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换档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0361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摩托车换档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换档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换档轴上设置有回位弹簧和换档臂,通过踩动脚踏板使换档轴旋转,进而带动换档臂拨动变速鼓转动,从而实现换档。在换档臂拨动变速鼓转动的过程中,换档臂将向换档轴的方向作伸缩运动。换档结束后,换档轴通过回位弹簧回位,但换档臂则可能回位迟缓,从而引起换档不灵活。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换档更灵活的换档轴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换档更灵活的换档轴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包括换档轴;所述换档轴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所述换档轴在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平垫和第二平垫;所述第一平垫和第二平垫之间设置有扭簧;所述换档轴的中部设置有方槽;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一平垫设置在所述方槽处;所述换档轴上焊接有定拨板;所述定拨板上设置有动拨板;所述动拨板距所述换档轴的远端设置有可与变速 鼓结合的卡口;所述动拨板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与所述定拨板贴合;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均与所述定拨板固定;所述第一限位钉位于所述卡口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钉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钉的下方;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的钉身位于所述定拨板和动拨板中,头部位于所述动拨板的外侧,并与所述动拨板贴合;所述动拨板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限位钉的第一限位孔和容纳所述第二限位钉的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沿所述换档轴径向的尺寸分别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钉身的直径;以使所述动拨板可相对所述定拨板滑动灵活;所述定拨板沿所述扭簧一侧一体设置有凸板;所述扭簧的两伸出端紧靠所述凸板的两侧;所述换档轴在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一平垫之间绕设有弹性金属丝;所述弹性金属丝的自由端从外侧穿过动拨板和定拨板后,再从定拨板和动拨板的孔中穿出。较佳的,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均为三级台阶结构,其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定拨板贴合,第二台阶面与所述动拨板贴合。较佳的,所述第一限位钉和第二限位钉的中心线设置在动拨板的对称中心线上。较佳的,所述凸板对应所述扭簧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穿过并紧靠在所述第一半圆槽和第二半圆槽内。[0016]较佳的,所述定拨板紧邻所述方槽设置;所述换档轴在所述定拨板背离所述方槽一侧设置有换档轴垫圈。为使换档更灵活,所述动拨板构成所述卡口的两侧边缘为斜边。较佳的,二所述斜边的夹角为90°。较佳的,所述动拨板的中部设置有减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为腰子孔;所述第二限位孔与所述减重孔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换档轴换档过程中,依靠动拨板卡口端的斜面和弹性金属丝对动拨板的弹力作用,使换档臂的动拨板具有灵活的伸缩性,从而使换档轴回位变得更容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换档灵活。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A向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包括换档轴1,换档轴I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挡圈2a和第二挡圈2b。换档轴I在第一挡圈2a和第二挡圈2b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平垫3a和第二平垫3b,换档轴在第一平垫3a和第二平垫3b之间套装有扭簧4。换档轴I的中部设置有方槽Ia,第一挡圈2a和第一平垫Ib设置在方槽Ia处。换档轴I紧靠方槽Ia处焊接有定拨板7,在定拨板7背离方槽Ia —侧设置有换档轴垫圈6。定拨板7上设置有动拨板8,动拨板8距换档轴I的远端设置有可与变速鼓结合的卡口 8c。动拨板8构成卡口 8c的两侧边缘8d、8e为斜边,二斜边的夹角Θ为90°。动拨板8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与定拨板7贴合,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均与定拨板7固定。第一限位钉9a位于卡口 Sc的下方,第二限位钉9b位于第一限位钉9a的下方。二限位钉的中心线在动拨板的对称中心线上。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的钉身位于定拨板7和动拨板8中,头部位于动拨板8的外侧。两限位钉均为三级台阶结构,其第一台阶面与定拨板7贴合,第二台阶面与动拨板8贴合。动拨板8设置有容纳第一限位钉9a的第一限位孔8a和容纳第二限位钉9b的第二限位孔Sb,第一限位孔8a和第二限位孔Sb沿换档轴I径向的尺寸分别大于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钉身的直径,以使动拨板8可相对定拨板9滑动灵活。动拨板8的中部设置有减重孔8f,第一限位孔8a为腰子孔;第二限位孔Sb与减重孔8f连通。定拨板7靠近扭簧4 一侧一体设置有凸板7a,扭簧4的两伸出端紧靠凸板7a的两侦U。凸板7a对应扭簧4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半圆槽7al和第二半圆槽7a2,扭簧4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半圆槽7al和第二半圆槽7a2。[0034]换档轴I在第一挡圈2a和第一平垫3a之间绕设有钢丝5,钢丝5的自由端从外侧依次穿过动拨板8、定拨板7后,再从定拨板7和动拨板8孔中穿出。换档时,通过踩动脚踏板使换档轴旋转,进而带动定拨板旋转,使动拨板拨动变速鼓转动,从而实现换档。在这一过程中,动拨板8将向靠近换档轴I的方向运动。换档结束后,换档轴I在扭簧4的作用下,做与前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自动回到初始状态;同时,在弹性金属丝5的弹力作用下,促使动拨板8向背离换档轴I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快速回位。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 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包括换档轴(I);所述换档轴(I)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挡圈(2a)和第二挡圈(2b );所述换档轴(I)在所述第一挡圈(2a)和第二挡圈(2b )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平垫(3a)和第二平垫(3b);所述第一平垫(3a)和第二平垫(3b)之间设置有扭簧(4); 所述换档轴(I)的中部设置有方槽(Ia);所述第一挡圈(2a)和第一平垫(Ib)设置在所述方槽(Ia)处; 所述换档轴(I)上焊接有定拨板(7);所述定拨板(7)上设置有动拨板(8);所述动拨板(8)距所述换档轴(I)的远端设置有可与变速鼓结合的卡口(Sc);其特征是: 所述动拨板(8)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与所述定拨板(7)贴合;所述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均与所述定拨板(7)固定;所述第一限位钉(9a)位于所述卡口(Sc)的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钉(9b)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钉(9a)的下方; 所述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的钉身位于所述定拨板(7)和动拨板(8)中,头部位于所述动拨板(8)的外侧,并与所述动拨板(8)贴合; 所述动拨板(8)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限位钉(9a)的第一限位孔(8a)和容纳所述第二限位钉(9b)的第二限位孔(Sb);所述第一限位孔(8a)和第二限位孔(Sb)沿所述换档轴(I)径向的尺寸分别大于所述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钉身的直径; 所述定拨板(7)沿所述扭簧(4) 一侧一体设置有凸板(7a);所述扭簧(4)的两伸出端紧靠所述凸板(7a)的两侧; 所述换档轴(I)在所述第一挡圈(2a)和第一平垫(3a)之间绕设有弹性金属丝(5);所述弹性金属丝(5)的自由端从外侧穿过动拨板和定拨板后,再从定拨板和动拨板的孔中穿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均为三级台阶结构,其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定拨板(7)贴合,第二台阶面与所述动拨板(8)贴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限位钉(9a)和第二限位钉(9b)的中心线设在所述动拨板(8)的对称中心线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凸板(7a)对应所述扭簧(4)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半圆槽(7al)和第二半圆槽(7a2);所述扭簧(4)的两端分别穿过并紧靠在所述第一半圆槽(7al)和第二半圆槽(7a2)。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定拨板(7)紧邻所述方槽(Ia)设置;所述换档轴(I)在所述定拨板(7)背离所述方槽(Ia) 一侧设置有换档轴垫圈(6)。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动拨板(8)构成所述卡口(8c)的两侧边缘(8d、8e)为斜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其特征是:二所述斜边的夹角(Θ)为90。。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动拨板(8)的中部设置有减重孔(8f);所述第一限位孔(8a)为腰子孔;所述第二限位孔(Sb)与所述减重孔(8f)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换档轴结构,包括换档轴;换档轴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挡圈;换档轴在两个挡圈的内侧设置有两个平垫;两个平垫之间设置有扭簧;换档轴上焊接有定拨板;定拨板上设置有动拨板;动拨板距换档轴的远端设置有可与变速鼓结合的卡口;动拨板通过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钉与定拨板贴合;动拨板容纳二限位钉的通孔沿换档轴径向的尺寸大于限位钉钉身的直径;定拨板沿扭簧一侧一体设置有凸板;扭簧的两伸出端紧靠凸板的两侧;换档轴在第一挡圈和第一平垫之间绕设有弹性金属丝;弹性金属丝的自由端从外侧穿过动拨板和定拨板后,再从定拨板和动拨板的孔中穿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换档灵活。
文档编号B62M25/06GK203142969SQ201220723669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5日
发明者伍毅, 王宏, 周林, 陈勋利 申请人:重庆银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