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436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覆盖后轮上方的后挡泥板的机动二轮车。
技术背景
机动二轮车通常具有覆盖后轮上方的后挡泥板(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在专 利文献1记载的机动二轮车(摩托车)中,后挡泥板(前部挡泥板及后部挡泥板)将设置 于后挡泥板前部的U形卡止片卡止于在车架(车体)上设置的保持片,在该状态下,在后挡 泥板的后部,通过螺栓联结并固定于车架。即、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机动二轮车通过在车架 上设置保持片来实现后挡泥板向车架的固定。
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昭59-6668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机动二轮车中,如前所述,为了实现后挡泥板向车架的 固定,在车架上设置有保持片。因此,与该保持片相应地、导致零件数量增加。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其能够极力抑制用于实现将后挡泥板向 车架固定的零件的数量。
在第一方面发明的机动二轮车中,其具有车架,其具有由左右一对框架构成的成 对框架部和配置于乘员乘坐用座位下方的座位导轨;摇臂,其摇动自如地悬架于所述车架 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并转动自如地保持后轮;枢轴部,其形成于所述车架并轴支承所述摇 臂;后挡泥板,其以覆盖所述后轮上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上方且处于所述座位导轨 的下方,并且该后挡泥板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座位导轨,所述机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有横梁,该横梁沿左右方向将构成所述成对框架部的所述一对框架连结,所述 后挡泥板具有形成于该后挡泥板的前端部且卡止于所述横梁的卡止部。
第二方面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在第一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 从侧面看构成朝前方敞开的C形,所述后挡泥板在该后挡泥板的后部具有用于向所述座位 导轨联结的联结部,所述后挡泥板经由该联结部固定于所述座位导轨的下方。
第三方面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在第二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 有头管,其操纵自如地保持前轮,主架,其自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具有在中途向下方弯 曲的弯曲部,并且在该弯曲部的后方且位于下方设有所述枢轴部;以及副架,其与所述枢轴 部连结,自该枢轴部向后方且朝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座位导轨连结,构成所述成对框架部的 所述一对框架包含所述主架,所述座位导轨以朝后方延伸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弯曲部,所述 横梁设置于所述弯曲部的下方且处于所述枢轴部的上方。
第四方面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在第三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在 由所述主架、所述座位导轨及所述副架包围的区域内,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外壳。
第五方面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在第四方面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 板在所述卡止部和所述联结部之间,具有自侧方卡止于所述座位导轨的中间卡止部。
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通过使卡止部卡止于构成车架的一部分的横梁,可以 将后挡泥板的前端部与车架连结。因此,在车架侧及后挡泥板侧不需要设置用于将两者装 配的另外的保持片等,从而可以削减零件数量,使机动二轮车轻量化。
根据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在将后挡泥板向车架装配时,相对于车架使后挡泥板 朝前方移动,从而可以将卡止部卡止于横梁。而且,在该状态下,提起后挡泥板的后端以使 其朝座位导轨侧移动后,可以经由联结部将后挡泥板联结并固定于座位导轨的下方。因此, 可以将后挡泥板容易地装配到车架上,可以提高生产率。
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利用固定于车架的后挡泥板,覆盖 从侧面看由主架、座位导轨及副架包围的区域的下方。因此,可以保护配置于所述区域的各 种辅机类设备而不会格外增加零件数量。
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可以通过后挡泥板抑制尘埃等自空气滤清器外壳的下 方朝空气滤清器外壳侵入。
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在将后挡泥板装配到车架时,可以利用中间卡止部,将 后挡泥板在其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卡止并临时固定于车架。因此,在后挡泥板的前后方向中 间位置可以通过简单结构来实现后挡泥板向车架的定位及固定(临时固定)。在此,由于后 挡泥板不需要使用另外的联结用部件,因此,可以谋求削减零件数量、使后挡泥板轻量化以 及提高生产率,并且,可以容易地进行联结部的联结作业。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2是将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局部提出而表示的放大图3是将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局部提出而表示的平面图4是表示将后挡泥板装配到车架的状态的立体图5是表示将后挡泥板装配到车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6是表示将后挡泥板装配到车架的状态的平面图7是表示车架的局部的左侧视图8(A) (C)是表示单体状态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的图,(A)是平面图、(B)是右 侧视图、(C)是主视图9是表示后挡泥板的立体图10是表示后挡泥板的平面图11是表示后挡泥板的左侧视图12是表示将后挡泥板向车架装配的装配步骤的示意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步骤的接下来的步骤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2前轮
5车架6头管
7后轮8摇臂
9枢轴部10成对框架部
11主架Ila第一弯曲部(弯曲部)
12中心上侧横梁(横梁)
22 副架
41空气滤清器外壳21座位导轨 38座位 52后挡泥板
55前方卡止部(卡止部) 56中间卡止部
57第一联结用孔(联结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实施 方式的左侧视图。图2是将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局部提出而表示的放大图。图3是将 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局部提出而表示的平面图。图4是表示将后挡泥板装配到车架的 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后挡泥板装配到车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6是表示将后挡 泥板装配到车架的状态的平面图。图7是表示车架的局部的左侧视图。图8是表示单体状 态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的图,(A)是平面图、(B)是右侧视图、(C)是主视图。
在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及上下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明示,则按照乘坐于机 动二轮车的乘员(驾驶员)看到的方向。而且,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 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首先,参照图1 图7,说明本实施形态的机动二轮车1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 本实施形态的机动二轮车1具有具有头管6及座位导轨21的车架5 ;前轮2 ;轴支承前轮 2的前叉3 ;将前叉3左右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头管6的转向杆4 ;后轮7 ;轴支承后轮7的摇 臂8 ;将摇臂8上下摇动自如地连结于车架5的枢轴部9 ;安装于摇臂8和座位导轨21之间 的后缓冲器8a ;发动机31 ;空气滤清器盒40 ;前挡泥板51以及后挡泥板52。
车架5使多种钢材通过焊接等一体接合而构成。如图1所示,车架5是以自头管6 朝向后方延伸的主架11为主体的所谓钻石型车架。车架5具有由左右一对框架构成的成 对框架部10。
如图1 图7所示,车架5具有头管6、主架11、枢轴部9、下降架15、座位导轨 21、副架22、缓冲角撑板23、纵列踏板架沈、横梁12、13、对、25、联结用托架27。
头管6是操纵自如地保持前轮2的管状部件。头管6配置于车架5的前端部,经 由顶桥接部如、底桥接部(未图示)及转向杆4,轴支承一对前叉3、3。
如图4所示,主架11、11左右设置一对,构成成对框架部10。如图1及图2所示, 主架11自头管6向后方延伸并具有在中途向下方弯曲的作为弯曲部的第一弯曲部11a。而 且,在第一弯曲部Ila的后方且处于下方,设有枢轴部9。详细而言,从侧面看,主架11自头 管6的后部以构成较平缓坡度的方式向斜下后方延伸,经过第一弯曲部Ila向下方弯曲,并 以构成较陡峭坡度的方式向斜后下方延伸,在枢轴部9的后侧经过第二弯曲部lib向前方 弯曲,并向斜前下方延伸。
左右一对主架11、11从上面看,以自头管6的后部彼此沿左右方向离开的方式向 斜后方且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后,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之后彼此在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向 斜下后方延伸。
如图4、图5及图7所示,枢轴部9形成于车架5,并轴支承摇臂8。枢轴部9由主 架11的第二弯曲部lib的周边和枢轴板9a构成。枢轴板9a通过焊接与主架11的第二弯曲部lib的前侧接合。
如图1所示,从侧面看,下降架15自头管6的后部向斜下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左 右一对下降架15、15以自头管6的后部在左右方向彼此离开的方式向斜后方且向左右方向 外侧延伸,并向后方弯曲,并且,以彼此在左右方向构成大致平行的方式向斜下后方延伸。
如图1、图2及图7所示,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以向后方延伸的方式与主架11、 11各自的第一弯曲部Ila连结。座位导轨21配置于乘员用座位38的下方。从侧面看,左 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自左右一对主架11、11各自的第一弯曲部Ila的部位向后上方并向 后方延伸,经过第三弯曲部21a急剧倾斜地向斜后上方延伸。而且,从上面看,左右一对座 位导轨21、21自左右一对主架11、11各自的第一弯曲部Ila的部位朝向第四弯曲部21b变 窄,进而以扩展至第三弯曲部21a的方式延伸。
如图7所示,副架22与枢轴部9连结,自枢轴部9向后方且向上方延伸,并与座位 导轨21连结。副架22自主架11的第二弯曲部lib的紧靠上方的部位,向斜后上方延伸, 在副架22的后端部,与座位导轨21的第三弯曲部21a的下侧接合。
如图7所示,缓冲角撑板23横跨在副架22上部的下侧与座位导轨21后部的下侧 之间,通过焊接与副架22及座位导轨21接合。如图7及图8所示,缓冲角撑板23在位于该 副架22下方的部位,具有由L形板构成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 配置成自缓冲角撑板23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如图2及图3所示,从侧面看,纵列踏板架沈的前部构成向前方敞开的U形。纵 列踏板架沈与副架22前部的下侧和主架11的第二弯曲部lib附近的后侧之间接合。支 承托架26a突出设置于纵列踏板架沈的后端部。在支承托架26a上支承有后部同乘者用 踏板沈b。
横梁(中心上侧横梁12、中心底侧横梁13、中心横梁Μ、后横梁25等)由沿左右方 向延伸的部件构成,沿左右方向将左右一对框架(主架11、11、下降架15、15座位导轨21、 21等)连结。
如图4所示,作为横梁的中心上侧横梁12设置于第一弯曲部Ila的下方且位于枢 轴部9的上方。中心上侧横梁12在枢轴部9的上方,横跨左右一对主架11、11而配置,并 沿左右方向将左右一对主架11、11连结。
中心底侧横梁13在枢轴部9的下方,横跨左右一对主架11、11而配置,并沿左右 方向将左右一对主架11、11连结。
如图3 图7所示,中心横梁M横跨在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的中间部之间而 设置。后横梁25横跨在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后端部附近之间而设置。
如图7所示,联结用托架27连结于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各自的后端部附近而 设置。联结用托架27自座位导轨21向下方延伸。在联结用托架27上的自座位导轨21向 下方延伸的部分,设置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第二联结用孔27a。
如图1及图2所示,摇臂8摇动自如地悬架于车架5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并转动 自如地保持后轮7。
后缓冲器8a在左右两侧配置成安装在缓冲角撑板23和摇臂8的后部之间。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左侧座位导轨21上的第三弯曲部21a附近,安装有电气设 备44。如后所述,电气设备44由后挡泥板52的电气设备支承部58支承。
发动机31是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如图1及图2所示,搭载于车体前后方向的 大致中央部。发动机31是使曲轴(未图示)沿着车体左右方向的单缸发动机。缸体33竖 立设置于发动机31的曲轴箱32前部的上方。在缸体33的内部,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嵌 入安装有活塞(未图示)。活塞的往复移动经由连杆(未图示)转换为曲轴的旋转移动。 发动机31的输出经由变速机构(未图示)输出至曲轴箱32后部的左侧,并经由链驱动式 传动机构(未图示)传递至后轮7。

汽化器34在其前端部(下游侧端部)自后方与缸盖33a的后部连接。在汽化器 34的后端部(上游侧端部)上,自后方连接有空气滤清器盒40 (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在 缸盖33a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35的基端部。排气管35在缸体33的前方及下方弯曲,并在 曲轴箱32的下方朝后方延伸。排气管35的前端部(下游侧端部)与配设于后轮7右侧的 消音器(未图示)的前端部连接。曲轴箱32的前端部经由前支承托架15b支承于下降架15的下端部,而且,曲轴箱 32的后部上侧经由后上支承托架12a(参照图4及图7)支承于中心上侧横梁12,并且,曲 轴箱32的后端部下侧经由后下支承托架13a(参照图4及图7)支承于中心底侧横梁13,从 而将发动机31悬吊于车架5。燃料箱37支承于主架11的上部。供乘员(驾驶员及后部同乘者)乘坐的座位38 在燃料箱37的后方支承于座位导轨21、21的上部。前罩39a配设于转向杆4的前方。空气滤清器盒40其主体构成为具有构成长方体形状的外形的中空的空气滤清 器外壳41、收纳于空气滤清器外壳41内部的空气滤清器元件(未图示)、用于将外部空气 导入空气滤清器外壳41内部的进气管43。空气滤清器外壳41配置成俯视时其中心位置位于车体的车体左右中心线Cl (参 照图3)上。空气滤清器外壳41由合成树脂构成。在空气滤清器外壳41的前壁部,连接有汽化器34的后端部(上游侧端部)。进气管43由橡胶等挠性树脂构成。进气管43的基端部嵌合于空气滤清器外壳41 的后壁部而被安装。进气管4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中空椭圆状截面形状,并沿前后方向 延伸。进气管43头端部(后端部)的进气口 43a经由后述围壁61的敞开部分61a而面临 进气空间Kl。在发动机31运转时,根据其进气负压,进气空间Kl内部的外部空气经由进气口 43a被吸入进气管43内部,通过空气滤清器元件被过滤,并到达空气滤清器外壳41的内部 空间。该过滤后的外部空气通过汽化器34形成含有燃料的混合气,并被供给至缸体33内 部的燃烧室中。进气管43位于空气滤清器外壳41上下方向的中间部。进气管43的进气口 43a 配置于自位于空气滤清器外壳41及围壁61紧靠上方的座位38的底板朝下方离开并位于 进气空间Kl内部的较深位置(下部)。由此,可以有效抑制异物侵入进气口 43a。而且,围 壁61内侧的进气空间Kl与空气滤清器外壳41的内部空间一并也作为进气腔起作用。如图1所示,在机动二轮车1上,前轮2的上方被前挡泥板51覆盖。而且,后轮7 的上方被后挡泥板52覆盖。对于后挡泥板52,一同参照前述附图及图9 图11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后挡泥板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后挡泥板的平面图。图11是表示后挡泥板的 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后挡泥板52位于乘员乘坐用座位38的下方。后挡泥板52以覆盖后 轮7上方的方式配置于后轮7的上方且位于座位导轨21的下方。后挡泥板52整体看具有 朝上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如图3及图6所示,后挡泥板52配置成,其前部位于左右一对副 架22、22之间,其后部位于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的后部之间。后挡泥板52的至少一部分 直接或间接地(经由其他部件)固定于座位导轨21、 21。后挡泥板52由合成树脂制的一体形成件构成。如图9 图11所示,从侧面看,后挡泥板52具有具有大致朝上方凸出的弯曲形 状的挡泥板本体53、朝前侧延伸的保持腕54、作为卡止部的前方卡止部55、作为联结部的 第一联结用孔57、中间卡止部56、电气设备支承部58及围壁61。如图5、图6及图8所示,挡泥板本体53具有与横跨在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内 侧面之间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挡泥板本体53的前部53a在前后方向上,到 达空气滤清器外壳41后部下部的角部附近(左右一对副架22、22的中间部附近)。如图1 所示,挡泥板本体53的后部53b在前后方向上,经过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1、21的后端部附 近到达后轮7后方的位置。如图4 图11所示,保持腕54以在空气滤清器外壳41的紧靠下方稍向下前方延 伸的方式与挡泥板本体53的前部53a —体形成。保持腕54具有与挡泥板53大致相同的 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并且,抑制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而构成扁平状。保持腕54从侧面看自挡 泥板本体53的前部53a朝车架5的中心上侧横梁12呈直线状延伸。如图4 图11所示,卡止部55 —体设置于保持腕54的前端部侧(即后挡泥板52 的前端部)。前方卡止部55从侧面看构成朝前方敞开的C形,并卡止于中心上侧横梁12。 详细而言,前方卡止部55沿左右方向分割为三个部分,即具有中央前方卡止部55a、位于中 央前方卡止部55a两外侧的外侧前方卡止部55b、55b这三个部分。从侧面看,中央前方卡止部55a构成以朝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圆弧状,并具有 与中心上侧横梁12外周的上侧匹配的形状。从侧面看,外侧前方卡止部55b构成以向下方 凸出的方式弯曲的圆弧状,并具有与中心上侧横梁12外周的下侧匹配的形状。构成前方卡止部55的中央前方卡止部55a及外侧前方卡止部55b以自上下夹着 中心上侧横梁12的方式嵌合,由此,前方卡止部55、即后挡泥板52的前端部被车体5支承。
如图4 图11所示,第一联结用孔57在竖立设置后挡泥板52后部的侧壁57b上, 沿左右方向贯通而设置,并作为用于将后挡泥板52向座位导轨21联结的联结部而起作用。 第一联结用孔57设置于后挡泥板5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更靠后方。详细而言,第一联结 用孔57、57设置于挡泥板本体53上部的与座位导轨21的后端部附近对应的位置。第一联 结用孔57沿左右方向离开地设置有一对,并配置成自两侧方夹着左右一对联结用托架27、 27的第二联结用孔27a、27a。后挡泥板52经由第一联结用孔57、第二联结用孔27a、联结 用螺栓57a等固定于座位导轨21、21的下方(详情后述)。 如图4 图11所示,从侧面看,中间卡止部56设置于后挡泥板52的前方卡止部 55和第一联结用孔57之间。中间卡止部56设置于后挡泥板52的与缓冲角撑板23的中间 卡止用突状部23a对应的位置。中间卡止部56、56沿左右方向离开地设置有一对,并配置 成自两侧方夹着左右一对缓冲角撑板23、23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中间卡止部56在其 左右方向内侧具有突状承接部56a。突状承接部56a以对应于缓冲角撑板23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的形状朝左右方向内侧开口。 如图4 图11所示,中间卡止部56自外侧方卡止于缓冲角撑板23的中间卡止用 突状部23a。详细而言,通过使缓冲角撑板23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与突状承接部56a 卡合,从而使中间卡止部56卡止于缓冲角撑板23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S卩,中间卡止 部56经由缓冲角撑板23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自侧方卡止于座位导轨21。如图4 图11所示,从侧面看,电气设备支承部58设置于后挡泥板52的中间卡 止部56和第一联结用孔57之间。如图1 图3所示,电气设备支承部58仅设置于左侧, 通过将电气设备支承部58插入设置于橡胶套(未图示)的卡止用开口而将电气设备支承 部58固定,该橡胶套安装于电气设备44。如图4 图11所示,围壁61 —体形成于挡泥板本体53的上部。在围壁61的内 侧形成有朝上方敞开的进气空间Ki。围壁61以朝上方立起的方式设置于后挡泥板52的上部。虽然围壁61以将左侧、 后侧及右侧覆盖的方式连续形成,但在前侧未设置而处于敞开状态。将由围壁61大体包围 的空间称为“进气空间K1”。将未设置围壁61而敞开的前侧称为“敞开部分61a”。如前所述,进气管43的进气口 43a经由敞开部分61a而面临进气空间K1。进气空间Kl偏向车体右侧配置成使车体左右中心线Cl (参照图3及图6)右侧的 容量比左侧的容量大。进气管43位于车体左右中心线Cl的右侧。在围壁61和空气滤清器外壳41之间,形成有朝左侧敞开的空间。在该空间内能 够配置机动二轮车1的辅机类设备。如图5及图7所示,空气滤清器盒40 (空气滤清器外壳41)从侧面看配置于主架 11、座位导轨21及副架22包围的区域R1。而且,如前所述,保持腕54以在空气滤清器外壳 41的紧靠下方稍向下前方延伸的方式与挡泥板本体53的前部53a —体形成,并且,自挡泥 板本体53的前部53a朝车架5的中心上侧横梁12从侧面看呈直线状地延伸。因此,空气 滤清器外壳41及辅机类设备的下方被后挡泥板52的保持腕54覆盖。接着,说明后挡泥板52向车架5装配的装配步骤。图12是表示后挡泥板向车架 装配的装配步骤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步骤的接下来的步骤的示意图。另外, 在图12及图13中,以与装配相关联的部位为主体进行图示。如图12所示,以使后挡泥板52以从侧面看相比规定的斜度使后方下降的方式倾 斜的状态,使后挡泥板52朝向车架5向前方移动。由此,可以使后挡泥板52的前方卡止部 55卡止于车架5的中心上侧横梁12。接下来,以前方卡止部55及中心上侧横梁12为中心,使后挡泥板52相对于车架 5向上方转动。由此,如图13所示,后挡泥板52的中间卡止部56相比缓冲角撑板23的外表面沿 左右方向扩展的同时进行移动,之后,缓冲角撑板23的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自侧方内侧 朝向侧方外侧地卡合于中间卡止部56的突状承接部56a。由此,后挡泥板52的中间卡止部 56卡止于车架5。其结果是,后挡泥板52利用中间卡止部56临时固定于车架5。而且,从侧面看,后挡泥板52的第一联结用孔57和车架5的第二联结用孔27a重 合。在该状态下,使联结用螺栓57a插通于第一联结用孔57及第二联结用孔27a,并且,使 联结用螺栓57a与通过焊接而固定于联结用托架27的联结用焊接螺母(未图示)螺纹连接。另外,在图13中,为了便于图示,以使联结用螺栓57a相对于本来的方向以沿上下方向 延伸的轴为中心旋转90度后的状态来图示该联结用螺栓57a。通过如上所述的步骤,可以使用前方卡止部55、中间卡止部56、第一联结用孔57、 联结用螺栓57a等,将后挡泥板52容易地装配到车架5上。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例如具有以下所示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车架5具有中心上侧横梁12,该中心上侧横梁 12沿左右方向将构成成对框架部10的一对主架11、11连结,后挡泥板52具有形成于后挡 泥板52的前端部且卡止于中心上侧横梁12的前方卡止部55。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通过使前方卡止部55卡止于构成车架5的 一部分的中心上侧横梁12,可以将后挡泥板52的前端部与车架5连结。因此,在车架5侧 及后挡泥板52侧不需要设置用于将两者装配的另外的保持片等,从而可以削减零件数量, 使机动二轮车1轻量化。而且,中心上侧横梁12构成车架5的一部分,强度、刚性等变得足够高。可以利用 如上所述的强度、刚性等足够高的中心上侧横梁12,将后挡泥板52连结于车架5。因此,可 以确保后挡泥板52向车架5装配的装配强度高。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前方卡止部55从侧面看构成朝前方敞开的C 形,后挡泥板52在其后部具有用于向座位导轨21联结的第一联结用孔57,并经由第一联结 用孔57固定于座位导轨21的下方。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在将后挡泥板52向车架5装配时,相对于 车架5使后挡泥板52朝前方移动,从而可以将前方卡止部55卡止于中心上侧横梁12。而 且,在该状态下,提起后挡泥板52的后端以使其朝座位导轨21侧转动后,经由第一联结用 孔57、联结用螺栓57a、缓冲角撑板23等,可以将后挡泥板52联结并固定于座位导轨21的 下方。因此,可以将后挡泥板52容易地装配到车架5上,可以提高生产率。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车架5具有头管6、主架11和副架22,其中该主 架11自头管6向后方延伸并具有在中途向下方弯曲的第一弯曲部11a,并且在第一弯曲部 Ila的后方且位于下方设有枢轴部9,该副架22与枢轴部9连结,自枢轴部9向后方且朝上 方延伸并与座位导轨21连结。而且,座位导轨21以朝后方延伸的方式连结于第一弯曲部 Ila,中心上侧横梁12设置于第一弯曲部Ila的下方且处于枢轴部9的上方。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能够通过简单方法利用固定于车架5的后 挡泥板52,覆盖从侧面看由主架11、座位导轨21及副架22包围的区域Rl的下方。因此, 可以保护配置于所述区域Rl的各种辅机类设备而不会格外增加零件数量。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空气滤清器外壳41配置于从侧面看由主架11、 座位导轨21及副架22包围的区域R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可以通过后 挡泥板52抑制尘埃等自空气滤清器外壳41的下方朝空气滤清器外壳41侵入。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后挡泥板52在前方卡止部55和第一联结用孔 57之间具有自侧方卡止于座位导轨21的中间卡止部56。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在将后挡泥板52装配到车架5时,可以利 用中间卡止部56,将后挡泥板52在其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卡止并临时固定于车架5。因此, 在后挡泥板52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可以通过简单结构来实现后挡泥板52向车架5的定位及固定(临时固定)。在此,由于不需要使用与后挡泥板52分体的联结用部件,因此,可以 谋求削减零件数量、使后挡泥板52轻量化以及提高生产率。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中间卡止部56使中间卡止用突状部23a卡合 于朝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突状承接部56a,从而实现后挡泥板52向车架5的卡止(临时固 定)。因此,根据本实 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在自下方将后挡泥板52向车架5装配时,装 配性好。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而能够以各种 形态进行实施。例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使前方卡止部55卡止于中心上侧横梁12,但并不限于 此。也可以使前方卡止部55卡止于其他横梁。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经由第一联结用孔57、联结用螺栓57a等将后挡泥板52固定 于座位导轨21的下方,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经由其他联结部将后挡泥板52固定于座位 导轨21的下方。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其具有车架,其具有由左右一对框架构成的成对框架部和配置于乘员乘坐用座位下方的座位 导轨;摇臂,其摇动自如地悬架于所述车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并转动自如地保持后轮; 枢轴部,其形成于所述车架并轴支承所述摇臂;后挡泥板,其以覆盖所述后轮上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后轮的上方且处于所述座位导轨 的下方,并且该后挡泥板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所述座位导轨, 所述机动二轮车的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具有横梁,该横梁沿左右方向将构成所述成对框架部的所述一对框架连结, 所述后挡泥板具有形成于该后挡泥板的前端部且卡止于所述横梁的卡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从侧面看构成朝前方敞开的C形,所述后挡泥板在该后挡泥板的后部具有用于向所述座位导轨联结的联结部,所述后挡 泥板经由该联结部固定于所述座位导轨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具有头管,其操纵自如地保持前轮,主架,其自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具有在中途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部,并且在该弯曲部 的后方且位于下方设有所述枢轴部;以及副架,其与所述枢轴部连结,自该枢轴部向后方且朝上方延伸并与所述座位导轨连结, 构成所述成对框架部的所述一对框架包含所述主架, 所述座位导轨以朝后方延伸的方式连结于所述弯曲部, 所述横梁设置于所述弯曲部的下方且处于所述枢轴部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在由所述主架、所述座位导轨及所述副架包围的区域内,配置有空气滤清器 外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挡泥板在所述卡止部和所述联结部之间,具有自侧方卡止于所述座位导轨的中 间卡止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其能够极力抑制用于实现将后挡泥板向车架固定的零件的数量。该机动二轮车具有车架(5),其具有由左右一对框架(11、11)构成的成对框架部(10)和配置于乘员乘坐用座位(38)下方的座位导轨(21);摇臂(8),其摇动自如地悬架于车架(5)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并转动自如地保持后轮(7);枢轴部(9),其形成于车架(5)并轴支承所述摇臂;后挡泥板(52),其以覆盖后轮上方的方式配置于后轮的上方且处于座位导轨(21)的下方,并且该后挡泥板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于座位导轨(21),其中,车架(5)具有横梁(12),该横梁沿左右方向将构成成对框架部(10)的一对框架(11、11)连结,后挡泥板(52)具有形成于后挡泥板(52)的前端部且卡止于横梁(12)的卡止部(55)。
文档编号B62K11/02GK102030063SQ201010297678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9日
发明者横森哲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