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焊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7872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焊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焊料,尤指一种降低焊料硬度的电连接器及其焊料。
背景技术
:在电连接器领域中,以往通常运用锡铅合金作为焊料,由于重金属铅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身危害,因而逐渐被无铅焊料取代。目前常用的无铅焊料为锡银铜合金(sac305,银的重量占比3.0%,铜的重量占比0.5%,余量为锡和杂质)制成的焊料,然而其硬度较大,不易形变,在将其装配于电连接器时,其与电连接器装配焊料的部位的接触面积小,会对电连接器装配焊料的部位产生较大的压应力,导致电连接器装配焊料的部位变形严重,多个焊料的平面度差,影响电连接器后续的焊接;且锡银铜合金(sac305)制成的焊料组分中含有较多价格昂贵的银,也增加了焊料的成本。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其焊料,采用新技术手段以解决这些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及其焊料,所述焊料硬度较低,同时降低所述焊料中银的用量,降低焊料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本发明提供一种焊料,包括:0.1%至0.5%重量的银;0.4%至1.0%重量的铜;0.02%至0.08%重量的镍;余量为锡和杂质。进一步,所述焊料具有0.2%至0.4%重量的银,0.6%至0.8%重量的铜,0.04%至0.06%重量的镍。进一步,所述焊料具有小于或等于10的维氏硬度。进一步,所述焊料具有低于220℃的固相线温度,以及低于236℃的液相线温度。本发明提供一种焊料,包括:0.5%至1.8%重量的银;0.3%至0.6%重量的铜;0.02%至0.08%重量的镍;余量为锡和杂质。进一步,所述焊料具有0.9%至1.3%重量的银,0.4%至0.6%重量的铜,0.04%至0.06%重量的镍。进一步,所述焊料具有小于或等于14的维氏硬度。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焊料,用于焊接于一电路板,所述焊料接触于所述端子。进一步,所述端子具有呈平面的一焊接面,在所述焊料接触所述端子前,所述焊料呈球形,当所述焊料接触于所述端子时,所述焊料表面形成呈平面的一接触面接触所述焊接面。进一步,所述焊料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在所述焊料抵接所述绝缘本体前,所述焊料呈球形,当所述焊料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时,所述焊料表面形成呈平面的一接触界面接触所述绝缘本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所述电连接器及其焊料,所述焊料中银的重量占比在0.1%-0.5%,其用量少,有效降低了焊料的成本;所述焊料的硬度较低,使得所述焊料易受压变形,在将所述焊料装配于所述电连接器时,所述焊料受所述端子的挤压易变形,增大与所述端子的接触面积,在所述电连接器和电路板焊接的过程中,使所述焊料与所述焊接部焊接更加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仰视图;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图5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收容孔11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第四侧壁114挡止部12端子2接触部21连接部22焊接部23焊接面231焊料3接触面31接触界面32【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2,多个焊料3。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收容孔11上下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每一所述收容孔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以及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1和所述第二侧壁112的一第三侧壁113和一第四侧壁114,一挡止部12由所述第一侧壁111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112,所述挡止部12与所述第三侧壁113和所述第四侧壁114之间均具有一定间隙。如图1和图4所示,多个端子2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孔11,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接触部21用以向上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未图示,下同),所述接触部21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一连接部22,自每一所述连接部22向下延伸一焊接部23,两个所述焊接部23相互对称,所述焊接部23部分突出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且所述焊接部23具有一焊接面231接触所述焊料3。每一所述焊料3的组成成分及其占比如下:0.1%至0.5%重量的银;0.4%至1.0%重量的铜;0.02%至0.08%重量的镍;余量为锡和杂质。优选地,具有0.2%至0.4%重量的银,0.6%至0.8%重量的铜,0.04%至0.06%重量的镍。由于绝对纯净的银或铜或镍或锡在目前是无法取得的,杂质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所述焊料3之中,同时由于杂质的成分不同,其含量不确定,对所述焊料3物理特性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只能人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尽量降低杂质影响的前提下,通过多次重复试验取平均值,所述焊料3具有小于或等于10的维氏硬度,低于220℃的固相线温度,以及低于236℃的液相线温度。本发明焊料3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组成成分及其占比如下:0.5%至1.8%重量的银;0.3%至0.6%重量的铜;0.02%至0.08%重量的镍;余量为锡和杂质。优选地,所述焊料3具有0.9%至1.3%重量的银,0.4%至0.6%重量的铜,0.04%至0.06%重量的镍。通过重复试验测试,所述焊料3具有小于或等于14的维氏硬度。如表1所示,为优选的所述焊料3的多个较佳的具体实施例的物理特性资料,以及常用的锡银铜合金sac305和sac405的物理特性资料。表1:具体实施例一:0.3%重量的银,0.7%重量的铜,0.05%重量的镍,余量为锡和杂质,所述焊料3的维氏硬度为8.6,远小于sac305的维氏硬度16.1或sac405的维氏硬度17.6,其固相线温度为217.9℃,其液相线温度为234.5℃。以具体实施例一为例,采用维氏硬度计测试所述焊料3的硬度。首先将所述焊料3制成若干试样,取1个试样,对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而后将该试样置于测试平台,荷重0.01千克,持续10秒;测量该试样上的压痕的尺寸,并计算所述焊料的硬度;另取9个试样重复上述测试过程;对上述10个试样的硬度取平均值。上述10个试样的硬度值如表2:表2:试样编号12345678910硬度值8.78.88.48.58.28.58.68.88.68.9硬度平均值8.6具体实施例二:1.0%重量的银,0.5%重量的铜,0.05%重量的镍,余量为锡和杂质,所述焊料3的维氏硬度为13.2,小于sac305的维氏硬度16.1或sac405的维氏硬度17.6,其固相线温度为218.0℃,其液相线温度为229.5℃。具体实施例二:1.2%重量的银,0.5%重量的铜,0.05%重量的镍,余量为锡和杂质,所述焊料3的维氏硬度为12.8,小于sac305的维氏硬度16.1或sac405的维氏硬度17.6,其固相线温度为217.3℃,其液相线温度为228.6℃。如图1和图4所示,在将所述焊料3装配于所述收容孔11前,所述焊料3呈球形,其具有光滑的弧形表面,在将所述焊料3装配于所述收容孔11时,焊料3的两侧分别抵接于两个所述焊接面231,所述挡止部12挡止所述焊料3继续向上位移,同时保证所述焊料3部分凸伸出所述收容孔11,便于其与电路板(未图示,下同)焊接。由于所述焊料3硬度较小,质地较软,在两个所述焊接面231的挤压之下,所述焊料3的这两侧分别形成一呈平面的接触面31贴合于两个所述焊接面231,两个所述焊接部23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侧壁113和所述第四侧壁114。当所述焊料3硬度越小,所述焊接面231与所述焊料3的接触面积就越大,所述焊接面231夹持所述焊料3就越稳固,且在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回流焊接至电路板的时候,所述焊料3对所述焊接部23的润湿效果更好,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电路板的焊接更加稳固,避免产生空焊。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另一个较佳的实施例,其与前一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端子2仅具有一个焊接部23,所述焊料3一侧抵接于所述焊接部23的所述焊接面231,所述焊料3的另一侧抵接于所述第三侧壁113,且所述焊料3受所述第三侧壁113的挤压而形成一呈平面的接触界面32与所述第三侧壁113形成平面接触。由于所述焊料3硬度较小,不会对所述第三侧壁113形成强烈挤压,而导致所述第三侧壁113变形严重,进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下表面的平整度,影响多个所述焊料3的平面度。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前一个实施例完全一致,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发明电连接器及其焊料有下列有益效果:1、所述焊料3中银的重量占比在0.1%-0.5%,其用量少,有效降低了焊料3的成本;所述焊料3的硬度较低,使得所述焊料3易受压变形,在将所述焊料3装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时,所述焊料3受所述端子2的挤压可发生形变,增大与所述端子2的接触面积,在所述电连接器100和所述电路板焊接的过程中,增强了所述焊料3与所述焊接部23的润湿效果,使所述焊料3与所述焊接部23焊接更加稳固。2、所述焊料3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1,由于所述焊料3硬度较低,所述绝缘本体1挤压所述焊料3,使所述焊料3表面形成呈平面的一接触界面32接触所述绝缘本体1,增大了所述焊料3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接触面积,使得所述焊料3稳定地被所述绝缘本体1夹持;同时所述焊料3硬度较低,不会对所述绝缘本体1产生强烈的挤压,避免所述绝缘本体1受所述焊料3的强烈挤压而严重变形。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