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式结构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0107阅读:2380来源:国知局
镂空式结构轮胎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轮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镂空式结构轮胎。



背景技术:

目前全球的非充气轮胎,大致分为两大类:全实心结构轮胎及镂空式结构轮胎。全实心结构轮胎分为致密性实心结构轮胎及发泡性实心结构轮胎,镂空式结构轮胎分为闭式结构轮胎和开式结构轮胎。全实心结构轮胎的优缺点在此不作赘述,而作为镂空式结构的非充气轮胎,在有效避免了充气轮胎的诸多缺陷后,其在安全性、耐磨性、散热性能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镂空式结构轮胎普遍存在着舒适度不佳的缺陷,因而,阻碍了镂空式结构轮胎的发展步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镂空式结构轮胎,其通过在胎面内侧与轮毂外侧之间形成两层或两层以上支撑结构,可在兼顾承载的同时,使其舒适性大为提升。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镂空式结构轮胎,包括胎面、轮毂以及夹设于所述胎面内侧与所述轮毂外侧之间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支撑板组,每层所述支撑板组包括若干绕所述轮毂的轴心均匀排列分布的支撑板,邻近所述胎面内侧或所述轮毂外侧的每层所述支撑板组的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均相接于相邻的所述胎面内侧或所述轮毂外侧,两两相邻的两层所述支撑板组之间由一第一分隔带所隔开,且每层所述支撑板组的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均相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分隔带,每一所述第一分隔带两侧的两层所述支撑板组的每一所述支撑板在相应的所述第一分隔带的相接处呈周向错开设置。

作为上述镂空式结构轮胎的改进,所述胎面内侧或所述轮毂外侧与相邻的所述支撑板组之间由一第二分割带所隔开,邻近所述胎面内侧或所述轮毂外侧的每层所述支撑板组的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均相接于相邻的所述第二分割带。

作为上述镂空式结构轮胎的改进,每一所述第一分隔带两侧的两层所述支撑板组的每一所述支撑板在相应的所述第一分隔带的两侧呈相反角度均匀排列。

作为上述镂空式结构轮胎的改进,每一所述第一分隔带两侧的两层所述支撑板组的每一所述支撑板共同呈垂直于所述轮毂的轴心排列。

作为上述镂空式结构轮胎的改进,每一所述支撑板的径向截面呈直线结构或曲线结构。

作为上述镂空式结构轮胎的改进,每一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分割带相接形成的夹角呈圆角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其在胎面内侧与轮毂外侧之间夹设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支撑板组,每层支撑板组包括若干绕所述轮毂的轴心均匀排列分布的支撑板,两两支撑板组之间通过一第一分隔带所隔开,每一第一分隔带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的每一支撑板皆与之相接,且每一第一分隔带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的每一支撑板在相应的第一分隔带的相接处呈周向错开设置。这样一来,当该镂空式结构轮胎工作时,每一第一分隔带相对于与其相接的每一支撑板而言,成为了每一支撑板的“扁担”,对于此每一支撑板而言,与之在其“扁担”(即第一分隔带)的另一侧所错开设置的另外两块支撑板,则成为了该“扁担”的负载,而此每一支撑板与其“扁担”(即第一分隔带)的相接处,则成为了支撑负载的“人的肩膀”。众所周知,挑担人负重行进,扁担本身的韧性跟弹性,以及挑担人自身人体结构的负重性跟关节弯曲弹性,确保了负载与行进的一致性,每一次扁担两端的负载下沉,必然伴随着承载人的多个关节弯曲缓冲下沉的负载;每一次负载因为弹性上扬,承载人的多个关节弯曲度减小从而实现跨步。同理,在胎面内侧与轮毂外侧之间夹设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支撑板组的镂空式结构轮胎,在上述结构优化下,使得该镂空式结构轮胎在兼顾承载的同时,其舒适性大为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镂空式结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镂空式结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三镂空式结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四镂空式结构轮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镂空式结构轮胎1,镂空式结构轮胎1包括胎面11、轮毂12以及夹设于胎面11的内侧与轮毂12的外侧之间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支撑板组13,每层支撑板组13包括若干绕轮毂12的轴心均匀排列分布的支撑板131,邻近胎面11内侧或轮毂12外侧的每层支撑板组13的每一支撑板131的一端均相接于相邻的胎面11内侧或轮毂12外侧,两两相邻的两层支撑板组13之间由一第一分隔带14所隔开,且每层支撑板组13的每一支撑板131的一端均相接于相邻的第一分隔带14,每一第一分隔带14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13的每一支撑板131在相应的第一分隔带14的相接处呈周向错开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胎面11内侧或轮毂12外侧与相邻的支撑板组13之间由一第二分割带15所隔开,邻近胎面11内侧或轮毂12外侧的每层支撑板组13的每一支撑板131的一端均相接于相邻的第二分割带15。具体地,如图1所示,其胎面11的内侧与轮毂12的外侧之间仅设置了两层支撑板组13,两层支撑板组13之间由一第一分隔带14所隔开,外层支撑板组13与胎面11的内侧之间、内层支撑板组13与轮毂12的外侧之间分别由一第二分割带15所隔开,第一分隔带14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13的每一支撑板131在相应的第一分隔带14的相接处呈周向错开设置,且每一第一分隔带14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13的每一支撑板131在相应的第一分隔带14的两侧呈相反角度均匀排列,每一支撑板131的径向截面呈直线结构,每一支撑板131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一分割带14或相邻的第二分隔带15相接形成的夹角呈圆角设置,通过这些结构设置,可使其类似于具有弹性缓冲效果的挑担人的腰、髋、膝等可弯曲关节设置,以进一步提高该镂空式结构轮胎1的舒适性。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2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中的镂空式结构轮胎2中,其每一支撑板231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一分割带24相接形成的夹角角度与实施例一中的每一支撑板131的一端与相邻的第一分割带14相接形成的夹角角度均不一样,且每一支撑板231的厚度亦不同于每一支撑板131的厚度。可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其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每一支撑板的厚度以及每一支撑板与相邻的第一分割带相接形成的夹角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3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的镂空式结构轮胎3中,其每一第一分隔带34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33的每一支撑板331共同呈垂直于轮毂32的轴心排列,同时,每一支撑板331的径向截面呈曲线结构,通过这些结构设置,可使其类似于具有弹性缓冲效果的挑担人的腰、髋、膝等可弯曲关节设置,以进一步提高该镂空式结构轮胎3的舒适性。

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4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的镂空式结构轮胎4中,其每一支撑板431的径向截面呈曲线结构,通过这些结构设置,可使其类似于具有弹性缓冲效果的挑担人的腰、髋、膝等可弯曲关节设置,以进一步提高该镂空式结构轮胎4的舒适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构成本镂空式结构轮胎的材质及用途的不同,对每一支撑板进行多种变形,使之径向截面呈直线结构或呈曲线结构等,且对于每一支撑板与第一分隔带相接形成的夹角,其是否需要倒圆角,以及倒圆角度的大小,可依据该轮胎的承载及抗破坏的需求来进行自由设定,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畴。

本发明提供的镂空式结构轮胎,其在胎面内侧与轮毂外侧之间夹设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支撑板组,每层支撑板组包括若干绕所述轮毂的轴心均匀排列分布的支撑板,两两支撑板组之间通过一第一分隔带所隔开,每一第一分隔带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的每一支撑板皆与之相接,且每一第一分隔带两侧的两层支撑板组的每一支撑板在相应的第一分隔带的相接处呈周向错开设置。这样一来,当该镂空式结构轮胎工作时,每一第一分隔带相对于与其相接的每一支撑板而言,成为了每一支撑板的“扁担”,对于此每一支撑板而言,与之在其“扁担”(即第一分隔带)的另一侧所错开设置的另外两块支撑板,则成为了该“扁担”的负载,而此每一支撑板与其“扁担”(即第一分隔带)的相接处,则成为了支撑负载的“人的肩膀”。众所周知,挑担人负重行进,扁担本身的韧性跟弹性,以及挑担人自身人体结构的负重性跟关节弯曲弹性,确保了负载与行进的一致性,每一次扁担两端的负载下沉,必然伴随着承载人的多个关节弯曲缓冲下沉的负载;每一次负载因为弹性上扬,承载人的多个关节弯曲度减小从而实现跨步。同理,在胎面内侧与轮毂外侧之间夹设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支撑板组的镂空式结构轮胎,在上述结构优化下,使得该镂空式结构轮胎在兼顾承载的同时,其舒适性大为提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