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安全系统、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777046阅读:来源:国知局
物识别信息,并将获取到的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的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匹配,该身份验证结果是指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的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的匹配结果,如果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任一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匹配,确定该驾驶者为合法驾驶者;或,
[0196]通过广播身份确认请求,接收该穿戴设备基于该身份确认请求返回的身份识别信息,如果该身份识别信息存储于身份信息数据库中,建立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连接,并检测该穿戴设备与该方向盘之间的距离,如果该穿戴设备与该方向盘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预设距离,通过广播身份验证请求,接收该穿戴设备基于该身份验证请求返回的身份验证结果。
[0197]在本发明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果该驾驶者是合法驾驶者,检测该驾驶者是否握住方向盘以及是否系好安全带之后,该方法还包括:
[0198]如果该驾驶者未握住该方向盘,检测该穿戴设备与该方向盘之间的距离;
[0199]如果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预设距离,检测该车辆的车门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是否被开启过;
[0200]如果该车辆的车门在该第三预设时长内被开启过,检测该车辆内是否有人;
[0201]如果该车辆内有人,重复执行通过驾驶者所佩戴的穿戴设备判断该驾驶者是否为合法驾驶者的步骤;
[0202]如果该车辆内没人,控制该车辆的车门进行落锁操作。
[0203]在本发明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控制该车辆的车门进行落锁操作包括:
[0204]检测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
[0205]如果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时,控制该车辆的车门进行落锁操作。
[0206]在本发明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提醒该驾驶者该车辆已处于启动预备状态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0207]如果检测到该驾驶者未握住方向盘且未系好安全带,启动该车辆内的非动力系统设备。
[0208]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
--赘述。
[0209]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车门的自动解锁过程,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车辆安全系统,参照图5,该实施例具体包括:
[0210]在步骤501中,在车辆处于停车锁门状态时,广播身份确认请求,该身份确认请求携带该车辆的标识信息。
[0211 ]当通过车钥匙或者智能卡对车辆进行控制时,如果没带车钥匙或者智能卡时,便无法对车辆进行控制,而且,当车钥匙或智能卡丢失或被盗时,容易发生车辆被盗的情况,从而导致安全性较低;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穿戴设备对车辆的车门解锁进行控制的方法,通过穿戴设备对车辆进行控制,利用穿戴设备所具有的便携性的特点,能够降低忘带或者遗失解锁设备的可能性,同时还能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212]在车辆处于停车锁门状态时,开启车外监测装置,该车外监测装置位于车辆的车体外部,可以为任一无线通讯装置,该装置可以通过蓝牙、WiFi (Wireless-Fidel ity,无线保真)、Zigbee(紫蜂)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1n,近距离无线通讯)等技术,以任一省电的低侦测频率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侦测,以确定在车辆周围预设范围内是否存在与该车辆匹配的穿戴设备。具体地,可以采用广播的形式在该车辆周围预设范围内广播身份确认请求,该身份确认请求携带该车辆的标识信息,该标识信息用于唯一标识该车辆。
[0213]其中,该预设范围可以由该车辆的合法驾驶者自行设置,如以该车外检测装置为中心,半径20米的区域,也可以采用车辆安全系统定义的缺省值,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14]在步骤502中,接收穿戴设备基于该身份确认请求返回的身份识别信息,该身份识别信息用于唯一标识该穿戴设备。
[0215]当佩戴穿戴设备的驾驶者进入该车辆周围预设范围内时,该穿戴设备基于所接收到的身份确认请求,向该车辆安全系统发送身份识别信息,该身份识别信息可以是该穿戴设备的设备ID(Identity,身份标识号码),或者用户为该穿戴设备设置的昵称等;也可以是存储于该穿戴设备中的合法驾驶者的身份信息,如驾驶者的身份证号码或手机号码等,还可以是穿戴设备的ID和合法驾驶者的身份信息的绑定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其中,该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或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该穿戴设备的具体形态不作限定。
[0216]需要说明的是,一台车辆可以配有多个穿戴设备,每个穿戴设备中可以存储有该车辆的多个合法驾驶者的身份信息,当然,也可以只允许存储一个合法驾驶者的身份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17]在步骤503中,如果该身份识别信息存储于身份信息数据库中,建立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连接,并检测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该身份信息数据库至少用于存储合法驾驶者的穿戴设备的身份识别信息。
[0218]当车辆安全系统接收到该穿戴设备返回的身份识别信息后,判断该穿戴设备是否为与该车辆匹配的穿戴设备;如果该身份识别信息未存储于身份信息数据库中,确定该穿戴设备不是与该车辆匹配的穿戴设备,如果该身份识别信息存储于身份信息数据库中,确定该穿戴设备为与该车辆匹配的穿戴设备,建立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连接,并检测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
[0219]其中,该身份信息数据库至少用于存储合法驾驶者的穿戴设备的身份识别信息,也可以用于存储其他信息,如合法驾驶者的名字、身高、体重和家庭住址等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20]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多普勒效应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GPS(Global Posit1ning System,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检测,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对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进行检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21]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佩戴该穿戴设备的驾驶者靠近该车辆的过程中,当检测到该穿戴设备未处于佩戴状态时,断开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的连接。例如,当该穿戴设备为智能手环时,可以通过智能手环连接扣处或者智能手环内侧的感应装置实时检测智能手环的佩戴状态,当在车辆周围预设范围内,智能手环佩戴状态发生变化时,该智能手环将其佩戴状态发送至车辆安全系统,并对该智能手环的佩戴者进行提醒,当车辆安全系统接收到智能手环发送的佩戴状态变化警报信息时,断开该智能手环与该车辆之间的连接,并继续执行广播身份确认请求的步骤。同样地,当该佩戴设备为智能眼镜时,可以通过镜腿内侧或鼻支架内侧的感应装置实时检测智能眼镜的佩戴状态。根据穿戴设备的不同,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22]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穿戴设备基于身份确认请求返回的身份识别信息之前,可以先检测该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若该穿戴设备未处于佩戴状态时,该穿戴设备可以通过发出语音警报信号,提醒该穿戴设备的携带者佩戴该穿戴设备,该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车辆控制方法的安全性。当然,为了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可以不对该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进行检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23]在步骤504中,如果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且检测到对该车辆执行开门操作,广播身份验证请求,该身份验证请求用于使该穿戴设备获取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并将获取到的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的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匹配。
[0224]当该穿戴设备与该车辆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时,启动触摸感应装置,该触摸感应装置位于车辆的车体外部,用于检测是否有人对该车辆的车门执行开门操作。该第一预设距离的设置方法与步骤501中预设范围的设置方法同理,即可以由该车辆的合法驾驶者自行设置,也可以使用该车辆安全系统的缺省值,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25]当该触摸感应装置检测到对该车辆执行开门操作时,该车辆安全系统以广播的形式广播身份验证请求,进一步验证该穿戴设备的佩戴者为该车辆的合法驾驶者,该穿戴设备基于该身份验证请求,获取该穿戴设备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其中,该触摸感应装置可以为如静电触摸、压力感应和无线射频天线等感应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该生物识别信息至少包括:心率、血压、皮下血管分布信息、指纹、虹膜识别信息和视网膜识别信息,也可以是其他生物识别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26]根据穿戴设备的不同,可以获取不同的生物识别信息。例如,当该穿戴设备为智能手环时,可以获取佩戴者的心率、血压、皮下血管分布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当该穿戴设备为智能眼镜时,可以获取佩戴者的虹膜识别信息和视网膜识别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当然,根据穿戴设备的不同,也可以获取其他生物识别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27]将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的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匹配,如果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任一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匹配,确定该佩戴者为合法驾驶者,并执行步骤505;如果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未能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任一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匹配,确定该佩戴者为非法驾驶者。
[0228]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佩戴穿戴设备时获取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将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的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匹配,并将匹配结果存储于该穿戴设备中,当接收到车辆安全系统广播的身份验证请求时,如果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任一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匹配,确定该佩戴者为合法驾驶者,并执行步骤405;如果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未能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任一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匹配,确定该佩戴者为非法驾驶者。
[0229]在佩戴时获取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并进行匹配,当佩戴者需要对车辆进行控制时,能够加快合法驾驶者的判断速度,进而提高对车辆的控制效率,缩短合法驾驶者的等待时间。
[0230]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当驾驶者佩戴穿戴设备时,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的方式对驾驶者的身份进行验证,如果密码输入正确,则确定该驾驶者未合法驾驶者,如果密码输入不正确,则确定该驾驶者为非法驾驶者;并将验证结果存储于该穿戴设备中,当接收到车辆安全系统广播的身份验证请求时,将该验证结果反馈至车辆安全系统。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驾驶者的身份进行验证,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佩戴者中途脱下穿戴设备,再次佩戴该穿戴设备时,可以对该佩戴者的身份进行重新验证。
[0231]在步骤505中,接收该穿戴设备基于该身份验证请求返回的解锁请求,并控制该车辆的车门进行解锁操作,该解锁请求由该穿戴设备在该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于该穿戴设备中任一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匹配时所生成。
[0232]如果该穿戴设备的佩戴者为合法驾驶者,该穿戴设备向车辆安全系统发送解锁请求,以使得车辆安全系统基于该解锁请求,控制该车辆的车门进行解锁操作。如果该穿戴设备的佩戴者为非法驾驶者时,可以不向该车辆安全系统发送任何消息,只对该穿戴设备的佩戴者发出提醒信息,以提醒佩戴者其生物识别信息与穿戴设备中预存的合法驾驶者的生物识别信息不匹配;也可以向该车辆安全系统发送警报消息,以使得该车辆安全系统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33]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在使用上述车辆控制方法控制车辆的车门进行解锁操作之前,还可以检测车辆的驾驶座是否有人,如果有人,通过方向盘感应装置检测该驾驶座上的人是否为该车辆的合法驾驶者,如果是,则不执行广播身份确认请求的操作,如果不是或者该车辆的驾驶座无人,则执行广播身份确认请求的操作。其中,判断驾驶座上的人是否为合法驾驶者的方法,与步骤504中判断穿戴设备的佩戴者是否为合法驾驶者的方法同理,此处不作赘述。
[0234]通过检测车辆的驾驶座是否有人以及该驾驶座上的人是否为合法驾驶者,能够避免当合法驾驶者已经在驾驶座上时,车外监测装置仍不断广播身份确认请求,所造成的电力损耗,还能够避免对车辆内部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所造成的干扰。
[0235]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在检测车辆的驾驶座是否有人时,还可以进一步检测该驾驶座上的人是否为儿童,如果是儿童,可以通过发出警报等方式提醒该车辆的合法驾驶者或者车辆周围的行人,将儿童带离驾驶座,以避免由于儿童的误操作发生危险;如果不是儿童,再执行检测该驾驶座上的人是否为合法驾驶者的步骤。
[0236]其中,检测该驾驶座上的人是否为儿童的方法可以为:通过压力感应装置,检测驾驶座上的人的体重;也可以通过摄像头采集驾驶座上的人的图像,并对该图像进行人脸识别的方式,检测该驾驶座上的人是否为儿童;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检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37]通过检测该驾驶座的人是否为儿童,以及当驾驶座的人是儿童时,通过发出警报等方式进行提醒,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还能够确保车辆内乘客的安全。
[0238]上述实施例仅以对驾驶座的检测为例进行说明,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对副驾驶等其他座位是否有人,或是否有儿童进行检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39]需要说明的是,该穿戴设备可以只用于控制该车辆的车门进行解锁操作,也可以用于控制车门进行落锁操作和控制车辆自动启动,也即是,对于车门落锁和启动车辆,可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车辆控制方法,也可以采用传统方法对车辆进行控制,例如,用车钥匙或智能卡控制车门进行落锁操作,用钥匙或者启动按钮启动车辆,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24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根据穿戴设备返回的身份识别信息和佩戴者的生物识别信息,判断该佩戴者是否为合法驾驶者,如果该佩戴者是合法驾驶者,基于穿戴设备发送的解锁请求,控制该车辆的车门进行解锁操作,利用穿戴设备的便携性,能够避免遗失或者忘带的情况,同时还能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通过对穿戴设备佩戴状态的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241]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提供的车辆控制方法实现对车门的自动落锁过程,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车辆安全系统,参照图6,该实施例具体包括:
[0242]在步骤601中,当检测到刹车踏板处于踩下状态时,如果档位已回档且已启用手杀IJ,检测该刹车踏板是否已回位。
[0243]目前,控制车辆自动落锁的方式通常是使用智能钥匙,但是当驾驶者未携带或者遗失该智能钥匙,则无法控制车辆的车门进行落锁操作,从而导致车辆安全性较低。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穿戴设备对车辆的车门落锁进行控制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穿戴设备的便携性,能够避免遗失或者忘带的情况,同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0244]车辆从行驶到对车门落锁之间,驾驶者所执行的一系列操作通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