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82324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中,由内板和侧车身外板而构成了侧车身。在该侧车身的前柱部上,内部装饰有前柱加强用的第一加强件(前柱外侧加强件)。该前柱外侧加强件的下端部向车辆后方侧延长,并与被设置在门槛部(下边梁部)上的门槛加强件(下边梁外侧加强件)的前端部接合。
[0003]另外,作为与本申请发明相关的其他的在先技术文献,还有下述专利文献2。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72538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619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然而,在与汽车的前部的前侧梁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和其他车辆等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下(所谓微小重叠碰撞时),无法通过前侧梁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来自向前柱侧后退过来的前轮的过大载荷将被输入到前柱上,因此有时前柱会向车辆后方侧倾倒,并使前柱的下端部所结合的下边梁发生纵向弯曲变形。当这种下边梁的纵向弯曲变形变为主导时,下边梁上部的凸缘接合部将发生破裂,并且通过该破裂的发展而会增加下边梁的变形量。其结果为,增加了车厢的变形量。
[0010]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微小重叠碰撞时的车厢的变形进行抑制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
[0011 ]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0012]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具备:下边梁外侧加强件,其被形成为以下边梁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并对所述下边梁进行加强;前柱外侧加强件,其具有被形成为以前柱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并对所述前柱进行加强的加强件主体,被接合在该加强件主体的下端部上的分割补丁与所述下边梁外侧加强件的前端部接合,并且通过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下端部与所述分割补丁而形成了向车辆后方侧延伸的后延部,该后延部的上部在侧面观察时被设为圆弧状的拐角部,所述加强件主体与所述分割补丁的接合部被设置在所述拐角部处。
[0013]在第一方式中,在来自因微小重叠碰撞而后退的前轮的载荷被输入至前柱时,能够使应力集中在前柱外侧加强件的加强件主体与分割补丁的接合部上。由于该接合部被设置在前柱外侧加强件的下端部上所设置的后延部的上部的拐角部处,因此通过使前柱外侧加强件在该接合部处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使前柱外侧加强件在根部附近折弯。由此,由于能够经由分割补丁而降低向下边梁外侧加强件传递的弯矩,因此能够防止或有效地抑制下边梁外侧加强件发生纵弯曲变形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车厢的变形。
[0014]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在所述加强件主体与所述分割补丁的所述接合部处,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下端部与所述分割补丁的车身外侧重置。
[0015]在第二方式中,由于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在前柱外侧加强件的加强件主体因来自前轮的载荷而向车辆后方侧倾倒时,能够使分割补丁不会从车身外侧意外地与加强件主体发生干涉。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来自加强件主体的载荷经由分割补丁向下边梁外侧加强件传递的情况。
[0016]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分割补丁以跨越所述拐角部的后端的状态而设置。
[0017]在第三方式中,由于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能够防止或有效地抑制分割补丁与下边梁外侧加强件的接合部意外破裂的情况。即,在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被输入至前柱外侧加强件时,使应力集中在被设置于上述拐角部的加强件主体与分割补丁的接合部处。通过以跨越远离该应力集中位置的拐角部的后端的方式设置分割补丁,从而能够降低被施加于分割补丁与下边梁外侧加强件的接合部处的载荷。由此,能够获得之前所述的效果。
[0018]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为,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分割补丁具有:外壁部,其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侧壁部接合;上壁部,其从该外壁部的上端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后壁部接合;内壁部,其从该上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起向上方侧延伸设置并与所述加强件主体的后凸缘接合。
[0019]在第四方式中,由于分割补丁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能够通过将板金材料弯曲加工为截面呈曲柄状,从而易容易地制作出分割补丁。
[0020]发明效果
[0021]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中,能够抑制微小重叠碰撞时的车厢的变形。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的车身侧部的侧视图。
[0023]图2为表示省略了侧外板并从车身外侧观察下边梁与前柱的结合部附近的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4]图3为放大表示沿着图2的F3-F3线的剖切面的放大剖视图。
[0025]图4为放大表示沿着图1的F4-F4线的剖切面的放大剖视图。
[0026]图5为外加强件下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0027]图6㈧为表示下边梁发生了纵向弯曲变形的状态的模式图,图6(B)为放大表示沿着图6(A)的B-B线的剖切面的模式图。
[0028]图7(A)为模式化地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身侧部结构的立体图,图7 (B)为模式化地表示由于来自前轮的载荷被输入至该车身侧部结构的前柱从而使下边梁折弯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9]图8(A)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侧部结构的立体图,图8 (B)为模式化地表示由于来自前轮的载荷被输入至该车身侧部结构的前柱从而使前柱在根部附近处折弯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0]图9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侧部结构中,用于对通过抑制下边梁的纵向弯曲变形来防止下边梁的开放凸缘的破裂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对应于图3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第一实施方式>
[0032]基于图1?图9来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的车身侧部结构10进行说明。另外,各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驶方向)、上方、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设为,在仅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预先说明,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0033](结构)
[0034]如图1所示,车身侧部结构10具备在车身下部的两侧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边梁12和与下边梁12的前端部结合的前柱14。前柱14由从下边梁12的前端部起向车辆上方延伸的前柱下构件14A和从前柱下构件14A的上端部起向车辆后方斜上方延伸的前柱上构件14B构成。在前柱下构件14A的车辆前方处形成有车轮罩16,在该车轮罩16内设置有前轮18。
[0035]下边梁12以及前柱14为形成车身骨架的封闭截面状的部件,且与未图示的车顶纵梁以及中柱(B柱)一起形成乘员乘降用的车门开口部20。该车门开口部20被形成在车厢22的侧部处,并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侧门而开闭的结构。
[0036]下边梁12以及前柱1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的外壁由被共同化的作为大型冲压部件的侧外板24构成。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下边梁12以及车顶纵梁延伸到后柱(C柱)为止。
[0037]在图2中,通过省略了侧外板24并从车身外侧观察时的立体图而图示了下边梁12与前柱14的结合部附近的结构。如图2所示,下边梁12具备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为,形成为以下边梁12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并对下边梁12进行加强的高强度的板金制的部件,并且如图3所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帽子形状。
[0038]具体而言,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侧壁部26A的车辆上下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有上壁部26B以及下壁部26C,并且从该上壁部26B以及下壁部26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起伸出有上凸缘26D以及下凸缘26E。在该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的内侧接合有加强板28,所述加强件板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帽子形状。
[0039]在上述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下边梁内板30。下边梁内板30为构成下边梁1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的板金制的部件,且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帽子形状。具体而言,下边梁内板3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侧壁部30A的车辆上下端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设置有上壁部30B以及下壁部30C,并且从该上壁部30B以及下壁部30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起伸出有上凸缘30D以及下凸缘30E。在该下边梁内板30的内侧接合有加强板32,所述加强板32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截面帽子形状。
[0040]上文所述的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与下边梁内板30的上凸缘26D、30D相互重叠并通过点焊等方法而被接合,并且下凸缘26E、30E也相互重叠并通过点焊等方法而被接合。由此,通过下边梁外侧加强件26与下边梁内板30而形成了封闭截面。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侧外板24的图示。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上凸缘26D与上凸缘30D之间的接合部称为“开放凸缘33”。
[0041]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前柱14具备前柱外侧加强件34。该前柱外侧加强件34为,被形成为以前柱14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并对前柱14进行加强的高强度的板金制的部件。该前柱外侧加强件34由外加强件下构件36和外加强件上构件38构成。在外加强件下构件36的上端部与外加强件上构件38的下端部重叠在一起,并且两者通过点焊等方法而被接合。
[0042](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
[0043]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5所示,上述的外加强件下构件36被设为,通过加强件主体40与分割补丁 42接合而形成的分割结构。加强件主体40被形成为以前柱下构件14A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并且如图4所示,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帽子形状。
[0044]具体而言,加强件主体40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从侧壁部40A的车辆前后端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设置有前壁部40B以及后壁部40C,并且从该前壁部40B以及后壁部40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起伸出有前凸缘(省略图示)以及后凸缘40D。该加强件主体40的前凸缘以及后凸缘40D被夹在侧外板24与前柱内板41之间,并通过点焊等方法而被接合。另外,加强件主体40的前凸缘被设置为与图4不同的截面。
[0045]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