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侧围结构以及具有它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1576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车身后侧围结构以及具有它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车身后侧围结构由侧围内板总成与后轮罩外板通过单排焊点进行点焊焊接而成。上述车身后侧围结构不仅强度低,而且整体刚度差,易变形,更导致车身侧围后部及车身后部整体强度较低,影响车身后部扭转刚度,使车身整体性能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强度和扭转刚度较好的车身后侧围结构。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具有该车身后侧围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包括:侧围后内板总成;后轮罩外板,所述后轮罩外板与所述侧围后内板总成固定连接;以及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侧围后内板和所述后轮罩外板的外侧,且分别与侧围后内板总成、后轮罩外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具有较好的强度和扭转刚度,增强了车身后部的整体强度和防侧碰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围后内板总成包括:d柱内板;侧围后内板,所述d柱内板与所述侧围后内板的上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后轮罩外板与所述侧围后内板的下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至少与所述侧围后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板自上向下依次与所述d柱内板、所述侧围后内板、所述后轮罩外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d柱内板包括:d柱上内板,所述d柱上内板的下边沿与所述侧围后内板的上边沿的前部固定连接;和d柱中内板,所述d柱上内板的后边沿与所述d柱中内板的前边沿固定连接,所述d柱中内板的下边沿与所述侧围后内板的上边沿的后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至少与所述d柱上内板、d柱中内板中的一个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板与所述d柱上内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d柱上内板的板厚>所述d柱中内板以及所述加强板的板厚>所述后轮罩外板以及所述侧围后内板的板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侧围后内板具有三角形的观察孔,所述后轮罩外板具有用于与所述轮胎相适配的上轮廓,所述加强板具有与所述观察孔相适配的避让口,所述加强板的下边沿与所述后轮罩外板的部分上轮廓相适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强板包括: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分别与所述侧围后内板的外表面、所述后轮罩外板的外表面相对应并间隔开;以及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凸起部的至少部分边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凸起部上设有定位孔以及减重孔,所述凸起部上设有环形加强筋,所述定位孔、所述减重孔位于所述环形加强筋限定的环形区域内。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身后侧围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侧围后内板总成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的加强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身后侧围结构100,

侧围后内板总成10,d柱内板11,d柱上内板111,d柱中内板112,侧围后内板12,侧围后内板的上边沿121,侧围后内板的下边沿122,观察孔123,

后轮罩外板20,上轮廓21,

加强板30,凸起部31,翻边32,避让口33,定位孔34,减重孔35,环形加强筋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100包括: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参见图2)、后轮罩外板20以及加强板30(参见图3)。其中,后轮罩外板20与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固定连接,加强板30位于侧围后内板12和后轮罩外板20的外侧,且分别与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后轮罩外板20固定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100,通过在侧围后内板12外侧和后轮罩外板20外侧设置加强板30,这样一方面加强板30在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和后轮罩外板20的厚度方向上进行加固,另一方面加强板30经过后轮罩外板20与侧围后内板12的连接处,有效增强了后轮罩外板20与侧围后内板12的连接强度,由此提升了车身后侧围结构100的强度和扭转刚度,增强了车身后部的整体强度和防侧碰性能。

具体地,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与后轮罩外板20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加强板30在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以及后轮罩外板20的外侧且对应焊接在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和后轮罩外板20的外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侧围后内板12总成10包括:d柱内板11和侧围后内板12。d柱内板11与侧围后内板12的上边沿121固定连接,后轮罩外板20与侧围后内板12的下边沿122固定连接,加强板30至少与侧围后内板12、后轮罩外板20连接。

结合图1看,侧围后内板12大体为三角形,侧围后内板12的上边沿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延伸,d柱内板11的下边沿与侧围后内板12的上边沿121相对应且焊接连接在一起。侧围后内板12的下边沿122大体水平,后轮罩外板20的上边沿与侧围内板的下边沿相对应且焊接连接在一起。

“加强板30至少与侧围后内板12、后轮罩外板20连接”是指加强板30可以与侧围后内板12、后轮罩外板2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侧围后内板12、后轮罩外板20、d柱内板11均连接。

有利地,加强板30自上向下依次与d柱内板11、侧围后内板12、后轮罩外板20连接。由此,加强板30对d柱内板11与侧围后内板12的连接处、侧围后内板12与后轮罩外板20的连接处均形成了加强,进一步提升了车身后侧围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和扭转刚度。

进一步地,d柱内板11包括d柱上内板111和d柱中内板112。d柱上内板111的下边沿与侧围后内板12的上边沿121的前部固定连接,d柱上内板111的后边沿与d柱中内板112的前边沿固定连接,d柱中内板112的下边沿与侧围后内板12的上边沿121的后部固定连接,加强板30至少与d柱上内板111、d柱中内板112中的一个固定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d柱上内板111的后边沿与d柱中内板112的前边沿焊接连接在一起,d柱上内板111的下边沿与侧围后内板12的上边沿121的前部相对且焊接,d柱中内板112的下边沿与侧围后内板12的上边沿121的后部相对且焊接。

在图1所示的的具体实施例中,加强板30与d柱上内板111固定连接。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加强板30可以仅仅与d柱上内板111或d柱下内板连接,也可以既与d柱上内板111连接也与d柱下内板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d柱上内板111的板厚>所述d柱中内板112以及所述加强板30的板厚>所述后轮罩外板20以及所述侧围后内板12的板厚。换言之,d柱上内板111以及加强板30的板厚均小于d柱上内板111的板厚,d柱中内板112的板厚不仅大于后轮罩外板20的板厚也大于侧围后内板12的板厚,同样的,加强板30的板厚不仅大于后轮罩外板20的板厚也大于侧围后内板12的板厚。d柱中内板112与加强板30的板厚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后轮罩外板20与侧围后内板12的板厚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由此,侧围后内板12、d柱上内板111、d柱中内板112、后轮罩外板20、加强板30的板厚根据强度需求做差异化处理,将受力比较集中的d柱上内板111加厚,有利于提高车身后侧围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具体地,后侧围结构的各个组成板件的板厚可采用以下设置:侧围后内板12的板厚为0.7mm-0.8mm,d柱上内板111的板厚为1.3mm-1.4mm,d柱中内板112的板厚为0.8mm-0.9mm,后轮罩外板20的板厚为0.7mm-0.8mm,加强板30的板厚为0.8mm-0.9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侧围后内板12具有三角形的观察孔123,后轮罩外板20具有用于与轮胎相适配的上轮廓21,加强板30具有与观察孔123相适配的避让口33,加强板30的下边沿与后轮罩外板20的部分上轮廓21相适配。由此,在保证车身后侧围结构100的强度以及扭转刚度的同时,实现了加强板30结构的最小化,节约成本、便于加工。

参照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加强板30包括凸起部31以及翻边32,凸起部31分别与侧围后内板12的外表面、后轮罩外板20的外表面相对应并间隔开,翻边32与凸起部31的至少部分边沿连接。具体地,结合图1看,凸起部31的避让口33处所在的边沿上未设置翻边32。通过将加强板30整体设置成凸包结构,使加强板30与侧围后内板12、后轮罩外板20之间形成空腔,极大地加强了后侧围结构的整体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凸起部31上设有定位孔34以及减重孔35,凸起部31上设有环形加强筋36,定位孔34、减重孔35位于环形加强筋36限定的环形区域内。这样,环形加强筋36进一步增强了凸起部31本身的强度,定位孔34便于加强板30的安装定位,减重孔35有利于实现加强板30的轻量化。

其中,d柱上内板111、d柱中内板112、加强板30采用高强度镀锌钢板,具体可采用hc260yd+z(50/50)。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身后侧围结构100。这样,不仅车辆的车身后部的强度和扭转刚度显著提高,而且车身侧围后部的整体性能也得到有效改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