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滑轨的无极双锁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8552阅读:1242来源:国知局
座椅滑轨的无极双锁止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座椅滑轨的无极双锁止结构。



背景技术:

座椅滑轨用于连接座椅椅座与汽车车体。目前,设置在汽车前排的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大多可以根据驾乘者的需要前后方向移动座椅,以增强座椅的舒适性。特别是对于驾驶员来说,可以根据驾驶员体形条件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以便于操纵方向盘、踏板和变速杆等操纵件。

现有技术中,座椅滑轨的调节装置主要采用锁销、锁体结构的有级滑动调节,可以实现座椅前后方向移动的有级调节,使得座椅能够快速地调节至任一个锁止位置。

例如:中国专利CN100506597 C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座椅滑轨》(参见图11-图12),包括上轨86下轨87及锁紧机构,上轨在其纵向上也就是车辆的前后方向上通过滚子和导向球与下轨滑动接合。滚子和导向球由保持件容纳。下轨具有横截面大体呈U形的沟槽结构。下轨包括:下底壁、两个从底壁侧边缘向上延伸并间隔布置的侧壁、以及两个上弯部,所述上弯部在所述侧壁的上缘向下和向内弯折并在所述上弯部之间限定了一个上开口。在底壁沿纵向的相对端部上形成有孔。通过插入穿过孔的紧固螺栓而将下轨固定在车辆底板上。上轨具有横截面大体呈倒U形的沟槽结构。上轨包括上壁、两个从上壁的侧边缘向下延伸并间隔布置的侧壁,以及两个在侧壁的下边缘向上和向外弯折的下弯部,在侧壁的下边缘之间限定了下开口。上轨被接合在下轨的上开口内,使得上轨的沟槽结构与下轨的沟槽结构相配合以在它们之间限定出内部空间。

用于将上轨锁定在下轨适当位置上的锁紧机构布置在下轨和上轨之间的所述内部空间内。锁紧机构包括具有多个爪83的栓锁杆8、具有可与爪83接合的多个锁定孔的锁定板、在形成爪83与锁定孔的接合的方向上编压栓锁杆8的杆簧、以及具有可与爪83接合的多个保持孔的爪支承托架。栓锁杆8可枢转地布置在上轨内。栓锁杆8具有如图12所示的大体上U形的结构并包括基部和两个侧臂82、84,爪83一体形成在所述基部上,两个侧臂从所述基部相对两端向上延伸。一个侧臂82比另一个侧臂84更长并作为外力作用的输入臂。栓锁杆8通过一对托架被枢转支承在上轨上,所述一对托架通过铆钉分别安装在上轨的上壁的内表面上。托架具有插入在栓锁杆8的侧臂上形成的孔81内的枢转销85。因此,栓锁杆8可枢转地支承在支承托架的枢转销上。栓锁杆8在通过侧臂输入到其上的外力的作用下被操作而绕公共轴线枢转,所述公共轴线平行于上轨延伸穿过枢转销。

锁定板被固定在下轨的底壁上。锁定板具有细长形状以在下轨的纵向上延伸达到预定区域。锁定板具有大体上L形的横截面并包括下底壁和竖直侧壁,该竖直侧壁基本上垂直地也就是从下底壁的侧边缘向上延伸。竖直侧壁还在纵向上延伸过下底壁的整个长度。竖直侧壁具有多个锁定孔,该锁定孔可与栓锁杆8的爪83接合并沿锁定板的纵向布置。向下弯曲的中部偏压栓锁杆8以使栓锁杆8的爪83的顶端部分向上轨的侧壁移动。爪支承托架通过一对铆钉在纵向上被固定在上轨的上壁的基本上中部位置。爪支承托架在其下端附近具有多个保持孔。栓锁杆8的爪83被插入穿过保持孔14并接合在其中。

当锁紧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栓锁杆8的爪83的顶端部分被接合在保持孔内。栓锁杆8的输入臂穿过切口略微突出于上轨的外部。

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多个爪83一体成型在栓锁杆8上(相当于仅有一个锁止齿),多个爪83的其中之一个爪83不能结合在保持孔内时,其它爪83均不能结合在保持孔内(假锁),锁止失效,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座椅滑移、碰撞等危险,安全性没保障;二是该类锁止机构均属于档位锁止,不在档位上不能锁止,调整范围受限;三是该类锁止机构的锁止齿(爪83)均为一个方向锁止(单向锁止),锁止强度低,行驶过程中遭遇突然的急刹车或碰撞时,容易将锁止齿撞断,导致座椅滑移,危及乘坐着的乘坐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锁止强度高、安全性好、锁止齿首尾同时进行锁止的座椅滑轨的无极双锁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座椅滑轨的无极双锁止结构,包括:

上滑轨:可安装在座椅上;

下滑轨:可安装在车身底板上;

锁止组件:安装在上滑轨和下滑轨之间,锁止组件与上滑轨同步移动;

所述锁止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滑轨上的转轴及安装在转轴上的锁止齿,锁止齿的头部设置有前锁止部、中部的轴孔安装有转轴、后部设置有后锁止部,下滑轨为U型体,U型体的前壁上设置有前锁止部可选择插入的一排间隔均布的前锁止孔、后壁上设置有后锁止部可选择卡入的一排间隔均布的后锁止槽,上滑轨相对于下滑轨移动后,在前锁止部卡入U型体的一个前锁止孔内的同时、后锁止部卡入U型体对应的后锁止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锁止齿三个一组组成一个锁止单元,锁止单元上的三个锁止齿在转轴上间隔均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下滑轨前壁上相邻的两个前锁止孔占据的宽度等于后壁上相邻的三个后锁止槽占据的宽度,前壁上的相邻两个前锁止孔之间的间距等于前锁止部的宽度,后锁止槽的宽度大于相邻两个后锁止槽之间的间距,锁止齿单元的宽度等于前壁上的相邻两个前锁止孔占据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下滑轨前壁上相邻的两个前锁止孔占据的宽度为20mm,前壁上的相邻两个前锁止孔之间的间距为4mm,后锁止槽的宽度为4.2mm,相邻两个后锁止槽占据的间距为3.8mm,锁止齿单元的宽度为20mm,前锁止部的宽度为4mm,后锁止部的宽度小于4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后锁止部的锁止部横截面为上窄下宽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上滑轨为倒U型体,倒U型体的前后壁上分别设置有前锁止部和后锁止部可对应插入的锁孔或锁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上滑轨的倒U型体的侧壁端部均设置有外翻边,所述的锁孔或锁槽设置在倒U型体的前壁上和后壁与外翻边的结合处,所述下滑轨为在U型的侧壁端部均设置有先向内再向下的翻边,所述下滑轨上的前锁止孔设置在U型体前壁向下的翻边上,所述下滑轨上的后锁止槽设置在U型体后壁向下的翻边上,上滑轨的倒U型体的前壁与下滑轨的U型体前壁向下的翻边相临,上滑轨的倒U型体的后壁与下滑轨的U型体后壁向下的翻边相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转轴上连接有手动控制转轴转动的摇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转轴与锁止齿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或复位拉簧,转轴上设置有锁止齿转动的限位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转轴与上滑轨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或复位拉簧。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锁止齿的首尾同时进行锁止(两方向锁止或称双向锁止),在很少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使得锁止强度增加一倍,座椅的滑动锁止结构的强度增加一倍,安全性及可靠性也随之成倍增加。

2、本实用新型采用三个互不干扰的锁止齿对座椅进行锁止,无论座椅前后滑移至哪个位置,锁止组件中至少有两个锁止齿的前锁止部和后锁止部同时卡入锁止孔中,这种无间断的锁止方式,形成一种无极无档位的锁止机构,在增加锁止安全性及可靠性的同时,对座椅调整的舒适性也有了较好的改进。

3、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安全性及可靠性高,座椅的前后移动实现无极调节,提升乘车人员的安全性,适用于乘用车的座椅滑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端面图。

图3是图2的立体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拆去上滑轨后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A-A向剖视图的缩小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同时示出了锁止单元在不同位置的锁止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止单元在下滑轨的一排前锁止孔上的三个不同位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锁止齿的主视图。

图9是图8的左视图。

图10是图8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现有技术CN100506597 C之图7的座椅滑轨的剖视图。

图12是现有技术CN100506597 C之栓锁杆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10:

座椅滑轨的无极双锁止结构,包括:

上滑轨1:可安装在座椅上;

下滑轨2:可安装在车身底板上;

锁止组件:安装在上滑轨1和下滑轨2之间形成的内腔5内,锁止组件与上滑轨1同步移动;

所述锁止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上滑轨1上的转轴4及安装在转轴4上的锁止齿3,锁止齿3的头部设置有前锁止部31、中部的轴孔安装有转轴、后部设置有后锁止部32,下滑轨2为U型体,U型体的前壁上设置有前锁止部31可选择插入的一排间隔均布的前锁止孔23、后壁11上设置有后锁止部32可选择卡入的一排间隔均布的后锁止槽25,上滑轨1相对于下滑轨2移动后,在前锁止部31卡入U型体的一个前锁止孔23内的同时、后锁止部32卡入U型体对应的后锁止槽25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锁止齿3三个一组组成一个锁止单元,锁止单元上的三个锁止齿3在转轴上间隔均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下滑轨2前壁上相邻的两个前锁止孔23占据的宽度L1等于后壁上相邻的三个后锁止槽25占据的宽度L4,前壁上的相邻两个前锁止孔23之间的间距L3等于前锁止部31的宽度L5,后锁止槽25的宽度L7大于相邻两个后锁止槽25之间的间距L8,锁止齿单元的宽度L6等于前壁上的相邻两个前锁止孔占据的宽度L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下滑轨2前壁上相邻的两个前锁止孔23占据的宽度L1为20mm,前壁上的相邻两个前锁止孔23之间的间距L3为4mm,后锁止槽25的宽度L7为4.2mm,相邻两个后锁止槽25占据的间距L8为3.8mm,锁止齿单元的宽度L6为20mm,前锁止部31的宽度L5为4mm,后锁止部32的宽度小于4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后锁止部32的锁止部横截面为上窄L10下宽L9的结构,便于后锁止部32顺利的卡入下滑轨2的后锁止槽25内,当然,也便于后锁止部32顺利的从下滑轨2的后锁止槽25内脱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上滑轨1为倒U型体,倒U型体的前后壁14、11上分别设置有前锁止部31和后锁止部32可对应插入的锁孔15、13或锁槽,也就是说:有几个前锁止部31和后锁止部32就有几个锁孔15、13或锁槽与其一一对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上滑轨1的倒U型体的侧壁端部均设置有外翻边,所述的锁孔15、13或锁槽设置在倒U型体的前壁14上和后壁11与外翻边12的结合处,所述下滑轨2为在U型的侧壁21、24端部均设置有先向内再向下的翻边22、26,所述下滑轨2上的前锁止孔23设置在U型体前壁向下的翻边22上,所述下滑轨2上的后锁止槽25设置在U型体后壁向下的翻边26上,上滑轨1的倒U型体的前壁14与下滑轨2的U型体前壁向下的翻边22相临,上滑轨1的倒U型体的后壁11与下滑轨2的U型体后壁向下的翻边26相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转轴4上连接有手动控制转轴转动的摇把,转动摇把,可通过转轴4带动锁止齿3转动以解除锁止状态并可滑动上滑轨或座椅,调整好座椅的前后位置后,松开摇把,至少有两个锁止齿3卡入对应的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转轴与锁止齿3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或复位拉簧,用于松开摇把时锁止齿3可自动卡入对应的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转轴上设置有锁止齿3转动的限位块,限位块用于转动摇把时,转轴4可通过限位块带动锁止齿3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的转轴4与上滑轨1之间设置有复位扭簧或复位拉簧,用于松开摇把时,转轴4处于锁止齿3的锁止位置,使得锁止齿3随时处于自动卡入对应的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的状态。

结合图5-图7可知,同一组锁止单元共有左、中、右三种锁止状态。

左锁止状态:左侧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及后锁止部32均未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中间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后锁止部32分别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右侧的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后锁止部32分别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由于中间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抵靠在前锁止孔23的右侧壁,右侧的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抵靠在锁止孔23的左侧壁上,使得锁止后,上下滑轨处于稳定的锁止状态,不能前后移动;

中锁止状态:右侧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及后锁止部32均未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左侧的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后锁止部32分别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中间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后锁止部32分别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由于左侧的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抵靠在锁止孔23的右侧壁上,中间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抵靠在前锁止孔23的左侧壁,使得锁止后,上下滑轨处于稳定的锁止状态,不能前后移动;

右锁止状态:左侧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后锁止部32分别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中间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及后锁止部32均未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右侧的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后锁止部32分别卡入前锁止孔23及后锁止槽25内;由于左侧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抵靠在前锁止孔23的左侧壁,右侧的锁止齿3的前锁止部31抵靠在锁止孔23的右侧壁上,使得锁止后,上下滑轨处于稳定的锁止状态,不能前后移动。

在实际使用时,在上述任何一种锁止状态下,锁止单元每向前或向后移动8mm,就会出现上述三种锁止状态之一种,上述三种锁止状态保证了锁止单元在任何位置都有两个锁止齿3处于锁止状态,由于每个锁止齿3均具有前锁止部31及后锁止部32,前后锁止部均处于锁止状态时,相比现有技术中的单向锁止,锁止强度成倍增加,安全性更加有保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锁止部、后锁止部的前后是以说明书附图中图2所标注的前、后方向为准,本文中所述锁止单元的前后移动或上滑轨的前后移动或座椅的前后移动是以车辆的车头为前、车尾为后。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