部分10b之间的缓冲件12的一部分在被载置于上侧宽幅部10η (宽幅部60h)的状态下被连续设置。另外,在被载置于上侧宽幅部10η的状态下被连续设置的缓冲件12被设为一部分侵入设于上侧宽幅部10η的上侧贯通孔10p(贯通孔60k,参照图15(a)?图15(b))的内部。通过从壳体1的开口部Id对从壳体1的开口部Id露出的糊状的缓冲件12照射紫外线,缓冲件12变化成凝胶状。另外,缓冲件12以成对的方式被设于隔着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央部对置的位置。这样来形成透镜驱动装置100。
[0187]另外,如图23(a)?图23(b)所示,如此形成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形成有由壳体1和基底部件8构成的箱体40以及由箱体40和间隔件13(参照图3(a)?图3(b))构成的固定侧部件50。此外,在基底部件8的侧端部8c侧,外部端子9a位于侧端部8c的一侧(X2方向侧),供电用端子8a和接地用端子8b位于另一侧(XI方向侧),供电用端子8a、接地用端子8b和外部端子9a以等间隔被配置成一列。
[0188]此外,如上所述,配置于箱体40的内部的驱动用磁铁3在隔着光轴LS位于箱体40(壳体1)的对角的一方的一对角部la上分别配置1个,且如图25(a)?图25(b)所示,在与线圈4对置的位置上分离配置,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有驱动用磁铁3以及线圈4,构成驱动机构70。驱动机构70能够通过使电流流过线圈4所产生的电磁力,使线圈4卷绕于外周的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方向DR1移动。
[0189]此外,如上所述,在透镜保持部件2,检测用磁铁5被配置于隔着光轴LS对置的位置的一侧,且平衡器7被配置于另一侧,检测用磁铁5以及平衡器7被配置于分别与位于箱体40(壳体1)的对角的另一方的一对角部la(未配置驱动用磁铁3的角部la)对应的位置。另外,所谓与角部la对应的位置是与角部la对置的位置。
[0190]此外,搭载有磁检测部件6的板状部件9被配设为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Y2方向侧)立设,搭载于板状部件9的磁检测部件6被配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侧方(Y2方向侧),且被设为与固定于透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