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缸装置及车辆用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700263阅读:来源:国知局
ory)、RAM (RandomAccess Memory)等构成。而且,控制机构150构成为,通过CPU来执行预先存储于ROM的程序,从而对车辆用制动系统A进行控制。
[0117]从动液压缸装置A2中的第一液压室70a及第二液压室70b的制动液压经由液压控制装置A3的处于开阀状态的第一、第二输入阀121、123而向盘式制动机构30a?30d的车轮制动缸32FL、32RR、32RL、32FR传递,使它们进行工作,由此向各车轮施加所希望的制动力。
[0118]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制动系统A中,在从动液压缸装置A2、进行线控控制的控制机构150等能够工作的正常时,在利用第一截止阀4及第二截止阀5将通过驾驶员踏下制动踏板P而产生液压的主液压缸10与对各车轮进行制动的盘式制动机构30a?30d之间的连通切断的状态下,通过从动液压缸装置A2产生的制动液压来使盘式制动机构30a?30d工作的、所谓线控制动方式的制动系统生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能够适合应用于电动机动车等那样不存在以往一直使用的内燃机所产生的负压的车辆。
[0119]另外,在从动液压缸装置A2等不能工作的异常时,使第一截止阀4及第二截止阀5成为开阀状态,使第三截止阀6成为闭阀状态,将在主液压缸10中产生的液压作为制动液压向盘式制动机构30a?30d传递,从而使它们工作的、所谓以往的液压式的制动系统生效。
[0120]例如,在具备行驶用电动机(行驶马达)的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中,可以具备通过行驶用电动机进行再生发电来产生制动力的再生制动器。在这样的车辆中,在使再生制动器工作的情况下,控制机构150至少使与前后中的任一车轴结合的行驶马达作为发电机来工作,根据制动踏板P的制动操作量等来使再生制动器产生制动力(再生制动力)。并且,在再生制动力相对于制动踏板P的制动操作量(驾驶员所要求的制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控制机构150驱动电动马达50而通过从动液压缸装置A2来产生制动力。S卩,控制机构150进行基于再生制动器与液压制动器(从动液压缸装置A2)的再生协调控制。在该情况下,控制机构150可以构成为,使用公知的方法来决定从动液压缸装置A2的工作量。
[0121]例如,可以为如下结构:将用于使从动液压缸装置A2产生从与制动踏板P的制动操作量对应而决定的制动力(总制动力)减去再生制动力后的制动力的制动液压设定为目标液压,或将用于使从动液压缸装置A2产生相对于总制动力为规定的比率的制动力的制动液压设定为目标液压,从而控制机构150确定从动液压缸装置A2的工作量。
[0122]〈实施方式〉
[0123]接下来,参照图2至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从动液压缸装置A2的液压缸机构70所具备的限制机构80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液压缸主体71的底部70c侧(参照图2)作为前方,将液压缸主体71的开口侧(制动踏板P侧,参照图1)作为后方。
[0124]限制机构80夹设在第一从动活塞(前部活塞)73与第二从动活塞(后部活塞)74之间。如上述那样,限制机构80对第一从动活塞73与第二从动活塞74的最大行程(最大位移距离)和最小行程(最小位移距离)进行限制。
[0125]限制机构80具备承挡件81、螺栓84、弹簧座构件85及弹簧86。
[0126]承挡件81呈有底圆筒状,如图2所示,具备圆筒部82和底部83。圆筒部82具备厚壁部82a和与厚壁部82a连续的薄壁部82b。厚壁部82a与薄壁部82b的内径形成为相同。厚壁部82a是外嵌于在第一从动活塞73的后部形成的圆柱状的轴部73b的部位。在第一从动活塞73的轴部73b上形成有供连结销73c插入的插入孔73d,在厚壁部82a上形成有供该连结销73c穿过的未图示的连结孔。使连结销73c通过该连结孔而向插入孔73d插入,由此将承挡件81连结固定于轴部73b。在圆筒部82的外周面上,在厚壁部82a与薄壁部82b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承接弹簧86的前端部的台阶面82c。压缩设置的弹簧86的前端部与台阶面82c抵接。
[0127]在底部83上形成有供螺栓84的主体部84b能够滑动地穿过的螺栓插通孔83a。螺栓84的头部84a与底部83的内表面抵接。
[0128]如图2所示,螺栓84是经由承挡件81而将第一从动活塞73与第二从动活塞74连结的构件,对弹簧座构件85相对于承挡件81的移动(第二从动活塞74相对于第一从动活塞73的移动)进行引导。另外,螺栓84对承挡件81要进一步从弹簧座构件85分离的情况(第一从动活塞73与第二从动活塞74要进一步分离的情况)进行限制。如图4(b)所示,螺栓84具备头部84a、主体部84b、外螺纹部84c及前端部84d。在头部84a的前端形成有紧固用的扳手孔84al(参照图4(a))。头部84a在承挡件81的内侧与承挡件81的内周面之间具有在轴向上能够滑动的间隙而配置。主体部84b相对于承挡件81的底部83的插入孔73d以能够滑动(非固定状态)的方式插入。外螺纹部84c能够与在第二从动活塞74的前端部形成的螺合孔74a螺合。
[0129]如图4(b)、(c)所示,在主体部84b与外螺纹部84c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环状的凹部84f。如图3所示,凹部84f在螺合孔74a的开口部的内侧,以非固定状态穿过弹簧座构件85的突出部85e(插通孔85b)。
[0130]前端部84d与外螺纹部84c连续而形成。前端部84d形成为比外螺纹部84c的外径小径(比螺合孔74a的内径小径)。成为螺栓插入方向前端部(头部相反侧)的前端部84d的前端面84e形成为与螺栓84的轴正交的平坦的面(正交面)。
[0131]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二从动活塞74的螺合孔74a具备供螺栓84的螺纹部84c螺合的内螺纹部74c、和与内螺纹部74c连续而形成的直线部74d。直线部74d比内螺纹部74c的内径小径。螺栓84的前端部84d插入直线部74d。螺合孔74a的底部74e形成为与螺栓84的轴正交的平坦的面(正交面)。通过使螺栓84与螺合孔74a螺合并进行紧固,从而螺栓84的前端部84d的前端面84e压接于底部74e。
[0132]另外,如图3所示,在螺合孔74a的开口部形成有比外螺纹部74c的内径大径的扩径部74b。扩径部74b作为供弹簧座构件85的后述的突出部85e插入配置的空间而发挥功會泛。
[0133]如图2、图3所示,弹簧座构件85是在第二从动活塞74的前端部配置的构件,呈大致圆环状(参照图5(a))。如图5(a)?(c)、图6 (a)、(b)所示,弹簧座构件85具备板部85a、插通孔85b、多个(合计四个)弹簧承接部85c、多个(合计四个)杯状密封保持部85d及突出部85e。
[0134]插通孔85b形成在板部85a的中央,呈圆形状。插通孔85b形成为比螺栓84的主体部84b及螺纹部84c的外径大的内径。即,插通孔85b相对于螺栓84的主体部84b及螺纹部84c而具有能够供它们插入的间隙。
[0135]弹簧承接部85c具备延伸部85cl和与延伸部85cl连续的外侧肋85c2。延伸部85cl从板部85a的外缘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延伸部85cl绕成为周向的弹簧座构件85的中心以90度间隔配置。弹簧86的后端部与延伸部85cl抵接。
[0136]外侧肋85c2是以从延伸部85cl的外侧端部向承挡件81侧(参照图2)弯曲的方式延伸设置的肋。如图5(a)所示,外侧肋85c2的宽度与延伸部85cl的宽度设定为相同的宽度。从弹簧座构件85的中心到外侧肋85c2的基端部的距离比弹簧86的后端部的外径大。由此,弹簧86的后端部被适当地保持于各外侧肋85c2的内侧。
[0137]杯状密封保持部85d由以从板部85a的外缘部向从动杯状密封75c侧(参照图3,与承挡件81侧相反的一侧)弯曲的方式延伸设置的肋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杯状密封保持部85d绕成为周向的弹簧座构件85的中心以90度间隔配置。从弹簧座构件85的中心到杯状密封保持部85d的距离被设定为与从从动杯状密封75c的中心到从动杯状密封75c的槽部75c 1的距离大致相同。由此,杯状密封保持部85d以向槽部75c 1内插入的方式构成。杯状密封保持部85d将从动杯状密封75c定位成不能从前侧(第二从动活塞74的前端侧)脱落。
[0138]弹簧承接部85c与杯状密封保持部85d绕弹簧座构件85的中心而交替地并列设置。即,相邻的弹簧承接部85c及杯状密封保持部85d以45度间隔配置。
[0139]突出部85e是通过将插通孔85b的口缘部向与承挡件81侧相反的一侧折回而形成的,呈圆筒状。突出部85e例如通过翻边加工而形成。突出部85e在向第二从动活塞74的前端部装配弹簧座构件85时,向第二从动活塞74的螺合孔74a的扩径部74b插入。在扩径部74b的内侧,在插通孔85b与螺栓84之间如上述那样设定有间隙。S卩,螺栓84与弹簧座构件85不发生干涉,成为弹簧座构件85不因螺栓84的螺合而相对于螺栓84或第二从动活塞74固定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向第二从动活塞74的前端部装配弹簧座构件85且将螺栓84紧固于螺合孔74a的状态下,突出部85e与螺栓84的凹部84f的周围对置配置。即,通过凹部84f位于突出部85e的内侧的配置关系,可靠地确保突出部85e (插通孔85b)与螺栓84之间的间隙。
[0140]在此,在弹簧承接部85c与杯状密封保持部85d成为前后反向的误组装时,突出部85e以与承挡件81的底部83对置的方式配置(参照图7(b))。S卩,在第二从动活塞74的行程时,成为突出部85e与承挡件81的底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