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326147阅读:来源:国知局
所在的平面与抛丸头上底盘91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实现将砂丸输送至抛丸头叶片912与抛丸头上下两个底盘之间围合成的空腔内。
[0062]内抛丸装置供砂管15的外周套装有抛丸装置支撑管932,抛丸装置支撑管932贯穿抛丸头主体,抛丸装置支撑管93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固定盘918,驱动电机固定盘918设置在抛丸头主体外侧靠近抛丸头上底盘911的一方,驱动电机固定盘918与抛丸头上底盘91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用于容纳齿轮传动装置。
[0063]抛丸头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抛丸头主体,实现砂丸的抛出,抛丸头动力装置可采用电机或液压马达等,本实施例中抛丸头动力装置采用驱动电机920,驱动电机920的电机轴921与抛丸头主体驱动连接。
[0064]驱动电机920以电机轴921朝向抛丸头主体的方式固定在驱动电机固定盘918上,电机轴921与齿轮传动装置传动连接。
[0065]所述齿轮传动装置包括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一行星齿轮组包括啮合传动的太阳齿轮917和第一行星齿轮915,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啮合传动的抛丸头外齿套928、第二行星齿轮913和内齿套924,第一行星齿轮915与内齿套924啮合传动。
[0066]太阳齿轮917通过电机轴孔933安装在电机轴921上,太阳齿轮917位于抛丸装置支撑管932内部,第一行星齿轮915通过第一行星齿轮孔23穿过抛丸装置支撑管32的管壁,第一行星齿轮15连接有第一行星齿轮轴916,第一行星齿轮轴916与第一行星齿轮支撑体922连接,第一行星齿轮支撑体922与抛丸装置支撑管932的管壁固定连接。
[0067]驱动电机920通过太阳齿轮917将动力传递到第一行星齿轮915,第一行星齿轮915与内齿套924的内齿啮合,通过内齿套924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齿轮913,第二行星齿轮轴914与第二行星齿轮支撑体926连接,第二行星齿轮支撑体926与抛丸装置支撑管932的管壁固定连接,第二行星齿轮支撑体926与内齿套924之间设有第二内齿套轴承925,内齿套924与抛丸装置支撑管932的管壁之间设有第一内齿套轴承919,第二行星齿轮913与抛丸头外齿套928的外齿啮合,将动力传递给抛丸头外齿套928,抛丸头外齿套928与抛丸头上底盘911固定连接并通过抛丸头轴承927围绕抛丸装置支撑管932旋转,从而带动抛丸头主体旋转。
[0068]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抛丸头主体内的一段管壁的一端设有分丸室上密封板929,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抛丸头主体内的一段管壁的另一端与内抛丸装置供砂管915之间设有分丸室下密封板98,分丸室上下密封板与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抛丸头主体内的一段管壁共同围成分丸室930,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分丸室930的一段管壁的周边设有分砂孔99,内抛丸装置供砂管15穿过分丸室下密封板98将砂丸送入分丸室930后,砂丸通过分砂孔99到达抛丸头叶片912位置,抛丸头主体旋转时通过抛丸头叶片912将砂丸抛出。当抛丸头主体全方位向四周抛出砂丸时,驱动电机的电机电缆931安装在抛丸装置支撑管932内,穿过抛丸头主体和齿轮传动装置到达驱动电机920,电机电缆931穿过抛丸头主体时需要穿过分丸室930的上下密封板,并避开分砂孔99和第一行星齿轮915穿过抛丸装置支撑管932管壁的开孔。
[0069]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包括抛丸室(11)和抛丸装置,抛丸室(11)的轴线呈水平方向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抛丸装置包括内抛丸装置(9)和外抛丸装置(8); 内抛丸装置(9)连通有高压气力送砂装置,所述高压气力送砂装置通过高压气流将砂丸初次加速后送至内抛丸装置(9),以便内抛丸装置(9)将砂丸再次加速后抛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抛丸装置(9)设置在抛丸室(11)的腔体内,用于实现对钢管内壁的抛丸处理; 内抛丸装置(9)连通有内抛丸装置供砂管(15),内抛丸装置供砂管(15)与高压气力送砂装置连通,用于为内抛丸装置(9)输送砂丸。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抛丸装置(9)包括抛丸装置支撑管(932),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抛丸头主体内的一段管壁的一端设有分丸室上密封板(929),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抛丸头主体内的一段管壁的另一端与内抛丸装置供砂管(15)之间设有分丸室下密封板(98); 分丸室上下密封板与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抛丸头主体内的一段管壁共同围成分丸室(930)。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抛丸装置支撑管(932)位于分丸室(930)的一段管壁的周边设有分砂孔(99); 内抛丸装置供砂管(15)穿过分丸室下密封板(98)将砂丸送入分丸室(930),砂丸通过分砂孔(99)到达抛丸头主体内叶片部位,抛丸头主体旋转时通过叶片将砂丸抛出。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抛丸装置(9)安装在内抛丸装置支臂(14)上,内抛丸装置支臂(14)沿抛丸室(11)的轴线方向设置于抛丸室(11)内部; 内抛丸装置供砂管(15)沿内抛丸装置支臂(14)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抛丸机系统还包括砂丸清理装置,砂丸清理装置设置在内抛丸装置支臂(14)的下方,用于将抛丸过程中钢管内部的砂丸清理出钢管内部; 所述砂丸清理装置包括砂丸清理蜗杆(13)、蜗杆驱动电机(16)、蜗杆支架(10); 蜗杆支架(10)的长度可调,用于实现砂丸清理蜗杆(13)与被处理钢管下方底部的内壁表面相切,以便将钢管内壁抛丸处理过程中下落到钢管内部下方底部的砂丸清理出钢管内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抛丸机系统还包括砂丸回收装置,砂丸回收装置设置在抛丸室(11)底部; 砂丸回收装置包括传动连接的砂丸传送带(30)和砂丸传送带驱动装置(19),砂丸经砂丸回收装置通过设置于抛丸室(11)底部的回砂管(20)送入高压气力送砂装置循环使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力送砂装置包括气砂混合器(24),气砂混合器(24)上方连通有压力储砂罐(22),压力储砂罐(22)与设置于抛丸室(11)底部的回砂管(20)连通; 气砂混合器(24)连通有高压气管(27),通过高压气流将砂丸初次加速后送入内抛丸装置(9),以便内抛丸装置(9)将砂丸再次加速后抛出。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抛丸室(11)的钢管入口处设置抛丸室口密封装置(7),抛丸室口密封装置(7)为一环形密封装置,用于阻挡抛丸室(11)内的砂丸飞出抛丸室(11); 所述抛丸室口密封装置(7)的环形宽度可调,用于适应待处理钢管的口径。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抛丸机系统还包括抽风除尘装置(18),抽风除尘装置(18)与抛丸室连通,用于将抛丸室(11)内混合锈尘的气体抽出过滤。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式抛丸机系统,包括抛丸室和抛丸装置,抛丸室的轴线呈水平方向放置,抛丸装置包括内抛丸装置和外抛丸装置,内抛丸装置连通有高压气力送砂装置,高压气力送砂装置通过高压气流将砂丸初次加速后送至内抛丸装置,内抛丸装置将砂丸再次加速后抛出,待处理钢管进入抛丸室后,内抛丸装置对钢管内壁进行抛丸处理,外抛丸装置位于抛丸室壁,抛丸口朝向钢管外壁,对钢管外壁进行抛丸处理,在钢管行进的过程中实现对钢管内外壁的抛丸处理,本实用新型的抛丸机系统供砂量大且流量稳定,砂丸自动清理及回收效果好,抛丸处理效率高、除锈效果好、能耗低、厂房占地面积小,而且整个抛丸处理机系统的结构简单,运行稳定。
【IPC分类】B24C3/02, B24C7/00, B24C9/00
【公开号】CN205237840
【申请号】CN201520898229
【发明人】杨华杰, 树贵明
【申请人】杨华杰, 树贵明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2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